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德勤会计师到漫威超级英雄,自曝中式教育的痛苦经历

l
likepeac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一个在好莱坞名不见经传的十八线演员,却出演漫威首位亚裔超级英雄,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面对媒体采访、聚光灯的笼罩,刘思慕坦言:“如果不是因为我父母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和为之牺牲的一切,我就不会拥有我生命中的这些机会。”


这位出生于哈尔滨、在加拿大长大的东北小伙,经历了中西教育的碰撞,成长过程中亦有许多隐忍和委屈,最后花了23年才与父母和解。
5岁以前,刘思慕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哈尔滨。
他的父母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80年代就到了加拿大留学,从华人餐馆的洗碗工,一路奋斗成为飞机制造厂的高级工程师,直到生活稳定下来,才把一家子都接到了加拿大。
然而团聚的快乐是短暂的,接下来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爷爷奶奶的宠爱是那么温柔有耐心,但父母身上却有着异常火爆的脾气,对孩子也极为严苛—— 5岁要背完乘法表,6岁要会做多位数除法,稍有松懈,就会被父母一顿臭骂。
妈妈的第一次吼声让他至今都记忆犹新:“我让你背8个单词,你就在桌子前面坐了1个小时。如果8个单词都要学一整天,那你还能做得成什么事?”
受传统教育熏陶长大的父母,即使移民到海外,依然延续了这一套打压式教育。

在父母眼中,青少年时代的唯一目标,就是努力考上哈佛,恋爱、交友、爱好都纯属浪费时间。



如果被鞋带绊倒,那是太蠢;如果考试没有得到A,那是太笨;孩子想要的摆酷,在父母看来就是摆烂。少年时期,常常被爸妈斥责“真笨”、“没用”、“废物”……

“夹缝中成长”,这句话用在刘思慕身上,再合适不过。 有人可能会问,打压式教育真的能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孩子吗?
严苛的中式教育,在前期是相当有效的。小学时候的刘思慕刻苦学习,成绩拔尖,从不贪玩,一头扎进书本,成为了移民家庭孩子的典范。
父母还花大价钱把孩子送进了多伦多大学附属中学(知名私立中学,大学升学率达到100%),试图为孩子规划出一条精英路线。
但到了高年级,刘思慕越来越觉得,自己跟白人同学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自己在刷题补习,他们在刷卡逛街。
于是他像一个叛逆小孩试图脱离父母的掌控,一门心思地社交、恋爱,把大把时间花在健身、运动、街舞、演唱上面,成绩一落千丈。
而他的父母,面对孩子惨不忍睹的成绩单,除了冷嘲热讽,还上升到了偷看日记、拷贝聊天记录。
当刘思慕不在家时,爸爸会趁机翻看他的日记。有一次正好看到他为乐队创作的一首情歌,“爸爸装模作样地模仿了其中一句,还说这是他读到的最悲哀的东西。”
隐私被侵犯,兴趣爱好被贬低,父母的教育让他喘不过气,他和父母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 只有一名同为华裔的地理老师支持刘思慕,告诉他进入大学后可以继续从事体育运动,追随自己的热情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不过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西安大略的商学院。

从商学院毕业后,因为绩点中等偏下,去不了投行,只能当会计。
于是他在四大之一的德勤做起了会计师,也算是符合父母对“稳定”、“体面”的期待,父母还特地帮他垫了首付买了房。

然而,就像大学里挂掉的科目一样,他对这份工作也提不起半点兴趣。在德勤的8个月,每一天都是痛苦煎熬。
不到一年,他挂掉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也丢了工作。那阵子,无颜面对父母的刘思慕,甚至想过从阳台跳下去。
可他更想找到一条不仅自己喜欢、也能骄傲面对父母的路。
失业后,顺着Craigslist的招聘广告,他以一个萌新身份踏进了演艺圈,开始尝试群众演员。
担心自己没经验,他用解雇时拿到的遣散费去学了表演,还到脱口秀俱乐部去做过即兴表演,锻炼自己的技艺。
几个月后,刘思慕就签约了第一个全国性广告,后来凭借情景喜剧《金氏便利店》还拿了个奖。

