大老爷们的,这天天的纠着约会谁付钱为啥AA的讨乱来琢磨去研究个透。 你们一个个的不都是娶了校花梦中情人婚姻幸福的么,约会啥的谁付钱跟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嘛。 本大妈好奇的问一句:Are you sure you are as happily married as you claim? 幸福满溢的人不带这样天天求认可的啊。
大老爷们的,这天天的纠着约会谁付钱为啥AA的讨乱来琢磨去研究个透。 你们一个个的不都是娶了校花梦中情人婚姻幸福的么,约会啥的谁付钱跟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嘛。 本大妈好奇的问一句:Are you sure you are as happily married as you claim? 幸福满溢的人不带这样天天求认可的啊。
雅歌~ 发表于 2023-03-14 17:06
层主说的,是有道理的。 我想没有人在一见钟情的时候,会去胡思乱想别人家情侣晚餐,是 to AA or not to AA。 话说我跟校花快结婚的某一天,我和校花并排坐在咖啡馆里,看着玻璃墙外,深秋的既没有黎明也没有袁咏仪,没人吃饱了撑的想人家是不是 AA 好吧。 问题就在于,婚姻对大部分人,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现实就是,50% 的婚姻,甚至都走不到小孩进入大学。 而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无论心理学还是认知科学或者鸡汤学,最多只能解决,把 mainsfield 马桶芯子,装在 mainsfield 马桶里的问题,或者把 kohls 的马桶芯子,装进 kohls 马桶的问题。 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是把 mainsfield 的马桶芯子,装进 kohls 马桶,还能可靠协同运作的问题。 所以这就引发了思考,为啥心理学认知学推崇的各种恋爱模式,怎么跟自己的经历相比,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成语? 或者说,如果能够解决这个南辕北辙的成语,或许,就能够比较好的描述婚姻里出现的问题。 如果应用过去的经验,这就好比在《大一时,我们不懂得一见钟情》之后,如果没有继续的各种思考和模拟,就不能指望,将来的一见钟情,会正确地打开。 或者说,当思考《大一时,我们不懂得一见钟情》时,确实是因为那不是一个成功的经历,但是也许最终能帮助获得成功的经历。
大老爷们的,这天天的纠着约会谁付钱为啥AA的讨乱来琢磨去研究个透。 你们一个个的不都是娶了校花梦中情人婚姻幸福的么,约会啥的谁付钱跟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嘛。 本大妈好奇的问一句:Are you sure you are as happily married as you claim? 幸福满溢的人不带这样天天求认可的啊。
雅歌~ 发表于 2023-03-14 17:06
我觉得这方面可能容易有个误解,就是网上比较容易看到有人写青春短剧,就觉得是不是痛恨现在。 这个部分的问题,是婚后真的不太好写。总不能在网上写:“我轻轻的敲了敲浴室的门,以下省略三万字” ~~~ 否则真的晚上要被打死在床上了哈哈哈哈哈 这个其实也是 information bias 的一种。
这题我会, AA与否与亚裔还是白男无关,亚裔有很小气的,白男也有很大方的,而是跟这人的性格和个性相关。我是在online dating 认识两任男朋友的,都是性格不错,身高长相不错,有decent 工作,还比较关心体贴的人,一直请我吃饭,主动掏钱,直到我过意不去回请,基本上是对方请几顿,我再回请一次。请我看体育比赛和各种演出,我也有回请。逢年过节生日,都会互相送礼物,虽然不是什么特别贵重的,但也都是精心挑选的。旅游是各自买机票,但旅馆都是男方主动订的,从来没要求我share。哦对了,对方都还很尊重我的想法,只有成为男女朋友后才发生关系 (不尊重我想法的,我也不会再见)。不知道是不是样本偏差,这两位都是第一次date 就约我吃饭(第一次约我喝咖啡的,最后都没缘发展下去。) 但是,online dating is a number''s game, 要集中一段时间见过几十个,再重点了解几个, 才能挑到那么一两个不错的,确实很累。让我AA的,我瞧不上,也不会继续发展。
但 online dating 就不行,大量毫无意义的约饭,才是 AA 大争论的根源。
现实世界里,目的是携手婚姻的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最终标准是一见钟情还是一箭终情。
而 online dating 的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基本基于一系列数字,感觉更像逛青楼 ,,,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LkOV93h9VVY?showinfo=0
成功率总还是有的。
当然问题又来了,层主这个 case 是 AA 吗?
