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王青松,携妻隐居山林11年,坐吃山空花光350万积蓄

A
Adalalal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近三年,人们戴口罩已经成为了常态,然而有一个人,在十多年前出门的时候就时常戴着口罩。
因为,他认为山外面的空气都是被污染的,就连儿子出生,也由他亲自接生。
他,就是王青松。
2000年,王青松辞去北大教师的工作,携妻子到距离北京一百多公里处的深山,夫妻二人在没有电,没有网络的大山里过起了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十多年后,当北大的富豪老同学来到他居住的地方时,看到夫妻二人后忍不住哭着说:“你缺多少钱我给你啊,怎么能过这样的生活,快跟我回去吧!”
后来,王青松一家人重返社会了吗?当初他为什么要放弃北大的工作到深山里去呢?

王青松是河南洛阳新安县人,家里祖辈务农,一家人最大的愿望是走出农村,不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他能对一段没有标题的古汉语过目不忘,还能一天之内将500个电话号码记住且对号入座。
再加上他没背景,没关系,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信阳地委机要局工作。
国家恢复高考后,王青松报考了1979年的考试,竟成为当年的洛阳市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国政系录取。
那一年,王青松才22岁。


因为比同届的同学大好几岁,王青松做事又一丝不苟,平日总是西装革履的打扮,所以一到北大,他就被任命为团委书记。
班上有几个毛头小子,很难管理,王青松便被分配到了这几个人所在的宿舍,成为他们的“老大哥”。
这个“老大哥”,把小伙子们训得服服帖帖的。
本科毕业后,王青松攻读了法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且在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世代耕种的土地的农民,而是首都北京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家里人,都以他为傲。
要知道,不管在哪个年代,能在北京大学工作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事。然而,这还不是王青松的人生巅峰。

80年代中期,我国刮起一阵养生热。
恰好,王青松自小在白马寺习过武,又对中医颇有研究,加上他平时喜欢读庄子、老子,能把老庄中有关气功、养生方面的知识化为己用。
北大因此特地为他开设了养生课,按每人10元的标准,没几年的功夫,王青松就赚了几百万。
在养生课上,王青松邂逅了妻子张梅。
张梅比他小12岁,是养生课的学员。
当时,张梅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年轻漂亮有气质。两人志趣相投,很快便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有钱有名,又娶了一个如花美眷,王青松算是人生赢家了。
然而,王青松的好运似乎在前半生已经用尽了,接下来的一连串打击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当养生的热潮逐渐褪去,王青松的热度也渐渐消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王青松习惯了前呼后拥的日子,习惯了大把的票子轻松地揣进口袋,如今却再无几人愿意前来,王青松感到了巨大的人生落差。
他不甘心,他相觉得自己还能再创辉煌。
于是,他报考了哲学系的博士生,本以为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名不可能落选,可事实却是他未被录取;
王青松不服气,他继续苦读,第二年又报考了北大法学系的博士生,可依旧未能如愿。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王青松心灰意冷,毕竟在此之前,他一直顺风顺水,想要的东西都一一实现了。
王青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他决定向内求法。
1994年,他和妻子张梅把家搬到了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一处山区,那里有一处岳父的老房子但此地距北大要坐五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夫妻俩每日因此而疲惫不堪。
2000年,王青松不顾家人的反对,彻底从北大离职,和妻子来到村子里过起了农耕生活。

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兜兜转转一圈后又回到了农村,继续脸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决定不只是王青松的家人不理解,村里的人们都以为他们俩是神经病。
在一次放羊的时候,王青松发现了一片山沟,他觉得这就是为他和妻子准备的。
这片区域占地2500亩,租金还不到20万,王青松一口气租了50年。
与陶渊明等隐士不同的是,王青松的生活过得并不拮据,他拿着开养生课赚的350万,准备在这块土地上打造了自己理想中的天地。


在这里,各种蔬菜、果树应有尽有,下蛋的鸡、耕地的骡子、几十头黄牛、数百只黑山羊构成了一个纯天然的生态链。
这些动物能够抵抗零下30度的严冬,羊群超过十几代没有做过防疫,却从未出现任何问题。
当然,要完成这些工作,单靠他们夫妻俩是做不到的。
他们雇用了十多个人帮忙打理土地,王青松要求他们晚上不能住在山里,吃过用过的东西必须带走,他甚至觉得就应该在3年后才给工资,因为这些人在山里的前两年会带来污染。
为了减少污染,他们不允许外人进到山里,就连张梅的妈妈来看他们,也只能住在离山上几十米远的地方。


这些年,张梅只出过两次山,一次是办身份证,一次是存折挂失。
张梅的家人面对亲戚朋友的追问,只好含糊地说他们出国了。
夫妻俩种的所有农作物和果树都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平时用用皂荚和草木灰代替洗衣粉和肥皂,用盐水代替牙膏,就连吃饭用的筷子都是用高粱杆做的。
至于建房子需要的砖等物资,则是由王青松和工人们用扁担挑进挑出,搬到那里的前十年,王青松就担了5000担。