前几年,漫威宣布准备拍摄《尚气》,刘思慕在网上留言道:“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赤膊上阵,我在等好莱坞给我做一件超级英雄的战袍。”

原本是句玩笑话,哪知好运来得太快,转眼就成为锦鲤,被漫威定为首位亚裔超级英雄,还是搭档梁朝伟、杨紫琼等大腕,连他自己都觉得像在做梦。 《尚气》播出后,直接冲到了2021年北美票房第二,“新手男一号”刘思慕大获成功。
在很多人看来,他的成功,对于勇闯欧美影坛的亚裔而言,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刘思慕也逐渐与父母和解了。

当他试着从父母的视角看待少年时的自己,渐渐明白了父母当年的焦灼。
其实两代人的冲突,大都是因为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的。
在父母眼里,做演员是不务正业,是浪掷生命;在他看来,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也是自己的理想;
在别人眼里,少数族裔难以进入主流媒体;而在他眼里,自己的亚裔身份、双重文化背景,恰好是一众白人演员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怀着这样的信念,刘思慕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也赢得了父母的认可。

刘思慕和父母一起参加《尚气》的全球首映礼时,还小皮了一下,调侃爸妈“这是当时你们反对我做的事情”。
爸爸欣慰地回复他:正因为有我们的反对,才让你变得更强大,为了目标而奋斗。
在妈妈60岁生日时,刘思慕特地写了一封信,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封家书后来被《Maclean’s》杂志刊出,在加拿大引起了很多家庭、尤其是移民家庭的共鸣与思考。
成名后,刘思慕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回忆录——《我们是梦想家》,详细描述了过去的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三人最终是如何和解的。
回忆起青少年生活时,刘思慕就像一个受伤的小孩:
“渴望得到父母从未给予过的爱和感情”, “在与父母的战争中总是失败者”, “心里有个巨大的洞需要爱来填补”……
而将成长经历剥丝抽茧,刘思慕的初衷其实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能帮到更多在异国他乡打拼的移民。

早在2016年,因《金氏便利店》有一定知名度后,刘思慕就一直寻求机会借助公共平台,为亚裔和弱势群体发声、正名、争取平权。
国内疫情爆发后,国外社交媒体上有一些带歧视性的言论,刘思慕发文怒怼,“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你往亚洲人身上泼脏水的理由”。
他还曾前往各大高校巡回演讲,探讨移民家庭的成长经历和勇敢追求梦想的话题,呼吁大家支持《摘金奇缘》,一直致力于打破欧美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
新书出版后,刘思慕在接受CBC电台采访时也特意提到:希望下一代移民能够摆脱“感恩移民”的桎梏。

“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在这里长大。这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和其他“对我们来说,这是不同的,因为我们在这里长大。这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我们不应该受到偏见和歧视,我们的父母也不应该受到。”

所以,对于自己成长中的“黑历史”,刘思慕从不避讳;针对别人批评自己的长相,他的回击更是掷地有声:
“你们可以尽情批评我,但我有一点要证明:亚洲男人有各种类型,而不是只能被某一种类型代表。”
与父母希望他低调生活、安稳度日的意愿相反,刘思慕总是高调活跃于网络上,在他看来,
“在我们这一代,我们必须引起骚动。否则我们将永远陷入这种没有真正归属感的状态。我们需要为自己开辟一条道路,需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归属。”

可能这也是许多移民家庭的父母要反思的。
很多华裔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仍然停留在成绩好、比赛好、特长多、工作好等标准上,也借此来教育、鞭策甚至掌控孩子的发展道路;
然而年轻一代的孩子,他们对于自己的评判标准,并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有幸福感、归属感……
如果父母能够放弃把自己的活法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探索未知,鼓励孩子实现自我,或许每个小孩都能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



l
likepeace
如果一方非常强势,跟孩子相处搞一言堂。(特别是严重的自恋型人格的那种)
是不是可以讨论,怎么去帮助孩子?
或者在中式教育中,怎么找到中西结合的一个平衡点?
a
aiyamayayongle
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