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师谈道教

9
9719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话说道教 金刚上师 戴德 开示 弟子融学 整理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的讲题是话说道教。 咱们是佛弟子,怎么会讲道教呢?因为道教作为我们本土宗教,信众广大,甚至有些佛子也自称是佛道双修,那这样修到底合不合适,他们修的“道教”与真正的道教又有多少出入呢?我们都应该有所判断。那我们就应该有一定的道教常识,面对鱼龙混杂的现代道教,能分辨正邪。所以我说的话,很普通地聊聊,不是讲学术报告。 我所了解的道教,要与大家分享一下,到底什么是道教。好多人都搞不清楚。       外面好多的算命看相风水。这都是道教吗? ——不,这不是道教,星象是星象,风水是风水。 道教的范围到底是什么?这个是我们今天应该聊的,也希望大家提出意见跟我一起来聊,一起来共享。           第一讲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     一、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信大多数同修也听过这一句话。这是《道德经》的第一句,是道教的“入门读物”,其作者是道家创始人老子。 许多人分不清道家和道教。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道家”一词始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       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 道家与道教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 早期道家哲学关于道生万物、气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关于自然无为、清虚素朴的治国修身法则;以及其斋心静观、体道合真的神秘主义认识论,都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持法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各位同修们可能了解一些,东汉末年,张良后人张陵吸取道家思想,创立“五斗米教”,成为道教的起源。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张陵便是第一代天师,他的孙子、第三代天师张鲁就是割据汉中的那位。除此之外,还有领导黄巾起义的张角所传立的太平道、炼丹的丹鼎道派等诸多流派。       道教的流派众多,但追求的结果都是得道成仙。 现存的主要流派有:全真,茅山,灵宝,正一和净明等。 简而言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是: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则是宗教。 因此,二者虽然是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道家和道教还有一点区别,就是二者的追求不同。 作为一个学术流派,道家以“道”为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是去探索“道”,而道教则是去追求“道”。 这样解释之后,相信各位同修就能分清道家和道教了。     二、天师道的形成与传承   刚才跟各位谈到了天师道,东汉末期因为社会动乱,百姓流离失所,于是各种宗教盛世,作为道教一支的天师道就产生在这个时候。 天师道,因为他的教徒入道时都需交纳五斗米,所以又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产生于汉顺帝时期,由当时的道士张道陵(本名张陵)和他的两位弟子王长,赵升创立,张道陵分道徒为二十四治,设二十四祭酒管理,祭酒下面是鬼吏、奸令、鬼卒,而鬼卒是新入教者的称呼;还设立三会日,作为天师教徒的宗教活动日;同时规定天师必顺由张氏嫡系子孙传承(就是传说中世袭的张天师)。       从张道陵开始,经过张衡、张鲁的发展,天师道成为道教创建最早的教派,天师道在道教中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尽管天师道后来又一度的沉寂,但到宋元时期由于皇室的推崇,整个天师道进一步的发展,至明代接续宋元时期发展基础之上,进一步巩固地位,其门徒却逐步走向腐败,甚者因罪被充军流放。     三、道教是中华大地上产生的宗教   刚才讲到了道教的起源,大家可以看到道教自汉代在中国已经两千多年,而且道教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中国的,中国所产生的宗教。 世界五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大家知道,这是欧洲的。这是出源于中东的上帝。伊斯兰教大家知道是阿拉伯国家的,佛教从印度传来的。