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解释了为什麽这边不卖整鱼,只卖鱼片。 sleepykittie 发表于 2022-11-19 21:35
美国人基本不吃全鱼 医生拔刺儿能力严重退化 会不会需要去门诊拔刺儿的 也是以华人居多😅 Lavender_tutu 发表于 2022-11-19 21:45
不知道有没人和我一样,总在美国吃不带刺的鱼,牙齿和舌头挑刺的能力退化了。回国的时候吃鱼要非常小心,一不留神就会卡刺,从前吃很多很细的鲫鱼都没问题的。 MissWW 发表于 2022-11-19 22:17
我娃小时候吃鱼排自己说被刺卡住了,赶快带去URGENT, 等了一小时医生看一眼说感冒了,哎,还好去的是Urgent Care centenario 发表于 2022-11-19 21:43
回复 6楼xyzgw的帖子 关键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拔鱼刺还是这么难吗? 日料店的鳗鱼就是很多刺,现在都不敢吃。。 sunmoonparty 发表于 2022-11-20 00:32
回复 7楼玉骨遥的帖子 同感慨针粗,生娃扎留置针,几次扎不中,半条胳膊都青了 sunmoonparty 发表于 2022-11-20 00:31
8万刀直接上飞机回国拔 miid 发表于 2022-11-20 06:51
吐槽一下抽血。国内的针细,扎下去像蚊子咬,护士每天扎几百上千针,盲扎都不是问题。 这边的针又粗又大,多半还扎不准,还特疼。 玉骨遥 发表于 2022-11-19 21:09
有一种东西,人们在走出国门之后才发现是真的离不开—— 正是「中国医生们精湛的拔鱼刺技术」。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吃鱼被卡刺都是种常规操作:轻则自己解决,若解决不了,最终也就是上医院挂个号。 但到了国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种不畏鱼刺的态度是国内专属。在一些欧美国家里,解决喉咙卡刺得全麻起步。 一根鱼刺,在国内、外造成的影响天差地别。前者大概率「镊子一夹」,而后者面临的,有可能是「荡产倾家」…… 拔鱼刺花了8万8美金,谢天谢地买的医疗保险能cover 在国外,留学生及海外华人们都苦鱼刺久矣。 这并不是因为人到外地,挑鱼刺的技能就有所下降,而是因为在其他地区,吃鱼这件事容不得太大闪失。 这些身处异国的同胞们,早就通过自身的惨痛经历,以及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得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不是所有医生都“懂”怎么拔鱼刺。 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就不断有来自各地的留学生们分享出自己的痛苦经历。 他们大多是怀着思乡情,吃下了国内常见的鱼肉料理,又遭遇了在国内常见的小事故。 当喉咙出现熟悉的异状时,这些同胞们或许还并不算特别惊慌,但赶到医院时,大伙才会真正地乱了阵脚。 “凌晨三点,不知道鱼刺在哪” 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医生熟练的技艺,而是一次次CT、全身麻醉的账单,以及在急诊室里的漫长等待。 譬如在多伦多,由于医疗系统效率低等原因,取一次鱼刺或需要10小时以上的排队。 而等待的结果,也很可能会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取刺。 在其他的欧美国家,取鱼刺前也大多需要进行X光拍摄来确认位置。 “为了一厘米鱼刺拍X光?” 当鱼刺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一些留学生们首次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 就在不久前,一些多伦多地区的华人开始集中吐槽在这里取鱼刺有多么不易。一位网友还在网络上分享出了自己的过往经历: 她在一日被鱼刺卡喉,在十七天内经历了多次X光拍摄以及转诊,并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但仍未解决问题,最终她专程坐飞机回到了上海,这才让一场闹剧尘埃落定。 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国人们对此抱有同样的不可置信:为何一根鱼刺会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 “在里面等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全麻用喉镜出来的,账单三千刀” 实际上,一些外国人也对「鱼刺难题」一直有所弊病,他们同样不解于为何取鱼刺还要大费周章。在天价的账单以及极度折磨的医疗成本面前,更多人会选择用一些传统偏方,例如在欧美地区,也有着“吃香蕉压鱼刺”的说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类似于此的,大多数有关鱼刺的偏方实际上都并非有效,甚至“吃馒头压鱼刺”等方式还会进一步诱发危险。最正确、安全的方式还是先停止进食再据情况就医) 一位外国母亲叙述了自己孩子因鱼刺就医而经历的难关。 而这一现象归根结底,倒不是因为这方面的医疗水平低,而是在于「实际案例太少」。 海外还有专门关于鱼刺X光的医疗文章 在大部分欧美国家中,鱼刺相较更多的淡水鱼并不像国内一样常出现在餐桌上,刺少肉多的深海鱼更符合他们的胃口。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烹调经加工的去骨鱼。 吃鱼吐刺这项技术,尽管对国人来说算是基本生存技巧,但在国外却属于“一种天赋”。 摘自《我眼中的中国》((美)罗伯特·斯坦利(Robert Stanelle)) 外国人需要直面鱼刺的几率少之又少,导致鱼刺卡喉算是罕见事故(比起来甚至鸡骨头卡嗓子更常见)。