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周朝是怎样熬到战国末期的?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15日 23点46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c
comeforya
2 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这是某乎上网友的提问。 看了很多答案,大家普遍只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实”,而对于周王到战国末期依旧保持地位超然的“天子”之名,一知半解。 以至于将“五国相王”“齐秦互帝”之类事件想当然解释为周王已经连名分上的共主身份都不复拥有。
01
关于周王室在战国众诸侯集体称王后,其地位如何,《吕氏春秋》里有一条简单易懂的记录:
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
身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在他精心编纂,自信一字不需改易的《吕氏春秋》里,明确地说自从周室灭亡后,天子之位已经虚悬。 周就是被秦始皇的曾祖昭襄王所灭,但吕不韦和他的智囊团们,根本不认为灭周之后的秦国成功继承了和周王室一样的“天子”身份。 故而才强调,当此之世,秦王更应该接纳贤者所言,“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把这个位置夺取过来。
02
抛开传世文献,说一些考古上的发现。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发掘,墓主人是楚怀王时的左尹昭佗,他死时大概三四十岁。 因为墓中出土了许多占卜类简牍,可以得知昭佗生前身体一直毛病不断,为此经常举行祭祀仪式祈福。 这批简牍基本都写有举行仪式的年份:
楚国盛行“大事纪年法”,也就是将某件大事发生后的第二年,以此事件命名。 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王室的使者带着胙肉来到栽郢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17年前后(此时在位的正是鼎鼎大名的楚怀王)。 熟悉周代历史的朋友了解,周天子一向有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赏赐给诸侯或者举行盟会的霸主的传统。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上,就收到了天子胙肉: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那位死前还想吃熊掌的楚成王也收到过一样的赏赐: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孝公也是如此:
二年,天子致胙。
《包山楚简》的发现可以证实,周天子下赐胙肉给众诸侯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战国中后期,《左传》《史记》所言非虚。
03
再来说说关于战国时期中山国的考古。 从1974年开始,对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国遗址展开了大规模发掘,其中出土了价值颇高的“中山三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 在青铜方壶上,刻有记述中山王的“相邦”赒带兵攻打燕国,取得大胜的铭文。
那么中山国为何攻打燕国? 原因很简单,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 燕王哙挑战当时的王位继承惯例,抛弃太子,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由此引起了诸国干涉(公元前314年)。 很有趣的是,在中山王方壶铭文里,中山王痛斥燕王哙的罪行如下:
适遭燕君子哙不顾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以内绝昭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于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也,寡人非之。
五国相王之后,中山国即便已经称王,中山王也还是自认为“诸侯”中的一员,这个王号并不能与身为天子的周王争锋。 当相邦赒战胜之后,周王室出场了,周天子遣使赏赐中山军:
天子不忘其有勋,使其老策赏仲父,诸侯皆贺。
为什么燕国的做法招致周王室的针对呢? 其实从《孟子》中的一节大概可以找到端倪: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别人问孟子,燕国该不该讨伐。 孟子说应该,燕王哙没资格把燕国交给子之,子之也没资格接受。 你想想,你要是见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同僚,能在不得到君主同意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爵位俸禄转让给他吗?
同理,他难道能私下接受你给的爵位和俸禄而不需要请示王命吗? 后世如《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类以臣篡君事件作为周王室礼教彻底崩坏的标志: 这些篡位的臣子居然还得到天子的册命成为正式诸侯,这是天子自己破坏了周室的权威啊…… 但说到底,三晋也好,田齐也好,他们立国的合法性都是来自于“王命”,无论如何是走了程序的。 可燕国这个禅让真不一样,直接想把周室甩到一边,基本流程都不走了。 所以,周王室赏赐讨伐燕国的中山军,也是情理之中。 而因为周室的“天子”身份,得到来自周王的赞许,从来不是可以忽视的事情。中山王选择将从燕国抢来的铜料铸造成方壶时,将此事记录,可见一斑。
04
从以上战国时期的种种史事,足以见得,什么三家分晋后周王室公信力破产、五国相王和齐秦互帝后,周王地位下降为普通诸侯,都是十足十的伪命题。 那或许有人又会疑惑,蜷缩在洛阳的周王室就这么百里之地,怎么就能还保持天子地位,并一直到战国末年都能发挥起码在礼仪上的职能? 对此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今天许多人往往习惯于把硬实力当作一切先决条件的思维。 从而忘记了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能量。 举个例子,这就像后世王朝建国称帝的正统性都得找祥瑞、玉玺、谶语符命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证明是一样的道理。 现在人看来滑稽的理念,就是当时人心里的缺一不可。 当然,时代终究会改变,周室的天子之名不能永远保它万全。 正如宋朝之后,符命之说也逐渐没落。
05
最后,献上《战国策》里的一个小故事:
温人之周,周不纳。 客即对曰:“主人也。” 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 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 君乃使吏出之。
