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 Hao 郝珂灵 @[email protected] @_KarenHao I don’t just mean in foreign policy and defense. I also see this effect in technology. When I talk to American researchers, they have zero idea what’s happening in China. When I talk to Chinese researchers, they are just as fluent in U.S. research as any American.
Karen Hao 郝珂灵 @[email protected] U.S. defense experts, after reading 87 pag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commentary, 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
回复 3楼audrey_fairy的帖子 标识的这段话是啥意思? 和U.S. defense experts, after reading 87 pag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commentary, 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有啥因果关系?
回复 3楼audrey_fairy的帖子 标识的这段话是啥意思? 和U.S. defense experts, after reading 87 pag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commentary, 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有啥因果关系? microsat 发表于 2023-03-08 16:25
回复 3楼audrey_fairy的帖子 标识的这段话是啥意思? 和U.S. defense experts, after reading 87 pag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commentary, 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有啥因果关系? microsat 发表于 2023-03-08 16:25
回复 3楼audrey_fairy的帖子 标识的这段话是啥意思? 和U.S. defense experts, after reading 87 pag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commentary, 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有啥因果关系? microsat 发表于 2023-03-08 16:25
继颜宁后又有科研人才离美返中 陈雪梅将掌北京大学生科学院 发布 / 7 小时前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特聘教授陈雪梅已全职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此前,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在去年11月1日宣布,即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中国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
据《极目新闻》星期三(3月8日)报道,陈雪梅对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非常乐观,认为中国国内的硬体条件甚至比外国还好。
她认为,中国生命科学近些年发展很快,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不过,陈雪梅对中国有的实验室规模比较庞大有些担心,“我回来看到三四十人的一个实验室觉得很吃惊,担心这么大的规模如何培养好人才,导师怎么指导博士后和研究生。”
她说:“在美国实验室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导师是直接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的。我的实验室15个人我已经觉得很大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公开资料显示,陈雪梅生于哈尔滨,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3年,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院士,这一荣誉旨在表彰她在microRNA的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为探索生命奥秘所作的贡献。
I don’t just mean in foreign policy and defense. I also see this effect in technology. When I talk to American researchers, they have zero idea what’s happening in China. When I talk to Chinese researchers, they are just as fluent in U.S. research as any American.
U.S. defense experts, after reading 87 pag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commentary, 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
牛人!!!
应该是人中龙凤全世界都有说走就走的自由。 这个年龄简直太好了,孩子也大了不需要照顾了,财务也差不多小自由了, 还能跑得动,换个工作轨道和生活,还能就近顺便照顾下父母,真是挺不错的!
标识的这段话是啥意思? 和U.S. defense experts, after reading 87 pag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commentary, 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 有啥因果关系?
没有,层主逗人玩呢
这年纪不是该退休了?国内现在女的多少岁退休啊。
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键盘是1000个字的大东西,如果中国学者开始读英语论文的时候, 这无疑对西方社会是巨大的威胁。
他们巴不得我们还用绳子打结来计事,用筷子来摆汉字。
说的是中国人读的书是英文书,老美以为中国人读孙子兵法这类没想到读的是美国作家写的书。她强调的是在一个reference (专业)参照水平线上。
前者逐渐被后者代替了
中国IT大厂里面乌泱泱的海归啊。。。 半导体也是。。。中国没有半导体基础,这些年快速发展都靠海归
因为生物是人矿行业
吃苦耐劳又红又专的典型。
A
请问same reference points中的same是和什么比较的呢?