对于这些外科医生而言,处理鱼刺并不是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需求,也是因此,导致他们在面对小小的鱼刺时需要分外谨慎——毕竟临床经验少。 (值得一提的是,仅为拔鱼刺而拍X光或使用喉镜也并不是完全的“过度医疗”。因为根据情况而言,小小的鱼刺也可以划伤食道、刺破静脉,有潜在的致命风险。) 而我们之所以很少感到“卡鱼刺是个大事”,还是因为国内医生都太熟练了。(再次强调:但卡鱼刺不一定都是小事,还是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尽早就医) 在全员爱吃淡水鱼、善于用各种方式烹调鱼类的中国,喉咙里卡鱼刺似乎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大伙或多或少都有“鲠在喉”的事故出现过。 而其中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能自行化解。小部分时间中,去医院也能很快解决。 因为国内的医生们都已经养成了熟练的技法——用小镊子夹鱼刺一绝。而这正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造就的“特殊能力”,在国内,拔鱼刺这种临床实践机会可能多得远超你的想象—— 譬如,因为患者们对拔鱼刺的需求太大,有的地方甚至已经为此架设起了「夜间鱼刺门诊」。 《精准解决患者就诊问题》 一家媒体曾采访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夜间鱼刺门诊」的医生,他表示人们因鱼刺而就医的概率其实远超大众的想象。特别是在过年期间,甚至每天平均要拔20多根。 南京明基医院一位副主任医师也曾说过:医院每天日均要处理十几人的鱼刺事故,在节假日这个数量还会翻番。 如果说中国的医生和其他地区的相比有何特长,那「善于拔鱼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在广泛的需求之下,他们早已习得驾驭鱼刺的“超能力”,这也导致了大家看诊时的“丝滑”:基本就是钱一交,嘴一张就完事。 总体而言——大家之所以能岁月静好地吃鱼,还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在负重前行。 lopnev 发表于 2022-11-19 20:59
正是「中国医生们精湛的拔鱼刺技术」。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吃鱼被卡刺都是种常规操作:轻则自己解决,若解决不了,最终也就是上医院挂个号。
但到了国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种不畏鱼刺的态度是国内专属。在一些欧美国家里,解决喉咙卡刺得全麻起步。
一根鱼刺,在国内、外造成的影响天差地别。前者大概率「镊子一夹」,而后者面临的,有可能是「荡产倾家」……
在国外,留学生及海外华人们都苦鱼刺久矣。
这并不是因为人到外地,挑鱼刺的技能就有所下降,而是因为在其他地区,吃鱼这件事容不得太大闪失。
这些身处异国的同胞们,早就通过自身的惨痛经历,以及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得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不是所有医生都“懂”怎么拔鱼刺。
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就不断有来自各地的留学生们分享出自己的痛苦经历。
他们大多是怀着思乡情,吃下了国内常见的鱼肉料理,又遭遇了在国内常见的小事故。
当喉咙出现熟悉的异状时,这些同胞们或许还并不算特别惊慌,但赶到医院时,大伙才会真正地乱了阵脚。
“凌晨三点,不知道鱼刺在哪”
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医生熟练的技艺,而是一次次CT、全身麻醉的账单,以及在急诊室里的漫长等待。
譬如在多伦多,由于医疗系统效率低等原因,取一次鱼刺或需要10小时以上的排队。
而等待的结果,也很可能会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取刺。
在其他的欧美国家,取鱼刺前也大多需要进行X光拍摄来确认位置。
当鱼刺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一些留学生们首次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冲击。
就在不久前,一些多伦多地区的华人开始集中吐槽在这里取鱼刺有多么不易。一位网友还在网络上分享出了自己的过往经历:
她在一日被鱼刺卡喉,在十七天内经历了多次X光拍摄以及转诊,并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但仍未解决问题,最终她专程坐飞机回到了上海,这才让一场闹剧尘埃落定。
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国人们对此抱有同样的不可置信:为何一根鱼刺会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
“在里面等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全麻用喉镜出来的,账单三千刀”
实际上,一些外国人也对「鱼刺难题」一直有所弊病,他们同样不解于为何取鱼刺还要大费周章。在天价的账单以及极度折磨的医疗成本面前,更多人会选择用一些传统偏方,例如在欧美地区,也有着“吃香蕉压鱼刺”的说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类似于此的,大多数有关鱼刺的偏方实际上都并非有效,甚至“吃馒头压鱼刺”等方式还会进一步诱发危险。最正确、安全的方式还是先停止进食再据情况就医)
