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受邀去白人男友家吃饭时,我会拿出Kiwi-Asians(华裔新西兰移民二代)那一套,穿上正装、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在这种聚会上没人关心我喜欢吃什么,我也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Grace说。 另外,在Pākehā(新西兰白人)朋友们的聚会上,我感觉我像是沙漠里的一条鱼。我的伴侣通常对我的不适毫不在意,或者漠不关心。 03 质疑: 他喜欢的是“我”吗? Dating While Asian的导演Maggie Shui早前也在媒体上,回顾了她自己的个人经历,还有这个系列背后的灵感。 两年前,她曾经和一个高个子、留着小胡子、名叫Charlie的白人小伙约会过几次。
她说那时她刚分手,然后又刚刚好地遇到哪个方面都恰到好处的Charlie——她能在约会时遵循自己的喜好,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缠绵,也能拥有餐桌前的谈天说地。 以至于在她们分开后,她也一直想起他。 在导演纪录片Dating While Asian期间,她看到了Charlie朋友给她朋友发的一条信息。 信息里Charlie朋友提到自己跟Charlie说,Maggie正在制作关于他的节目——而这里的“他”指的是“一个喜欢和亚洲人约会的白人男孩”。
这个穿着时尚,拥有灿烂笑容的小姐姐叫Grace,是一位新西兰华裔。
“我今年25岁,是一名机器人分析师,我喜欢手工、喜欢中餐早茶等等等......”
但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跟白人男友分手后,已经2年多没谈过恋爱了。”她说。
01
一块月饼引发的“悲剧”
最近,Grace参加了一个真人秀节目Dating While Asian,并在镜头前讲述了自己的恋爱经历。
她朗读了自己的日记。
那是2020年10月的中秋节。
我和我当时的男友(新西兰白人)在达尼丁的卧室里。
我的男友就在我身边,他瘦长的手臂垂在床架上,看着我把月饼从喜庆的红色包装中剥出来。
一路颠簸,月饼的外皮有点凹陷,但在华丽的托盘上,它依旧闪闪发光。
我把它们切成小块,然后放了一块在嘴里。
嗯......是我最爱的咸蛋黄味。然后我给男友分了一块。
他试探性地咬了一小口说:“挺好的。”
我又满怀期待地将红豆沙口味的递给了他,然后问道:“再来一块吧?”
他低头看了看我伸出的手臂,考虑了一会儿,说:“不,谢谢。”,然后避开了我炙热的目光。
——顿时我的心凉了一半。
食物是我生活中快乐的来源,现在却成为了焦虑的源头。
我感觉拒绝了我爱的食物,就等于拒绝了我,因为它们是我核心部分,我对身份的认同。
文化差异不是这段关系中所面临的唯一问题,但它是导火索,始终挥之不去的一个点,就像是蓝天上的一朵灰云。
我被压抑得喘不过来气。
就这样,我们在21年2月分手了。
02
一份认同感,一顿温馨的晚餐
Grace说,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试图摆脱“亚裔身份”,试图融入到“白人的社会中”。
“我尝试退掉旧衣,去掉我的语言、风俗、传统。就好像......找一个Pākehā伴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到这种感觉,成为一个标志。”
在经历了4次相同的失败之后,Grace彻底放弃了。
“我问自己,与棕色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的男人恋爱真的有意义吗?
——我需要的是一份认同感,我决不能摆脱我的亚裔身份,这就像肺和呼吸一样,两者是共存的。
在中国文化中,长幼有序,小辈会给长辈倒茶,长辈会给小辈夹菜吃。
Grace说,高中读书、写作业时,母亲会给我带来精心切好的苹果、柿子和梨,有时还会涂上一层酸梅粉。
后来,当我在大学放假期间回家时,她会特意做我喜欢的菜,面条汤、麻辣大虾、泰式椰子饭。被家人包围、认同,这种有序的家庭环境温暖了我。”她说。
“当我受邀去白人男友家吃饭时,我会拿出Kiwi-Asians(华裔新西兰移民二代)那一套,穿上正装、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在这种聚会上没人关心我喜欢吃什么,我也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Grace说。
另外,在Pākehā(新西兰白人)朋友们的聚会上,我感觉我像是沙漠里的一条鱼。我的伴侣通常对我的不适毫不在意,或者漠不关心。
03
质疑:
他喜欢的是“我”吗?
