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5后的年轻人,他们会像日本一样三分之一终生不婚

d
dingdingdddd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当年日本人觉得年轻人没到时候,等年纪大了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实际上日本人先是晚婚,结婚年龄推迟到30以后,接着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就悠着悠着一年又一年,那批人终于到了50岁,大家明白来真的,就是终生不婚了。而且日本的单身生育率极低,大概只有2%左右,未婚基本等于不生。 今天的中国,跟2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95后与7080甚至90后都大不一样,所以父母辈要早做心理准备。 我真的蛮同情他们的,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结果连我自己都觉得世道怎么越来越没有好呢?他们有他们的苦,我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学会闭嘴不再说教和建议,小时候觉得2000年都是未来,今天已经是2023。
千渔千寻
回复 1楼dingdingdddd的帖子
没什么。
劣等种族给优等种族腾出生存生育空间。人类社会一直是这么残忍和残酷的。

f
fzcrystal524
楼主操这么多心做什么。中国人口就是降到3亿也没什么好恐慌的。
d
dingdingdddd


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将长期处于0.9-1.0的极低水平,这并不是恐吓或无稽之谈 2 天前 · 来自专栏 人口观察
古都闲云
专栏《人口观察》
关注 今天是2023年1月19日,是2022年出生人口官方数据出炉的第三天。由于报告的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2022年成为建国以来官方数据首个呈现人口总量减少的年份。 关于人口问题,其实网络上绝大多数言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大家关心的依然是自己的房产价值未来几何、孩子将来是否可以避免“卷”等传统问题,可以理解,这些问题是现实生活难免要考虑的;再加上过去的网络环境对人口话题处理相对宽松(甚至是作为泄压阀使用),于是产生了不少简单一味唱衰和怀着看热闹心态的言论。但今年报告的人口总量首度减少确实是出乎意料的,不少在以往都是“大嘴巴”的专家学者是几乎在数据公布前的最后二三十个小时才“预报”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尽管有另外一些人口专家在坚称以后还有人才红利和老年红利、人口总量不会下降得太快等等,但人口总量减少出现得这么早确实不是好消息。可能是因为要尽量避免坏消息对大局的不利影响以及要减少“唱衰”杂音的原因,数据公布后多个平台都罕见地出现了关于人口相关话题的冷处理(以往被冷处理的话题也非常多,但人口相关话题未见)。话题讨论减少了,但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是一点也没有减少。 下面以一类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常见到的关于人口问题的唱衰言论为例:“生育率还会爆炸式下降”“生育率要追赶韩国”。这类言论的大体意思是: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停留在2020年的1.30,不会停留在2021年的1.17,可能也不会停留在2022年的1.075,而是会朝着韩国0.81的方向继续下降。 中国人是非常有哲学气质的,从古代开始就非常讲究物极必反、触底反弹。在人口问题上,很多人也继续秉承哲学观念,认为生育率再从目前下降到更低的水平是不符合物极必反规律的,现在已经是谷底,很可能要触底反弹。再者,似乎如此声称的人也仅仅是一句话表达观点(甚至是期望)却并没有拿出有力的论据,所以这自然是简单一味在唱衰。其实,这两种声音都有对有错,前者对的是结论,错的是没有根据、瞎猫逮住死耗子;后者对的是哲学和科学精神,错的是认知不足。 我们都知道现在生育率已经极低,到底是低在何处?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现在刚进入适龄阶段的年轻群体比他们的父辈在同龄时显著减少了生育。但关于未来的情况大家就产生了分歧,并且意见容易走极端。有的认为这些年轻人现在没有或推迟生育,将来也会生育,现在少生的都会在将来补偿回来;有的认为好像“我身边”都很少看到结婚生子,所以未来的人一定是90%以上不婚不育。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看数据,并且要认真地看,不能只看一个“历年出生人口折线图”,这样的图看着丰富,其实信息量很低,说服力不足。 关于出生人口的变动趋势,核心的就是两点:育龄妇女规模变化和总和生育率(实际上此处用这个词也不是特别准确,应为受生育意愿、平均初婚年龄和限制性因素等共同影响形成的实际生育水平)变化。关于育龄妇女规模的变化以前写过,今天只讨论总和生育率。 关于出生人口,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三者各有优劣势。 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是最为客观的不用定义不经公式计算的原始数据,但它无法反映当前生育水平(白话说就是到底这个地方的人是“能生”还是“不能生”)的高低。不同的年代作为孩子的父母一代人的数量本身就是不同的,2000万父母生出1000万孩子和1000万父母生出500万孩子,能说后者的生育水平就比前者低吗? 出生率能够反映当前人口出生对总人口增长率的贡献,在多数情况下也能对不同地区的生育水平进行横向对比。但出生率其实无法应用于人口年龄结构相差较大的两个地区之间的比较,也无法应用于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特定地区的不同年代情况的纵向比较。假设两个地区人口总量相同且同等“能生”,由于人口年龄结构更年轻的地区的“父母”占总人口的比重更高,最终形成的出生人口要多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以出生人口为分子、总人口为分母的出生率自然是前者更高,这是出生率的局限性。 总和生育率的优势,是能够应用于在有不同人口总量、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之间的生育水平的比较,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范围确定的数字,可以直接进行对比。但是,(非粗算的)总和生育率毕竟是经过定义和较复杂计算得到的“二手”数据,最常用的15-49岁包含了35个年龄组,跨度是很大的。因此总和生育率比较明显的缺陷除了之前提到过的“日本的生育率短暂回暖但实际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及时且明确地反映生育水平的新变化,不过通过查看分年龄生育率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首先以七普口径的、国内省级政区按总和生育率分组的不同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为例继续说明。 不难发现,总和生育率高的地区分组,是所有年龄段提供的生育率都高,反之亦然;总和生育率低的地区,20-24岁和25-29岁两个年龄组的“不能生”的情况更为明显。这些生育水平较低地区的30-34岁、35-39岁的生育水平也要低不少,一些人声称的“现在不生将来都会补回来”的情况在哪里呢?其实这是很符合逻辑的,当初决定放开三孩时,评论区众口一词称一二孩还没有,何来三孩?个体是如此,群体也是如此。人生中可提供给生育的时间段是有限的,生育过程本身也占有时间,一孩的普遍推迟本身就意味着二孩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三孩的可能性更是逐渐接近于零。当然,现在每年有一百多万三孩,但这些三孩是那些早就完成一二孩生育的一代人提供的,等现在的主力人群到达同样的年龄时可能只生到第二个,因为年龄原因就不会再要第三个孩子了。 而总和生育率的降低,其实正是生育推迟的年轻一代逐渐取代其他年龄段成为主力人群的过程。还是这幅图,用了很多次,但是非常好用,可以让我们明白显著出现低生育的最早一批人是95后,而95后中年龄最大者是28岁,甚至还不到2021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其实,平均初婚年龄的快速推迟并不意味着所有年龄段人群都普遍晚婚,而是年轻群体已经完成初婚的太少,没有把平均数拉下来)。后面还会有新的年龄组接替主力的位置,比如00后、10后,可以思考:现在95后只是第一代出现初婚显著推迟的群体,等到将来一代代初婚显著推迟的群体占据所有适龄段时,每年的初婚对数会呈现非常低的水平。 当然,以上的内容均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推测,但类似的事情已经在中国香港发生过了。之前我在想法里分享过最新一期的《香港人口趋势》,其中的表3-12展示了在中国香港不同年份出生的母亲随自身年龄增长实际生育数量的变化情况,最右一列实际上是到育龄期结束时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将其中已经完整经历国际通行的15-49岁育龄妇女标准的1971年及以前生人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如下: 可以发现,使实际生育数降低的关键依然是29岁之前的生育情况,15-19岁及40岁以后几乎不贡献生育数。特别是查看1971年出生的母亲的情况,可以发现当平均初婚推迟到足够晚时,少部分群体将不会再生育;少部分较早生育一孩、开始生育二孩的群体与较晚生育一孩的群体叠加,使得整体上随年龄增长新增的子女数稳定地保持在极低状态。 中国大陆的人口普查十年一次,如果算上两次普查之间的“小普查”,也可以拿到每五年一次的数据。由于统计精度问题,这里只采用201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调查数据,选取香港1951-1971年(为什么没有选取更近的年份?因为这些年龄组人口里有一部分是外籍家庭佣工,变相提高了数据,而更高的年龄组里就少见外籍家庭佣工)出生的女性和中国大陆80后、85后、90后与95后随年龄增长的实际生育数作为对比。 图中蓝色折线为中国香港不同年龄组的数据,其他色彩折线为中国大陆不同年龄组的数据,其中实线为据三次人口调查得到的实际值,虚线为预测值。预测值是随便画的吗?当然不是的。 首先,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35-39岁之后的新增生育数已经非常低,即使是在中国香港这样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较多的地区也是如此。可以看到,80后在七普时点已经进入35-39岁的年龄区间,虽然他们在35-39岁时因全面二孩确实多生育了不少,使得对应段落的折线的斜率出现了明显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变化具有持续性,因此这一代人最终的平均子女数很难再高于1.7。同样的原因,85后在30-34岁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生育,并且他们与80后实质上是同一代人,进入初婚的速度和进度只有微小的差距,因此最终的平均子女数会在1.6左右,只是略低于80后。发现了吗?80后与85后的终身子女数距离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的1.5也仅有一步之遥(实际上乘0.9的系数粗算的生育率已经低于1.5)。五普六普当然存在低龄组漏报,但它们反映的低生育率是确确实实已经出现的了。 变化首先出现在90后一代。虽然结合前面的根据七普长表得到的部分年份生人随年龄增长进入初婚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95后是转变最为明显的一代,但90后的数据实际上也已经开始打折,已完成初婚的曲线在30岁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乏力,这就提示平均初婚年龄在90后群体已经开始抬头,意味着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减弱。90后在25-29岁时就已经全面放开二孩(而85后此时还被限制),而2021年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从这一年龄段的中值27岁增长到近29岁,其实意味着90后基本上是不受以前的生育政策限制的,在这样情况下提供的生育数才刚刚追平85后,后续就会更加乏力。结合中国香港1961年与1966年生人的进度数据,我们可以判断,90后一代最终的平均子女数会落在中国香港1961年与1966年生人数据的中间,即1.39左右。最早的一批80后很快就要在下一次人口小普查时到达35岁,他们最终的平均子女数很快就会定型,这个结论我们很快就可以验证。 情况更为急转直下的是95后群体。他们只与90后间隔五年,但在疫情前的2019年时进入初婚的比例只有95后的70%(所以不要说是疫情影响),进度和速度更是大大落后于80后与85后。因此,虽然在20-24岁阶段他们体现的数据好像并不比80-90后低多少(那是因为平均初婚年龄早就高于这个区间了),他们最终达到的平均初婚年龄会大大高于以往的年龄组,导致能够提供的二孩比例会大幅降低。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25岁时进入初婚的比例,也会是最终子女数的比例。前面预计的90后一代最终的平均子女数是1.39,按此估计95后一代的平均子女数会是1.0左右。考虑到鼓励生育措施力度不断加强、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用铺开以及健康存活时间不断延长等利好性因素,我将对95后一代的最终平均子女数的预计上调到1.11左右。 95后之后更年轻的群体的生育数据尚未有效被最近一次的2020年七普覆盖,但根据目前世界上的经验,他们的最终平均子女数不会比95后更多,我们暂且按照1.0-1.1之间来算。由于总和生育率包括了15-24岁和40-49岁等近乎“无效”的年龄组,因此计算得到的某特定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将比当年恰好处于平均初婚年龄的群体的最终平均子女数略低一些,需要乘一个经验系数,这个经验系数在中国大陆是0.9左右。现在又已经是放开三孩的第三年,从2021-2022年数据来看,三孩并未再像当年放开二孩那样出现井喷现象,且实际生育三孩以上已经很罕见(实际上,现在生育四五孩也不会面临罚款),因此可以将目前的情况视为已经不存在生育限制,所以未来出生人口的变动将很难受到外界因素的扰动,而是较为纯粹地反映当前群体实际的生育水平。 因此,长期看中国大陆计算得到的总和生育率将围绕0.9-1.0的水平附近波动,这也许确实是一部分群体的戏言,也符合一些人未经分析就得到的“二孩都是80后在生”这样的结论,但通过对现阶段和未来阶段生育主力的定量分析,结论确实如此。近年来出生人口的大幅下降,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房地产问题,实际上它是突然放开二孩导致出现了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出生人口高峰,现在的水平才是回归常态。假设从未采取过限制性生育措施,2016年左右也不可能会有经七普调整后的1883万出生人口,我们将会看到出生人口从2000年前后的1800万左右一路缓降到2022年的不足千万。 当然,可能还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95后之后的最终平均子女数不会继续下降?因为上述我们得到的结论或预计是基于已经形成的数据,而00后及之后的群体与平均初婚年龄尚有距离。我们无法在现在就判断这些群体的初婚进度与速度是否还会出现明显下降,毕竟在95后群体身上发生的下降已经非常惊人了,现在就轻易做出还会继续下降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无异于过去动辄言称放开二孩就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反弹现象的人口恐吓学家。 这样极低的生育水平下,出生人口数将主要取决于育龄妇女数的变动。按照七普结果,核心的20-34岁育龄妇女数将在2038年前后出现略微回升,但也并不会高于2023年的水平,这实际上就意味着通过育龄妇女微弱的回升也很难再将出生人口提高到1000万以上。再者,届时的年死亡人口将稳定达到1500万的量级,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再指望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短暂扭转总人口下降。当然,在最近几年不免会有专家还会声称人口总量也许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增长,但是大的趋势就在那里
p
page394
当年日本人觉得年轻人没到时候,等年纪大了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实际上日本人先是晚婚,结婚年龄推迟到30以后,接着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就悠着悠着一年又一年,那批人终于到了50岁,大家明白来真的,就是终生不婚了。而且日本的单身生育率极低,大概只有2%左右,未婚基本等于不生。 今天的中国,跟2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95后与7080甚至90后都大不一样,所以父母辈要早做心理准备。 我真的蛮同情他们的,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结果连我自己都觉得世道怎么越来越没有好呢?他们有他们的苦,我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学会闭嘴不再说教和建议,小时候觉得2000年都是未来,今天已经是2023。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3-01-22 20:19