一位外国母亲叙述了自己孩子因鱼刺就医而经历的难关。
而这一现象归根结底,倒不是因为这方面的医疗水平低,而是在于「实际案例太少」。
在大部分欧美国家中,鱼刺相较更多的淡水鱼并不像国内一样常出现在餐桌上,刺少肉多的深海鱼更符合他们的胃口。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烹调经加工的去骨鱼。
吃鱼吐刺这项技术,尽管对国人来说算是基本生存技巧,但在国外却属于“一种天赋”。
外国人需要直面鱼刺的几率少之又少,导致鱼刺卡喉算是罕见事故(比起来甚至鸡骨头卡嗓子更常见)。对于这些外科医生而言,处理鱼刺并不是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需求,也是因此,导致他们在面对小小的鱼刺时需要分外谨慎——毕竟临床经验少。
(值得一提的是,仅为拔鱼刺而拍X光或使用喉镜也并不是完全的“过度医疗”。因为根据情况而言,小小的鱼刺也可以划伤食道、刺破静脉,有潜在的致命风险。)
而我们之所以很少感到“卡鱼刺是个大事”,还是因为国内医生都太熟练了。(再次强调:但卡鱼刺不一定都是小事,还是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尽早就医)
在全员爱吃淡水鱼、善于用各种方式烹调鱼类的中国,喉咙里卡鱼刺似乎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大伙或多或少都有“鲠在喉”的事故出现过。
而其中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能自行化解。小部分时间中,去医院也能很快解决。
因为国内的医生们都已经养成了熟练的技法——用小镊子夹鱼刺一绝。而这正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造就的“特殊能力”,在国内,拔鱼刺这种临床实践机会可能多得远超你的想象——
譬如,因为患者们对拔鱼刺的需求太大,有的地方甚至已经为此架设起了「夜间鱼刺门诊」。
一家媒体曾采访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夜间鱼刺门诊」的医生,他表示人们因鱼刺而就医的概率其实远超大众的想象。特别是在过年期间,甚至每天平均要拔20多根。
南京明基医院一位副主任医师也曾说过:医院每天日均要处理十几人的鱼刺事故,在节假日这个数量还会翻番。
如果说中国的医生和其他地区的相比有何特长,那「善于拔鱼刺」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在广泛的需求之下,他们早已习得驾驭鱼刺的“超能力”,这也导致了大家看诊时的“丝滑”:基本就是钱一交,嘴一张就完事。
总体而言——大家之所以能岁月静好地吃鱼,还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在负重前行。
是不是应该写个新出国手册,把禁止吃带刺的鱼🐟列进去。
说明了吃饭不能狼吞虎咽吗?
另外,我们用筷子,方便吃带刺的鱼。欧美的刀叉若用来吃带刺的鱼,肯定很狼狈。
我们对付鱼刺,已经几千年了。
不仅仅是只卖鱼片,而且是肉里没有刺的鱼片。中国鲤鱼这样的,他们都不会吃。
不知道有没人和我一样,总在美国吃不带刺的鱼,牙齿和舌头挑刺的能力退化了。回国的时候吃鱼要非常小心,一不留神就会卡刺,从前吃很多很细的鲫鱼都没问题的。
举手举手, 我小时候是天天吃鱼长大的, 在美国呆了这些年以后, 回家居然发现自己不会吃鱼了!几乎每顿都被卡到。
然后我就决定不再吃带刺的鱼了, 小命要紧。
国内医生挑鱼刺熟练, 但是,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这样短平快处理鱼刺是有风险的, 我家乡被鱼刺卡的例子很多(天天吃鱼么当然), 有的人, 自己在家吃个饭团子就解决了, 有的人, 去医院医生拿个镊子就夹出来了, 但有个邻居, 后来就开刀了, 还有个邻居, 死了。全看卡在哪里。
我之前有次撞车后头晕不舒服,去urgent care,大爷诊断我是stomach flu,真信了他妈的邪!
同感慨针粗,生娃扎留置针,几次扎不中,半条胳膊都青了
关键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拔鱼刺还是这么难吗? 日料店的鳗鱼就是很多刺,现在都不敢吃。。
你不是一个人😭我也不能吃鲫鱼了 上次吃觉得这刺怎么🈶️粗又硬 肉还那么少 太难了
哈哈😄,他们当然改不了了。因为他们并没有改变不吃带刺鱼的习惯啊。
只要他们不吃带刺的鱼,这种病例在这里就会一直罕见,一直不怎么会治吧。
生娃的滞留针当然是粗的,万一你大出血需要快速输血细的怎么行?
这事儿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尤其是自诩吃了一辈子鱼的。
拔完回来还有6万刀没用掉
同吐槽 水平太差了
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后来发现小诊所的抽血护士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大医院的抽血护士还是蛮专业的,动作又轻又快。这个工作就是做的越多就越熟练,大医院或者人气旺的labcorp之类的,护士练手机会多 也就更熟练
反过来说,这边新生儿割包皮都是常规操作,不需要全麻,也不需要手术室,在新生儿护理室医生两分钟就搞定了,也没有什么昂贵的额外收费,你让国内医生试试?
听了几十年的梗说明你太老了,你不爱听了可架不住
乌央乌央刚出国的爱听
不但爱听还发抖音小红书
不但发抖音小红书还圈粉
不但圈粉还可能赚钱钱
你几十年前了解的一切
有一代又一代新人需要重新了解
万物如斯,与民更始
悲愤也没用
不过还好,很快就要老到看开一切懒得悲愤的岁数了
这女主脸这么圆,下巴却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