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炒栗子是小吃但是不廉价啊,优质干净的糖炒栗子并不便宜,而且还要排队。 好歹人家是实实在在的果实,那些黑科技堆出来的网红小吃才不值那个钱。 Songlines 发表于 2023-03-08 21:17
在华人区吃过一次那个热奶宝,说实话真不咋样,一点没吃出好吃的感觉。我倒是很怀念以前在北京(好像是)地安门,离什刹海那很近有家卖栗子的店。栗子不大但是特别好吃,大冬天站在外面排队,人可多了。 moonhong95 发表于 2023-03-08 22:49
烤红薯也从来不廉价。 烤红薯和糖炒栗子一直是优质street food. 廉价的是瓜子花生。 page394 发表于 2023-03-08 22:08
糯唧唧这个词儿哪来的? Ruth 发表于 2023-03-08 23:23
热奶宝虽然大部分只是奶油加糯米,但还蛮香甜的,好吃不腻。 还有我觉得好吃的“创新”产品是水果冰糖葫芦,回国之后发现很多地方都有,看着一般,真是太好吃了,外壳脆甜,水果软软多汁~ 特别 vinvinvin 发表于 2023-03-09 05:23
栗子还行,炒的香又容易剥皮也是技术。红薯就算了,没什么优质的,一块钱一磅,吃完反酸水儿。还不如瓜子花生呢,好歹是nuts and seeds zhjier 发表于 2023-03-08 23:08
没一个看着有食欲craigslist 发表于 2023-03-08 20:57
想吃那个油条咖啡 看着不错😻Duove 发表于 2023-03-09 14:57
认真的吗?油条affogato我都超级喜欢,但是搭在一起好黑暗啊。 咸鱼红烧肉 发表于 2023-03-09 15:00
谁敢在我的烤红薯上加cheese,我跟他没完byen 发表于 2023-03-09 15:48
水果冰糖葫芦天津一直都有吧。不算创新产品。 咸鱼红烧肉 发表于 2023-03-09 10:02
这糖炒栗子估计是先高压锅焖熟然后在放在里面炒,法拉盛的也是这样,闻着香,其实不好吃 冰是睡着的水 发表于 2023-03-09 16:05
是真的,我吃过油条配咖啡,很好吃,估计加上冰淇凌不会差。比如很多人喜欢薯条配奶昔是一个道理 Duove 发表于 2023-03-09 20:10
我也会油条配咖啡吃啊,但不会油条蘸咖啡。 咸鱼红烧肉 发表于 2023-03-09 20:35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家糖炒栗子火了。
装进咖啡杯里的栗子华丽转身,
一杯就能卖出22-48元不等的“天价”。
网友:这个价格,是我吃不起的栗子...
开在豪华商圈,极简日式装修搭配中英文组合标识,
硬是将街头糖炒栗子吃出了精致都市化。
还特地标明了栗子的产区,以来区分栗子的品质。
有网友说:“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分轻度、中度、深度糖炒,
开始区分栗子的甜度、口感、风味、易剥程度......
最后再通过水洗、日晒、蜜处理法激发食物的复杂性。”
以后想买份栗子可能就得说:
“请给我一杯“深度糖炒的秦岭SOE臻选板栗。”
吃栗子前,要先观、闻、品、评,
等到滋味沁脾后,大手一挥,写下留世之作:
“我不允许还没有人吃过这口糯唧唧、甜滋滋的糖炒栗子。”
除了“咖化”,还能“艺化”。
将板栗串成栗子花束,爱她就送她一束秋日板栗吧~
花式文案+精致包装,20块一斤栗子摇身一变99元一束捧花栗。
互联网上秀着浪漫至上。
童年记忆中的特色小吃,逐渐“网红”起来,
或精致、或猎奇、或西化......
美食走向互联网营销,味道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特点。
没人好好研究口味,而是想着法子,变着花样的出奇制胜。
最近这些年,网红小吃愈演愈烈。
为了抢夺市场、话题,提高定价,各色另类吃法层出不穷。
早先,通过在饮品里叠加各种廉价的配料,去吸引顾客买单。
满足的小料吃起来,完全抵得料一顿饭,奶茶“粥化”甚至可以看不见一点水。
呈现出一种满满当当,物有所值的感受。
这不,火热的奶茶粥让不少商家看准了商机,啥都往里头加点料。
而这“料”也不外乎就那些珍珠、芋泥、西米、奶盖、茶冻等一些列廉价饱腹的食材。
烤红薯,不再是阿婆阿公冬日沿街推送过来的温暖,
而是得精致的,先旯开一个口子,
往里灌进一些奶油、麻薯、曲奇、芝士、芋圆......
糯糯唧唧还能拉丝。
河南街头小吃“热奶宝”如同“天降紫微星”席卷各大夜市街头。
血糯米、甜筒、奶油混合而成,扎实饱腹。
为了博出位,慢慢发展出了肉松、奥利奥、焦糖饼干、白玉豆乳等多重口味。
配合节日,出限定,打造氛围感。
慢慢“热奶宝”不再是曾经冬日冰淇淋,而成了网红化石小吃中的一员。
价格随着“身份”的变化,水涨船高。曾经一元一个,如今10元一个。
有网友回忆:记忆中单吃血糯米都是甜的,
而现在吃完了奶油层,血糯米就变的寡淡无味,难以下咽。
配料多到堆不下,爆改成桶装,
XXXL“吨吨”桶喝到你发慌!