95后不就是70后的娃吗?不应该是条件最优越的一代?
g
gokgs
性福就好了。 人还是太多了。 中国 人口减一半可能更好吧。活的也有尊严。 就业太难了。
f
fitfitfit
95后不就是70后的娃吗?不应该是条件最优越的一代?
page394 发表于 2023-01-22 20:32

贫富分化最严重的一代人
冰茶
95后不就是70后的娃吗?不应该是条件最优越的一代?
page394 发表于 2023-01-22 20:32

内卷到极致叫条件好?
c
ccheetos
同情人家大可不必,人家可能还觉得你可怜呢
r
rainyrainyday
男人才要传宗接代种族繁衍,让男人们跟男人们生去就完了,关女人什么事儿
i
iloveGelato
要生也不能把软肋生在中国啊,人家年轻人不都说了自己就是最后一代,不给他们生奴隶生人质生韭菜
e
ecuecon
男多女少
千渔千寻
回复 10楼rainyrainyday的帖子
因为女人生存竞争力其实是不如男人。女人不提供性和生育价值,如果只是另一个男人,纯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境遇要惨得多。
千渔千寻
回复 12楼ecuecon的帖子
台湾是女多
j
jack54321
楼主操这么多心做什么。中国人口就是降到3亿也没什么好恐慌的。
fzcrystal524 发表于 2023-01-22 20:29

我们 不恐慌,是 政府 在恐慌。又是 三胎,又是 各种 刺激政策
r
rsbljsycx8bzbbx
不生就不生呗
m
maple3839
我觉得国内现在结婚压力大,不管男女(想想国内房价,还有生育养育孩子的高成本;以及年年增加的出轨离婚率);相反单身生活相对简单轻松无压力。
所以选择不婚的人越来越多了。
小喵呜
楼主操这么多心做什么。中国人口就是降到3亿也没什么好恐慌的。
fzcrystal524 发表于 2023-01-22 20:29

