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极火的《明史》,是假的

n
newegg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
01
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二十二。 一大早,大臣们照例前往文华殿,给小皇帝朱见深主持经筵日讲。 明宪宗朱见深登上皇位刚好七个月。 朱见深登基时名义上是18岁,实际实打实的算只有16周岁。 成年之后可以按皇帝的心情来决定要不要经筵,未成年的时候基本每天一次,跟上朝一样。 可等来等去,也没看到小皇帝的影子。 就在满堂开始骚动之时,内宫太监着急慌忙跑出来,宣了一道旨,更是引发了连环十级地震:朱见深要废后。 理由是:吴皇后是父亲明英宗朱祁镇的心腹、宫里司礼监大太监牛玉的后门选上来的!其品格不足以母仪天下! 朱见深决定知错就改,把吴皇后废了,另立新人!
“朕勉遵先帝之命,册立皇后。不意太监牛玉偏徇己私,朦胧将先帝在时选退吴氏于母后前奏请,立为皇后。朕观吴氏,轻浮粗率。《诗》云:‘靡不有初。’初尚不谨,何以克终?今废斥吴氏,退居别宫闲住。朕负天下之重,处礼之变,册立中宫,为风化之原。不幸所遇如此,岂得已哉!敷告群臣,悉予至意。”
朝臣没有一个傻子,马上发现问题—— 1、也没听说吴皇后有什么失德地方啊? 2、吴皇后才刚刚被册立不足一个月,一个月之前举行册封大典的时候,你怎么不说这话? 这里面肯定有蹊跷! 一打听不要紧,竟然传出了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宫廷八卦! 朱见深决心废掉吴皇后的真正原因是,吴皇后吃了一位妃子的醋,打了这个妃子的屁股。 这位妃子不是别人,正是明代三百年最强保姆,万贞儿。
万贞儿剧照
02
说起万贞儿和朱见深的缘份,那是颇具传奇性的。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成功被瓦剌大学战俘系录取。 朱祁镇长子朱见深被祖母孙太后火线提拔成为皇太子,时年两岁。 两岁的孩子能带赶跑蒙古人吗? 于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登上大位。 朱见深仍是皇太子。 这是孙太后和朱祁钰互相妥协的结果。 朱祁钰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关系始终隔着一层。 要想太后的位置坐得稳,亲孙子必须占住太子位。 同时为了防止朱祁钰对朱见深下黑手,孙太后指定时年19岁的心腹宫女万贞儿前往看顾朱见深。 事实证明孙太后的这一安排是无比正确的......

03
人性永远会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朱祁钰登基的时候,他是一百个不愿意。
朱祁钰剧照
但当他坐稳龙椅后,就舍不得下来了。 不但自己要一直坐下去,还想让自己的儿子也一直坐着。 那么,此时的太子朱见深就成了绊脚石。 景泰三年(1452年),在朱祁钰处心积虑的谋划下,朱见深被废为沂王。 古往今来,废太子的下场都比较统一。 何况他亲爹朱祁镇此时还在南宫里囚着,朱见深这辈子都不可能翻身了,成了一支垃圾股。 原太子宫里的人,全作鸟兽散。 只有万贞儿一直记着孙太后的指令:不离不弃保护好主子。 就这样,一个小宫女,一个小孩子,在宫里生活了五年。 这五年,是朱见深这辈子的至暗时刻。 据朱见深本人表述,他后来之所以会口吃,就是因为在景泰朝受了太多的惊吓。 朱见深的身边,只有万贞儿这个宫女能带给他一丝温暖。 可以说,他们俩的感情是坚不可摧的,是共同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的。