“包治百病”拇指生煎,且不说巨量食物会不会造成浪费,
将滚烫的生煎放在非食品级的塑料手提袋装里,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塑料胶的臭味。
去年圣诞爆火的草莓塔自然也毫不例外,横向不行就纵向拔高。
杯身的3倍长,简单几根竹签就串了起来,挤上灵魂“奶油”。
不仅突破高度,甚至还突破了物理意义上的维度,成为了检验爱情真意的载体。
“我,22岁,老公为我全款拿下”
总之,没有不能堆的食物,只有不够大胆的脑洞。
靠堆料打造爆款溢价,终归会生腻。
想要打出价格差,那就要走精致高端路线。
怎么个高端法儿?
中式餐饮西化,加上少、精致、氛围、温度等等附加值,
上个档次轻轻松松。
玉米上顶个珍珠奥利奥奶油大福;
油条煎饼搭配阿芙佳朵;
浓缩配汤圆......
更离谱的,肠粉不倒酱油,倒咖啡,还好吃?真是救了命了......
为了能在社交平台吸引到顾客,
咱们的一些民间小吃被赋予了更高的立意。
层层分级,讲究食材、讲究烹调、讲究摆盘。
以各种形式、样貌与西式结合成“中不中”,“西不西”的网红小吃。
用所有的精致外表收割一个又一个的钱包。
他们往往坐落一、二线的高端商圈、写字楼,售着比外面高几倍的价格。
为CBD的环境买单,为高质量的服务买单,
但是为口味,那就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无论是堆料搞噱头,又或是西化搞溢价,
从食品出发,可能会有惊艳的口味,最差可能也就是普通、不好吃。
但当食物已经开始深陷互联网的流量池中,刺激感官获取流量。
由此“妖魔化”的引流产品也就越来越多了。
龙虾酸奶冰:
奥利奥奶茶涮羊肉:
螺狮粉青团:
他们甚至不指望你会品尝,而是希望能够猎奇到博得关注。
所以出现一系列颠覆大家认知,甚至看完会起生理反应的“奇葩”。
满档的红油食物配以“高饱和”、“高纹理”、“过度锐化”的蜜汁滤镜,
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简直是恐怖片现场。
真的会有人“就为了这口”吗?
这么统一的画风,是不是有专门的修图培训班呀!
不禁担忧,真的没被骗钱报班吧。
网红被污名化是普通人一次又一次的踩雷,
从信任的为此排长队打卡,到最后听到“网红”二字自觉归类为“避坑”指南。
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大大小小的菜系,种类繁多。一个月不重样,可能都无法尝尽中国的美食。
就在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里,去被局限在社交平台里。
对于食物的描述,也只剩简单粗暴的奶乎乎、糯唧唧、绝绝子......
想当年,汪曾祺先生吃一碗阳春面,就能写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浮躁又快节奏的社会里,焦躁不安的情绪,让我们仿佛失去对生活的感知。
我们渴望刺激神经,产生多巴胺,追逐短暂的快乐,
却无法静下心来,看看街边的烟火。
好歹人家是实实在在的果实,那些黑科技堆出来的网红小吃才不值那个钱。
想起这个辣椒酱,是因为盒子上画着可以放到冰淇淋上
烤红薯也从来不廉价。 烤红薯和糖炒栗子一直是优质street food. 廉价的是瓜子花生。
我很多年前在电视台看过煎饼加金枪鱼加vanilla ice cream的,你敢信吗,什么玩意我去。
秋栗香吧,每次路过都看见长队
栗子还行,炒的香又容易剥皮也是技术。红薯就算了,没什么优质的,一块钱一磅,吃完反酸水儿。还不如瓜子花生呢,好歹是nuts and seeds
栗子就得小的好吃和香。
还有我觉得好吃的“创新”产品是水果冰糖葫芦,回国之后发现很多地方都有,看着一般,真是太好吃了,外壳脆甜,水果软软多汁~
我最早从密子君那里听来的。
水果冰糖葫芦天津一直都有吧。不算创新产品。
40年前我就在北京的街边买过了
街头卖的烤红薯,什么时候都不便宜,家里做不出来那个味道。
+1
认真的吗?油条affogato我都超级喜欢,但是搭在一起好黑暗啊。
我记得好多年前路边的烤红薯就7,8块一个了,没任何包装花样,并不便宜。
黑暗啥?不就象咖啡配羊角面包?法国人天天吃。。
不就象土豆泥一样吗?
对,我小时候就有水果糖葫芦,至少二十几年前,常见的有草莓,橘子,奇异果,还有酸枣的
那天我在法拉盛买了一点,太香了,实在没忍住。趁热吃味道还行,后来凉了就不好吃了
是真的,我吃过油条配咖啡,很好吃,估计加上冰淇凌不会差。比如很多人喜欢薯条配奶昔是一个道理
餐厅里加topping或者stuffed红薯不要太多啊,我就满喜欢加caramel跟bacon和坚果的,传统的棉花糖我也喜欢。
我也会油条配咖啡吃啊,但不会油条蘸咖啡。
油条沾巧克力是常规菜。沾咖啡味道也不差很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