唯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道教的思想当然是老子庄子的学说。       大家都看过老子学说,老子他的体系,道德经的体系。庄子的逍遥游,它的整个的庄子体系,这就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但是道教也结合了中国的神仙的信仰,方术的研究,鬼神的崇拜,还有中国巫术,都是产生于中国国内的。结合起来,从汉开始,逐步到唐代到达巅峰。 历史上整个道教曾经都很兴旺,历代的帝王有的又通道,又信佛,有的更重于通道,这是历史的问题。道教到现在近百年来非常的衰落了。这个衰落不是现在开始,而是从明清时代就开始衰落了。下一讲,跟各位同修简单聊一聊道教的发展历程,让大家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
9
9719
 第二讲  道教的发展与成就 金刚上师 戴德 开示弟子融学 整理 一、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220一589)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所以这里也简单的跟各位聊一聊。     这一时期,道教经过分化与改革,使道教从早期道教那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发展为有相对完整的经典、教义、戒律、科仪和教会组织的成熟宗教,并由早期民间宗教团体逐渐转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 (一)道教北传与分化 曹魏时,太平道已随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五斗米道随系师张鲁之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到达曹魏本土,即今河南、河北一带。曹操、曹丕鉴于黄巾起义,害怕农民起义者利用宗教组织起来进行革命,便对早期道教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面进行限制或镇压,另一方面又进行利用或改造。  
曹操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召集到身边,既可以谋求养生方术以延年,又可以防止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因此,这时有很多门阀士族加入道教,遂促使道教发生了分化。   从曹魏时期开始,道教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魏晋时期天师道仍保留了早期五斗米道的一些宗教内容,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某种混乱局面,如:因原有的组织系统随北迁而解散,祭酒们便各自为政,人人称教,各奉异法,祭酒职务的拜署也各自设置,造成道官制度的混乱,许多祭酒和道民不守教戒等等。 (二)葛洪金丹道神仙道论体系的确立 道教发展到西晋,经书虽不少,但仍无一本能将丹鼎、符箓两派的教义与方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换言之,即到西晋道教尚未确立义理性较强的神仙理论体系。及至东晋,才由倡导神仙道教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葛洪完成。  
说到葛洪(283一363),大家可能有的听说过,是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他一生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抱朴子》一书。《抱朴子·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又继承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所举仙经神符,多达282种。“总的来说,《抱朴子·内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有多种方术的包罗万象的重要著作。”标志着金丹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上层神仙道教勃兴的开始。后面我会专门给大家讲葛洪的伟大成就。 (三)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 正是由于葛洪的倡导和影响,在东晋哀帝年间(363-365)江东天师道盛行,出现了以撰作道书、传播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篆派。这是天师道向义理化演变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体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在此不详细展开了。  