现在问题不是绝对人口是人口结构。降到三亿确实没什么。问题是在降到三亿之前会有一段时间两亿干活的8亿退休的。
c
ccheetos
现在问题不是绝对人口是人口结构。降到三亿确实没什么。问题是在降到三亿之前会有一段时间两亿干活的8亿退休的。
小喵呜 发表于 2023-01-23 12:50

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也没说亡国了,大家顾好自己养老就行了
S
SAT
我倒不觉得华人网上谈中国生育率降低是出于什么忧国忧民的心态,应该更多的是”see I told you so”或者是schadenfreude.
S
Sun408
现在问题不是绝对人口是人口结构。降到三亿确实没什么。问题是在降到三亿之前会有一段时间两亿干活的8亿退休的。
小喵呜 发表于 2023-01-23 12:50

牺牲一代人,就像美华一代
n
nomorewaiting
韭菜可以割了再长,人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S
Sun408
韭菜可以割了再长,人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nomorewaiting 发表于 2023-01-23 13:08

直到人工子宫的发明
数量运动
回复 1楼dingdingdddd的帖子
很好,人类躺躺休息会儿,让地球也休息会儿
t
tonker
直到人工子宫的发明
Sun408 发表于 2023-01-23 13:10

没希望,搞生物技术的不赚钱,人才和资金都转码去了。
f
feemy
楼主操这么多心做什么。中国人口就是降到3亿也没什么好恐慌的。
fzcrystal524 发表于 2023-01-22 20:29

我觉得按照中国的自然资源,最多养3亿人,人口不多于3亿,老百姓才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像日本这样的资源, 最多适合养5千万人,虽然日本是发达国家,但是自然资源匮乏,其实一般人生活质量很低,所以现在一亿人太多了,3千万比较合理。
中国3亿都多,2亿比较合理。
w
wi2la
我觉得按照中国的自然资源,最多养3亿人,人口不多于3亿,老百姓才能过上舒适的生活。像日本这样的资源, 最多适合养5千万人,虽然日本是发达国家,但是自然资源匮乏,其实一般人生活质量很低,所以现在一亿人太多了,3千万比较合理。
中国3亿都多,2亿比较合理。
feemy 发表于 2023-01-23 13:26

现在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是劳动力不够的事儿,就算3亿人,2亿人是退休的,等吃饭的,这咋整?
Q
QINGQING001
好像说韩国年轻人都已经不生了,说过几年就没有韩国人了😰
f
feemy
现在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是劳动力不够的事儿,就算3亿人,2亿人是退休的,等吃饭的,这咋整?
wi2la 发表于 2023-01-23 13:35

推迟退休年龄,70岁退休,有力气跳广场舞扰民,有气力在儿女的婚姻中搅和,没力气工作?
m
meeow
楼主操这么多心做什么。中国人口就是降到3亿也没什么好恐慌的。
fzcrystal524 发表于 2023-01-22 20:29

操心的是人口结构老化,而不是单纯的人口总数量下降吧……
n
nn2008
单身有啥不好的,自己潇洒一辈子爽的很。倒是很多生孩子累死累活养孩子还整天叨逼叨,家里鸡飞狗跳孩子大了也不贴心的父母才是人间loser。据我观察这边abc和爸妈处不来的起码占一半,一周固定视频一两小时聊聊天的都能算孝顺孩子了,而愿意和父母交心成为亲密朋友的凤毛麟角,也不知道这些人养半辈子孩子有啥意思。
S
Silverwing
当年日本人觉得年轻人没到时候,等年纪大了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实际上日本人先是晚婚,结婚年龄推迟到30以后,接着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就悠着悠着一年又一年,那批人终于到了50岁,大家明白来真的,就是终生不婚了。而且日本的单身生育率极低,大概只有2%左右,未婚基本等于不生。 今天的中国,跟2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95后与7080甚至90后都大不一样,所以父母辈要早做心理准备。 我真的蛮同情他们的,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结果连我自己都觉得世道怎么越来越没有好呢?他们有他们的苦,我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学会闭嘴不再说教和建议,小时候觉得2000年都是未来,今天已经是2023。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3-01-22 20:19

日本没崩呢
所以?
g
guogai
现在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是劳动力不够的事儿,就算3亿人,2亿人是退休的,等吃饭的,这咋整?
wi2la 发表于 2023-01-23 13:35

机器人,人工智能。现在的科技水平,劳动力是不是过剩都不好说。少点人肉电池🪫
w
wi2la
机器人,人工智能。现在的科技水平,劳动力是不是过剩都不好说。少点人肉电池🪫
guogai 发表于 2023-01-23 13:44

说的简单,中国还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美国都不好意思说都用机器人,再说,人老了不是死了,还是要消耗资源的。
y
yibeizhuojiu
人想干嘛就干嘛。没啥。我反正不替中国政府操心。
t
tonker
机器人,人工智能。现在的科技水平,劳动力是不是过剩都不好说。少点人肉电池🪫
guogai 发表于 2023-01-23 13:44

这是科幻小说/电影看多了
y
yibeizhuojiu
说的简单,中国还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美国都不好意思说都用机器人,再说,人老了不是死了,还是要消耗资源的。
wi2la 发表于 2023-01-23 14:01

中国的很多工厂前些年早都纷纷搬到周边国家了。中国的人力成本现在没有任何竞争力。
c
cottonfield
回复 1楼dingdingdddd的帖子
LZ 忧国忧民,实属难得。。。
n
noideaforname
不可能,日本没有催婚文化,中国你试试到年纪不结婚呵呵
h
happy3001
说的简单,中国还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美国都不好意思说都用机器人,再说,人老了不是死了,还是要消耗资源的。
wi2la 发表于 2023-01-23 14:01

想那么多干嘛,时代脚步谁能拉得住。中国还不算最穷国家,以后发展好了开放移民呗。
x
xxx_444
国家想要孩子,那就请国家来养孩子。全国人民都在拼命搞钱,在家照顾孩子不论男女都被口水淹死
a
ahqi
韭菜可以割了再长,人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nomorewaiting 发表于 2023-01-23 13:08

大家都不想要软肋了。
f
fishandtree
说的简单,中国还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美国都不好意思说都用机器人,再说,人老了不是死了,还是要消耗资源的。
wi2la 发表于 2023-01-23 14:01

安乐死条件会越放越宽,其实在一些国家这已经是一种trend。不过估计在中国民间阻力会很大。
孤傲招财猫
咱都是韭菜操的镰刀的心,人矿操的矿主的心。
a
ahqi
我们 不恐慌,是 政府 在恐慌。又是 三胎,又是 各种 刺激政策
jack54321 发表于 2023-01-22 22:32

而且对一切可能妨碍生娃/多娃的采取各种打击政策,比如禁止LGBTQ和相关主题的文学影视创作,城市里养宠物的制造困难,各种阻扰离婚等等。
薛定谔的猫屎
As of today家里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提前准备婚房的适婚年轻人,是一辈子都不会结婚的了,连相亲市场都不可能进的了了。再过几年,他们就彻底退出婚姻市场了。我80后,身边很多剩男剩女马上奔四了,已经放弃这一块选择做自己了,就算最后还能结到婚估计也没办法生了。 十年前有的父母未雨绸缪,早早给准备了房子而不是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兴趣班的,现在只要有房哪怕是大专生月薪几千都还有希望找到媳妇,有的还是外地来的985硕士生呢。有的家庭要么本来条件还算小康,但是都砸在孩子的教育上了,咱中国人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砸锅卖铁也要培养孩子。另外一种就是父母没混出来所以完全穷放养孩子,这两种情况无论孩子出没出息,都不可能靠自己买的起房了(公务员除外,所以现在穷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公务员了)别扯什么刘强东俞敏洪那些了,那是买彩票or被雷劈的概率。
老祖宗早就总结过了,穷不过三代嘛,到了第三代就没有了。
感觉国内的现状还是挺有教育意义的,如果观察到自己孩子不是牛娃的话,还不如省下那些瞎培养的银子用来投资
S
SheldonCooper
不生就不生,讲大话没意思。没有人需要为国家或人类的命运负责。 如果一个国家,整个人类因此要灭绝,那就灭绝好啦。
A
Aywl
安乐死条件会越放越宽,其实在一些国家这已经是一种trend。不过估计在中国民间阻力会很大。
fishandtree 发表于 2023-01-23 14:52