另外,这篇文章的作者,观点站不住啊。 1)他怎么能知道中国的孙子兵法的呢?他怎么知道中国人读一本书叫孙子兵法的呢? 如果他知道这些,别人为什么不能呢? 也即是,反过来,中国人应该能知道世界各国人读什么书吧。
人中龙凤确实适合回中国 can't agree more 现在两国之间关系有点要往剑拔弩张的方向
好像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的确是没有关系。张冠李戴。
根本就没把原文读懂。就说shocked to discover Chinese scholars read English 原文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这也太正常了。都是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考量。
哦不对,都是为国家民族人类的前途考量。
她想说的就是美国人小看了在国内的中国人
高论。 我们这个领域的第一大牛在美国一个小州立。
难道你认为北大连美国科学院院士都高攀不起吗?
回国也不一定就是适合 只是人家有这个资本 不高兴了再回来就是了 感觉国内的人情世故要复杂一些
羡慕啊 落叶归根 现在可以照顾父母 以后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的确如此,我们家也有这想法,等最小的孩子也读大学,我和老公就回国。当然我们不是人中龙凤, 但老公在我们父母所在省会城市的一般大学找个教职问题应该不大,我就直接退休了。
这岁数回国很合适。
UCR植物方面很牛吧,陈好像是从Rutgers过去的
说的好像你多明白似的,人家回去肯定各方面都了解好了,后面有人支持她
还有一个女性牛人,也是院士不过比陈晚几年,不知道会不会回国,性格可能不适合国内
生物、医学,中国严重落后美国。
这样的技术大拿这时候回去,基本上就定住了自己在中国学界的地位。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强的多。
基础的不行 偏应用的农业的好些吧,usda钱挺多的,nsf越来越难
我觉得要么人家只是借题发挥一下,要么小编乱写。美国大的生物实验室三十人以上的并不少见,Zhenan Bao, Guoping Feng这些大牛实验室都是
缺这方面的专家呗,
中国不缺中低人才。或者是说中级人才当然也是越多越好,但是提供的职业发展和合适的收入比发达国家美国有限,所以大量滞留在美国的中低人才选择不回国。 但是高级人才,在美国(我们还是要承认科学技术都是发达国家)职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做到美国都是top的人才,这时候选择回国,其实对中国和对自己也有好处。 而且能到高校任职,可见肯定是中国国籍。 什么时候中国把基本的社保医疗弄好,把996打击一下,把市场信用搞好,即使整体生活水平差点,我想很多滞留在美国的中级人才也会选择回国的。
中国也不缺高级人才,缺的是让高级人才脱颖而出的一套体系, 所以只好在国外找已经被证明过是高级人才的人
不管怎么说,UC Riverside当教授和北大当教授,选哪里都不用想啊。如果是藤校跟北大还可能要考虑纠结一下
是啊,这是断章取义吧
藤校几乎没有好的植物专业啊,除了Cornell 她美国好的学校又不是去不了
上一任北大生科院院长是饶毅 结果最后连中科院院士都没有申请上 看看这一任如何吧
已经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了,中科院院士只是时间问题了
我觉得还是缺。 从我身边的人来看,国内top大学的top students,大多数都出国了。
而且我们也要承认美国有着很好的科研和技术环境,不只是指体系制度,而是指科技的基础知识,有些只能在美国学到。所以在美国学成,海龟带回这些技术也挺好的。 好的体系制度,回国也会多多少少影响一些。 现在国内高校,高科技公司很多海龟。
陈这次回去,是浪费自己专业了。
现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滞留了数以千计的曾经留学美欧的生物博士和博士后。
随着中共紧缩行政经费,这几千人本来还充裕的研究经费也会越来越紧张。
中国最牛大学的专业对口的大院的院长,你说人家浪费自己专业。
妈呀,你到底是干啥的啊?资深业余地震专家吗?
做半导体是工程师, 不算学者 回去的应该 大家都不知道
没听说科研经费 萎缩,可以拿出证据吗
自媒体乱说的
国内45岁以上就不要想找工作了
路人老百姓工厂工人才follow退休年龄,牛人只要愿意,什么年龄都有人抢着返聘或做顾问
之前UCR搞植物的回国,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如果从发文章来说,他目前是中国最厉害的科学家,同一领域世界也是可以排第一,也是特别低调。
怎么光是植物学就有三个中国院士啊? 这么说美国科学院院士可能比中国科学院院士容易? 查了一下 中科院现在有795名院士、104名外籍院士 美国科学院现在有2461名院士 其中511名外籍院士 这么看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5倍啊 总人数也是中科院院士的3.5倍
中国人大多都在生物化学口,数理少
陈章良的弟子!
