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在战场上有何妙用 或将成为隐蔽杀手

s
shannabia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气球在战场上有何妙用 或将成为隐蔽杀手 2021-12-24 13:55:20 来源: 解放军报     第13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一款JY-400系留气球侦察监视系统和多款新型气球装备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军迷的眼球。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气球系列技术平台的研发应用。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曾用气球装备执行任务。俄罗斯、以色列等国近年来也在这方面颇有建树。     气球,这一看似平常无奇的工具,为何在军事领域受到重视?其究竟有何独特作用和价值?请看相关解读。     气球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相传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就曾用竹篾扎成方架,再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放置燃烧的松脂,大灯靠热空气就能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灯叫“松脂灯”,即为热气球的雏形。     到了18世纪,法国人用浸涂橡胶的绸子缝成口袋,再在口袋里装上烟,进而升空——这便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热气球。后来,这样的热气球经过改进,率先在法国实质性投入战场应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气球的材质主要是橡胶、铝膜乳胶、牛津布等,气球内的热空气也变成了氢气或氦气。其军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作战机理和内涵不断深化,技术支撑手段不断升级。     优势独特,作为重要工具载体用于军事     现代战争对制空权的追求,催生了飞行装备的多样化发展。这期间,虽然有飞机、航天器等高级平台相继问世,但以气球为基本载体的系列平台,同样具有独特的军事价值和作战优势。     驻空时间长。较之远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而言,气球平台更多依靠浮力留空,无须消耗更多能源来克服自身重力,这使其得以拥有较长的驻空待机时间。通常而言,气球平台可在目标地域上空驻留1周甚至1个月以上。即使美军“全球鹰”这类续航时间较长的战略侦察无人机,单次任务也仅能维持20小时左右。目前,太阳能、温差、风力、重力等形式的发电,燃料加压存储、大容量储电、新能源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加之已有诸如俄PA1-720D“佩列斯韦特”系留气球系统“双站运行方式”等创新设计理念,均确保了气球平台能够长时驻空待战,“久不落地”甚至“永不落地”目标正由理想变为现实。     覆盖面广。随着“低、小、慢”飞行器技术以及“快、精、准”外科手术式打击方式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保持持续的空中监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这方面预警机、地轨卫星虽然也可胜任,但难以实现全时段全范围内的空中定点预警监视。气球平台通过装载下视雷达或光学传感器等设备,可构成广视角、高分辨率的有效组合,特别是其良好的定点驻空能力,足能对一个较大任务范围区域实施定点监视,有效拓展侦察视距,提升感知威胁冲突的反应能力,是广域覆盖低空和地面目标的得力“天眼”。     普适度好。气球平台的机动部署能力主要依托锚泊平台,其对周边环境条件几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特别是像基于车载移动式和舰载移动式气球平台,具备垂直起降功能,无须固定场地,对部署地点适应性好,对操作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可快速运送并部署到指定区域执行任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气球平台已具备部署到大气平流层的条件,一定程度上更能确保其持续稳定地遂行任务。     自护性强。在大多数人认知里,气球这类飞行平台只要用枪弹打击几下,就会造成爆炸损毁。事实上,这类历经战火考验的工具并非如此脆弱。一方面,气球已由最早充热空气、氢气发展到充氦气。由于氦气密度很小,属于既不自燃也不助燃的惰性气体,且球身的韧性材料即使被小口径弹片划破后也不会轻易撕裂。因此,其遇袭爆炸的概率反而要比燃油设备小很多。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气球平台的内部气室均做了分割化处理。