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推荐找时间听一下。 guotangma 发表于 2022-10-29 10:06
非常有偏见的一本书,我个人更推荐乡土中国和中国深层次的文化结构。 bluecrab 发表于 2022-10-29 10:07
第一个问题:什么人算中国人? aiyamayayongle 发表于 2022-10-29 10:08
摘抄一小段儿: “中国人吵架吵到一定程度,不动手就不能收场。在欧洲南部旅行的英国人发现,他们打架时将拳头从肩膀处击出的习惯,令拉丁民族十分惊奇。中国人和他们一样,从未受过拳击训练,即便学过,也是不伦不类。他们怒不可遏时,首先是抓住对手的辫子,尽力扯他的头发,这也是他们最主要的手段。倘没有第三者加入,双方又都没有其他武器,这样的“战斗”十之八九,仅仅是一场扯辫子比赛而已。” 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儿。 Cinderella_smile 发表于 2022-10-29 10:26
中国那么大,这个人明显以偏概全。我在上海看到的情况是,中国人能站着吵两小时也不动手,最后吵累了就散了 freewilly 发表于 2022-10-29 10:31
总有点统计意义吧。而且很多东西是骨子里的。是会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claireliu 发表于 2022-10-29 10:37
LOL,1894年的书. 我可以拿GONE WITH THE WIND,来说明当代美国人的性格吗? hprain 发表于 2022-10-29 10:47
中国人骨子里不守时? 我很少遇见过这样的中国人,所以他说的只能代表他一个人的偏见,不能代表统计学上的意义 freewilly 发表于 2022-10-29 10:40
哦?说来听听,愿闻阁下高见。 Cinderella_smile 发表于 2022-10-29 10:09
目录 第一章 保全面子 第二章 省吃俭用 第三章 勤劳致富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容易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柔顺固执 第十章 智力混乱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蔑外族 第十三章 缺乏公心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 第十六章 生命力强 第十七章 遇事坚忍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悌为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会纠纷 第二十三章 共责守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 多元信仰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Cinderella_smile 发表于 2022-10-29 10:13
微信读书上的版本和这个有差,有意思 hr369 发表于 2022-10-29 11:17
100多年以前的书了,中国变化很大,中国人也随之变化。看新的书不是更好吗? shaohuacrystal 发表于 2022-10-29 11:19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遇到的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都不守时。 Ishadow 发表于 2022-10-29 11:26
一百多年前的书,就是总结出来中国人(或者替代成任何民族任何人群)的刻板印象,然后供今天批判。 caffeine_free 发表于 2022-10-29 11:36
这书看了目录就没兴趣看,不就一洋大人丑化中国人用的吗?有空学习自己的技术,都不会看去这个书,污染眼睛Geofan 发表于 2022-10-29 13:17
这书很好哦,墙裂推荐! 100年前就描述的如此精准。保证你看了: 自恨的更自恨,傲慢的更傲慢 feifeiduan 发表于 2022-10-29 13:28
这本书不叫中国人的性格,叫stereotype and prejudice NataliePortman 发表于 2022-10-29 12:18
作者简介 · · · · · ·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又作明恩普。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来华,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其第一个教会,先后在此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 通讯员。他在鲁西北传教30年,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中国文明》《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中国在动乱中》《王者基督:中国研究大纲》《中国的进步》《今日的中国与美国》《汉语谚语俗语集》等,有的在 美国多次重印,有的被译成其他文字出版。1905年辞去宣教之职。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返回美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恩溥的明智和远见愈加令人信服。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知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影响中国的未来。1906年,当他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时,他大概已经意识到了实施这一计划所能具备的历史意义。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改名为清华大学)的成立,为中国留学生赴美打开了大门,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从封闭的国度走向世界,他们中间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归国后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i3oyUkXSISw?showinfo=0
干活儿的时候听听,还挺有意思的。
哦?说来听听,愿闻阁下高见。
您觉得呢?
第一章 保全面子 第二章 省吃俭用 第三章 勤劳致富 第四章 恪守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容易误解 第八章 拐弯抹角 第九章 柔顺固执 第十章 智力混乱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蔑外族 第十三章 缺乏公心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 第十六章 生命力强 第十七章 遇事坚忍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悌为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会纠纷 第二十三章 共责守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 多元信仰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中国人吵架吵到一定程度,不动手就不能收场。在欧洲南部旅行的英国人发现,他们打架时将拳头从肩膀处击出的习惯,令拉丁民族十分惊奇。中国人和他们一样,从未受过拳击训练,即便学过,也是不伦不类。他们怒不可遏时,首先是抓住对手的辫子,尽力扯他的头发,这也是他们最主要的手段。倘没有第三者加入,双方又都没有其他武器,这样的“战斗”十之八九,仅仅是一场扯辫子比赛而已。”
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儿。
中国那么大,这个人明显以偏概全。我在上海看到的情况是,中国人能站着吵两小时也不动手,最后吵累了就散了
LOL
总有点统计意义吧。而且很多东西是骨子里的。是会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For example? Recommendations? Thanks
中国人骨子里不守时? 我很少遇见过这样的中国人,所以他说的只能代表他一个人的偏见,不能代表统计学上的意义
Scarlett 她爸那种红脖子本性没怎么变。
这个也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精度高的表,所以对于时晨都是大致的概念。就像北京人见面问您吃了吗,透出的是一种没有时间感的悠闲。
你读过这本书吗?作者以文明中心的代表者来观察所谓的中国文化。而他分析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国的底层。你觉得谁能代表当今的美国文化?没有受过教育的,无家可归的,还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中产,或者是百分之一的精英阶层。分析的对象目光聚焦的群体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中国人的性格》是非常有殖民主义倾向的一本书。学术界对此的研究也不算少。
微信读书上的版本和这个有差,有意思
真的吗?我没有微信读书,可否麻烦您发过来看看呢?非常感谢。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遇到的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都不守时。
看新的书?吾国与吾民?大国大民?
打架这个真的没有任何统计意义,南北东西不同地方的人打架真的不同。 普遍来说。 北方一般比南方要暴力。 西部一般比东部要暴力。 我是北方人,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大人为了占地吵架,几句话不对付就会上铁锹了,见血很常见,出人命都有不少。
骨子里不守时是不对的。 但是以前中国人没有太重的时间观念是对的。 哪怕是现在的中国低教育层群,对守时也没有那么看中。 守时是商业、军事等需要高效运转体系内的人才需要的。 近三四十年,因为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进入商业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中国的守时才普及。 另一个例子,印度,印度到现在对时间观念还极其淡薄。
所以这应该是社会文化氛围决定的。
大概你也用过墨西哥cleanlady和园丁,只认识中国人。
到现在也没人逐条反驳啊,唉
这书是给自恨大妈看的,正常人谁有兴趣看
这种书有啥好学习的?大部分人又不研究社会学啥的。。。
如果是为了娱乐,我只能说,能视这种书为娱乐的人,口味确实清奇。
100年前就描述的如此精准。保证你看了:
自恨的更自恨,傲慢的更傲慢
怎么会,毛主席说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