欧洲人很能接受安乐死了。亚洲在养老吃力困难的时候也就不得不接受了;
h
hshshshs
不婚就不婚,结婚除非老公很好很好,小孩很乖,否则真实需要有奉献精神才行,自己一个人虽然可能死前面两年惨点,好歹前面几十年痛快些。
t
ted.hanks
As of today家里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提前准备婚房的适婚年轻人,是一辈子都不会结婚的了,连相亲市场都不可能进的了了。再过几年,他们就彻底退出婚姻市场了。我80后,身边很多剩男剩女马上奔四了,已经放弃这一块选择做自己了,就算最后还能结到婚估计也没办法生了。 十年前有的父母未雨绸缪,早早给准备了房子而不是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兴趣班的,现在只要有房哪怕是大专生月薪几千都还有希望找到媳妇,有的还是外地来的985硕士生呢。有的家庭要么本来条件还算小康,但是都砸在孩子的教育上了,咱中国人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砸锅卖铁也要培养孩子。另外一种就是父母没混出来所以完全穷放养孩子,这两种情况无论孩子出没出息,都不可能靠自己买的起房了(公务员除外,所以现在穷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公务员了)别扯什么刘强东俞敏洪那些了,那是买彩票or被雷劈的概率。
老祖宗早就总结过了,穷不过三代嘛,到了第三代就没有了。
感觉国内的现状还是挺有教育意义的,如果观察到自己孩子不是牛娃的话,还不如省下那些瞎培养的银子用来投资

薛定谔的猫屎 发表于 2023-01-23 14:58

是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和土地财政透支了未来, 现在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所谓的人口红利都是透支未来作为代价的。

R
Ruth
我家里下一代在国内的,有早婚早育离婚再婚的,也有恋爱都懒得谈的。恋爱都不谈的,他们自己父母不急,亲戚喜欢问。对这些,我是懒得操心国家老龄化问题,他们自己开心就好。与其听小夫妻抱怨爹妈贴得不够,生活辛苦,我宁愿看单身的晚辈瞎乐呵。再说句自私一点的话,家里近亲里,我这一代多少有点积累,孩子都是独生,孩子躺平他们养得起,孩子折腾,嫁娶错人,生一堆孩子再啃老,更可怕。
薰衣草8
房价高不婚是正确选择,结婚生娃当韭菜nonsense
c
climb
当年日本人觉得年轻人没到时候,等年纪大了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实际上日本人先是晚婚,结婚年龄推迟到30以后,接着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就悠着悠着一年又一年,那批人终于到了50岁,大家明白来真的,就是终生不婚了。而且日本的单身生育率极低,大概只有2%左右,未婚基本等于不生。 今天的中国,跟2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95后与7080甚至90后都大不一样,所以父母辈要早做心理准备。 我真的蛮同情他们的,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结果连我自己都觉得世道怎么越来越没有好呢?他们有他们的苦,我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学会闭嘴不再说教和建议,小时候觉得2000年都是未来,今天已经是2023。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3-01-22 20:19

世道越来越好了。不想结婚的话,可以不被生活、社会、家庭逼迫而不得不结婚。所以可以单身了。
s
sweetme
都不知道你操的什么心啊。。不生就不生呗。。
Q
Qzha006
As of today家里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提前准备婚房的适婚年轻人,是一辈子都不会结婚的了,连相亲市场都不可能进的了了。再过几年,他们就彻底退出婚姻市场了。我80后,身边很多剩男剩女马上奔四了,已经放弃这一块选择做自己了,就算最后还能结到婚估计也没办法生了。 十年前有的父母未雨绸缪,早早给准备了房子而不是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兴趣班的,现在只要有房哪怕是大专生月薪几千都还有希望找到媳妇,有的还是外地来的985硕士生呢。有的家庭要么本来条件还算小康,但是都砸在孩子的教育上了,咱中国人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砸锅卖铁也要培养孩子。另外一种就是父母没混出来所以完全穷放养孩子,这两种情况无论孩子出没出息,都不可能靠自己买的起房了(公务员除外,所以现在穷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公务员了)别扯什么刘强东俞敏洪那些了,那是买彩票or被雷劈的概率。
老祖宗早就总结过了,穷不过三代嘛,到了第三代就没有了。
感觉国内的现状还是挺有教育意义的,如果观察到自己孩子不是牛娃的话,还不如省下那些瞎培养的银子用来投资

薛定谔的猫屎 发表于 2023-01-23 14:58

就是。已经够穷了还搞啥滑冰弹琴体操,跟以后上班挣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父母自己好好挣钱投资才是王道。
Q
Qzha006
单身有啥不好的,自己潇洒一辈子爽的很。倒是很多生孩子累死累活养孩子还整天叨逼叨,家里鸡飞狗跳孩子大了也不贴心的父母才是人间loser。据我观察这边abc和爸妈处不来的起码占一半,一周固定视频一两小时聊聊天的都能算孝顺孩子了,而愿意和父母交心成为亲密朋友的凤毛麟角,也不知道这些人养半辈子孩子有啥意思。
nn2008 发表于 2023-01-23 13:41

要想子女父母将来成为亲密朋友,就别使劲推娃。 大家轻松乐乐呵呵的,家里怎么会鸡飞狗跳。 天生有天赋的孩子,就算大学不是名校,将来一样大概率成功。 本来就读书不行的孩子,有个一技之长过日子,一样安安稳稳。
c
chairsky
回复 1楼dingdingdddd的帖子
没什么。
劣等种族给优等种族腾出生存生育空间。人类社会一直是这么残忍和残酷的。


千渔千寻 发表于 2023-01-22 20:26

没听过“劣币驱逐良币”?
f
freewilly
都不生无所谓,西方国家能不能总是用补贴鼓励低端人口生育了,生出一堆有娘生没人教的“人“,对社会是负效应啊
红色中留
中国人口降到一亿,即使30年老公房,一人住一个单元1到5楼,再怎么折腾停车也轻松,上牌不用摇号,物价上涨5倍,妥妥的加拿大,欧洲的生活档次。
r
rosemary
意识到自己是人矿和韭菜了
现在知乎的风向都变了,都看不到啥小粉红了。昨天看一个贴主,说看到国外政府使馆祝韩国春节快乐,换以前说韩国的中秋节都能气死,现在就是两个字“呵呵”,关自己啥事。自己这苦哈哈的春节休三天要连上两个周的班,底下都是叫好和附和的
y
yummyeah


