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学棋、16岁夺世界冠军!那个从北大到剑桥的天才棋手少女,如今怎么样了?

b
bonnis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看到转发一下,记得好像以前讨论过这个女孩
有天赋的人生就注定“丝滑”吗? 两年前,Netflix出品剧集——《女王的棋局》就讲述了这样一位天才少女的成长故事。 剧中女主角Beth Harmon从小生活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孤儿院,9岁开始偶然学习了国际象棋(后称国象),后凭借惊人天赋,一路逃脱层层桎梏,从一个男性主导的领域,最后拿下世界冠军。 这么一部底层逆袭的大女主爽剧,在网飞上线仅28天,就吸引6200万用户观看,创造网飞限定剧最高观看用户数的纪录。 很多剧迷表示,虽然不懂棋局,却对国象产生了浓厚兴趣。 女王的棋局剧照 开播不久,侯逸凡就收到身边朋友发来的消息:“女主跟你也太像了吧?”。 的确,她们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童年开始学国象,女主贝丝是9岁,侯逸凡则是5岁;都是少年成名,还拿下了世界冠军;她们还都挑战过男棋手,并决心打破该领域男性主导的传统界限。 侯逸凡少年成名的经历的确令人瞩目: 13岁成为象棋界的女子特级大师; 15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国象棋后; 16岁拿下女子世界象棋锦标赛冠军,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棋后。 十多年了,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拍摄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2017年World Cup 摄影:Lennart Ootes 难得的是,与被困在标签、后泯然于众人的天才不同,侯逸凡没有止步不前。 首次夺冠后,她不仅又拿下了三次国际象棋世界棋后的称号,还开启一段不走寻常路的人生——成为一名高校学者。 在从牛津硕士毕业后,年仅26岁的她成为深圳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 在很多人看来,这不就是天赋制胜的典型案例么? 但在侯逸凡眼里,今天的一切都不那么简单。 “一位青年棋手的成长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电视却放大了天赋对晋级的影响。作为一名棋手,我从来不会觉得是因为天赋突出,才取得了这么多成绩。” 最近,侯逸凡与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棋手常昊谈到天赋时,这么评价了自己。 如果不是天赋,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追寻更高成就?为什么在棋手黄金年龄,又毅然开启双线人生?我们有机会与这位年轻棋后聊了聊。
侯逸凡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当地法院的工作人员,母亲则是一名护士。 她与国际象棋的结缘,颇为偶然。 父亲经常在晚饭后带她去书店逛逛,一次,他注意到女儿盯着玻璃橱窗后面的棋子,于是就买了一副国际象棋回家。 这么一个简单的开始,意外给侯逸凡打开一扇通往世界之巅的大门。 她不仅对国际象棋一见倾心,几周后,她还在棋局上打败父亲和祖母了。 发现女儿领悟力惊人后,父母开始坚持送她学棋。 当时,还有亲戚朋友劝她母亲,女孩子么,为什么不学跳舞或者钢琴呢?但母亲认为,还是得尊重孩子的爱好,于是就这么坚持了下来。 侯逸凡的才能在上学后愈发凸显。 一年级时,她跟随王宪老师学习国际象棋,当时学校里开设了国象启蒙课,还举办了校级比赛,侯逸凡当仁不让的拿下冠军。 此后,她开始参加校外比赛,并在2001年拿下李成智杯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象棋冠军赛女子8岁组慢棋冠军和10岁组快棋冠军。 也是在偶然机会下,她遇到人生中第二位贵人——国象大师童渊铭。 这位刚从一线激流勇退的大师,正好在济南培养有国象天赋的孩子。遇到侯逸凡时,他被这位小女孩的棋艺惊艳到。 “她表现出强大的信心、出色的记忆力、计算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为了让孩子得到这位国象大师的栽培,侯逸凡母亲决定辞去工作,从兴化搬到了济南,专职陪女儿练棋。 接下来几年,侯逸凡在济南系统的学习国象。每每随老师去各地参赛,都能拿到大大小小的奖杯。 在济南学棋的日子,为侯逸凡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她几乎每天有一半时间在跟师傅下棋。