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灭亡24小时前,发生2件怪事,至今都让人觉得诡异

s
sscdz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一身甲胄肆横行,满腹玄黄未易评。”这是李自成在《螃蟹诗》中所做的句子,从中足可见其志向之高远。


而他长大之后,果然也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的“霸气”,成为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而他推翻的帝王统治,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朱由检曾经自我评价,认为自己“非亡国之君”,至于大明真正覆灭的原因则在于“诸臣误朕”。


后世诚然有学者对这种观点表示了赞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这是朱由检在推卸责任,实际上明朝被推翻和他刚愎自用、冒进自大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但无论怎么评判这段历史,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确实导致了朱由检最终自缢于煤山一带,带来了明朝最后的灭亡。


可也就是在明朝覆灭的前一天里,历史上却也发生了两件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怪事。


明朝末帝朱由检

而要说这两件怪事,就不得不先说说怪事的主人公。


其中一位,就是在1611年,作为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子,在紫禁城慈庆宫中出生的朱由检。


当时,由于他的生母并不受宠,甚至时常遭到父亲的责骂,所以五岁那年,在母亲去世后,朱由检就被送到了后来的康妃处抚养。

而后,由于康妃也孕有了自己的儿女,朱由检又被送给庄妃抚养。


换言之,朱由检虽然贵为皇族,但从小就“寄人篱下”,很少能感受到亲情。


而在1615年,明神宗朱翊钧又在群臣施压下,不得不和太子朱常洛一起接见大臣,用来表明太子的地位稳固。


也是在这一次,朱由检和另外两名皇孙、一名皇孙女也被要求在场。


当时只有四岁的朱由检第一次看见皇帝当众缉拿臣子,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权力的重要性,而这也为他登基之后,召见臣子时必须有锦衣卫随侍在侧的习惯埋下了伏笔。


少年时期的朱由检喜好读书,而且性格早慧,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爱笑爱闹。在他身上,最常出现的动作就是“正襟危坐”。


但他也并非死读书之人,而恰恰相反,时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也是在这一时期,朱由检的兄长即位,朱由检被封为信王。五年后,兄长无嗣而崩,他则继承了皇位。


登基之初,早就知晓了权力重要性的朱由检就实施举措,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

此外,他还勤于政事,少年时期常常在北京城中走动、对民间情况十分了解的经历使他格外明晰物价,曾经多次制止官员贪污受贿。


某种意义上,朱由检可以说是一位胸有大志、想要振兴大明的“好皇帝”。


只是好景不长,不久后,后金就再次来势汹汹,攻入塞内,对中原大地做出了一系列的劫掠举动。这是“人祸”。


而无独有偶,当时,陕西和河南等地又因为赶上“天灾”,接连爆发农民起义。


朱由检一时陷入内忧外患,虽然试图寻找措施解决问题,但最终无果,面对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只能选择自缢。


起义首领李自成

有被推翻的皇帝,就自然也有行推翻之举的起义军。这两件怪事的另一位主角,就正是当时的起义军首领李自成。


1606年,李自成的父亲做梦,梦见了一个黄衣人走进自家的土窑,因此,就给刚出生的李自成取了个名叫“黄娃子”的小名。


而或许是应了这“黄娃子”从土中诞生的意味,李自成从小就身体强壮,从还在为当地地主放羊的幼年时就展露出了自己喜欢舞刀弄枪的一面。


而后来这一特点果然也继续放大,在1629年,他就成为了闯王高迎祥的部下,一贯以性格勇猛出名。


在众人聚首荥阳大会,商定策略时,又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主张,得到众人的认可。


不久后,高迎祥去世,李自成就接过了“闯王”的名号,一路宣扬“均田免赋”。


一方面聚拢了各地水深火热中生活的百姓民心,一方面也接连壮大了自己的势力,逐渐成为各地起义军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一支。


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而英雄也好,枭雄也罢,当手握足够的兵马和话语权,怎么会不想着紫禁城中、金銮殿上的那把龙椅?李自成也不例外。


因此,1644年,他就自称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定自己的年号为“永昌”。


随后就攻进北京,推翻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只可惜李自成的龙椅并没能坐多久。四月,多尔衮就率领八旗军队和吴三桂汇合,打败了李自成。


朱由检和李自成身上的两件怪事

说完了故事的两位主角,我们终于可以把目光重新投向明朝灭亡前24小时里,发生的这两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上。

第一件,就是当时李自成明明手握重兵,但面对军备空虚的朱由检却曾经提出了自己可以投降的主张。


《小腆纪年附考》中就曾经这样记载:“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换言之,当时李自成让一个叫作杜勋的太监去和朱由检谈判,如果答应封李自成为西北王,给他一百万两白银,他就愿意退兵。之后还是不听明朝管控,但是可以帮朱由检平定其余的起义军势力。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李自成既然已经起义,甚至成为了首支攻进北京的军队,为什么放着唾手可得的皇位不要,而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呢?这就是第一件怪事。


至于第二件怪事,则是发生在朱由检身上。当时,面对大军压境,朱由检决定派人勤王。他给唐通、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四个人都发去了消息,要他们带兵救驾,不过只有密云总兵唐通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


这本来是表现了唐通的忠心耿耿。结果朱由检却疑心病爆发,他虽然明面上赏赐了四千两白银,但背地里却派了人去监视唐通!


不仅如此,面对李自成没有第一时间就选择进攻的举动,朱由检其实完全是有时间,也有机会逃跑保存血脉性命的,但他没有。


反而是拖到不能再拖,就杀了自己的后宫和女儿,派人送走儿子,还不死心地又和李自成正面冲突了一波,理所应当地收获了失败。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两件怪事或许也能找到合理的解释。李自成虽然离皇位只差临门一脚,但他却没被权力蒙蔽,而是意识到了自己或许正处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


即使攻进北京,也可能会被后来者赶下台,倒不如和明朝求和,有钱有权做个“土皇帝”。只是可惜,最后谈判破裂。


至于朱由检,他是在森严冰冷的宫中长大,忠心在他看来远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权力重要,这么一想,他派人监视唐通的举动也就不奇怪了。


而本可以逃跑而不逃,或许就是所谓帝王家的“面子”作祟而已。


所以,就像历史往往不止拥有单一的面貌,面对任何事物,任何情境,我们都要全方面、多角度,辩证地去看待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违规风险,获得成功。

来源: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