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有个避世百余年的“陕西村”,见到王国杰就问:大清咋样了?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中亚有个避世百余年的“陕西村”,见到王国杰就问:大清咋样了? 你可曾想过?《桃花源记》之中那个 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可能真的存在。在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的交界处,有一个叫做“ 陕西村”的地方,村中人都说着地道的陕西话,称自己骨子里是“ 陕西楞娃”。 然而,这个陕西村,已经 与世隔绝了100多年了。村中人至今还保留着 百年前的生活习惯,殊不知大清已经亡了,还见到中国人就问: 大清咋样了? 《桃花源记》之中的世外桃源 “陕西村”从何而来? 清朝后期,统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揭竿而起,乃至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太平天国运动,试图以此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些农民起义运动也波及到了 陕甘宁地区,在陕西,有一个叫做 白彦虎的回族起义头领,发动了一大批具有反抗意识的民众,组成了 “陕西义军”以抗衡清政府的统治,意图 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不过,白彦虎这支农民起义军队的结局也和当时大多数起义军队的结局一样,由于 民众素质和意识的局限性,惨遭清政府的无情镇压, 起义宣告失败。为了躲避清政府的围剿,白彦虎带着自己手下多达三万的民众开启了 背井离乡、向北迁移的生涯。 当时交通并不发达、所以白彦虎一行人靠着 徒步旅行走了整整十五年,横穿天山山脉、历经千辛万苦,才在1877年进入了 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地区,并在这里正式扎根安家。至此,当初一同逃亡的三万人, 仅剩下3000余人活了下来。 回族起义首领白彦虎 在中亚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这些人依靠着自己从中原带来的农作物种子,得以 延续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中亚人将之称为“ 定居者”,当他们问起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是从 “东岸”而来。因为“东岸”在陕西话之中与“ 东干”的发音很相似。久而久之,他们便将自己称之为“ 东干人”,为了缅怀自己的故土,他们便将聚居的地方取名为“ 陕西村” 远在中亚的陕西村 陕西村内的村民,依旧保留着 晚清时期和陕西地区的风俗习惯,他们 唱秦腔,说着地道的 陕西方言,很多人也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然而,由于地处偏远、消息闭塞,陕西村的村民便过上了 与世隔绝的生活,殊不知中国已经完全换了副天地。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陕西村凭借着 自给自足、远离世俗、生活得怡然自得,人数规模也从最初的3000人发展到如今的 10余万人。直到研究苏联、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专家 王国杰,在书中无意读到俄罗斯有一群叫做 “东干人”的少数民族,才得知这支 远在世外桃源的中华遗孤。 历史专家王国杰 东干人的文字和文化 后来,王国杰得以到俄罗斯留学,才得到了 实地考察“东干人”的机会。当他来到陕西村时,东干人看到这么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 “大清国人”,显得十分激动,连忙问起王国杰“ 大清怎么样了?”“左宗棠结局如何?”由此可见,这里的人们对于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 一百多年前的战乱年代,至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他们一无所知。 清朝时期的中国 一句句地道的陕西方言,让王国杰觉得特别有意思:一百多年过去了, 东干人的语言都没有被俄罗斯语言所同化。细细打听才知道,陕西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在外面说俄语,在陕西村内说陕西方言。 可惜的是,由于当年那支农民起义的队伍都 没有接受过教育,大多都是文盲、不会写汉字,也就没能将汉字保存下来。没有汉字,东干人便决定自己“ 造字”,把一些读音和俄语相近的字母进行拼写,以形成一种他们独有的文字。事实证明,这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在村中相当流行。 中亚陕西村的景观 除了语言,东干人还 保存了许多属于清朝时期的文化和习俗,方言也更接近百年前的清朝时期大家所讲的那种。就连村里小孩唱的童谣,也都是老一辈代代流传下来的、来自 百年前的旋律。当时,这些旋律有的至今已经失传,却在东干人这里找回来了。所以,东干人的文化保护也从一定程度上 弥补了我国的文化缺失。 东干人的婚礼 在农业上,东干人不但很好地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还大面积地种植了 从中国本土带去的韭菜种子,以至于许多附近的中亚人以为他们在吃草,后来还是亲自品尝了韭菜的味道之后,才知道这“草”鲜美异常。就连苏联时期曾流行一时的 “东干拉面”,也是陕西村的陕西人所喜爱擅长的北方特色面条。 东干人的新娘 时至如今,这些东干人也还将 总统称之为“皇帝”,将警署称之为“衙门”,姑娘称为“丫头”, 银行称之为“钱庄”,还将学校称之为“学堂”,就连他们的建筑风格,也都还保留着山西地区的回民建筑特色。甚至于在婚嫁习俗上,东干人都还遵循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理念,要求新郎必须穿长袍马褂,而新娘必须穿着龙凤图案的长袍。 可见,虽然如今他们的 国籍已经不再是中国,但他们依旧在祖祖辈辈的文化流传之中饱含着一颗 纯正的中国心。 一个东干家庭 东干人回乡溯祖与如今的东干人 中亚东干人,虽然现在身为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居民,但是百余年来,他们对故土的思念一刻也没有衰减。早在1957年,东干族诗人 亚瑟尔.十娃子在随同苏联作家代表团踏上魂牵梦萦的中国故土之时,就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在伊犁》,还与老舍、曹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亚瑟儿.十娃子的著作 自打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村村长安胡塞的一大批陕西村东干人,也 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眷恋的祖国故土-陕西,去寻找自己的家乡。据安胡塞回忆,自家老人就经常告诉他们:“咱的家在中国,是陕西西安人,等你有能力了,必须要回到陕西,回去了别忘记要在西门上拍拍。” 所以,安胡塞回到西安之时,专门去了西门,在看到那些与自己说着同样话语、有着同样习俗文化的人们之时,他心中激动无比、感慨万千:“以前老人时常跟我们叮嘱,要把陕西话、文化风俗保留下来, 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是陕西人。所以如果再把这些丢了,就是把自己丢了。” 东干后人学写汉字 可惜的是,近年来陕西村的年轻人,被外界同化得很快。因为很多年轻人都离开村子,到更发达的城镇去讨生活,也慢慢习惯了当地本土的生活习惯, 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不再讲陕西话、也不再维持以前的旧习俗了。 据统计,自从近年来的陕西村年轻人生活方式改变之后,陕西村之中会说陕西话的人大幅度减少, 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会说陕西话了。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通讯的发达,他们也在慢慢地失去原有的那些文化。 东干少年学习汉字 当然,为了保护东干人的传统文化,也有许多东干民族的老一辈人致力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借助“ 一带一路”特地将 新一代年轻人送回老家学母语、学中文。 2013年,为了支持中国与中亚地区跨国申报古丝绸之路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中亚三国的20余名东干族青年还举行了 沿古丝绸之路由中国骑行抵达哈萨克斯坦营盘乡的活动,建立起一条从中国到东亚的 “连心路”和“回乡路”。
f
funnyorno
当年这帮人祖上杀汉人几千万,被赶走不冤。陕西汉人一个村一个村一个城一个城的都被杀绝了。对照一下新疆75的时候他们怎么杀汉人就知道放大版的惨状了。后来左宗棠也杀了不少回民所以陕西回民比例大幅减少。现在为了和谐这些都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