Dating While Asian的导演Maggie Shui早前也在媒体上,回顾了她自己的个人经历,还有这个系列背后的灵感。
两年前,她曾经和一个高个子、留着小胡子、名叫Charlie的白人小伙约会过几次。
她说那时她刚分手,然后又刚刚好地遇到哪个方面都恰到好处的Charlie——她能在约会时遵循自己的喜好,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缠绵,也能拥有餐桌前的谈天说地。
以至于在她们分开后,她也一直想起他。
在导演纪录片Dating While Asian期间,她看到了Charlie朋友给她朋友发的一条信息。
信息里Charlie朋友提到自己跟Charlie说,Maggie正在制作关于他的节目——而这里的“他”指的是“一个喜欢和亚洲人约会的白人男孩”。
她笑了,然后又想了想,然后觉得有点恶心和尴尬。
Maggie说,当许多亚洲人隐约得知自己的约会对象对亚洲人有偏好,例如“他之前的约会对象也是亚洲人”,“他的社交媒体关注对象很多都是亚洲人”时,心里总是会五味杂陈。
她说:“你会想,我是因为他是他才喜欢他,但他们喜欢的是我这个人吗?还是说他们被我吸引,只是因为我符合他们对亚洲人外观举止的预设?”
04
历史:
被“物化”的亚洲女性
虽然永远无法得知Charlie朋友的玩笑到底是不是真的,但这确实让Maggie瞥见了那些隐秘的角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那些白人兄弟们到底在讨论着什么。
她说这件事提醒了她:她是一名亚裔女性,有时男性会因为她的亚裔身份而觉得她更有吸引力,或者会以此开玩笑。
而最后为此感到尴尬的人终究是她自己。
Maggie说,之所以存在“yellow fever”(指白人男性对亚洲女性有非常明显的性偏好,有时候甚至能达到狂热的程度,通常含贬义)或者迷恋亚洲人,很大程度是因为亚洲女性很少讲述性和浪漫方面的故事。
Maggie说,在当今的社会中,亚洲女性的形象相当极端——要么是去性化,要么是性欲高涨,无论是哪种情况,人们都会把这些观念投影在她们的身上。
据发现君了解,白人男性对亚裔女性的迷恋,最早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在韩国、日本、菲律宾和泰国的性工作者,招待了不少的美军士兵。
而那之后亚裔女性被描述为“具有异国情调和牺牲精神,因为关系十分短暂。”
不幸的是,这些种族化、性别化的固有观念,就这样延续了几十年--甚至在如今依然有其言论市场。
所以,耶鲁大学的新西兰籍研究助理Steph Tan曾说过,亚洲女性常被描述为,聪明、有智慧、有趣、有魅力、可爱的。
“这些修辞从白人男性口中说出来,第一让人想到的事就是——他交了个亚裔女友。”Tan说。
新西兰亚裔女生的身份认同可能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她们在家庭中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可能会对她们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她们在学校和社交圈子中的经历也可能会对她们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此外,她们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刻板印象、歧视,这可能会对她们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自信、自尊心尤为重要。”Tan说。
05
结尾——
“肯定地认同,而不是容忍”
经过“升级”,Grace的思想也和以前不同了。
“我不知道曾经的伴侣们是怎么想的,但多样化的约会经历教给了我很多东西。”
我认为,当你和其他有色人种约会时,文化传承的问题是一种交流,而不是一种侵犯。”
这种交流教会我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应该被热情地接受,而不是容忍,其中就包括文化、食物、种族身份。”
“我要寻找那个真正认同我的人,而不是让我摆脱亚裔身份的人。”
我在这些恋爱经历中学到了很多,每次约会就像是一场练习,它们最终会引导我们找到对的人、合适的人、尊重自己的人。”Grace说。
最后,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非所有关于亚洲人交往的故事都需要被质疑,故事中描述的只是普通人的日常光景,主人公恰好是亚裔而已。
另外他们的亚裔身份,也没有必要和创伤或者任何消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只是向大家展示刻板印象以外,真实的亚洲人。
总有一种喜欢的月饼吧。
因为其他共同语言喜欢上的白男没有所谓,这个不喜欢月饼找个喜欢的,或者如果自己也不讲究也能情投意合。高科技界白男多娶华女就是双方有很多文化背景外的共同语言,所以种族文化背景可以弱化,这些组合可以很坚固
为啥总得有一种喜欢的月饼,不喜欢吃月饼也很正常啊。。我父母就完全不吃月饼,他们过中秋节吃桂花糕
上海人不想被她代表。
我就是所有品种月饼都不喜欢,事实上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吃的食物,汤圆年糕青团粽子这些都不喜欢。 但这不影响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啊,中国还有很多美食啊。 因为不吃月饼就分手,理解不能。
在美国,本来就是各种人都有。自己先有人人平等的观念,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平等角度,不分种族性别国际年龄,不预设不论断。
哈哈,月饼我一个中国人都是只吃两口的水平
怕脏好像,国内好像就是这样的
怎么可能,我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喜欢月饼。月饼这东西,就和感恩节的火鸡一样,属于传统文化,仅仅用于应景。
如果大家都喜欢月饼,那应该至少过了中秋节,也是有人买有人吃的。可是中国的月饼,过了八月十五,就几乎从商场里消失了。你看其他的糕点,大家喜欢的,无论多么不健康,都会霸占柜台。
我在国内参加过很多次企业招待,开会时也上中式或西式糕点,从萨其马荷花酥到和果子马卡龙都见过,就没见过哪次开会上月饼的,我觉得大家其实也都不太喜欢吃。
你这个人太坏了。我最怕的就是五仁月饼,本来这里面每个食材我都喜欢,也不知道用了什么巧妙地手段,组合在一起,变得那么难吃。
我觉得越贵的月饼越难吃,便宜的莲蓉还挺好吃的,豆沙的也能吃。
貌似那个前男友对咸蛋没问题,不喜欢的是红豆。我发现老外普遍不喜欢红豆,连ABC很多都不喜欢
五仁可怕在于它里面有肥猪肉呀。。。。
现在很多生了儿子的大妈也在为下一代猥琐小中男摇旗呐喊
白人对她玩腻了而已,友情饮水饱。你以为这个女孩就是因为红豆月饼分手吗,量变到质变,她早就感觉到老外男人不走心了
一针见脓
小时候最怕五仁月饼,一不小心咬到一嘴油,隔夜饭要吐出来的感觉🤮
这么费劲纠结能不能不要约会了就。。。
不爱吃月饼的很多,我就不爱吃,尤其不爱咸蛋黄的!