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将长期处于0.9-1.0的极低水平,这并不是恐吓或无稽之谈 2 天前 · 来自专栏 人口观察
古都闲云
专栏《人口观察》
关注 今天是2023年1月19日,是2022年出生人口官方数据出炉的第三天。由于报告的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2022年成为建国以来官方数据首个呈现人口总量减少的年份。 关于人口问题,其实网络上绝大多数言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大家关心的依然是自己的房产价值未来几何、孩子将来是否可以避免“卷”等传统问题,可以理解,这些问题是现实生活难免要考虑的;再加上过去的网络环境对人口话题处理相对宽松(甚至是作为泄压阀使用),于是产生了不少简单一味唱衰和怀着看热闹心态的言论。但今年报告的人口总量首度减少确实是出乎意料的,不少在以往都是“大嘴巴”的专家学者是几乎在数据公布前的最后二三十个小时才“预报”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尽管有另外一些人口专家在坚称以后还有人才红利和老年红利、人口总量不会下降得太快等等,但人口总量减少出现得这么早确实不是好消息。可能是因为要尽量避免坏消息对大局的不利影响以及要减少“唱衰”杂音的原因,数据公布后多个平台都罕见地出现了关于人口相关话题的冷处理(以往被冷处理的话题也非常多,但人口相关话题未见)。话题讨论减少了,但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是一点也没有减少。 下面以一类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常见到的关于人口问题的唱衰言论为例:“生育率还会爆炸式下降”“生育率要追赶韩国”。这类言论的大体意思是: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停留在2020年的1.30,不会停留在2021年的1.17,可能也不会停留在2022年的1.075,而是会朝着韩国0.81的方向继续下降。 中国人是非常有哲学气质的,从古代开始就非常讲究物极必反、触底反弹。在人口问题上,很多人也继续秉承哲学观念,认为生育率再从目前下降到更低的水平是不符合物极必反规律的,现在已经是谷底,很可能要触底反弹。再者,似乎如此声称的人也仅仅是一句话表达观点(甚至是期望)却并没有拿出有力的论据,所以这自然是简单一味在唱衰。其实,这两种声音都有对有错,前者对的是结论,错的是没有根据、瞎猫逮住死耗子;后者对的是哲学和科学精神,错的是认知不足。 我们都知道现在生育率已经极低,到底是低在何处?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现在刚进入适龄阶段的年轻群体比他们的父辈在同龄时显著减少了生育。但关于未来的情况大家就产生了分歧,并且意见容易走极端。有的认为这些年轻人现在没有或推迟生育,将来也会生育,现在少生的都会在将来补偿回来;有的认为好像“我身边”都很少看到结婚生子,所以未来的人一定是90%以上不婚不育。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看数据,并且要认真地看,不能只看一个“历年出生人口折线图”,这样的图看着丰富,其实信息量很低,说服力不足。 关于出生人口的变动趋势,核心的就是两点:育龄妇女规模变化和总和生育率(实际上此处用这个词也不是特别准确,应为受生育意愿、平均初婚年龄和限制性因素等共同影响形成的实际生育水平)变化。关于育龄妇女规模的变化以前写过,今天只讨论总和生育率。 关于出生人口,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三者各有优劣势。 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是最为客观的不用定义不经公式计算的原始数据,但它无法反映当前生育水平(白话说就是到底这个地方的人是“能生”还是“不能生”)的高低。不同的年代作为孩子的父母一代人的数量本身就是不同的,2000万父母生出1000万孩子和1000万父母生出500万孩子,能说后者的生育水平就比前者低吗? 出生率能够反映当前人口出生对总人口增长率的贡献,在多数情况下也能对不同地区的生育水平进行横向对比。但出生率其实无法应用于人口年龄结构相差较大的两个地区之间的比较,也无法应用于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特定地区的不同年代情况的纵向比较。假设两个地区人口总量相同且同等“能生”,由于人口年龄结构更年轻的地区的“父母”占总人口的比重更高,最终形成的出生人口要多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以出生人口为分子、总人口为分母的出生率自然是前者更高,这是出生率的局限性。 总和生育率的优势,是能够应用于在有不同人口总量、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之间的生育水平的比较,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范围确定的数字,可以直接进行对比。但是,(非粗算的)总和生育率毕竟是经过定义和较复杂计算得到的“二手”数据,最常用的15-49岁包含了35个年龄组,跨度是很大的。因此总和生育率比较明显的缺陷除了之前提到过的“日本的生育率短暂回暖但实际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及时且明确地反映生育水平的新变化,不过通过查看分年龄生育率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首先以七普口径的、国内省级政区按总和生育率分组的不同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为例继续说明。 不难发现,总和生育率高的地区分组,是所有年龄段提供的生育率都高,反之亦然;总和生育率低的地区,20-24岁和25-29岁两个年龄组的“不能生”的情况更为明显。这些生育水平较低地区的30-34岁、35-39岁的生育水平也要低不少,一些人声称的“现在不生将来都会补回来”的情况在哪里呢?其实这是很符合逻辑的,当初决定放开三孩时,评论区众口一词称一二孩还没有,何来三孩?个体是如此,群体也是如此。人生中可提供给生育的时间段是有限的,生育过程本身也占有时间,一孩的普遍推迟本身就意味着二孩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三孩的可能性更是逐渐接近于零。当然,现在每年有一百多万三孩,但这些三孩是那些早就完成一二孩生育的一代人提供的,等现在的主力人群到达同样的年龄时可能只生到第二个,因为年龄原因就不会再要第三个孩子了。 而总和生育率的降低,其实正是生育推迟的年轻一代逐渐取代其他年龄段成为主力人群的过程。还是这幅图,用了很多次,但是非常好用,可以让我们明白显著出现低生育的最早一批人是95后,而95后中年龄最大者是28岁,甚至还不到2021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其实,平均初婚年龄的快速推迟并不意味着所有年龄段人群都普遍晚婚,而是年轻群体已经完成初婚的太少,没有把平均数拉下来)。后面还会有新的年龄组接替主力的位置,比如00后、10后,可以思考:现在95后只是第一代出现初婚显著推迟的群体,等到将来一代代初婚显著推迟的群体占据所有适龄段时,每年的初婚对数会呈现非常低的水平。 当然,以上的内容均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推测,但类似的事情已经在中国香港发生过了。之前我在想法里分享过最新一期的《香港人口趋势》,其中的表3-12展示了在中国香港不同年份出生的母亲随自身年龄增长实际生育数量的变化情况,最右一列实际上是到育龄期结束时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将其中已经完整经历国际通行的15-49岁育龄妇女标准的1971年及以前生人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如下: 可以发现,使实际生育数降低的关键依然是29岁之前的生育情况,15-19岁及40岁以后几乎不贡献生育数。特别是查看1971年出生的母亲的情况,可以发现当平均初婚推迟到足够晚时,少部分群体将不会再生育;少部分较早生育一孩、开始生育二孩的群体与较晚生育一孩的群体叠加,使得整体上随年龄增长新增的子女数稳定地保持在极低状态。 中国大陆的人口普查十年一次,如果算上两次普查之间的“小普查”,也可以拿到每五年一次的数据。由于统计精度问题,这里只采用201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调查数据,选取香港1951-1971年(为什么没有选取更近的年份?因为这些年龄组人口里有一部分是外籍家庭佣工,变相提高了数据,而更高的年龄组里就少见外籍家庭佣工)出生的女性和中国大陆80后、85后、90后与95后随年龄增长的实际生育数作为对比。 图中蓝色折线为中国香港不同年龄组的数据,其他色彩折线为中国大陆不同年龄组的数据,其中实线为据三次人口调查得到的实际值,虚线为预测值。预测值是随便画的吗?当然不是的。 首先,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35-39岁之后的新增生育数已经非常低,即使是在中国香港这样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较多的地区也是如此。可以看到,80后在七普时点已经进入35-39岁的年龄区间,虽然他们在35-39岁时因全面二孩确实多生育了不少,使得对应段落的折线的斜率出现了明显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变化具有持续性,因此这一代人最终的平均子女数很难再高于1.7。同样的原因,85后在30-34岁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生育,并且他们与80后实质上是同一代人,进入初婚的速度和进度只有微小的差距,因此最终的平均子女数会在1.6左右,只是略低于80后。发现了吗?80后与85后的终身子女数距离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的1.5也仅有一步之遥(实际上乘0.9的系数粗算的生育率已经低于1.5)。五普六普当然存在低龄组漏报,但它们反映的低生育率是确确实实已经出现的了。 变化首先出现在90后一代。虽然结合前面的根据七普长表得到的部分年份生人随年龄增长进入初婚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95后是转变最为明显的一代,但90后的数据实际上也已经开始打折,已完成初婚的曲线在30岁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乏力,这就提示平均初婚年龄在90后群体已经开始抬头,意味着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减弱。90后在25-29岁时就已经全面放开二孩(而85后此时还被限制),而2021年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从这一年龄段的中值27岁增长到近29岁,其实意味着90后基本上是不受以前的生育政策限制的,在这样情况下提供的生育数才刚刚追平85后,后续就会更加乏力。结合中国香港1961年与1966年生人的进度数据,我们可以判断,90后一代最终的平均子女数会落在中国香港1961年与1966年生人数据的中间,即1.39左右。最早的一批80后很快就要在下一次人口小普查时到达35岁,他们最终的平均子女数很快就会定型,这个结论我们很快就可以验证。 情况更为急转直下的是95后群体。他们只与90后间隔五年,但在疫情前的2019年时进入初婚的比例只有95后的70%(所以不要说是疫情影响),进度和速度更是大大落后于80后与85后。因此,虽然在20-24岁阶段他们体现的数据好像并不比80-90后低多少(那是因为平均初婚年龄早就高于这个区间了),他们最终达到的平均初婚年龄会大大高于以往的年龄组,导致能够提供的二孩比例会大幅降低。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25岁时进入初婚的比例,也会是最终子女数的比例。前面预计的90后一代最终的平均子女数是1.39,按此估计95后一代的平均子女数会是1.0左右。考虑到鼓励生育措施力度不断加强、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用铺开以及健康存活时间不断延长等利好性因素,我将对95后一代的最终平均子女数的预计上调到1.11左右。 95后之后更年轻的群体的生育数据尚未有效被最近一次的2020年七普覆盖,但根据目前世界上的经验,他们的最终平均子女数不会比95后更多,我们暂且按照1.0-1.1之间来算。由于总和生育率包括了15-24岁和40-49岁等近乎“无效”的年龄组,因此计算得到的某特定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将比当年恰好处于平均初婚年龄的群体的最终平均子女数略低一些,需要乘一个经验系数,这个经验系数在中国大陆是0.9左右。现在又已经是放开三孩的第三年,从2021-2022年数据来看,三孩并未再像当年放开二孩那样出现井喷现象,且实际生育三孩以上已经很罕见(实际上,现在生育四五孩也不会面临罚款),因此可以将目前的情况视为已经不存在生育限制,所以未来出生人口的变动将很难受到外界因素的扰动,而是较为纯粹地反映当前群体实际的生育水平。 因此,长期看中国大陆计算得到的总和生育率将围绕0.9-1.0的水平附近波动,这也许确实是一部分群体的戏言,也符合一些人未经分析就得到的“二孩都是80后在生”这样的结论,但通过对现阶段和未来阶段生育主力的定量分析,结论确实如此。近年来出生人口的大幅下降,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房地产问题,实际上它是突然放开二孩导致出现了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出生人口高峰,现在的水平才是回归常态。假设从未采取过限制性生育措施,2016年左右也不可能会有经七普调整后的1883万出生人口,我们将会看到出生人口从2000年前后的1800万左右一路缓降到2022年的不足千万。 当然,可能还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95后之后的最终平均子女数不会继续下降?因为上述我们得到的结论或预计是基于已经形成的数据,而00后及之后的群体与平均初婚年龄尚有距离。我们无法在现在就判断这些群体的初婚进度与速度是否还会出现明显下降,毕竟在95后群体身上发生的下降已经非常惊人了,现在就轻易做出还会继续下降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无异于过去动辄言称放开二孩就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反弹现象的人口恐吓学家。 这样极低的生育水平下,出生人口数将主要取决于育龄妇女数的变动。按照七普结果,核心的20-34岁育龄妇女数将在2038年前后出现略微回升,但也并不会高于2023年的水平,这实际上就意味着通过育龄妇女微弱的回升也很难再将出生人口提高到1000万以上。再者,届时的年死亡人口将稳定达到1500万的量级,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再指望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短暂扭转总人口下降。当然,在最近几年不免会有专家还会声称人口总量也许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增长,但是大的趋势就在那里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3-01-22 20:31