有高手指点,加上不错的领悟力,棋艺自然猛增。 各类比赛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2003年,她顺利考上国际棋院,受到总教练叶江川的赏识。 对弈时,这位国际象棋大师惊讶地发现,这个九岁孩子几乎可以识别出他所有的弱点。 成为国家队最年轻队员的同一年,侯逸凡在世青赛十岁以下女子锦标赛中获得第一名。 一路从江苏兴化走到北京,侯逸凡一步步迈向更大的舞台。 她的天赋到底如何?几位大师都曾做过评价。 国际棋联训练委员会主席阿德里安认为,女棋手专注力不够,尤其当一场比赛持续七八个小时,但侯逸凡不同,无论是专注力,还是抗压能力都表现突出。 而国家队主教练叶江川的评论更为直白,他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确实就是‘料’不一样,她用两小时悟出来的东西,别人用20个小时也未必悟得出来。” 这些盛赞,侯逸凡并未太过心。 “大家可能会告诉我是有天赋的。但对我而言,天赋好像就是一种感觉,你隐隐约约知道这个局面走势如何,去排除错误选项。” 但天赋绝非是直达胜利之巅的神力。 “我一直觉得只要你足够热爱,或者足够坚韧,又可以克服心理压力,其实我们都可以在职业生涯中走到90%甚至更远。这个阶段并不需要拼天赋。 当你水平达到世界前30前50,再往上突破时,天赋才可能起到作用。”
2010年世界女子国际象棋锦标赛上,16岁的侯逸凡登顶成功,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棋后。 赛后,铺天盖地的好评席卷而来。 《纽约时报 》盛赞她:“假如有一张面孔可以代表‘中国崛起’,那么此人既不是一位政界人物,也不是互联网大亨,而是一名温文尔雅、名叫侯逸凡的16岁女孩。” 被提及最多的,是两年后举办的第十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 赛场上,侯逸凡与7位男子国际特级大师过招,最终获得亚军,这已是10年来女棋手获得的最高成就。 这场比赛上,她还终结了棋后小波尔加20年不败的神话,不少业内人士都将此次战绩评价为“划时代的胜利”。 同一年,侯逸凡却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去北大上学。 对一个棋手来说,18岁还是黄金年龄。 小波尔加在巅峰时期的世界排名是第八,而侯逸凡当时还在50名开外。 当时,国家队总教练叶江川希望她能力争打破小波尔加的巅峰纪录,成为真正的无冕女王。 但“想上学”的愿望却在侯逸凡心中愈发强烈。 “我不可能永远是名职业棋手。” 18岁,尽管饱受舆论压力,侯逸凡还是通过提前批考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开始了双线发展的人生轨迹。 一面,她是在国象赛场上的斗士、王者,一面是身着牛仔裤和帆布鞋,赶着早八课的普通大学生。 侯逸凡在北大读书时接受采访 在北大,侯逸凡并没有得到任何特殊关照,或是缩减学分。除了外出打比赛,她需要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上课、修学分、住宿舍。 校园里,世界冠军的光环被暂时卸下,她把更多精力花在学业和社团活动上,尽可能体验大学生活。 她还曾竞选过学生会会长,最终落选时,这位久经棋场的“老手”尝到另一种挫败感。 同时兼顾比赛和学业,侯逸凡把两边都平衡得很好。 19岁、21岁,侯逸凡两次在世界级比赛中夺冠,还成为国际象棋等级分最高的女棋手。 学业上,她两次获得北大学科考核第一,毕业时,申请到“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罗德奖学金,并赴牛津学习。
外界看侯逸凡的人生轨迹,似乎一切都很顺利。 即便不去上学,按照教练的规划,冲刺更高世界纪录,对她也不是难以企及。 但这个外表看起来谦虚、安静的女孩,内心却极有主见。 决定去北大时,她曾这么对媒体说: 来来回回就这么些人,来来回回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东西,我真的觉得很枯燥。哪怕它会耽误我的竞技成绩,我也要上学。 回看这段求学经历,一向在赛场上审时度势的她也无法评价“理性”和“感性”到底谁更占上风。 但她知道,如果不是去北大学习,她不可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早年间,她曾去阿尔巴尼亚参加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在北大时,她将该国作为研究课题,梳理这个小众国家政治情况和政党演变史。 2016年,因不满国际棋联对女子比赛设置的一系列不合理规则,她致函国际棋联,以退赛为代价,发起公开质疑。 虽然可能损失巨额奖金,但她依然发声。 跳脱出棋手身份,去质疑赛事背后的体育精神,侯逸凡将这份勇气归功于在大学里习得的批判思考。 