魏国温地人跑到周国,因为形迹可疑被抓了。 温人:“你们抓我干嘛?我是周国人啊!” 周王使者:“但你明显不是啊。” 温人:“现在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我是天子的臣民,怎么不是周国人?” 周王:有道理,放了他!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01
关于周王室在战国众诸侯集体称王后,其地位如何,《吕氏春秋》里有一条简单易懂的记录:
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
身为秦国丞相的吕不韦,在他精心编纂,自信一字不需改易的《吕氏春秋》里,明确地说自从周室灭亡后,天子之位已经虚悬。 周就是被秦始皇的曾祖昭襄王所灭,但吕不韦和他的智囊团们,根本不认为灭周之后的秦国成功继承了和周王室一样的“天子”身份。 故而才强调,当此之世,秦王更应该接纳贤者所言,“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把这个位置夺取过来。
02
抛开传世文献,说一些考古上的发现。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发掘,墓主人是楚怀王时的左尹昭佗,他死时大概三四十岁。 因为墓中出土了许多占卜类简牍,可以得知昭佗生前身体一直毛病不断,为此经常举行祭祀仪式祈福。 这批简牍基本都写有举行仪式的年份:
楚国盛行“大事纪年法”,也就是将某件大事发生后的第二年,以此事件命名。 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王室的使者带着胙肉来到栽郢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17年前后(此时在位的正是鼎鼎大名的楚怀王)。 熟悉周代历史的朋友了解,周天子一向有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赏赐给诸侯或者举行盟会的霸主的传统。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葵丘之盟上,就收到了天子胙肉: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那位死前还想吃熊掌的楚成王也收到过一样的赏赐: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孝公也是如此:
二年,天子致胙。
《包山楚简》的发现可以证实,周天子下赐胙肉给众诸侯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战国中后期,《左传》《史记》所言非虚。
03
再来说说关于战国时期中山国的考古。 从1974年开始,对河北平山县的战国中山国遗址展开了大规模发掘,其中出土了价值颇高的“中山三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 在青铜方壶上,刻有记述中山王的“相邦”赒带兵攻打燕国,取得大胜的铭文。
那么中山国为何攻打燕国? 原因很简单,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 燕王哙挑战当时的王位继承惯例,抛弃太子,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由此引起了诸国干涉(公元前314年)。 很有趣的是,在中山王方壶铭文里,中山王痛斥燕王哙的罪行如下:
适遭燕君子哙不顾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以内绝昭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则将使上觐于天子之庙,而退与诸侯齿长于会同,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也,寡人非之。
五国相王之后,中山国即便已经称王,中山王也还是自认为“诸侯”中的一员,这个王号并不能与身为天子的周王争锋。 当相邦赒战胜之后,周王室出场了,周天子遣使赏赐中山军:
天子不忘其有勋,使其老策赏仲父,诸侯皆贺。
为什么燕国的做法招致周王室的针对呢? 其实从《孟子》中的一节大概可以找到端倪: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别人问孟子,燕国该不该讨伐。 孟子说应该,燕王哙没资格把燕国交给子之,子之也没资格接受。 你想想,你要是见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同僚,能在不得到君主同意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爵位俸禄转让给他吗?
同理,他难道能私下接受你给的爵位和俸禄而不需要请示王命吗? 后世如《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类以臣篡君事件作为周王室礼教彻底崩坏的标志: 这些篡位的臣子居然还得到天子的册命成为正式诸侯,这是天子自己破坏了周室的权威啊…… 但说到底,三晋也好,田齐也好,他们立国的合法性都是来自于“王命”,无论如何是走了程序的。 可燕国这个禅让真不一样,直接想把周室甩到一边,基本流程都不走了。 所以,周王室赏赐讨伐燕国的中山军,也是情理之中。 而因为周室的“天子”身份,得到来自周王的赞许,从来不是可以忽视的事情。中山王选择将从燕国抢来的铜料铸造成方壶时,将此事记录,可见一斑。
04
从以上战国时期的种种史事,足以见得,什么三家分晋后周王室公信力破产、五国相王和齐秦互帝后,周王地位下降为普通诸侯,都是十足十的伪命题。 那或许有人又会疑惑,蜷缩在洛阳的周王室就这么百里之地,怎么就能还保持天子地位,并一直到战国末年都能发挥起码在礼仪上的职能? 对此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今天许多人往往习惯于把硬实力当作一切先决条件的思维。 从而忘记了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能量。 举个例子,这就像后世王朝建国称帝的正统性都得找祥瑞、玉玺、谶语符命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证明是一样的道理。 现在人看来滑稽的理念,就是当时人心里的缺一不可。 当然,时代终究会改变,周室的天子之名不能永远保它万全。 正如宋朝之后,符命之说也逐渐没落。
05
最后,献上《战国策》里的一个小故事:
温人之周,周不纳。 客即对曰:“主人也。” 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 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 君乃使吏出之。
魏国温地人跑到周国,因为形迹可疑被抓了。 温人:“你们抓我干嘛?我是周国人啊!” 周王使者:“但你明显不是啊。” 温人:“现在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我是天子的臣民,怎么不是周国人?” 周王:有道理,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