触底反弹?
穷几年之后就会突然暴富是吧?
y
yoyo2015
国内现在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很多啃老的,说明人口还是太多。
p
pergine
我天,这都是第几个关于人口的帖子了。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
N
NJ橘猫
当年日本人觉得年轻人没到时候,等年纪大了该结婚结婚,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实际上日本人先是晚婚,结婚年龄推迟到30以后,接着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就悠着悠着一年又一年,那批人终于到了50岁,大家明白来真的,就是终生不婚了。而且日本的单身生育率极低,大概只有2%左右,未婚基本等于不生。 今天的中国,跟20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95后与7080甚至90后都大不一样,所以父母辈要早做心理准备。 我真的蛮同情他们的,我们奋斗了这么多年,结果连我自己都觉得世道怎么越来越没有好呢?他们有他们的苦,我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只能学会闭嘴不再说教和建议,小时候觉得2000年都是未来,今天已经是2023。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3-01-22 20:19

为啥大妈只关注中国的各种负面新闻。还是关心一下你老公是否出轨,你家娃三十岁以后师范结婚吧
p
patrickcp
不生挺好的,人之初性本恶,都是垃圾
k
karaage
日本不结婚也是因为男的没钱养家了
m
momosun
现在问题不是绝对人口是人口结构。降到三亿确实没什么。问题是在降到三亿之前会有一段时间两亿干活的8亿退休的。
小喵呜 发表于 2023-01-23 12:50

高福利国家才担心老龄化。中国可以让两亿干活的一亿党员老头,其他七亿直接去自生自灭。
美味苹果梨
回复 56楼Qzha006的帖子
一技之长到底是做什么?尤其对女娃而言
楼主
不生挺好的,我只生了一个就觉得累死了,这还是在美国,过惯了轻松日子,如果在国内996,一个都不生。
a
ardeng
回复 1楼dingdingdddd的帖子
没什么。
劣等种族给优等种族腾出生存生育空间。人类社会一直是这么残忍和残酷的。


千渔千寻 发表于 2023-01-22 20:26

你说得对,华人,日韩,欧美白人都是劣等民族,应该把生育机会留给非洲,印度。
g
guogai
说的简单,中国还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美国都不好意思说都用机器人,再说,人老了不是死了,还是要消耗资源的。
wi2la 发表于 2023-01-23 14:01

为什么要永远做劳动密集型国家?以前有人矿,现在计划生育效果出来了,产业改革呗
大衣被禁
中国人口降到一亿,即使30年老公房,一人住一个单元1到5楼,再怎么折腾停车也轻松,上牌不用摇号,物价上涨5倍,妥妥的加拿大,欧洲的生活档次。
红色中留 发表于 2023-01-23 17:31

一人住六套房之前难道不是先要给六个老人端屎端尿养老送终吗?才有房子腾出来啊。
清月随风
人想干嘛就干嘛。没啥。我反正不替中国政府操心。
yibeizhuojiu 发表于 2023-01-23 14:05

当然不替政府操心了,我只是觉得不结婚人生还有幸福吗?这么一辈子单打独斗的!连个伴侣都没有。
f
freewilly
一人住六套房之前难道不是先要给六个老人端屎端尿养老送终吗?才有房子腾出来啊。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3-01-23 22:08

中国根本不存在养老问题,不要说国内了,就在美华人让父母自生自灭的不在少数,还端屎端尿养老送终呢。孩子才是最关心的
清月随风
不婚的现象说明了现在人与人之间起码的信任都没有了!
大衣被禁
中国根本不存在养老问题,不要说国内了,就在美华人让父母自生自灭的不在少数,还端屎端尿养老送终呢。孩子才是最关心的
freewilly 发表于 2023-01-23 22:46

你祖辈没人管吗?自生自灭了吗? 中国和美华现在没有自己去端屎端尿是因为他们现在请得起人去端屎端尿。 等中国一人给6老养老的时候,已经请不起人去端屎端尿了。
s
spyj007
六零七零年代父母打拼攒下的家底儿到00后就躺赢了,自己挣几个零花钱节省点就躺着了,费那劲干嘛
s
spyj007
一人住六套房之前难道不是先要给六个老人端屎端尿养老送终吗?才有房子腾出来啊。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3-01-23 22:08

老人有退休金请护工呗,还能指望躺平族端屎倒尿护理老人?
f
freewilly
你祖辈没人管吗?自生自灭了吗? 中国和美华现在没有自己去端屎端尿是因为他们现在请得起人去端屎端尿。 等中国一人给6老养老的时候,已经请不起人去端屎端尿了。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3-01-23 22:50

祖辈的有个被压迫的媳妇给父母养老,现在人没有那个条件了。过下20年就该大力推广安乐死了,想靠子女大部分国内老人都不可能。 别说美华惦记父母了,美华冷血居多,都是国内教育制度专门选拔出来的“人才”,极端利己主义者。我就遇到疫情前多年不回国的,不止一个。
言欢
老人有退休金请护工呗,还能指望躺平族端屎倒尿护理老人?
spyj007 发表于 2023-01-23 22:54