04
可能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朱见深的遭遇,给了他时来运转的机会。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太上皇朱祁镇二次登位。 朱见深复立为太子。 万贞儿回到孙太后宫中。 但她和朱见深的“革命友谊”不会褪色。 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慈宁宫宫女被重新分配。 朱见深毫不犹豫要了万贞儿。 小太子已经对万姐姐产生了深深的依恋。 两人就此展开了地下恋情。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05
对于这件事情,朱祁镇和周皇后(朱见深生母)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懒得管。 一个宫女,又不是国色天香,只要朱见深的热乎劲儿一过,也就恢复正常了。 为了给儿子纠偏,朱祁镇选定了三个小姑娘:吴氏、王氏、柏氏。 让朱见深从中挑一个,当太子妃。 可还没等册封太子妃的大典举办,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镇就驾崩了。 所以这事一拖就是大半年,等到七月份,才正式册封吴氏为皇后。 但吴皇后一点也不开心。 因为每天一下班,朱见深就往万贞儿那里钻,从来不到她宫里去, 更过分的是,朱祁镇死了,没人能管得住朱见深了,他也越来越不背人,直接把万贞儿封了妃,辛勤播种,为了大明江山万年而奋斗。 此时万贞儿已然35岁,按明朝人看法,已经步入了中老年。
(《明史》上说朱见深想给万贞儿直接封后,这完全是扯淡,步子迈的实在太大,容易扯着蛋,朝廷内外不可能有人同意。)
吴皇后想不通,自己年轻貌美,又很有才学,为什么皇帝对自己如此冷淡,甚至都不拿正眼瞧一下,却天天守着个老女人,有啥可腻歪的?

06
吴皇后不敢也不会拿皇帝撒气,就把所有的怒火撒在了万贞儿身上。 趁朱见深上朝不在后宫、妃子们照常例向皇后问安的机会,吴皇后以“惑乱后宫”的名义,把万贞儿拖下去打了一通板子,好好出了一口恶气。 吴皇后也是没做好情报工作,不了解丈夫的成长经历。 事大了。 朱见深听到消息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非把吴皇后废了不可! 亲妈周太后和内阁诸臣怎么劝都没用。 为了废的光明正大(毕竟吴皇后品格没什么问题),就推锅给太监牛玉,大搞暗箱操作。
《明宪宗实录》载: “吴后立未逾月而废,当时传言,或谓后宫先有擅宠者,被后杖责,故及。然宫闱事秘,莫得而详。又谓有恶牛玉之专者,欲夺其权,有所承望而然,故罪独归于玉云。”
最终,牛玉被发往孝陵种菜。 吴皇后被废居西宫。

07
当初选秀三人组中的王氏被继立为皇后, 有了吴废后的前车之鉴,王皇后自然对万贞儿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她充分的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但凡后宫大事小情,万贞儿说一,王皇后绝对不说二。 成了一个空架子。
“(王皇后)而后终其身不十幸,无所妒忌。”

08
周太后也曾问过儿子:“万贞儿很漂亮吗?为什么你这么宠幸她?” (“彼有何美?而承恩多?”) 朱见深老实回答:“我并不在乎她长得好不好看,只要她拍着我的后背,我就很安心。” (“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感情早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男欢女爱,而是从小形成的深深依恋之情。 这份感情,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

09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贞儿诞下皇长子。 朱见深立马让太监祭祀祖陵,随即册封万贞儿为昭德贵妃。 (明代唯一的两字贵妃) 可以说,这个孩子已经占定太子大位,是铁定的皇位继承人。 但老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万贞儿的孩子出生仅10个月,便夭折了,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 朱见深虽然很悲痛,但也不是那么那么悲痛。 一来,古代社会卫生状况比较堪忧,婴幼儿夭折率奇高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二来,毕竟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但万贞儿已经37岁,孩子再一夭折,以后也不一定能生得出来了。 事实上,确实没能再生过。

10
《明史》上借此把万贞儿描绘成一个恶毒的后宫打胎大队长。 说万贞儿之后只要一听说后宫里有谁怀了孕,就让太监给后妃灌打胎药以固宠。 成化六年(1470年),万贞儿在得知朱祐樘(后来的明孝宗)出生的消息之后,曾派太监张敏前往安乐堂将朱祐樘“处理”掉,张敏说了一句“皇帝还没有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干?”,便把孩子偷偷的藏起来了。 还说朱祐樘出生的时候,头顶没什么头发,就是因为喝了药的原因。
《明史·后妃列传》载:“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
其实,在朱祐樘出生之前,朱见深是有过孩子的,名叫朱祐极,为贤妃柏氏所生(三个皇后候选人之一)。 被立为皇太子,但不幸早夭。 注意: 朱祐极的 出生时间——1469年6月7日 死亡时间——1472年3月5日。 也就是说,张敏只要不是得了失心疯,不会在成化六年(1470年)的时候公然讲出“皇帝没有儿子”的混账话。
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所以,这则史料是假的!

