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的烧什么办

l
lupin_tl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不用砭石、不用毒药、不用灸焫、不用九针、不用按蹻, 捋一捋手指就可以达到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你是不是不想往下读了? 那我继续讲。
黄帝内经 -> 素问 -> 热论 “伤寒 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脇络于耳,故胸脇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六经传变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即源于此。
外感疾病,可以在其发病症状初期,即太阳经受病的时候,扼其传变,而不致病深。
一、辨证
因为外感病最初是太阳经受病,又太阳经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要加以区分,区分方法,便是脉诊。 好在手足太阳经都在左手,都是浮脉,所以很简单,一讲就会。脉在手腕处手太阴肺经上,即寸口脉法,即寸关尺。 先找关,手腕大拇指侧桡骨突起,对应手腕内侧有个凹陷处,是手太阴肺经上经渠穴的位置,用右手中指按住该处, 食指无名指并其左右,食指处是尺部,浮取可侯足太阳膀胱经实证,无名指处是寸部,浮取可侯手太阳小肠经实证。
三指并拢,以其自身重力轻搭于各自寸关尺位置,感受其明显跳动, 如果是中指到食指跳动明显,即关尺明显,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受病, 如果是中指到无名指跳动明显,即关寸明显,即手太阳小肠经受病。
此过程中,可以分别抬起食指或无名指,来感受其两端的明显程度,跳动明显的,为受病经。 另外,手太阳小肠经受病,脉象比较快,比较乱。可从人迎脉感受。
二、治疗
按摩指趾穴补泻,调其阴阳。先讲一下阴阳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跟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一阳一阴,分别在手小指背外侧、手小指背内侧, 足太阳膀胱经跟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一阳一阴,分别在足小指背外侧、足小指背内侧。 按摩指趾穴补泻原则,向心为补,离心为泻,受病经要泻,其相表里经要补,先补后泻。
手足表里经跟同名经形成一个循环,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单独补或泻一条经脉时,会对循环内其他的三条经脉产生或补或泻或正或负的反馈,如果对其量化会出现, 只补手少阴心经+100%,正负反馈,泻手太阳小肠经-75%,泻足少阴肾经-50%,补足太阳膀胱经+25%, 亦即,当只补一条经时,其量化+100%,其相表里经-75%,其手足同名经-50%,循环内另一条经+25%。
所以当我们补泻受病的表里经时,会对其手足同名经产生影响,受病的表里经阴阳平衡了,没受病的表里经阴阳反而失衡了, 所以要对未受病的表里经进行纠正补泻,根据其量化计算,受病补泻:未受病补泻=7:3,其量化的基础是按摩力度须一致。 因为3下数量太少,还没掌握好力道,按摩过程就结束了,所以调整按摩比例21:9,建议抹点护肤乳,每半小时按摩一次。
足太阳膀胱经受病,(寸口脉法,关尺浮脉,人迎寸口对比脉法,人迎大寸口两倍) 补足少阴肾经,足小指背内侧,向心,21下,泻足太阳膀胱经,足小指背外侧,离心,21下, 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背内侧,向心,9下,泻手太阳小肠经,手小指背外侧,离心,9下。
手太阳小肠经受病,(寸口脉法,关寸浮脉,人迎寸口对比脉法,人迎大寸口两倍,人迎脉躁) 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背内侧,向心,21下,泻手太阳小肠经,手小指背外侧,离心,21下, 补足少阴肾经,足小指背内侧,向心,9下,泻足太阳膀胱经,足小指背外侧,离心,9下。
三、扩展
如果有想系统看一下的,建议内经 1.经脉篇,十二经脉的循行,就是网上传的子午流注纳子法按时取穴。每四条经脉为一个小循环。 其中的人迎寸口脉法,便可以诊断出是哪条经受病,根据上面补泻方法,在循环内进行补泻调整。 2.本输篇,五输穴的位置,按摩指趾穴补泻,即井穴到荥穴的位置,因有补泻作用又被称作井经。 肾的井穴被置换,直接搜井穴图片就可以了,日本把心包经的井穴也换了,换到中指内侧指甲角。 3.脉要精微论篇,讲得就是寸口脉法了,也可以搜寸口图片,较之内经,现在的表里经更加规范。
如果不存在阴阳失衡而致病,即经脉篇所言,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处的经不是取五输穴的经穴, 也未尝就是受病经脉,有人认为是有别于针和灸的其他治疗方法,我更倾向于是平常的取穴方式。 内经灵枢里只黄帝雷公的对话有三篇,这三篇便是禁服(经脉中被称作禁脉)、经脉、五色三篇。 应该属于自成体系的系列内容,所以以经取之的经,就是区别于自己所提出的,之前的平常方法。
所以太阳经受病,不调和阴阳也可以直接取穴,督脉、阳维、手太阳、足太阳、三阳经的交会穴, 风府、大椎、陶道、大杼、风门穴,都可以疏风解表,没说不让吃退烧药,若降不下去不如按按。 落枕、伏案过久脖子肩膀酸痛、腰脊痛、眼睛干涩都会在脉上体现出来,新病很可能在太阳经上。
内经里总说毕矣, 有新发现我还来。
c
cvb32d
题目看不懂,内容更看不懂。
D
DS的LV
一看到中医,我就想到两个词:裹脚布,杀猪盘
C
Cinderella_smile
好累
l
lupin_tl
消息不好用了。 与消息服务器建立通讯失败。
如果看得到,就当我回了。 艾灸贴我没用过,你可以试试。
至阳,属督脉,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膈俞,属膀胱经,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八会穴之血会。这个穴是管血的,所以你可能是血瘀体质。 你看一下你的嘴唇舌头是不是颜色比较深,舌下静脉颜色比较深。 如果是呢,你可以按揉一下后背膈俞,也可以按揉一下血海穴,三阴交穴,都是理血的。
你也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里面有调理方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6gJ8HWSBo&list=PLGz1aSDMFPBhjl3O4Hs2lIfBdBVsX3ty5&index=6

如果上面让你看的症状不符合,也可以拔罐或按摩试试, 你可以看看至阳附近有没有颜色变化,有的地方按揉或拔罐, 如果没有颜色变化,那就取至阳、跟其上下督脉上的穴位,跟其左右膀胱经上的穴位,或附近位置,按一按,疼的地方按揉或拔罐, 拔罐颜色深的地方可以一天一次或隔天一次,一次10-15分钟。或直接上下按摩疏通膀胱经。督脉可以按摩大椎、长强来疏通。
勿回。
南征北战
你发微信朋友圈估计更有受众
a
anai2017
看不懂你的题目,内容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