老人6个钱包买房时候想着老人,养老时候就要自己请护工,中国的现实还是有很大比例的老人请不起护工的
s
spyj007
老人6个钱包买房时候想着老人,养老时候就要自己请护工,中国的现实还是有很大比例的老人请不起护工的
言欢 发表于 2023-01-23 23:02

老伴照顾呗躺平族反正靠不住,咱也不用替国内老人担心养老了。我邻居两白人老两口,老太婆阿兹海默一个月就给老头扔老人院去了,结发夫妻啊几十年了,后来老人院贵又给扔女儿家去了
红色中留
14亿人时候,等着端大便小便的老人多还是1亿人时候多?都是端,人少一点,你端起来也没那么累
就好比是小学硬件条件不变,一个班级45个小孩变成25个,老师平时同样每天让家长上传跳绳视频,以内卷为傲,但是吃香估计也会好一些,国人生活水平还是会有所提高了啦。
l
lovechatting
回复 66楼momosun的帖子
这话一针见血
d
dingdingdddd
回复 59楼rosemary的帖子
知乎是删帖删不过来了
h
homemmmjjj


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将长期处于0.9-1.0的极低水平,这并不是恐吓或无稽之谈 2 天前 · 来自专栏 人口观察
古都闲云
专栏《人口观察》
关注 今天是2023年1月19日,是2022年出生人口官方数据出炉的第三天。由于报告的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2022年成为建国以来官方数据首个呈现人口总量减少的年份。 关于人口问题,其实网络上绝大多数言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大家关心的依然是自己的房产价值未来几何、孩子将来是否可以避免“卷”等传统问题,可以理解,这些问题是现实生活难免要考虑的;再加上过去的网络环境对人口话题处理相对宽松(甚至是作为泄压阀使用),于是产生了不少简单一味唱衰和怀着看热闹心态的言论。但今年报告的人口总量首度减少确实是出乎意料的,不少在以往都是“大嘴巴”的专家学者是几乎在数据公布前的最后二三十个小时才“预报”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尽管有另外一些人口专家在坚称以后还有人才红利和老年红利、人口总量不会下降得太快等等,但人口总量减少出现得这么早确实不是好消息。可能是因为要尽量避免坏消息对大局的不利影响以及要减少“唱衰”杂音的原因,数据公布后多个平台都罕见地出现了关于人口相关话题的冷处理(以往被冷处理的话题也非常多,但人口相关话题未见)。话题讨论减少了,但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是一点也没有减少。 下面以一类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常见到的关于人口问题的唱衰言论为例:“生育率还会爆炸式下降”“生育率要追赶韩国”。这类言论的大体意思是: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停留在2020年的1.30,不会停留在2021年的1.17,可能也不会停留在2022年的1.075,而是会朝着韩国0.81的方向继续下降。 中国人是非常有哲学气质的,从古代开始就非常讲究物极必反、触底反弹。在人口问题上,很多人也继续秉承哲学观念,认为生育率再从目前下降到更低的水平是不符合物极必反规律的,现在已经是谷底,很可能要触底反弹。再者,似乎如此声称的人也仅仅是一句话表达观点(甚至是期望)却并没有拿出有力的论据,所以这自然是简单一味在唱衰。其实,这两种声音都有对有错,前者对的是结论,错的是没有根据、瞎猫逮住死耗子;后者对的是哲学和科学精神,错的是认知不足。 我们都知道现在生育率已经极低,到底是低在何处?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现在刚进入适龄阶段的年轻群体比他们的父辈在同龄时显著减少了生育。但关于未来的情况大家就产生了分歧,并且意见容易走极端。有的认为这些年轻人现在没有或推迟生育,将来也会生育,现在少生的都会在将来补偿回来;有的认为好像“我身边”都很少看到结婚生子,所以未来的人一定是90%以上不婚不育。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看数据,并且要认真地看,不能只看一个“历年出生人口折线图”,这样的图看着丰富,其实信息量很低,说服力不足。 关于出生人口的变动趋势,核心的就是两点:育龄妇女规模变化和总和生育率(实际上此处用这个词也不是特别准确,应为受生育意愿、平均初婚年龄和限制性因素等共同影响形成的实际生育水平)变化。关于育龄妇女规模的变化以前写过,今天只讨论总和生育率。 关于出生人口,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三者各有优劣势。 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是最为客观的不用定义不经公式计算的原始数据,但它无法反映当前生育水平(白话说就是到底这个地方的人是“能生”还是“不能生”)的高低。不同的年代作为孩子的父母一代人的数量本身就是不同的,2000万父母生出1000万孩子和1000万父母生出500万孩子,能说后者的生育水平就比前者低吗? 出生率能够反映当前人口出生对总人口增长率的贡献,在多数情况下也能对不同地区的生育水平进行横向对比。但出生率其实无法应用于人口年龄结构相差较大的两个地区之间的比较,也无法应用于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特定地区的不同年代情况的纵向比较。假设两个地区人口总量相同且同等“能生”,由于人口年龄结构更年轻的地区的“父母”占总人口的比重更高,最终形成的出生人口要多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地区,以出生人口为分子、总人口为分母的出生率自然是前者更高,这是出生率的局限性。 总和生育率的优势,是能够应用于在有不同人口总量、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之间的生育水平的比较,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范围确定的数字,可以直接进行对比。但是,(非粗算的)总和生育率毕竟是经过定义和较复杂计算得到的“二手”数据,最常用的15-49岁包含了35个年龄组,跨度是很大的。因此总和生育率比较明显的缺陷除了之前提到过的“日本的生育率短暂回暖但实际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以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及时且明确地反映生育水平的新变化,不过通过查看分年龄生育率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首先以七普口径的、国内省级政区按总和生育率分组的不同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为例继续说明。 不难发现,总和生育率高的地区分组,是所有年龄段提供的生育率都高,反之亦然;总和生育率低的地区,20-24岁和25-29岁两个年龄组的“不能生”的情况更为明显。这些生育水平较低地区的30-34岁、35-39岁的生育水平也要低不少,一些人声称的“现在不生将来都会补回来”的情况在哪里呢?其实这是很符合逻辑的,当初决定放开三孩时,评论区众口一词称一二孩还没有,何来三孩?个体是如此,群体也是如此。人生中可提供给生育的时间段是有限的,生育过程本身也占有时间,一孩的普遍推迟本身就意味着二孩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三孩的可能性更是逐渐接近于零。当然,现在每年有一百多万三孩,但这些三孩是那些早就完成一二孩生育的一代人提供的,等现在的主力人群到达同样的年龄时可能只生到第二个,因为年龄原因就不会再要第三个孩子了。 而总和生育率的降低,其实正是生育推迟的年轻一代逐渐取代其他年龄段成为主力人群的过程。还是这幅图,用了很多次,但是非常好用,可以让我们明白显著出现低生育的最早一批人是95后,而95后中年龄最大者是28岁,甚至还不到2021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其实,平均初婚年龄的快速推迟并不意味着所有年龄段人群都普遍晚婚,而是年轻群体已经完成初婚的太少,没有把平均数拉下来)。后面还会有新的年龄组接替主力的位置,比如00后、10后,可以思考:现在95后只是第一代出现初婚显著推迟的群体,等到将来一代代初婚显著推迟的群体占据所有适龄段时,每年的初婚对数会呈现非常低的水平。 当然,以上的内容均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推测,但类似的事情已经在中国香港发生过了。之前我在想法里分享过最新一期的《香港人口趋势》,其中的表3-12展示了在中国香港不同年份出生的母亲随自身年龄增长实际生育数量的变化情况,最右一列实际上是到育龄期结束时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将其中已经完整经历国际通行的15-49岁育龄妇女标准的1971年及以前生人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如下: 可以发现,使实际生育数降低的关键依然是29岁之前的生育情况,15-19岁及40岁以后几乎不贡献生育数。特别是查看1971年出生的母亲的情况,可以发现当平均初婚推迟到足够晚时,少部分群体将不会再生育;少部分较早生育一孩、开始生育二孩的群体与较晚生育一孩的群体叠加,使得整体上随年龄增长新增的子女数稳定地保持在极低状态。 中国大陆的人口普查十年一次,如果算上两次普查之间的“小普查”,也可以拿到每五年一次的数据。由于统计精度问题,这里只采用201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调查数据,选取香港1951-1971年(为什么没有选取更近的年份?因为这些年龄组人口里有一部分是外籍家庭佣工,变相提高了数据,而更高的年龄组里就少见外籍家庭佣工)出生的女性和中国大陆80后、85后、90后与95后随年龄增长的实际生育数作为对比。 图中蓝色折线为中国香港不同年龄组的数据,其他色彩折线为中国大陆不同年龄组的数据,其中实线为据三次人口调查得到的实际值,虚线为预测值。预测值是随便画的吗?当然不是的。 首先,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35-39岁之后的新增生育数已经非常低,即使是在中国香港这样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较多的地区也是如此。可以看到,80后在七普时点已经进入35-39岁的年龄区间,虽然他们在35-39岁时因全面二孩确实多生育了不少,使得对应段落的折线的斜率出现了明显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变化具有持续性,因此这一代人最终的平均子女数很难再高于1.7。同样的原因,85后在30-34岁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生育,并且他们与80后实质上是同一代人,进入初婚的速度和进度只有微小的差距,因此最终的平均子女数会在1.6左右,只是略低于80后。发现了吗?80后与85后的终身子女数距离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的1.5也仅有一步之遥(实际上乘0.9的系数粗算的生育率已经低于1.5)。五普六普当然存在低龄组漏报,但它们反映的低生育率是确确实实已经出现的了。 变化首先出现在90后一代。虽然结合前面的根据七普长表得到的部分年份生人随年龄增长进入初婚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95后是转变最为明显的一代,但90后的数据实际上也已经开始打折,已完成初婚的曲线在30岁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乏力,这就提示平均初婚年龄在90后群体已经开始抬头,意味着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减弱。90后在25-29岁时就已经全面放开二孩(而85后此时还被限制),而2021年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从这一年龄段的中值27岁增长到近29岁,其实意味着90后基本上是不受以前的生育政策限制的,在这样情况下提供的生育数才刚刚追平85后,后续就会更加乏力。结合中国香港1961年与1966年生人的进度数据,我们可以判断,90后一代最终的平均子女数会落在中国香港1961年与1966年生人数据的中间,即1.39左右。最早的一批80后很快就要在下一次人口小普查时到达35岁,他们最终的平均子女数很快就会定型,这个结论我们很快就可以验证。 情况更为急转直下的是95后群体。他们只与90后间隔五年,但在疫情前的2019年时进入初婚的比例只有95后的70%(所以不要说是疫情影响),进度和速度更是大大落后于80后与85后。因此,虽然在20-24岁阶段他们体现的数据好像并不比80-90后低多少(那是因为平均初婚年龄早就高于这个区间了),他们最终达到的平均初婚年龄会大大高于以往的年龄组,导致能够提供的二孩比例会大幅降低。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25岁时进入初婚的比例,也会是最终子女数的比例。前面预计的90后一代最终的平均子女数是1.39,按此估计95后一代的平均子女数会是1.0左右。考虑到鼓励生育措施力度不断加强、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用铺开以及健康存活时间不断延长等利好性因素,我将对95后一代的最终平均子女数的预计上调到1.11左右。 95后之后更年轻的群体的生育数据尚未有效被最近一次的2020年七普覆盖,但根据目前世界上的经验,他们的最终平均子女数不会比95后更多,我们暂且按照1.0-1.1之间来算。由于总和生育率包括了15-24岁和40-49岁等近乎“无效”的年龄组,因此计算得到的某特定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将比当年恰好处于平均初婚年龄的群体的最终平均子女数略低一些,需要乘一个经验系数,这个经验系数在中国大陆是0.9左右。现在又已经是放开三孩的第三年,从2021-2022年数据来看,三孩并未再像当年放开二孩那样出现井喷现象,且实际生育三孩以上已经很罕见(实际上,现在生育四五孩也不会面临罚款),因此可以将目前的情况视为已经不存在生育限制,所以未来出生人口的变动将很难受到外界因素的扰动,而是较为纯粹地反映当前群体实际的生育水平。 因此,长期看中国大陆计算得到的总和生育率将围绕0.9-1.0的水平附近波动,这也许确实是一部分群体的戏言,也符合一些人未经分析就得到的“二孩都是80后在生”这样的结论,但通过对现阶段和未来阶段生育主力的定量分析,结论确实如此。近年来出生人口的大幅下降,很多人将其归咎于房地产问题,实际上它是突然放开二孩导致出现了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出生人口高峰,现在的水平才是回归常态。假设从未采取过限制性生育措施,2016年左右也不可能会有经七普调整后的1883万出生人口,我们将会看到出生人口从2000年前后的1800万左右一路缓降到2022年的不足千万。 当然,可能还会有人产生疑问:为什么95后之后的最终平均子女数不会继续下降?因为上述我们得到的结论或预计是基于已经形成的数据,而00后及之后的群体与平均初婚年龄尚有距离。我们无法在现在就判断这些群体的初婚进度与速度是否还会出现明显下降,毕竟在95后群体身上发生的下降已经非常惊人了,现在就轻易做出还会继续下降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无异于过去动辄言称放开二孩就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反弹现象的人口恐吓学家。 这样极低的生育水平下,出生人口数将主要取决于育龄妇女数的变动。按照七普结果,核心的20-34岁育龄妇女数将在2038年前后出现略微回升,但也并不会高于2023年的水平,这实际上就意味着通过育龄妇女微弱的回升也很难再将出生人口提高到1000万以上。再者,届时的年死亡人口将稳定达到1500万的量级,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再指望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短暂扭转总人口下降。当然,在最近几年不免会有专家还会声称人口总量也许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增长,但是大的趋势就在那里
dingdingdddd 发表于 2023-01-22 20:31