还真是这样。
发现这边很多粤式、港式的,老是带咸蛋黄,最不喜欢了。最后就搞得干脆不买月饼。
这属于白人的原罪。
作为一个新西兰白人,date别人非要接受中国文化么?date一个人,最多就是两人相处合适就好,难道都得把对方文化了解一番?
我幸亏不是白人,我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学什么其他的文化。好在也没人说我entitled。我工作的事务所大概有几十个国家的朋友,我就算当年date人的时候,我date过一个巴西人,我不会去学他们的文化,也不会强求人家学中国文化。 说实话,我现在太太的所谓的南方州的红脖子文化,除了喝酒和打猎,其他我也都不去碰,阿拉巴马的那个Fried Green Tomatoes,要多难吃有多难吃,不知道为啥出名,还不如肯德基呢,虽然肯德基都不如中国肯德基。
如果一个黑人,到了中国,和中国人谈恋爱,是不是也得强迫中国人接受他们的文化,如果哪个中国人不愿意学加纳文化,就是中国人自己觉得entitled,装大瓣蒜。如果她敢这么发文章,一定会被中国人网爆。
像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的,从小教儿子男女平等,家务平摊,才是娶到好媳妇的最好办法。不要目光短浅,以为把儿子推去藤校,拿个大包裹就mission accomplished 了。人家优秀的姑娘们自己也有大包裹,不稀罕。人家挑男人才是要看the whole package ,人品三观不能欠缺。 对方是男权家庭长大的,还是男女平等的氛围里长大的,人家从谈吐交流中就能看出来。
在这里鼓吹自己信奉的男权思想有什么用? 小姑娘们又不上华人,不会被洗脑。
那就看有没有一个对等的标准了 如果和白人交往就必须要接受白人文化,那白人不接受中国文化,这叫什么,是不是双标? 甚至我们把标准放低点,你不接受别人的文化,你尊重和适当了解,够基本的吧,有几个白人做得到? 白人普遍entitled,觉得他们的语言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就是普世真理,管你啥文化的,都得迁就他们,按他们的方式来做事。你见过黄种人黑种人这么entitled的?
这个云腿月饼,我的一个朋友也说好吃。小时候家里穷,我家其实离云南很近,也没吃过。
后来我在北京,曾经网购了一次,不知道是不是上当了,不是很好吃,因为那个东西看起来就不是月饼,而是一个云腿馅儿的面包,长得像个包子一样。
很多年前别人从云南带过来的月饼很好吃,后来也网购过,差了很多
白种男人尤其是alpha male基本上都是物化妇女的,不耽误他们在dating的食物链顶端。亚裔男孩的长相和没毛的皮肤是原罪,美国主流文化从小给女孩们洗脑,亚裔男人nothing to look at
我觉得应该入乡随俗,你在哪里,应该尊重当地的主流文化,而不是要求本地人学你的文化。
越南女嫁过来那么多,我不太相信他们的丈夫对越南文化感兴趣,好多男的估计一辈子都没去过越南。
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上升,像乌克兰这种国家白人估计也会跑过来谋生。如果嫁给中国人,估计中国人也不会非学什么乌克兰文化。
如果在中国和白人交往,也是不需要学什么白人文化的,而是反过来,那个白人应该要学中国文化。那些最后留在中国的白人,无论男女,我看他们学中国文化学得都不错。我事务所北京办公室的一个律师,我同班同学,找了个年轻的洋老公,那白人小帅哥的中文普通话,比我这贵州普通话标准多了,不知道怎么学的。
如果一个白人在中国,反而要求中国人学他们的文化,那就撵出去好了。司徒雷登走了,谷歌走了,那个扎克伯格在长安街上跑步作秀,请习主席帮孩子起名套近乎,我党也照撵不误,我看挺好。
是这样的,有情饮水饱,和人种无关,就是男人不爱了。
还有什么比物化女性,把女人当作自己碗里的东西,自己“田”里的“肥水” 更entitled 的?