上清派其修行理论认为人身中各部位均有真神镇守,修道者思神服气、叩齿咽液、固精安神,辅以诵经念咒,便可以内保脏腑,外却灾邪,飞升成仙。灵宝派重视符箓科教和斋戒仪轨,注重劝善度人,宣称“普度一切人”。灵宝派在修持方法等方面,吸收了天师道和上清派的长处,使它的宗教活动较能吸引群众,成为晋末宋初很有社会影响的大道派。后衍变为阁皂宗。     魏晋时期,除上述葛洪金丹派神仙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外,还有李家道、帛家道、于君道等较有影响的道派。另外,有显于后世的楼观道、龙虎宗、净明派,都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 (四)寇谦之、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 南北朝时期(420一589)是道教进一步充实完善的时代,是道教走上成熟的时代,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他们的活动对后世道教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北方天师道(五斗米道)进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土寇谦之(365一448)。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使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  
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406一477),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他将搜集的道书加以整理甄别,鉴定其中经戒、方药、符图,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成为我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奠定了后世纂修《道藏》的基础。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五)陶弘景与茅山宗 稍后于陆修静,南朝又出了个博学多才的道教学者陶弘景,他对以前流行于南方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一步总结、充实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  
同修们可能对陶弘景(456一536)不太熟悉。他是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是陆修静门徒孙游岳的弟子。他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着手弘扬上清经法,除广泛搜集整理上清经外,着有《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道书。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陶弘景居茅山后,开设道馆,招收徒弟,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并形成了茅山宗。该宗特点是以上清经箓为主,兼收并蓄各派道法及儒释思想。陶弘景所开创的茅山宗,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成就之免疫疗法与瘟疫防治 下面我专门讲一讲道教的许多成就。我们都知道道教出了好多的有名的道教的研究家、理论家、实践家,前面几讲也谈到了几位。其实,道教修炼丹道、医药、行气、辟谷等对世界化学和医药大有贡献,其中对瘟疫的免疫疗法最早发明者即是道家葛洪。我这篇文章写了葛洪先生,他是中国研究医药最早的一个医生。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有史以来就是在和各种天灾人祸的抗争中才延续至今。因缺少对于疾病的认知和防治方法,在古代人们对于致死率极高,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极为恐惧。而人类有记载的最早免疫实践之一,是对狂犬病这种烈性传染病的防治。 (一)狂犬病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主要通过动物间互相撕咬传播病毒。众所周知,有的狗身上有狂犬病毒,如果咬伤后伤口处理不当,会更容易感染。分三期:前驱期(或侵袭期)、兴奋期以及麻痹期。并发症包括心律不齐、急性肾衰竭、呼吸道感染出血。狂犬病潜伏期无任何征兆。最初症状是发热,伤口部位常有疼痛或有异常、原因不明的颤痛、刺痛或灼痛感。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即狂躁型与麻痹型,只需3-6天就会死于呼吸衰竭。数据显示,狂犬病死亡率几乎为100%。关于狂犬病中国古代早就有历史记载。公元556年,《左传》有言:“国人之瘪,无不噬也。”同样,在欧洲也有疯狗咬死人的记载,这些都说明狂犬病毒是一种很老的病毒。  (二)全世界创造免疫疗法第一人是中国人 全世界第一位对于狂犬病做出观察研究和有成就的就是葛洪。他发现狂犬病并提出对症的相关治疗。早期对狂犬病的观察和调研,并写出论文,世界上最早免疫疗法的萌芽,免疫思想的奠基人。     《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对以毒攻毒的治疗有这样的描写“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葛洪这一土方推行后,被咬的人真的不再发病。葛洪的方法其实是最初免疫的萌芽。所谓免疫就是提高人体抗病毒能力,使人免于发病。葛洪这土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狂犬病的棘手问题,还为之后学术界研究奠定了基础。因病毒降低了活性,兔子并不会发病死亡。而是将病毒存在体内传给下一代。而在经过多次繁衍后,后代兔子体内的狂犬病毒的毒性不断降低,最后再一次从兔脑中将狂犬病病毒提取出注射到狗身上,这一次注射狗不但未被感染,反而还对狂犬病病毒有了免疫力,标志狂犬病疫苗正式成功。公元1881年,近代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年)研究狂犬病免疫方法。1885年,巴斯德首次为人类注射狂犬病疫苗。人们惊讶地发现他选择了类似葛洪的方法,不难看出中医是如此悠久。     除了以上道家葛洪在免疫防治方面的成就,我们还知道道家有好多成就者,比如孙思邈,唐代的医生,据说活到130岁。他的著作《千金方》流传到现在,有好多宝贵的医学经验。道家还有除了医学以外,还有炼丹,有内丹,有外丹,有金丹,有辟谷、养气,最主要的就是道家的修持方法。里边出过的有名的人,不展开讲,如果讲的话可以写几千页的一本道家历史书。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9
9719
第三讲   道教之兴衰   金刚上师 戴德 编写 弟子融学 整理   前面,我们简单讲了道教的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接下来,我们继续讲一讲后续发展中,道教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落。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总体跟各位梳理一下。 唐宋时,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通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下面,咱们分别讲一讲。   一、正一道的兴盛与衰落   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代,经济发达,文化开放, 宗教也进入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唐宋时期的历代帝王,大 都崇通道教,有的甚至达到狂热迷信的程度。在帝王的尊崇和 政府的扶植下,唐宋时期的道教达到全面繁荣。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道又称正一派,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及其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又称天师道,称张道陵为祖天师或老祖天师。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箓道派,此后除《道德经》外,《正一经》亦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与金元出现的全真派并列为道教两大教派。       明朝开国后,明太祖封第42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洪武五年,又敕令张氏永掌天下道教事。张正常以擅长符水治病闻名,其子张宇初嗣位,袭封正一嗣教大真人,领道教事。此后明朝历代天师皆沿例袭 封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 张宇初博学能文,提出道士应遵守的十条戒规,推广于道教各派,意图整顿道教。他还撰有诗文集《蚬泉集》,对道教思想宗旨及修持方法多所发挥,堪称宋元以来最有学识的正一天师。永乐四年(1406),张宇初奉旨编修道书,其弟张宇清继任其事,至英宗正统十年(1445)编成《正统道藏》。后来明神宗又命第50代天师张国祥主持编修《万历续道藏》。这部明代《道藏》共收各类道书1470余种,是迄今唯一 保存完好的道教经书全集。       明代受朝廷尊崇,其上层道士因贵盛而腐化。例如 43代天师张宇初虽有才华,但在建文帝时“坐不法夺印诰”。 第46代天师张元吉横行乡里,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中置狱,前后杀40余人,有司奏其罪状,免死发配肃州军。正一天师的不法劣迹,招致儒臣抨击。       清朝贵族兴起于关外,入关后重视利用儒学治国,对道教虽仍予以保护,但远不及明朝那样尊崇。