妻子张梅则负责把粮食用磨磨好,做成粗粮饼等食物冲饥,她拉磨的速度也创下了最快的记录。
这些外人看来很辛苦的体力劳动,却让王青松夫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前半生,他把头脑运用到了极致,后半生,他把身体用到了极致。
山里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暖气,只有收音机,他们摒弃了一切现代化的东西,过着堪比古人的生活。
日子慢下来之后,夫妻二人忙完一天的农活,可以坐在院子里看星星,可以读读古书,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任思绪飘荡,独享那份宁静。
那些日子里,尘世间的烦恼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在自己亲手打造的世外桃源里,过得惬意又自在。
没过几年,张梅怀孕了。他们特意叮嘱工人不要外传,怕这样议论会污染孩子,张梅也没有到医院去做过产检,孩子是由王青松自己接生的。
他们的儿子王小宇在山里出生,在山里长大。
3岁起,小宇开始放羊,他给每只山羊都起了名字,而他则是整群羊的司令。
男孩子的天性使他也喜欢打架,可没有人当他的对手,于是他把羊分成两队,每队选一只首领,高兴了就让两队的山羊打一架,他则站在旁边看热闹。
小宇没有玩过电子游戏,却有强壮的身体,跑得跟风儿一样快;他也没打过疫苗,跟他家的羊群一样,自然生、自然长,耐热又耐寒。
一转眼,小宇也七岁了。
这天,山里来了一个记者,小宇第一次看到相机,他兴奋地把把玩着这个他从未见过的东西,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此时,王青松夫妇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让儿子呆在山里!


虽说两个人都是高材生,能教小宇文化知识,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小宇却一无所知。
当初做隐居的决定时小宇还未出生,是他们决定搬进山里,现在,是时候让小宇有选择的权利。


恰好此时,王青松和妻子的积蓄也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因为每年雇用工人的费用就得花25-30万,王青松不得不考虑重返社会的问题。
张梅也认为,当初她选择进山就是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不让孩子受到一点点污染;而现在,为了儿子能有更好的发展,她又一次决定割舍自己的最爱,把选择权还给儿子。
2011年3月的一天,王青松拔通了唐师曾的电话,告诉他:我要重返社会。
唐师曾是王青松北大同寝室的同学,是全国闻名的记者。


唐师曾第一次去王青松山里的家,高速路就走了两个小时,又走了10公里的乡村公路,到了村庄后,他只能步行。
王青松不允许任何人把汽车开进山里,老同学也不例外。
抵达时,王青松站在铁门面前迎接老同学,身后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而唐师曾看着眼前的这个人,感觉有些恍惚,这是当年那个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大哥王青松吗?
他看到的分明是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农民!


唐师曾错愕不已,王青松却不以为意,他说很多人只看到外在的穿着,没有看到人的内在。
在山里,唐师曾感到一种久违的清新,空气中透着香甜的味道,他好多年没有闻过这种味道了。
路旁是满眼青翠的山,远处的耕地上种满了玉米、高梁、大豆、还有各种青菜;成片的果树林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有桃、杏、枣、苹果……
走了半个多小时,唐师曾才来到来到了一所石头堆砌的院子前。
院子里的石磨旁,张梅正在院子里拉磨,小宇在那里玩。
当她走过来的时候,唐师曾看到那个曾经年轻漂亮的北外才女变得苍老了。不过精神状态很好,说话声音洪亮。


唐师曾与王青松一家会面之后,写下的新闻报道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北大附小决定让王小宇免费上学。
王青松也配了手机,他通过校友通讯录重新与20年前的同学联系。
他准备把自己生产的无污染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他还想写本书,名字就叫《新桃花源》或《原生态》,他要把这些年的经历和体会写到书里,去争取获个诺贝尔奖。
王青松对回归充满信心,他说自己只需要三年,就能完全适应社会。


但很快,王青松就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直到2016年唐师曾发布了一则视频,人们才知道,当年王青松发表了一篇文章,涉及了一些敏感话题,轰动一时的入世之举就此没有了下文。


如今,11年过去了,王青松的儿子王小宇已经成年,王青松的《原生态》并没有出版,而这11年间,外面的世界又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可王青松的新桃花源里,农作物、果树和羊群依旧生机勃勃,青山依旧苍翠,家附近的小河依旧清澈。
那是他的青山,他的小河,他的桃花源。

来源:翎南会
b
baobao557
时间线
1979年 22岁 2000年入山,43岁,老婆应该是31岁。 2011年,54岁,老婆42岁,儿子7岁 2022年,65岁,老婆53岁,儿子18岁
他如果在2000年用那350万在北京买房子,现在应该值3前5百万了。 他当时在北大考两次博士都没被录取,估计是得罪人了被 后来2016年也是写文章得罪人
w
wdmn
回复 2楼baobao557的帖子
从Twitter上看到的,
北大博士王青松,1990年因对六四事件态度不肯转变,虽然考博成绩第一,却被拒绝录取。他妻子是北大英语系教师,也连续5年评不上讲师。
a
anotherid
他们自己高兴自在就好。
A
April4
回复 2楼baobao557的帖子
从Twitter上看到的,
北大博士王青松,1990年因对六四事件态度不肯转变,虽然考博成绩第一,却被拒绝录取。他妻子是北大英语系教师,也连续5年评不上讲师。
wdmn 发表于 2022-12-02 14:22

不如出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