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一定要去次明武宗的康陵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二十三,年味还没散。 内阁老爷们刚刚上班,就接到一份诏旨。 闰二月十二日,21岁的小皇帝朱翊钧将亲自前往天寿山祖陵举行春祭,同时实地查勘一下自己的地宫选址。
《辑校万历起居注》载: 丙辰,上视朝。谕:“朕兹谒陵,行春祭礼,赏扈卫围宿大汉将军及各项官军银三万两,山后守把并巡山各官军银二万两,御马监勇士官军及内官监拽舡、东厂锦衣卫围宿官校旗军银一万两,着户、兵二部各措处三万两支给。” 戊午,谕:“朕诣天寿山并金山,行春祭礼,随驾文武百官都许骑马。”

02
天寿山,原本叫黄土山。 天寿山的名字是朱棣改的。 朱棣当初计划迁都北京的时候,除了修建紫禁城之外,曾经一并让方士给自己选择“万年吉壤”,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 方士们挑来挑去,就选中了今天北京北郊昌平县北十公里的黄土山。 黄土山是燕山的余脉,属于太行山系。 在黄土山山脚下,有一片约四十平方公里的盆地。 这地方三面环山,只有南面正对着华北平原,正暗合帝王应该坐北朝南。 更为奇特的是,在盆地以南的东西两侧,又有高山两座,恰似两位顶天立地的大将军在把守着此处。 永乐七年(1409年),经朱棣亲自查勘,最终选定在黄土山主峰下修建地宫。 至此,这里成为明室皇陵集中之地。 我们今天之所以统称它为明十三陵。
除了朱元璋葬在南京孝陵,朱允炆不知所踪没有陵寝,景泰帝朱祁钰经历夺门之变后被重新废为郕王,死后葬在西山
PS: 现在的泰昌庆陵(朱常洛的),在位置上靠着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 按左昭右穆的规矩,庆陵的第一任主人应该是朱祁钰,不过朱祁镇复位之后,朱祁钰修的地方自然被废置; 而朱常洛在位一月而崩,实在是没有很多的银子再去重建一座陵,所以就把原来朱祁钰修了一半的地方给废物利用了

03
十三陵中,规制最大的是长陵。 毕竟朱棣的身份摆在那里。
裬恩殿,朱棣长陵的最重要建筑,十三陵之首,面阔九间,特意拍的远景,比故宫太和殿大多了
除了长陵,还有两座结构精细、规模比长陵小不了多少的陵寝,它们的主人属于明代最能折腾的祖孙俩。 你没猜错,就是嘉靖和万历这爷俩。 论在位时间,这俩人加起来快100年(45+48),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营造自己的地下世界。 而且嘉靖大概是因为朱棣和他一样都是藩王登极大宝,有天然的亲近感,在永陵的修建上,处处和朱棣攀比。 现在嘉靖永陵的享殿建筑已经无存,但看官老爷们可以看长陵,永陵比长陵小不了多少。 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
永陵外景,现在它是不开放的,大门紧闭,门口有喇叭监控,靠近会有广播驱离,守陵人还养了两条狗,老王扒门缝时看见的
至于永陵里面的建筑是怎么没的,说来就很有意思了。 明朝行将灭亡之际和灭亡以后,对永陵破坏最大的人主要有两个: 一是李自成,他在进北京之前,农民军曾在昌平十二陵各处放火,致使陵区内建筑多有毁坏; 二是乾隆,乾隆在修建自己的清东陵裕陵的时候,因为没有多少合适的木材(裬恩殿内的用料全是金丝楠木,极难长成),乾隆又不愿意将就,手下人就给他出主意,以“修缮明帝诸陵”的名义,派人进驻十三陵,名为修整,实为拆大改小,把永陵裬恩殿的主梁拆换下来留给自己用。 就这么三拆两拆,把嘉靖的老底子基本拆光。
长陵裬恩殿里的金丝楠木大柱,长陵裬恩殿是十三陵里唯一没有被毁的享殿,隆庆昭陵里的裬恩殿是重建的
昭陵裬恩殿,面阔五间,看上去就不是很气派了
另外,永陵留给世人最大的一桩疑案就是: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 永乐大典自永乐五年(1407年)修成之后,600多年来一共有两部。 一部是永乐朝解缙等人修的正本; 另一部是嘉靖三十六年三大殿失火,嘉靖为保护大典不至伤损,特命高拱、翟景淳领衔,带人重抄了一部。 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800余册《永乐大典》,全部是嘉靖本。 所以有些专家就猜测,永乐本的大典,现藏于永陵地宫中。 不过国家自从发掘定陵之后就决定不主动发掘任何皇陵,所以这件事情可能永远都没有定论。 而老王本人还是比较相信永乐大典在永陵的,这样,即使永陵永不发掘也没多大关系,至少保证《永乐大典》全本还一直留存在中华大地上。