我有很多cases, never AA
180 确实删掉 95% 的大厂马工吧。
还是她自己的条件设置。
你问我肯定不执着于180和秃不秃头,但她觉得这是底线就不用开口劝了,交情没到那么熟的份上,多说多错。
其实不用说。
她那个条件估计不仅仅是 date app 的设置,可能她心里就是这么划线的,hard constraint,也许就是蹉跎到上 date app 的原因。
我原来也觉得身高没啥的,但看看我前面异地恋那个视频,发现男人身高还是很重要的,女人抱一个比自己高一个头或者大半个头的感觉,和抱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女人把头埋进男人怀里 Vs. 女人把额头顶到男人的鼻子上
这不是身高的问题,这是公理集合论的问题。
也就是说,把所有的 hard constraint 和 soft constraint 都放上之后,一见钟情加日久生情,两个集合的并集,是空集。
当然,空集也可以,如果是不婚族,包括买精试管。
问题在于,是空集还想结婚,这个公理集合论系统,不自洽。
这个叫 choice paralysis,认知学的一个典型话题。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如果朋友介绍,男方还会问介绍人是怎么认识这女的,等等
所以,认为自己靠谱的女人,请找靠谱的介绍人介绍吧,online dating上的男人很多都是抱持约炮或者PUA或者找多金女人的想法进场的,很多有着正式工作的男人,甚至和不止一个女人同时进行,他们的理念是,网上免费女人多的是,为啥要定下来,而且他们同样认为网上的女人和他们一样“来路不明”。
根据我在网上认识的老实小哥反馈:网上很多女人也在约
好吧,祝约炮男女成双成对
我以前有一个下级同事,单身离婚有三个小孩,孩子都是前妻带他提供经济支持。黑人一米八长得很帅,在黑人里算是长度非常非常好看的了,黑人的那种典型脸部缺点特征他都没有。和他共处一年的时间,他整天online dating, 基本上一个月换一个女朋友。他给我说date了很多女朋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的profile很好,很有竞争力,网上大部分男的都不如他有竞争力,不过我没有看到他有任何找女人结婚的想法。
我这个同事还给我看了几个他约的亚裔女孩照片,真的都是长得很漂亮而且都有不错的工作。不知道这些女孩也是和他一样就是想睡不同的男人玩玩还是想结婚?
在现实生活中找比较靠谱。大部分男人约不到免费炮不代表这些人不会孜孜不倦的去努力啊?
另外,除了大部分男人想免费约炮的,我还听说上面不少女人是想找有偿约炮的。所以我也听说不少男人抱怨上面太多女人是想求包养的。反正男女两边都在抱怨。
免费跑和大保健不是相互排斥的啊,是平行共生的。
另外,date的性质非常重要,加大集邮数量的date,跟真正想找另一半的date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进展阶段的date也非常不一样。
我觉得你有搞科研的精神
大部分人的婚姻,不外乎就是三种模式:“一见钟情”、“日久生情”、“一见终情”。
共同特点就是有效地避免了 choice paralysis 或者叫 decision paralysis。
Online dating明显pool好太多太多了,最后老公也是online dating来的,国男,性格好,情绪稳定,工作好,名校,高,瘦,长相不错,家里都是高知
相反给我介绍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硬伤
当然我开始online dating的时候还很年轻,20岁出头,整个dating pool都是我的,哈哈
这个数据点很重要。
在不涉及隐私的前提下,能不能分享一下是如何使用 online dating 的?以及如何避免 decision paralysis。当然,分享基于自愿。
这就好比大家都是用 LinkedIn,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不从法律层面讲,只从人性方面讲,那约炮和嫖娼有啥区别呢?都是同一个目的,只是一个免费,一个花钱。
约炮更能满足自尊心和虚荣心,嫖娼是必须花钱女的才和你上床,说明魅力不够
我觉得这个部分也是 online dating 的商业模式造成的。
任何网站,包括 LinkedIn,需要流量。
当然 LinkedIn 要好很多,毕竟比如 SVB 的小船说翻就翻。
而且 LinkedIn 还提供新闻功能,以及和同事保持联系功能。
但对于 online dating 网站,什么样的人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地给 dating 网站提供流量啊?