这就充分保证了即使个别气室气体泄漏,依然能在一定时段内继续执行任务。     效费比高。较之于飞机等同功能装备而言,气球平台的采购成本和维修成本要低得多,且没有过多的燃油供给、机械保障等需求。同时,现代气球平台具备了可重复使用能力,能随时根据需求回收、升级、改进或替换任务载荷。据俄军专家推算,像2017年俄国防部定型研制的搭载“佩列斯韦特”多功能气球的空中通信系统,1个气球平台带来的经济价值甚至相当于几十个地面通信中继站。     功能多元,在近现代战争和准军事行动中作用凸显     气球作为一种有效的作战辅助工具,目前在实战和其他准军事行动中扮演着一些不可或缺的角色。     侦察监视。气球平台居高临下,具有对地观测的天然优势,广泛用于军事和准军事侦察。2019年,美军利用实验性高空气球,在其境内中西部6个州进行大面积监视测试,计划用以跟踪监视贩毒汽车和船只,旨在“提供持久的监视系统来定位和防范毒品贩运和国土安全威胁”。     通信中继。2017年,“玛利亚”飓风席卷波多黎各后,美国一家公司通过平流层通信气球平台,为10万余人提供了互联网应急接入。2020年,该公司发布白皮书详细介绍了这项平流层高空平台技术。不难看出,这项技术同样适用于军事行动。     防空阻滞。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军曾通过将系留防空气球升至4500米高空并用钢缆相连,织起一张张“空中铁网”,有力阻滞了德军轰炸机的俯冲空袭。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也曾使用浮空气球群拦截美军的巡航导弹攻击,起到了一定的抵御效果。     引导打击。很多战例显示,气球被当作盛装炸弹的“母机”实施粗放式轰炸。据有关资料称,美军正计划利用平流层气球,在敌后区域播撒大量微型射频传感器,通过无线电波和WiFi等电子信号,用于态势理解和目标定位,服务和引导多域火力实施更为精确的定点打击。     瞄准转型,在制胜未来战场上充满活力     当前,随着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涌现,气球平台正朝着新趋势加速发展。     多型化。在装备平台载荷集成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气球平台的应用任务正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气球平台系统也在往超大型和微小型两个方向不断拓展,以满足不同作战需求。     超大型气球平台,主要针对国防领域的战略应用,围绕高性能、多功能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为美国海军制造的ZPG-3W型空中预警软式飞艇,体长竟达150多米,体积为40000余立方米,堪称“空中巨怪”。现役装备中,俄罗斯一家公司研制的“美洲虎”第4代防空预警系留气球系统,体积也在2000立方米以上。     微小型气球平台,主要针对军事战术应用和民事应用,围绕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美国某公司生产的车载型WASP系留气球体积仅为70立方米,以色列某公司研制的Skystar系列气球平台最小直径仅为3.6米,地面观之如同一颗砂砾悬于高空。     隐身化。在人们固有印象里,气球平台肉眼可见、移动缓慢,极易被捕捉和截击。但事实并非如此。气球可利用地球曲率和地形障碍等作掩护,卫星、雷达和其他探测设备难以及时发现和捕捉到它。许多国家和军队研究发现,试验性平流层气球正在成为可行的、有能力的空中武器替代品,不易被敌方防空系统发现,或常被误认为是不明飞行物。     据报道,美军近年来研发一种可潜伏在敌方领空且不易被发现的气球平台,通过喷涂吸波漆料和特型设计等手段,以规避常规雷达反射和红外成像侦察,并将这一计划付诸联合演习实践。     在未来,气球平台或许也能像深海中的潜艇一样,成为令人胆寒的隐蔽杀手。     精准化。当今,灵敏的红外、微波、激光等各类遥感平台,灵活的变速、变向、变高等集成操控设备,加之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嵌入,以及多学科耦合仿真、综合性分析计算、场景化放飞试验等途径,为气球精准执行系列作战任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美国研发的Stratollite气球系列,能凭借其新开发的可测风模式传感器,有效执行飞行变化设计,并保持在指定目标12英里范围内待机时间达4天之久。     新机理。由于大气层中发射火箭或导弹等武器需要克服空气阻力,会过多消耗燃料,为此气球平台可作为其发射的“跳板”,载其升至空气稀薄的高空甚至平流层时发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此外,着眼未来遂行全域作战任务,在现有常用投送载体基础上,使用气球平台将大宗装备和物资给养,甚至是身着抗低氧、抗光灼、抗辐射等特种装具的精兵,快速安全地投送到指定战场,或许也是一种不错选择。
s
shannabian
http://www.news.cn/mil/2021-12/24/c_1211499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