陈雪梅开始将植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兴趣,并跟着陈章良老师完成了相关的本科生毕业论文。
对话陈雪梅(以下简称“陈”) 记者:北大有没有让你特别留恋的回忆? 陈:有。我以前住在36楼,刚上大学时,北大还没有熄灯的制度。到了大三,女生宿舍开始熄灯,那时候我们寝室六个人就开始卧聊。我们的感情很好,让我一直回味。我还记得有段时间校园里经常举行游行。但当时我已经大四了,对我没有太多的影响。 记者:除了脑力劳动,科研工作同时要承受身体上的压力,比如同位素实验就非常危险? 答: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自己做同位素实验时还怀着儿子,但是继续在美国做实验。只要遵守安全守则,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记者:您觉得什么是科研领域的原创性? 陈:原创性不一定要是一个特别大的项目。现在更多的是靠Incremental(逐步累积)的进展,即使是一个小的发现,如果能产生世界性的impact(影响),也是能被顶级的期刊认可。科学发现是一次次刺激的探索之旅,但是却常常具体呈现为长期的积累,一次次枯燥的实验。这种突破性的发现靠积累也靠灵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把自己的发现产生新的假设,再去检验,这个过程很慢长。这种原创性的发现是科学研究中最具魅力的领域。 记者:听说您在加州河滨学校上课时,十分受学生欢迎? 答:我感觉我上课并不幽默,通常只能就事论事,上课靠的就是耐心和责任,课前认真备课,课上耐心回答问题。在美国,学生们都比较努力学习,尤其是研究生,每堂课二十来人,他们向我多提问题,我就多改进。 记者: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女性,您在美国做科研的压力大吗? 陈:记得早期去开会时,我和人都说不上话,但现在就很好了。在美国做科研,华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通过学术会议认识更多的同行。但这也不是致命的困难。在科学界,虽然不同的科学家有不一样的个人癖好,但基本是以事实作为评断你的标准。只要你做得好,就能被接受。 记者:目前国内的生物学科研究生中女生与男生比例相当,甚至多于男生,但最终能坚持下来并做出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中有一股很强的“阳刚之气”,而女性仍属凤毛麟角。您觉得女性如何才能在科研领域作出更多的成就呢? 陈:在中国参加学术会议,会议做报告的90%是男士,而听报告的女生则数目很大。这不仅意味着女性比较难融入男性占绝大多数的中国顶级学术圈,无形中也影响了年轻女性对从事科研的自信。而在美国博士后中变成faculty的女生比例很大。因为她们在比较困难的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社会的帮助,比如美国在助理教授期间生孩子的话,是可以给你多一年的时间。学校选助理教授,在能力相当的前提下,选拔时还要适当考虑男女比例。现在中国女性进入科学界的性别障碍已基本消除,关键是要让这些刚刚步入科研道路的女性看到更多成功的女科学家的例子,让中国的女博士生他们看到希望和前途,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女性才能真正撑起中国科研半边天。”
人中龙凤在哪都是人中龙凤,换个环境就不是了的,不是龙凤,是风口上吹起来飞的。。。。
你是不是对美国院士的待遇和地位有什么误解?还有是不是不了解名校和牛专业没有相关性。美国基础学科院士太没有地位和存在感了。你可以说是人家低调,一心科研。你也可以认为这个国家现在并不是很重视唾手可得的基础学科人才了。也许这才是问题。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1
公安局都靠向银行借钱发工资了,那么中科院和大学budget cut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