但另一方面,约炮也是人类正常的需求之一,外加监狱很贵的。
从这个角度说,赞同层主的最后一句:“祝约炮男女成双成对”。
当然,小声问一句,双飞是不是被歧视了?
介绍的当然也不好。最理想的就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原因认识的。从来没试过别人介绍或online。生活中已经有很多选择了。
我现实认识的pool也不行,因为现实朋友dating的pool比online小,男生一般都这样那样的硬伤,而且经常因为现实认识的,有一些亲切感加成,早期会因为感觉而忽略掉一些red flag。online一开始没啥感觉,所以认识的男生条件最好,硬伤最少。上面有美女让我分享,我总结一下。
约是collection的一种,满足男人的征服欲挑战欲。参看隔壁婚礼穿衣服调情贴,有点像打游戏晋级,所以上床叫全垒打啊。
嫖更直接,哗啦十几个年轻漂亮性感的女孩一字站开一鞠躬老板好,男的手一指你,你,你。直接皇上翻牌的感觉。
层主说的,是有道理的。
我想没有人在一见钟情的时候,会去胡思乱想别人家情侣晚餐,是 to AA or not to AA。
话说我跟校花快结婚的某一天,我和校花并排坐在咖啡馆里,看着玻璃墙外,深秋的既没有黎明也没有袁咏仪,没人吃饱了撑的想人家是不是 AA 好吧。
问题就在于,婚姻对大部分人,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现实就是,50% 的婚姻,甚至都走不到小孩进入大学。
而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无论心理学还是认知科学或者鸡汤学,最多只能解决,把 mainsfield 马桶芯子,装在 mainsfield 马桶里的问题,或者把 kohls 的马桶芯子,装进 kohls 马桶的问题。
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是把 mainsfield 的马桶芯子,装进 kohls 马桶,还能可靠协同运作的问题。
所以这就引发了思考,为啥心理学认知学推崇的各种恋爱模式,怎么跟自己的经历相比,是一个南辕北辙的成语?
或者说,如果能够解决这个南辕北辙的成语,或许,就能够比较好的描述婚姻里出现的问题。
如果应用过去的经验,这就好比在《大一时,我们不懂得一见钟情》之后,如果没有继续的各种思考和模拟,就不能指望,将来的一见钟情,会正确地打开。
或者说,当思考《大一时,我们不懂得一见钟情》时,确实是因为那不是一个成功的经历,但是也许最终能帮助获得成功的经历。
在美国找中国男的确实局限性很大。我有好几个年纪一把单身的女性朋友,不肯找老外,国男基本不可能。
首先是我在online dating之前就有一些dating经验了,在本科谈过几个男朋友。我自己长相5、6分,画完妆7分吧,就是男生觉得长得还可以,但是我不主动和示好就没人追的那种。Online dating的好处就是表明了我是available的,不需要你猜。
认识我老公的那一轮dating,我已经想得很清楚我想找什么样的人了,比重如下:我要找华人,亚裔,首先是人品,其次是智商、情商和情绪稳定,然后才是身高长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
划重点,先在app里就刷掉了太优秀的,长得太帅的,事业太牛逼,什么30出头就财务自由,家里很有钱的人也刷了。这些东西对我不重要,就给那些认为这些东西重要的女生吧。优点也要刷,因为某个闪光点太亮眼,其他地方没有硬伤还只看上我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然后前几个date把upbringing有问题的人给刷了,比如情商低不会说话的,有identity crisis的ABC,父母abusive的,父母离婚有心理阴影不敢commit的这种,妈妈是家庭主妇而且默认女生就得做家务的,大男子主义的,甚至另外一个极端,希望老婆要挣钱多的,我都筛了,我没有精力去帮助一个男生成长。
最后筛下来就再继续date,找感觉和闪光点了。我date几次后,发现老公非常正直,讲道理,中英文都well spoken,国人老外party都能聊得开,会弹点乐器,有点艺术细菌,家人都很和睦,他自己和家里人的学历profession也都repsectable,这些单拿出来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点,但是越相处越帅,然后就把他推倒,睡了,几个月后同居,订婚,结婚,现在娃都有了。
说老实话,国男,甚至ABC,在dating里面其实并不那么吃香。亚裔女生其实只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多date一些了解自己,改掉一些自己的硬伤(作、不讲道理、情绪不稳定,工作不稳定,三观有问题,月光还觉得自己牛逼惨了自己挣钱应该自己花,老公挣钱也应该给我花什么的),再学学搭配化妆,最后肯定能找到优质的男生。毕竟自己well rounded才能找到well rounded的对象。
谢谢数据点以及细节。
dating app一开始会给你推一些非常好的,让你觉得整个pool太厉害了
多刷一会就慢慢趋于真正配你的了
我个人觉得你也不妨试试前面几个层主的建议。
理论而言,第一步可能是解决 decision paralysis 的问题,然后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 tool。
多谢大牛亲自回复。我两个ex起点太高了 不知道他们怎么眼瞎看上我,再遇到一个瞎子可能性太低。。 我觉得将就自己不如一个人开开心心
所以恋爱有时候也不仅仅是恋爱,也是可以一部分借鉴到其他的融入社会。
从统计学的角度,层主都遇上两个眼瞎的系草了,遇上第三个有啥不可能的?