04
下面就是重头戏了:万历定陵。

作为资深宅男,万历这辈子出皇宫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对于自己身后的长眠之地,万历显得极为热心。 从选址到开工建设,到最后工程主体大致修完,万历亲自驾临天寿山查看进度的次数多达四次。 万历这辈子满打满算出宫五次,剩余的那一次是去天坛拉练。
定陵陵门
万历这辈子的偶像是爷爷嘉靖,他很向往嘉靖不出宫门就能把天下玩弄于掌中的畅快感。 (当然他也确实一直在这么做) 在陵寝规制上,万历通过内监向内阁传话,希望比肩嘉靖,以便“追思圣德”。 对此,内阁首辅申时行完全同意。 (除了张居正谁也管不了万历) 万历十三年(1585年),当帝陵的营造工作全面展开后,万历要求内阁每个月都要派出两名大学士到工地现场巡视一次,申时行接到命令,自然当成头等大事来办。 除了申时行每个月都要跑一次昌平以外,次辅王锡爵、许国等人轮流跑,且每次巡查回来都要报告详细的进度计划表。
《辑校万历起居注》载: 七日甲辰,以元辅申时行先次恭诣大峪山复阅寿宫,赐银五十两,丝二表里。 ......上即于幄次召四辅臣入,面谕云:“朕遍阅诸山,惟宝山与大峪山相等,但宝山在二祖陵之间,朕不敢僭分,还用大峪山。说与该衙门。工程着上紧兴造。” 辅臣时行等对云:“皇上退让二陵,仰见尊祖敬宗之心,臣等不胜钦仰。且寿宫吉地,无如大峪山,诚如前日圣论所谓佳美毓秀。今蒙裁定,大小臣工无不懂忻踊跃。” 因叩头。上曰:“先生每辛苦。”时行等对:“圣驾远涉,臣等何敢言劳?”复叩头出。
定陵平面图
明代帝陵的修建工作,自弘治朝以后就由三大营的班军轮流修筑了。 (野战军变工程队,战斗力能好才怪) 根据户部上报的账目,每天都有两、三万军士和工匠在工地上忙活,这一忙就是八年。 地宫里所需要的方砖,都是专门特烧的。万历嫌弃北方的土质不好,下令让苏州府监工督造,成砖后随同南直隶押运粮食的漕船一同赴京,并规定每只漕船必须带砖 200 块,不得破损。
定陵地宫入口
万历帝棺椁
万历帝宝座

05
定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被考古人员主动发掘的帝王墓,因此具有大量的实物资料。 万历在下葬时,带进地宫的皇冠一共六顶,其中冕冠两顶,翼善冠三顶,皮弁一顶。
冕冠,通常是祭祀天地、宗庙,参加大典以及正旦、冬至朝贺时穿
万历入殓时戴在头上的是一顶乌纱翼善冠。 (乌纱翼善冠常用于常服,日常上朝、经筵日讲等活动时就戴这个)。 翼善冠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网格状纹作胎,内衬一层红素绢,外蒙一层黄素罗,再以双层黑纱敷面。 上嵌二龙戏珠,每条龙上又嵌着十四块红、黄、蓝宝石、猫眼石和五颗珍珠,龙身为金垒丝编结制成。 (实物不存,目前的金丝翼善冠为复制品,手工上不可能有原品那么精细)
金丝翼善冠复制品
孝靖皇后九龙九凤冠,现藏国博,特意拍的细节图
在万历的棺椁里,还有衮服五件,龙袍六十一件,衬褶袍一件,大袖衬道袍八件,中单四十件,以及裤子、膝袜、云履毡袜等等。 这些丝织品,大都是各种质地的提花织物,极少数是平素的绫、纱、罗、绢等。 服装的纹样也以象征帝王至高无上、天下独尊的云龙纹为主。

各种陪葬器物,以金银器、瓷器、玉器为主; 另有两位皇后(一位为孝靖王皇后,另一位是孝端王皇后,朱常洛生母)所用首饰、佩饰、梳妆用具; 此外定陵还有248个木人俑和57个马俑组成的仪仗队,全部分装在26只陪葬箱里,自从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人殉之后,后世一律改用木头的 (此处参考定陵挖掘报告,老王去定陵三次都没看见木人俑,没法拍图)


06
1957年,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打开万历的棺椁时,是见过万历的尸骨的(头骨太恐怖,文章里不放了,有兴趣自行搜索) 经北京口腔医学院专家鉴定后,发现万历本人龋齿(蛀牙)很多,吃饭喜欢偏一侧咀嚼。但牙齿的磨耗程度非常轻微,这大概是因为他吃的东西都很精细,但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他患有严重的牙周病。 而且万历的牙齿上有有一些楔状缺损,经讨论,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他本人的刷牙方法不合适。 (小知识:牙刷起源于北宋) 经北京公安局鉴定:从骨骼测定,万历本人的“净身高”为1.64米,推测其生前身高大概1.7米左右 根据万历脑后残留下来的头发测定,他的血型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