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对道教还略有重视和利用,依明朝旧例封赠正一真人。顺治八年,第52代天师张应京入朝觐见,敕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给一品印。顺治十二年,第53代天师张洪任人觐,袭封大真人,并敕免本户及龙虎山上清宫各色徭役。第54代天师张继宗、第55代天师张锡麟都依朝旧例袭封大真人。 自乾隆时代起,因统治者推崇儒家理学,佛道二教地位大为贬降。清代正一天师多庸碌无学,且多劣迹。据《清 朝野史大观》说:清朝末年,“张氏子孙乃犹有僭用极品仪制,舆从舄奕,声气招摇,游历江浙闽粤诸省,沿途以符篆博金钱, 并勒索地方有司供张馈赠”。可见其腐化奢侈之状。由贵盛而趋于衰落。     二、全真道的兴盛与衰落   明代全真道政治地位下降,教团发展亦受限制,其势力远不及元代。在全真道各派中,龙门派势力较大。大家知道元代出了一个丘处机。在北京白云观我也看过他修持的地方。作为长城真人,他伟大的地方不仅仅闭门修持,他还劝过元代成吉思汗。因为我们知道,铁骑王国蒙古的帝国,他的军队横扫欧洲,横扫亚洲,杀人如麻。他就提出来请成吉思汗写一条禁杀令。那怎么可能呢?最大的汉王,怎么会听你这句话?这段历史我们国家也拍成电影。       当然了,还有古代的王重阳、吕洞宾。就是我这里所说的到明代,还有一位很伟大的叫王常月,有两件特别伟大的功绩。他少年出家云游,参访明师,得龙门派第六代律师赵真嵩之传,成为第七代龙门律师。我记得他的道名叫昆阳子,山西潞安人。他是龙门派第七代的传人,他的师父是赵真嵩。       这位王常月先生有两件特别伟大的功绩。 一件就是清兵入关了,他结束隐居出山了。干什么呢?度众生。他就是到北京白云观,请皇帝允许他开讲道法,得到顺治皇帝的同意在1656年开始在北京主讲道家的学说。听说那个时候的弟子已经超过几千人。他最重要的一点,他收好多弟子中间有好多是儒士。儒家出生的明代的遗民。这些遗民抗清意识强烈,跟清代入关的展开殊死的斗争。结果失败了,流落在民间,他就请这些人来收他们为弟子好好的学道。这位王常月先生很不容易,他的收了这么多的前朝遗民,这就是在政治上救了好多的老百姓,这是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是他让龙门派更加兴旺发达。他弘扬龙门心法,其在南京的传戒记录,被其弟子辑录为《碧苑坛经》《龙门心法》。他强调,修行要明心见性。大家很熟悉,这是佛家禅宗的,他反对道家用肉体来求长生,因为他说这个色身是空的,是假的,而我们的心才是真的,要修心。这一点正符合了佛家的道理,也是符合了全真祖师王重阳、丘处机他们的道理。这点大家就领略到我们佛家的人看道家书,就知道龙门心法就是在明心见性。       道家重视长生不老,升天为神,但是他们要以明心见性,性命双修这样才是真正的道家。但是很可惜,这样的道家越来越少。明末清初曾经兴旺过一段时间,王重阳后来他收了好多弟子,都是龙门派的,发展到全国各地。现在广东的罗浮山,也是他的一个余脉。四川成都青城山有龙门的第十代在那里传承,还有一直到云南鸡足山,也有龙门派,所以到那个时候,龙门派是道教的中心全盛时代。但是道家逐步在散落下去。清初龙门派复兴后,及至清末民初,全真道势力仍相当强大,宫观庵院遍布全国,田产收人亦相当雄厚。但其精神实质却逐渐退化,实践真功真行的道士减少,靠香火营生者增多。我说道家的兴旺都跟历史的情况所有关系。
9
9719
发表于 收录于合集 第四讲  道教之现状 ——天师道迁至台湾后继乏人   金刚上师 戴德 编写 弟子融学 整理   我今天还要说天师道,张天师在汉代创造了这个天师道。我在从小就听说过,张天师每年要出会一次,有上千上百的游行队伍,前面拿着一颗大印。左面一个打印右面的一根宝剑。他的一个最大的法宝就是宝剑和印。他能写符,符中就有印。我考虑下来这个哪里来的呢?明代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经封过道家为二品官员,送一颗银的印。这个印后来一直传下去,做样品制度供应。这话到后面我们还要讲到这个印,这个印是传门接代的一个重要法宝。 说到这个天师道,从第一代张天师,一直传到解放前就是1949年,已经到了63代。63代天师道张恩溥他跟着国民党到台湾去了,离开了大陆。在台湾成立了台湾省道教协会,后来变成中华民国的道教学会。接下来咱们讲一讲天师道迁至台湾后的衰落乱象。       张恩溥逃离大陆的时候,弄丢了天师道内部的正统信物—印鉴和符箓,且一直无法找回;其二,他最看重的大儿子,继承人张允贤不幸因为心脏病去世,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正是因为这两个遗憾,才导致了张恩溥去世之后的争位风波。没有信物,也没有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天师那个位置谁都觉得自己有机会坐上。       张恩溥仙逝,长子早逝,信物不知所踪,道内前辈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张恩溥的二儿子。可以说只要他有心继承,那他未来的道路算是畅通无阻。只可惜张恩溥的二儿子却不信天师这种玄妙难解的东西,他热爱科学研究,立志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与天师道背道而驰。 