最后不都没成吗 太受伤了。给你银行存五千万,过几天拿走说抱歉放错了。还不如一直穷呢
这种经历最好去总结一下硬伤,总结一下red flag而不仅仅去看闪光点,就不会care这种客观上的“优点”了
我也date过身价千万的成功人士,还有校队football player一米九,六块腹肌的男生,虽然说出来非常厉害的样子,但是他们在date期间,有别的女生来撩,我需要防着,或者对我不是那么喜欢也不上心,还喜欢玩消失,这种感觉太差了,远远超过这些闪光点对我的重要性
“划重点,先在app里就刷掉了太优秀的,长得太帅的,事业太牛逼,什么30出头就财务自由,家里很有钱的人也刷了。”
我觉得这点很有意思,因为这不仅仅是 dating app,而且实际上跟目前的 ML 使用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d 而不是 naive gradient descend 不谋而合。
而从某个角度,naive gradient descend 也许就是造成 decision paralysis 的原因之一。
重点是这个:”多date一些了解自己,改掉一些自己的硬伤“ 我就是通过见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约会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的。不要觉得就是要找自己心里理想的样子,那样就是母胎solo一辈子。这条男女都受用。
而在这里的 decision paralysis,就是根据一大堆数据,如何决定那些 artifical neurons 上的 gain 的问题。
naive gradient descend ,在输入数据是完全准确代表 ground truth 的假设下,是最有效的。
但问题就在于,“输入数据是完全准确代表 ground truth 的假设“。
如果该假设不成立,就会发生类似 decision paralysis 的情况,也就是每一次是 converge 得又快又好。但问题是不那么符合实际,导致下一个周期把结果扔掉重来。(通俗说法,不是 ML 课,不要字面解释)。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d,通俗的说,就是加入一定的随机因子,让“随机欺骗” 一定程度相互抵消。这样每一轮可能 converge 得慢一些,但 better safe than sorry,最终能一定程度避免 choice paralysis。(通俗说法,不是严肃 ML 课程)。
哈哈哈,作为只上过Andrew Ng的几个公开课的人还去搜了一下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我还一直以为我是因为manually assigned weight加上Feature selection呢
我把层主这一段里的 online 替换成 一见钟情,我觉得层主说的有相当的道理。
"身边朋友dating的pool比一见钟情小,男生/女生一般都这样那样的硬伤,而且经常因为现实认识的,有一些亲切感加成,早期会因为感觉而忽略掉一些red flag。一见钟情一开始没啥感觉(注:指熟悉带来的亲切感),所以认识的男生/女生条件最好,硬伤最少"
我觉得我们的婚恋理论和口口相传,比较不那么认可一见钟情。
当然,人说一见钟情,不一定真的一见钟情,大脑修改记忆合理化自身的决定,也不少。
不过我同意层主的看法,因为我很多年一直有个问题,就是最后到恨娶恨嫁时,最最有结婚动力的,是两个没有任何共同朋友圈的偶遇而一见钟情。而且确实如层主说的,相对而言,确实更 attractive,更没有硬伤,尽管闪光点有可能少一些。
当然另一方面,硬伤也是有个体看法差异的。说不定非偶遇而一见钟情的,觉得我自己硬伤太多也未可知。
(BTW: 网上那些啥 A cup 之类的,根本不算硬伤,否则袁咏仪嫁不出去了 LOL。 ~~~ GM 说,要看销售量铁打的数字!)
