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高僧大德:四大高僧-莲池 藕益 紫柏 憨山

静心思惟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 紫柏大师、憨山大师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莲池大师明朝圣僧,杭州人,俗姓沉,字佛慧,号莲池。被尊为净土宗第八祖,对我国净土宗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师的《弥陀疏钞》,是净土宗的重要文献。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几乎成为了我国净土宗行人回向时不可或缺的定课。在行持上,大师主张各宗并进,持戒为本,华严为体,净土为归。莲池大师同时也是华严宗的大德。 《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在日常修行随感所写的法语,有四百余篇,每篇小巧精致,却又振聋发聩,直指人心。《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难得的佛教随笔精品,在我们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莲池大师三十二岁出家,主张念佛三昧有事一心与理一心。师精进念佛三昧,教化远近,衲子云集,遂成丛林。临终前遍辞缁素,自知时至,念佛坐化。众请留嘱,师曰: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万历四十年示寂,世寿八十一。 莲池大师云:『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费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复昏沉,则不妨高声。』 莲池大师云:『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功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莲池大师云:『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想不起。而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一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 俗姓锺,字智旭,号蕅益,吴县人,被尊为净土宗九祖。晚年住于浙江馀杭的灵峯,因此又被尊称为灵峯大师。  蕅益大师少以孔学自任,著书辟佛,后阅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乃焚所著论,二十四出家,用心参究,开悟自性。一意专修净土,临终之际,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年五十七,圆寂三年启龛,发长覆耳,面如在生,乃建肉塔于灵峰。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诳语,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究竟一生成佛。』 蕅益大师云:『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蕅益大师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蕅益大师云:『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槁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佛法界人耳。此理至明,宗镜录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紫柏大师
紫柏大师明朝圣僧,江苏人,俗姓沉,字达观,号紫柏老人,性雄猛,状魁伟,少好游侠,年十七,投虎邱明觉剃度。二十受具足戒,入景德寺闭关三载,期满游方,一日于五台山参一老宿得悟。 紫柏大师立志复兴禅宗,同时又对儒释道三教以及教内各宗持调和的态度,和当时佛教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合拍而动。 紫柏大师云:『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只在欢喜烦恼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纵是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 紫柏大师云:『今人念佛,一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抛在脑海后矣!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法念佛,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一句阿弥陀佛,而现前日用不能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烂。若不依我法而行,则念佛无灵验,过在于汝,与我无干。』 紫柏大师问念佛者云:『汝念佛常间断否?答:合眼睡时便忘记了。师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一万年也难入心,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乃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或忘记念佛,醒来一开眼时,就痛哭直向佛前叩头忏悔,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如此做三二十翻,自然大昏睡中,念佛即不断矣!』
 憨山大师
憨山大师,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大师至交,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中国禅宗的祖庭—曹溪,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至明末,这座唐朝著名的禅宗道场,已经破落不堪。经过憨山大师的锐意经营,由荒废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憨山大师云:『修行第一要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一片。若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要将这一声佛咬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情牵缠遮障,如此下苦工夫,久久成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 念佛者心不切六种因缘:一、少年离死尚遥,心不切。二、对弥陀大愿心存疑惑,心不切。三、富贵乐利障碍善根,心不切。四、贫困障碍善根,心不切。五、习气业障重,心不切。六、出离心软弱,心不切。 憨山大师云:『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句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将一句阿弥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这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 音声不绝是因,一心不乱是果。憨山大师云:『若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能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如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