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3a: 似乎私人PI制趋于破产了,nature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zz

千渔千寻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过去常见的 大PI -> postdoc +phd 学生这样的制度,似乎在米国趋于破产了 老板拿着HMMI(or similar)万年不变不愁经费,下面postdoc 1-2年流水席 职业生涯20年,带了20几个phd/postdoc,学徒没有一个能在美国找到正式教职的 在过去这样的老板似乎活得好好的,而现在这样的实验室越来越撑不下去了,只能关门回国
归根结底以下几个原因:
1. 母国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去去日本务工一年,顶国内10年,打两年工回国加薪升职全款买房,当然积极了; 现在临时工差价大概在3倍,如果进人才计划甚至差不多,考虑稳定性,就算对有份正式工的土博访学都没有任何吸引力了 有点类似于工厂招工,以前是穷疯了,现在如果给的太差得不偿失,受那罪不如改行送外卖,河南江西民工都不好找了
2. 信息时代的透明性 对于学徒工来说,就业是考虑的首要问题 如果一个lab的师兄师姐都找不到圈内工作,那生源必然大受影响 现在网上这些信息都能查到,基本上稍微有其他选择的都跑了,老板找到的只能是一点点选择都没有(二三本/农村出身)等着反向白嫖老板的,只能当个苦力用 反正也找不到工作,有个底薪的包吃包住先干着呗,比喝西北风强 其实长远看,如果一个老板手下都是毫无创新能力的实验员,等老板年老体衰写不出本子,离关门被撵回国也不远了
3. 高端学生的崛起 米华faculty过去是米华中的top高端人才,一个臭搞电池的(实验室全是大陆土学生)都有高中女访主动投怀送抱 那个年代,能写SCI/能英文教学是稀缺技能,回国还当个宝,记得有个美国当狱警的还出了本书 现在两边交流多了,光F1留学生30几万,州大刷个本科,研究生基本去东西岸一线名校 这些省会大城市生源,无论形象/英文水平/商业社会认知,本身已经很高端了,所以留学很快一步跨入本地中上层圈子 这些人不管读博/工作根本跟州大faculty没什么交集,因为知道什么事都办不了,推荐信在圈子里也只能凑数 现在两边阶级相同,想找工作,州大faculty类似于驾校教练顶多教你怎么开车,拿了驾照(是个人就有)出了校门全靠自己了 落实位置需要找有实权的,校长主任研究员副总裁什么的
4. 传统商业文化的回归 这点要感谢德云社20年的付出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三年学艺,两年效力” “三节两寿,养老送终” “引保代” 这些师徒制的精髓,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低效的工业化大生产中,被遗忘了,因为那个时候是吃国家饭,都是给国家打工的,师徒本身利益冲突很小 导致前30年很多留学生吃了大亏,太老实了;毕业还等着师傅给ta推荐工作呢,他有那本事还至于沦落到鸟不拉屎的烂州大?私人作坊,不是替国家培养人才,什么幺蛾子烂事都是可期的 现在的娃多猴精啊,PI不给续合同,星号也别想要了;你坑我一把,弱势一方无力反抗,但至少也蜷缩身子磕掉你半颗牙 有理有理有节的高手新人越来越多,实验室有样学样,斗争经验代代传,老板瑟瑟发抖
5. 分化与淘汰 现在肉眼可见的,各位大PI都在转型,原来哪套话术就算在缅北都过时了 常见的策略 5.1 以骗为主,把应届生骗过来再说;有换个名称号称招permanent研究员职位的,一个靠着老板名下(本子都要上贡)靠软钱的哪来的permanent? 但是骗人风险也很大,哪天CNS发表了,发现自己排在最后,星号被上贡给下家大佬了:-)气不气? 5.2 学习国内搞团队,主任下面带AP,不过这个难度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东西岸,能让校长给主任位置的基本是国家级大佬了 总体上,倒闭关门的顺序,鸟不拉屎的州大->玉米地R1->大城市学校,不作死不内斗的情况下,离钱越近的活得越久 越是资源有限的地方死的越快,因为开不出位置(主观或客观),也不希望有人抢饭碗 PI年纪一大只能回国,下面人自谋生路
6. 资源的进一步垄断和集中 科研作为zf主导的行业,过去的信息迷雾逐步被揭开,现在规则对于业内人士基本都明白了 实际上xx最大,真正有钱有权的都在幕后控制资源,谁的资源越多谁就能招兵买马做大势力 单打独斗的人也有,但是得振宁图灵那个水平学校才保你养老,一个国家才几个? 作为一个外国人,定位就是给本地人打野打辅助的,做的好一些可能能混个稳定工作房车小孩私校医学院 做的差的比餐馆洗盘子的强不到哪去,虽然顶个博士名头,金钱名声稳定性啥都没有,还有啥可图得
b
bigsnail
写的很好啊!非常现实。
玉骨遥
主要是科研系统整个体制不行。 私人资金哪有那么好心做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