当然,一见钟情 vs 日久生情,婚姻的模式可能不完全一样。
比如华人版最最推崇的,吃在一起、口味一致,不一定那么重要,毕竟有情饮水饱。但华人版同时推崇的分床分房睡,就不一定要效仿。同理,有情饮水饱。
我觉得这方面可能容易有个误解,就是网上比较容易看到有人写青春短剧,就觉得是不是痛恨现在。
这个部分的问题,是婚后真的不太好写。总不能在网上写:“我轻轻的敲了敲浴室的门,以下省略三万字” ~~~ 否则真的晚上要被打死在床上了哈哈哈哈哈
这个其实也是 information bias 的一种。
哈,潮水哥使劲推一见钟情。也不能说不对。 经验里,确实能够发展出长期关系的人,其实第一眼看的时候就知道大概行不行了。准确率85%+
遗贱终情这个词好!
以后谁再敢男女约饭时 AA,那就是颜值侮辱,从此遗贱终情!!
赞
AA与否与亚裔还是白男无关,亚裔有很小气的,白男也有很大方的,而是跟这人的性格和个性相关。我是在online dating 认识两任男朋友的,都是性格不错,身高长相不错,有decent 工作,还比较关心体贴的人,一直请我吃饭,主动掏钱,直到我过意不去回请,基本上是对方请几顿,我再回请一次。请我看体育比赛和各种演出,我也有回请。逢年过节生日,都会互相送礼物,虽然不是什么特别贵重的,但也都是精心挑选的。旅游是各自买机票,但旅馆都是男方主动订的,从来没要求我share。哦对了,对方都还很尊重我的想法,只有成为男女朋友后才发生关系 (不尊重我想法的,我也不会再见)。不知道是不是样本偏差,这两位都是第一次date 就约我吃饭(第一次约我喝咖啡的,最后都没缘发展下去。)
但是,online dating is a number''s game, 要集中一段时间见过几十个,再重点了解几个, 才能挑到那么一两个不错的,确实很累。让我AA的,我瞧不上,也不会继续发展。
在不涉及隐私的前提下,你得多一点信息,网上大家才能讨论分析啊
我觉得这么总结:
对于携手进入婚姻的决定而言,一见钟情的比较 decisive 。青梅竹马和 online dating 的往往不够 decisive。当然对个案不绝对。
一见钟情里面,相对校园内必遇而一见钟情的而言,校园外或者跨校园偶遇而一见钟情的,通常硬伤更少,即使闪光点少一些。
而携手走入婚姻,第一是要 decisive,第二是要硬伤少。
所以偶遇而一见钟情,虽然看起来似乎灰常的不可靠,但仔细分析,在没有精神疾病的前提下,实际上并不是不靠谱。
赞
我自己分析出来了 我是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遇上avoidant type就是注定两败俱伤。。
单纯说,这个也可以自我分析吗?
有个冷笑话,说某人看医学书,发现啥都可以对号入座 ~~~
我刚才简单看了一下 anxious avoidance,我个人觉得如果是一见钟情,如果女生是男生眼中的女神,那一定程度的 avoidance 是自然的。
比如这个假想的物理学思想实验,婚姻中,女生在洗澡,男生敲了敲浴室的门,然后进去拿个东西,原因比如是要拿了之后就要送小孩上学,别迟到。
但常见的情况,是情侣互动,女生有可能就不经意地(aka. 不怀好意地)拿着浴巾半遮半露,闪瞎男生的双眼好吧。
按照我们通常的婚姻坟墓学,男生应该熟视无睹、如入无人之境是吧。
但现实可能是另一种,这个一闪而过的旖旎镜头,可以在男生大脑里绕梁四个小时,而且如素描般光影精确到肌肤骨骼的每一个细节。
当然,这个情况下,男生大脑的 prefrontal cortex,自然要启动适当抑制的功能,也就是暂时性 avoidance 一下。因为还得开车送娃吃饭码算法不是?
或者打开天窗说亮话总结一下,如果女生是 attractive body shape(在男生眼里就可以了),而男生是 sensitive visuospatial sketchpad,那么,男生不适当 avoidance 一点,这日子没法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