11
后世无数小说笔记在这段假史料的基础上引申了一个又一个凄美的亲情故事。 那这则史料的最早出处在哪里呢? 老王查了一下,自宪宗朝开始,历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五朝,都没有好事者记载朱祐樘的亲妈纪氏喝过打胎药。 第一个这么记录的人,是万历朝的礼部尚书于慎行。 于慎行有一本私人笔记《毂山笔麈》。 原文为:
“孝庙(朱祐樘)既生,顶上有数寸许无发,盖药所中也。传云太子迎入东朝,贵妃使使赐孝穆(纪氏)死。或曰孝穆自缢。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
注意: 这段话的前半段,是《明史》现在的记录; 后半段,是以讹传讹; 最后,于慎行交代消息来源: 他自己是听一个老太监口嗨的时候知道的!

12
那事情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据成化朝内阁大学士尹直的回忆,张敏去找了万贞儿的亲信太监段英,趁万贞儿高兴的时候,告诉了她朱祐樘出生的消息。 万贞儿得知之后,并没让太监去弄死朱祐樘,而是穿上正装向朱见深报喜。 给朱祐樘母子送去贺礼的同时,并请择吉日,让纪氏入主永寿宫,一切礼数跟万贵妃对等。 张敏由此飞黄腾达,也没有什么吞金的事情发生。
尹直《謇斋琐缀录》载: “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次日,下敕定名,徙纪氏处西内永寿宫,礼数视贵妃。中外臣僚喜惧交拜,而张敏者以为己功,皆受厚赏。”
看到这儿,你可能在嘀咕:孤证不立,老王在变着法儿的给万贞儿翻案。 那就再出具一条时任内阁首辅,也是明代历史上唯一连中三元的商辂的奏疏:
“臣等仰惟皇上至仁大孝,通于天地,光于祖宗,诞生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天下归心。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逾于己出。.......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庶得以遂母子之至情,惬众人之公论,不胜幸甚。”
商辂在奏疏中已然写明,朱祐樘在一开始就被带入了昭德宫,交由万贞儿抚养。 虽然字眼中有吹彩虹屁的嫌疑,但最差也不会有《明史》记录的什么预防下毒的事情发生。

13
《明史》为什么要抹黑万贞儿? 很好解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一切只是为加深一种印象,那就是: 朱见深的后宫里有万贞儿这种妖妇,说明朱见深也是一个软弱的粑耳朵昏君! 而实际上,朱见深在位时期,对内平定两广大藤峡瑶乱、安抚十万湖广郧阳流民;对外对蒙古、女真各部族重拳出击,兵部尚书王越取得威宁海、红盐池两次大捷,一扫土木之变以来的颓废之气。 尤其是在辽东对女真部落进行“犁庭扫穴”,打得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李满住等人一点脾气都没有。
PS: 着重说一点—— 成化朝后期,万贞儿和朱祐樘的关系不好也是事实。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山东泰山地区发生地震,万贞儿劝朱见深换掉太子,重立兴王朱祐杬(嘉靖他亲爹)做皇位继承人。 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了党争的问题。 太子朱祐樘的东宫讲官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溥。 徐老师惦记着的是,时任内阁首辅万安的位置。 万安自认是万贞儿的侄子辈。 徐溥要扳倒万安,自然要在朱祐樘面前加深万贞儿是坏人的印象。 而万安想要自保,自然是通过万贞儿向朱见深吹耳边风,力主换掉朱祐樘。 如此两边一合力,万贞儿和朱祐樘也就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a
anning1941
故事讲得挺好的,就是为啥要这样东施效颦的写法。《万历十五年》开创了以历史人物、大事件为中心的写史手法,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直接说向黄仁宇致敬,到一时洛阳纸贵的《明朝那些事儿》,都算是一脉相承的创作方法。后面就风起云涌一大批效法者。什么瓦剌大学战俘系、皇后三人组,这些措辞嵌在这文章里,未免生硬做作。好好讲故事,就没有信心吸引读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