某些索男那幸灾乐祸的嘴脸。
最后这一段,混淆概念玩得太溜了,不要什么事情都往“中国文化”上扯,“中国文化”可不背这锅
就是,还说人家姑娘control freak,都什么人哪
哈哈,大妈不但装看不懂,还说“白人不喜欢月饼怎么了,我也不喜欢月饼啊”,恨不得宣布自己四舍五入等于精神白人了。
是你自己先放弃了自己吧.这个真的怪不了白男啊,当你选择放弃真我戴上虚伪面具.那我要问一下,他喜欢的你是真正的你么?
要看在哪里吧, 融入当地文化, 不一定是加入个人
我不喜欢任何月饼,特别讨厌五仁月饼,真的不好吃。
最讨厌五仁月饼,小时候只吃外面的皮,里面的我妈吃,她说她喜欢,她还喜欢吃鱼头鱼刺。
通过月饼这事,说明她对别人没有起码的尊重。涉外婚姻需要尊重彼此的文化。
我知道一个类似的例子:女是北方人,男是北欧人。一日天冷,女孩穿了羽绒服,她看到男的穿了t-shirt,就拿出她爸的羽绒服,一定要男的穿,男说什么不肯穿,。。。。两人大吵,女的觉得男人不尊重她,不接受她的好心,男的觉得她把他当婴儿,他真的觉得不冷。 如果是国男,可能会很感动,女友真好真体贴。
人家从小不是从这种生活环境氛围中长大的,为什么一定要他喜欢这种方式?一定要表现的很喜欢这种方式?
包容和diversity是多方面的。一定要别人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强人所难。
这个人不合适,就换一个人。白人里面也有从小家庭氛围很浓,妈妈把孩子照顾的很好的。
哈哈😄
这个和上海不上海没有关系,你不要拿一个人说的话来代表上海人,你朋友的原意可能也和你描述的不一样。 上海话里一般只有 素菜 和 绿叶菜,除非是用普通话否则很少说蔬菜。
无聊的文章。都是中国人都未必吃到一起去。国内各地风俗完全不同。就是同一地方出来的恋人,夫妻都未必处处合拍。也未必人人爱吃月饼。 文章里这种矫情只会加深种族偏见。
不是肤色,这里的肤色只是亚裔的一个代名词。其实人从一出生,基因,家庭,生养的方式都是烙上种族的烙印的。不预设不判断,就像说人一开始就是一张白字一样,可以随便涂抹的一样,非常的不现实不真实。 每个人都要自己知道自己的文化背景,种族生理背景,然后坦然面对自己的background,互相尊重对方的背景,然后再个体话,才有意义。一开始忽略一切background,个体一个人,时间长了,会突然发现这个人就是那个群族,会流于否定或者失望。
他们不是不喜欢红豆,是不习惯甜食的红豆吃法。 其实无所谓啦。 那些一定要给孩子 每天带饭的孩子长大基本比较排外食物,哈哈。
可是我的认知里素菜就是蔬菜啊……那她跟你不是一个意思吗?把素菜和绿叶菜区分开来说。在我眼里(我就不代表北方人了,北方也很大),蔬菜就是包括了绿叶菜。
我朋友的原意就是这个,因为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还跟她反复确认了的。她跟我聊天的时候当然说的是普通话,讲上海话我也听不懂啊
别对号入座,层主这么敏感是不是说到痛点了
我都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 知音体就是这样,七弯八绕,鬼知道想表达什么。
卧槽我才知道里面有肥肉。。。
说曹操曹操到,索男真恶心,牙都酸掉了。这是个索男鉴定贴。
最entitled 的是某些男人认为尽管你跟他非亲非故,十八杆子打不着,只要你长了亚裔脸有两个x染色体,他就有权利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恨意满满,出口成脏......
还有什么比物化女性,把女人当作自己碗里的东西,自己“田”里的“肥水” 更entitled 的?
大概率是这男的之前生活中其他事就已经有看不上亚裔的迹象了,女主心里感觉得到,但又没到要发作的程度。到了自己很喜欢的食物被拒绝,终于爆发了。 或者女主因为从小就生活在白人文化里多少有点identity issue,过度敏感。
人还是要在自己觉得舒服的人身边待着。
他如果支持你吃月饼,自己却不爱吃,这个楼主真管不到…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