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佛相争, 谁赢了?

静心思惟
楼主 (北美华人网)
〖 禅佛相争〗   有两位僧人在路上相遇,一位是参禅的,一位是念佛的。
参禅的认为:“本来没有佛,没有什么可念的,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念佛的认为:“西方有佛,名叫阿弥陀。忆念佛想念佛,必定见到佛。” 一个执着有佛,一个执着无佛,两人争论不休。
有一少年人正好经过,听到他们的争论,说道:“两位的观点,都是‘徐六担板——只见一边’啊。”
二位僧人呵斥少年道:“你这凡夫俗子,哪里知道什么佛法?” 少年说:“我的确是凡夫俗子,但以凡夫俗子的观点来作比喻,也可以知道佛法的啊。
我是梨园唱戏的,在戏台上,有时扮演君王,有时扮演臣子;有时扮男人,有时扮女人;有时扮善人,有时扮恶人。而把所演的君、臣、男、女、善人、恶人都当真了,以为有,其实没有;以为没有,其实有。
因为‘有’是相对于‘无’,‘无’ 是相对于‘有’,有和无都不是真实的,而‘本我’却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常在那里呢。知道‘本我’常在那里,还有什么好争的呢?” 二位僧人无话可对应。 
徐六担板:方言曰:“担板汉,但见一边。”比喻见解偏执。 梨园:原是唐玄宗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后人遂称戏班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原文】 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论不已。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子也。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 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 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
选自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假名字
参禅的这位,连对面的同修都看不空,人我执着坚固,这时候谈无佛可念,是妄语。其实参禅也并非是认为无佛,而是不执着佛的概念。 修净土这位,若是真的按照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修行,就该净念相继,而不是妄念相继了。 各宗派都是应机,没有高低上下,不需要谁把谁拉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