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吟诵了一首诗,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厚!

A
Adalalal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上半回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曲折过程。话说刘备一而再,再而三才终于见到诸葛亮。见是见到了,见到的却是诸葛亮在草堂昼寝,因为号称“卧龙”嘛,这种奇特出场方式,前后呼应,很有高士的洒脱风范。
刘皇叔静立良久,卧龙终于醒来,醒来还不搭话,先念了一首醒困的诗: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我们通常把这首诗仅当作隐士高人出场时的招牌行为,未究深意,便匆匆往下翻看著名的“隆中对”了。其实,作者罗贯中大约公元1366年开始创作《三国演义》,到公元1370年总共写了12卷文字。5年时间的创作,还没用完稿,自然是因为作者对创作的作品精益求精,所以不会有无意义的文字出现在作品中,特别是这种关键的回目,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关头,完完整整地吟了一首诗,决不是随口念念的意思。
那么诸葛亮出山前吟的这首诗,有什么深意呢?该如何理解呢?
这首诗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来理解,一层比一层深入。
先看第一层次,这首诗表层的意思是,一场大梦谁先醒过来,我自然是知道的。春天在草堂里睡了好充足的一场梦,醒来时窗外已是夕阳渐晚。诗句描绘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隐士的淡然闲适的生活状态,无所劳神,无所束缚,自由自在的睡足春天的午觉,洒脱而随意。
除此之外,也隐隐透露着一种自持身份的含义,也透露着一种对刘备是否礼贤下士的一种考验。无论是之前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只可去请不能召唤而来,还是后来三顾才肯相见,再到相见还要等他睡足觉才肯搭话,无不是表明诸葛亮非常看重对方是否“有礼”,以及“有礼”的排场是否足够诚意(能否屈尊而立,等我睡足觉)。这种“礼”是古人非常看重的礼数是否周到,诚意如何,出场的排场是否足够匹配,是否值得我为你出山。
第二层次的意思,是对梦的解析。“大梦谁先觉”,这场梦谁先醒悟过来,或者说谁能拨云见日看透这场梦幻呢,我自然是知道的,因为就是我诸葛亮最先醒来看透的。那做的这个梦是什么梦呢?
这个梦自然就是诸葛亮的平生梦想了。原著第三十七回提到诸葛亮与徐庶、崔州平等四人一起读书,四个好友对读书追求的是仔细纯熟的阅读,而诸葛亮却追求的是读懂并理解书中包含的思想和主旨,这体现了做学问的层次不一样。
然后,诸葛亮笑着评论这几个好友可以做个刺史之类的普通官吏,却不言自己能做什么官。后续,又借水镜先生之口,表明了诸葛亮的梦想是做姜子牙、张良那样,乱世之中辅助君王打天下流芳千古的名相!
诸葛亮隐居南阳,冷眼旁观时势,满怀一腔抱负,等的就是能满足他要求,值得他辅佐称帝的英雄。而这一梦就到了27岁,终于等来了能经过他的种种考验,身份正统,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备刘皇叔。这一梦醒来,他自然知道是遇到明主了,遇到了汉室正统,最能成就天下的人了。
所以,从这个层次来看理解这首诗。前二句的意思,就是我诸葛亮有一个像张良姜子牙那样的封侯拜相实现人生抱负,然后再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的梦想,这种梦想自然只有我自己知晓。
后二句的意思,则是我养精蓄锐一直等待着我需要的明主出现,等的太阳都快落山了,终于等来了我出山的机会。


第三个层次,包含着诸葛亮运筹帷幄,如读书一般对天下形势“独观其大略”的谋略能力。这个层次的理解,可以通过原著第三十八回吟诗之后的“隆中对”来印证。
刘备之前浑浑噩噩四处寄人篱下,虽有英雄之志,手下又有关羽、张飞名将,还暗藏问鼎天下的野心,但对天下形势却看不懂,更别说天下形势如何发展变化了,所以处处受制,时时颠沛流离,如无根浮萍,随波逐流。直到诸葛亮一言点醒,才明白这局以天下为奖赏,以身家性命为赌注的棋局,到底该怎么出招布局。
刘备一问,诸葛亮不仅对答如流,甚至连地图都事先准备好了,可见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早就了如指掌,胸有成竹,而如刘备等逐鹿天下的英雄们还仿佛在梦里,看不清天下大势。
诸葛亮实在是厉害无比,闲居山野,却通过分析能预知天下必将三分鼎立。更厉害的是,不仅能看透天下大势,还能想法通过夺取荆州、益州,联吴抗曹的军事战略,来引导天下的走势,来达成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得不说,这样的牛人,震古烁今,实在是厉害的不要不要的!
所以,从这个层次来理解诸葛亮吟的这首诗,前二句的意思,就是逐鹿天下这场英雄梦,谁最先能看透天下形势的发展变化呢,整个天下也只有我诸葛亮自己知道罢了。
后二句的意思,就是等我辅佐刘备一步步按照我的谋划站稳脚跟,蚕食周边地区,发展壮大起来以后,曹操和孙权发现刘备崛起了,再想来对付刘备,那就像发现太阳快要落山一样,就太迟了。
因为那个你们快要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体现了诸葛亮对自己谋略的自信的表现,我未出山,未出招,却已知结局胜败。


第四个层次,这首诗是作者罗贯中对诸葛亮未来结局的一种诗化的提前暗示,也是与前文水镜先生司马徽之语相互呼应。
原著第三十七回里,刘备意欲请诸葛亮出山后,水镜先生仰天大笑,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水镜先生这番话,说明他已提前看透了诸葛亮未来的结局,虽然得遇明主,却时机不对,时势难逆,结局还是不会成功的。诸葛亮能看透天下形势发展,已是人中龙凤,而司马徽却连诸葛亮的后路都看透,岂非更是神人?!三国时代真是“俊采星驰”!
从这个层次来理解这首诗,前二句的意思,就是三国天下大势、人物纷争犹如一场梦幻泡影,作者我站在局外翻看前朝历史,看的最清楚最是悲凉。
后二句的意思,就是诸葛亮这个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天下,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生精彩纷呈,如一场在春天的草堂酣睡的美梦,然而他的结局却如日薄西山一般,最终星落五丈原。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那么,平凡如你我,人生中做过什么梦呢?


来源;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