她的自我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从顺利完成学位,到萌发去海外深造。 罗德奖学金被称为史上最难申请的奖学金,每年申请者超过1.2万名,最终只有83人能脱颖而出,录取率仅有0.7%。 评选过程中,世界冠军的标签给侯逸凡带来双重影响。 在罗德终面时,评委颜宁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以你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不去牛津也能实现未来规划,为什么还来申请呢?” 侯逸凡这么回答到,即便她能在国象领域打破记录,但要想改变贫困儿童的教育现状,靠个人影响始终有限。 就像当年退赛风波一样,即便她放弃参赛资格,规则改变也不能一蹴而就。影响政策和体制,才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我的理论积累还不够。” 在牛津求学时,她选择研究教育相关的公共政策。除了专业学习外,她尝试走出舒适区。 “以前我在公众场合相对是比较内向的,甚至不会主动加入一场谈话,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在牛津,从政府管理学院再到罗德楼,会举办一系列讲座和论坛,我开始参与进去,主动加入一场问题的探讨,去表达,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事情。这是牛津改变我最大的地方。” 经常有人问她,会不会后悔去上了大学。 如果在国际象棋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她应该可以取得更好成绩。 “也许有一天我(的等级分)会突破2700,甚至我可能成为前50名,甚至是前40名、前30名。但如果这样,我的生活就是一台机器,一台国际象棋的机器。” 当热爱成为职业,的确很容易消磨热情。 侯逸凡意识到了这一点,开辟一条新线路,找到人生不一样的意义,是她选择自我调剂的方式。 “我没有对国际象棋感到过倦怠,但也不能简单的说,我一直很想下棋。一路走来,我发现更多有意义感的事,从这些事物里,我获得一股新的能量,反倒让我重新看待国象。” 热爱需要持久动力,这位年轻棋后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换个视角,热爱之物会重新闪光。 无论如何,侯逸凡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人生不是一盘需要争输赢的棋局,相反,每一步都各有深意。
从牛津毕业回国后,在朋友引荐下,她接受了深圳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年仅26岁,她成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体育学院教授。 她坦言,如果没有国际象棋,自己或许会更晚才有这样的机会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国象训练的思维方式,也的确帮她更有策略的学习,和安排人生规划。 既然学习国象这么多益处,孩子该不该去学?这是侯逸凡从事教育推广后最常碰到的提问。 国象的确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只要有兴趣,沉得下心来花时间学,入门并不是难事。 但在侯逸凡看来,孩子是否有兴趣应当是父母们首要考虑的。 首先,它是一项智力运动,其次,一盘棋可能需要三四个小时,如果孩子静不下心来,可能就难以获得乐趣。 最后,它其中包含着对抗,孩子是否能接受这类心理冲击,也是能否持续的关键。 父母自身的心态,反倒比孩子的资质更关键。 侯逸凡与母亲 谈及自己父母,侯逸凡最为感恩的是他们家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不会因为外界评价而打乱她的前进节奏。 “我当时作为一名棋手在世界各地参赛时,父母曾问,这么频繁的参赛强度,我是不是真的喜欢?只要我不愿意,他们可以带我回学校去读书。 现在来看,他们真的很尊重我,即使我当时还是个孩子,但他们会把我当一个成人,让我有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舒服又喜欢的方式成长。” 父母陪伴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遭遇人生重要关卡时。 侯逸凡7岁去山东,9岁去北京,这些经历,父母都是陪着她走了一路,也牺牲过自己的事业。 “你会知道永远有家的港湾,永远有人支持你,无论是挫折,还是失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很感恩有他们的陪伴,让我更自信,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