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奇人奇官 Top1

c
comefor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今天说大宋第一奇人奇官。
01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张咏出生在濮州鄄城一个贫困家庭。 那会儿正值五代,天下动荡,战火纷飞。 舞文弄墨没什么出息,武将才吃香的喝辣的。 为了出人头地,小张咏就跑去跟人学剑。 几年下来,练得一手好剑法,打遍两河间无敌手。
“早学击剑,遂精其术,两河间人无敌者”
(韩琦《张公神道碑铭》)
可老天爷就跟开玩笑似的——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周建宋。 赵官家一上位,崇文抑武,武将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张咏这样的寒门子弟,想出头,必须考中进士。 点背不能怪社会。 19岁的张咏转而从文。 辞别家人17年,遍访名师,悬梁刺股,手不释卷。 有一次,张咏住进了一个黑店。 看张咏投店,以为又有肥鱼上钩。 半夜时分,店老板派长子去下黑手。 不想,张咏一剑砍了。 再派次子去。 张咏又是一剑。 杀得兴起,张咏冲出门外,将这个黑店一锅端了,一个不留! 张咏游历求学,安然无恙,靠的就是手中剑! 哦~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03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张咏高中进士,成功转型文官。 奔赴鄂州,担任崇阳知县。 鄂州是当时著名的产茶区。 张咏上任后,强行崇阳百姓改种桑树,种萝卜。 崇阳百姓怨声载道。 不久,宋太宗颁布了榷茶制,所有茶叶由官府专卖。 鄂州其他地区茶农,大多失业,饥寒交迫。 唯有崇阳县,因为张咏的先见之明,逃过一劫。 崇阳百姓转而感激涕零,将萝卜称为“张知县菜”,为其建生祠。
张咏爱民如子,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活民无数。 可对手下却格外严苛。 一个小吏从府库中偷了一文钱,立马杖刑伺候。 小吏不服:我不就偷了一文钱,至于小题大做吗?你能打,却不能杀我。 张咏一个箭步,走到小吏面前: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手起剑落,砍了他脑袋。 留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两个成语。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台府自劾。崇阳人至今传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04
淳化五年(994年),四川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 起义声势浩大,拥兵数十万,攻陷成都。 宋太宗闻讯大惊,令张咏担任益州知州,与心腹太监王继恩等人兵分两路前往镇压。 宋太宗特意容许张咏“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张咏上任后,发现官兵全吓成了兔子,裹足不前。 张咏召集军中诸将,就一句话:
“汝曹蒙国厚恩,无以塞责,此行当直抵寇垒,平荡丑类。若老师旷日,即此地还为尔死所矣。”
——《宋史·张咏列传》
——你们再敢拖下去,敌人不杀你们,我也会杀你们。 在张咏督促下,大宋官兵像打了鸡血,连战连捷,很快成功镇压。
起义被镇压后,王继恩大肆搜捕参与起义的百姓,借机大发横财。 张咏大怒:严惩首恶,胁从不问的道理你不懂吗?参加起义的百姓高达百万,按你这套来,四川将永无宁日! 王继恩抓一个百姓,张咏就放一个! 王继恩派一个人出去扰民,他就抓一个,杀一个! 作为宋太宗的心腹,王继恩什么时候吃过这个亏? 但他知道,张咏是个一言不合,拔剑砍人的主。 王继恩越想越气,将官司打到了宋太宗面前。 张咏上书道:“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吾化贼为民,不亦可乎?” 我做得不对吗? 宋太宗最终下令召回王继恩,将巴蜀全权交给了张咏。 张咏恩威并用,严以治吏,宽以待民,很快就让战后的巴蜀恢复生机。

05
咸平二年 (999年) ,张咏改知杭州。 杭州爆发饥荒,百姓走投无路,被迫偷偷贩卖私盐。 杭州府衙依法抓捕了几百人,准备秋后问斩。 张咏却将这些人给放了。 手下人都蒙圈了:张相公,你玩的是哪出? 张咏解释道: 杭州饥荒太厉害了,他们如果不去偷卖私盐,根本没有活路。 他们走投无路,就只能造反了。 等饥荒过去,秋收以后,百姓们有了救命粮,我们再打击私盐也不迟。

06
张咏自号乖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 乖张怪僻,崖岸自高,不走寻常路,辅国济民,注重实效,从来都不会被条条框框所限制。 只要是对百姓有利,他不怕担责任,不怕惹事,率性而为,放奇招,出重拳,奏奇效,每任一地,政绩出众,深得百姓拥戴。 被公认为太宗、真宗两朝第一封疆大吏! ...... 以他的资历和才干,早应该升任宰相了。 可谁让他地方政绩太好呢。 能者多劳嘛。 张咏就这样做了一辈子封疆大吏。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张咏病逝。
PS:
英国伦敦英格兰中央银行的天井中,种着一颗中国桑树。 因为张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用桑树叶为原料制成的。

再PS: 几个张咏小故事:
1、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起义被镇压后,张咏再次入蜀。 朝廷规定,不准带家属上任。 部下都是荷尔蒙爆棚的青壮年,即使有非份之想,也只敢想想。 因为都知道张咏是出了名的脾气不好。 张咏看在眼里,毕竟都有男人正常的生理需求,憋久了也容易出乱子。 张咏就去买了三五个女孩子,服侍自己起居。 哦,原来张大人也食人间烟火哟,大小官员都买了女人。 凑成临时的家,生活安心,工作正常化。 几年后,张咏调任。 他把侍女的家里人叫来,自己出钱,把她们都嫁了人。 才发现,这些女子都还是处女。
2、 张咏与寇准关系很好。 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寇准被罢相,贬知陕州,途中偶遇张咏。 辞别之际,寇准问张咏,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 张咏意味深长地说:“《霍光传》不可不看。” 寇准回家后拿出《霍光传》一翻,看到“不学无术”这四个字。 寇准哈哈一笑,好家伙,原来是拐着弯骂我不学无术啊。 其实,寇准没理解张咏的意思。 张咏是想借《霍光传》提醒寇准,不要锋芒毕露,一味刚强,吃亏的是自己。 最终寇准惨淡收场。
3、 另外一小官亏空了公款,被家里恶仆要挟,要他把长女嫁给他,不然就告他。 小官全家无计可施,“深夜聚哭”。 哭声被张咏听到。 张咏了解了来龙去脉后,说,把你的仆人借我用一下。 然后骑马带着仆人,来到郊外一片树林,一剑砍了脑袋。 回去告诉小官:你的仆人再也不会回来了,另外找一个吧,今后别再贪污了。 
4、 张咏还是料事如神的神探。 《折狱龟鉴》记录了几个他机智断案的故事。 摘一个瞧瞧: 案子发生在张咏在四川为官时。 一天,两个孩子在街上玩耍,一匹惊马把其中一个踩死了。  巧的是,两个孩子长得有点像。 两个母亲都说活着的那个是自己的孩子,互不相让。 闹到衙门。 张咏知道后,假装生气道:“都怪那马只踩死了一个,若两个都踩死了,你们就不会争了!” 遂叫来健卒。 “去把娃娃抱来,丢井里,淹死算了!”  其中一个妈妈,条件反射般拦住健卒,“急往护之”; 而另外一个却往后退,“其意差懒”。 孩子到底是谁的?一目了然。 张咏把孩子判给真正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