不认为0.9有任何理论依据。韩国还在下降,中国在以远超韩国的速度下降。0.7,0.5不是梦。
b
bud
网上都说三五亿人口美好光景,但人口老化萎缩是个痛苦的过程。 中国不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有着天然屏障, 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 到时候戍守边疆的人口基数都成问题, 因为大家都往沿海发达地方挤
c
ca563
一人住六套房之前难道不是先要给六个老人端屎端尿养老送终吗?才有房子腾出来啊。
大衣被禁 发表于 2023-01-23 22:08

你给你家哪个老人端过屎端过尿了吗?我怎么记得你一直显白你家的老人们都在养老院里安度晚年呢?我家也有老人住过养老院,很满意。社会养老,既高效,还对子女的负担不大。
s
saynomore
绝对人口数量可能不是问题,但人口结构是个大问题。
一片吆喝三四亿人口正正好的人,有没想过这个过程中,大批需要养老的老人怎么办。这个光靠一定的财力资源是不够的,一定要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行。或者根本不在乎这批老人怎么办,我私下感觉,国家政策也没打算好好管这批老人。反正这个问题,拖个二三十年,很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s
saynomore
As of today家里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提前准备婚房的适婚年轻人,是一辈子都不会结婚的了,连相亲市场都不可能进的了了。再过几年,他们就彻底退出婚姻市场了。我80后,身边很多剩男剩女马上奔四了,已经放弃这一块选择做自己了,就算最后还能结到婚估计也没办法生了。 十年前有的父母未雨绸缪,早早给准备了房子而不是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兴趣班的,现在只要有房哪怕是大专生月薪几千都还有希望找到媳妇,有的还是外地来的985硕士生呢。有的家庭要么本来条件还算小康,但是都砸在孩子的教育上了,咱中国人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砸锅卖铁也要培养孩子。另外一种就是父母没混出来所以完全穷放养孩子,这两种情况无论孩子出没出息,都不可能靠自己买的起房了(公务员除外,所以现在穷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公务员了)别扯什么刘强东俞敏洪那些了,那是买彩票or被雷劈的概率。
老祖宗早就总结过了,穷不过三代嘛,到了第三代就没有了。
感觉国内的现状还是挺有教育意义的,如果观察到自己孩子不是牛娃的话,还不如省下那些瞎培养的银子用来投资

薛定谔的猫屎 发表于 2023-01-23 14:58

穷得只能啃老有个房子,就算能结婚生孩子,有个啥意思呢?自己买不起房,不过就是把结不起婚,往后推一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