儿子指望不上,只能指望张天师一脉的旁系了。张恩溥的堂侄张源先是各位前辈们的首选,他本人也有意于继承人位置。张源先虽然不是张恩溥的儿子,但从小就被养在张恩溥身边,跟着张恩溥修行、传道、讲学,可以说,在耳濡目染之下,张源先已经具备了天师需要的能力。       张恩溥临终之际,曾经嘱托过张源先:“道内诸事,你务必留意,把控大局,我相信你的能力。”其实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张恩溥倾向于张源先继承天师。有了张恩溥的授意,即使没有信物,张源先也算是得到了众人的心,即使没有正式的继承仪式,他也当上了代理天师。 三十多年来,张源先一直尽心竭力。他勤于修习,也在民间积极传道。不仅如此,他还热衷于前往大陆做宗教交流,一力推动了海峡两岸的精神交流和文化传播。可以说直到2008年张源先去世,他所做的一切都推动了天师道的发展。 然而关于天师继承人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张源先的代理工作而停止。2008年,又跳出了一个人,自称是张恩溥流落在民间的儿子。此人名叫张美良,据他所讲,母亲是大陆人,他是张恩溥在大陆传道时与母亲所生,这么多年一直在大陆跟随母亲生活。       张美良不仅自证是张恩溥的血脉,还拿出了天师道正统的信物——印鉴,这让众人如何不信服。一时之间,无论是拥护血统的,还是拥护信物的,都愿意出力推举张美良上位。另一派拥护实干主义者张源先的人也无话可说,因为此时张源先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了。 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张美良已经幻想着登上天师宝座,然而变故又发生了。在张美良举行继任仪式的前夕,一个名叫张道祯的人站了出来,指控张美良居心叵测。张道祯对众人说出了自己的发现:“这个人突然冒出来,我觉得不对劲,便暗中找人去调查了他一下。这一查可真是吓一跳,此人确实为大陆女人所生,先天师与这个女人也确实有过一段感情往事,但先天师却并非此人的生身父亲。此人生父姓胡,肯定是先前听闻了先天师与其母的往事,遂动了歪心思。” 张美良争辩道:“你也觊觎这个位置是吗?一个劲给我泼脏水。且不说血统正不正,我手里能拿出正统信物,你们凭什么不信我?”张道祯大骂道:“竖子休得狡辩,血统真伪,诸位前辈动用资源一查便知。再说你那信物,一家之言,何以辨真伪?”       诸人听了这争论,也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便立即着人前往调查。果不其然,这张美良并非张恩溥亲生,如今竟是想要霍乱天师道正统血脉,简直令人发指。张美良眼看被揭穿,只能灰溜溜地消失了。这样一来,张美良的天师梦破碎了,天师道又回到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 就在焦头烂额之时,有人想到了站出来指证张美良的张道祯。此人也算有勇有谋,有责任有担当。只可惜,就是血脉太远了。论辈分,张道祯还是张恩溥的叔叔辈,但论血统远近,他却排在了五服开外。众人商议道:“若张道祯继任天师,只怕不能服众啊。光靠能力,岂不是失去了天师的正统性。再说了,只看能力的话,那符合继承的人就多了去了。” 但张道祯可不管那么多,他能挑破张美良的阴谋,就证明了他确实有争夺天师之位的心思。于是即便多人反对,他还是在2009年为自己举行了继任仪式,自封为天师道的第六十四任天师。不过他这天师之位,不仅同僚不认可,民间也不认可。因此即便有了所谓的天师,也还是没有改变天师道的混乱局面。 天师道的混乱助长了民间传道士的不正之风。反正如今张天师的身份也不明晰,他们便利用张天师的名义,打着趋吉避凶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民间有不少老百姓都受到了欺骗和伤害。这下人民不相信天师道了,官方不扶持天师道了,外界的宗教流派也不愿意再与天师道来往了。天师道来到台湾之后,经过短暂的风光,快速地凋零了下去。       不得不承认,天师道正统在1969年张恩溥去世之后就正式终结了。此后,不管是张源先暂代天师,还是张美良差点继位,又或是张道祯自封为天师,都是名不正言不顺。 依靠血脉来传递,在封建社会被推翻之后还能延续,经历了整整六十三代,延绵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天师道正统也算是“寿终正寝”,也代表着道教衰落至今。
9
9719
话说道教-第五讲   戴德金刚上师 编撰弟子融学 整理各位同修,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接着讲道教。 有人可能会说你是佛教的金刚上师,怎么说了四讲的道教?当然要概括整个道教是不可能的,只是一个浓缩。让大家能够明白普通的道教知识,每一个佛弟子也应该认识道教。   今天我还要补充一些内容。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他的学说在哪里?精华在哪里?道家的关键中心思想在哪里?这点要注意。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天师道。 它属于正一道派,可以生儿育女,类似佛家的在家修持,不像和尚那般出家。而且天师道从第一代祖师开始,传承的方法就是要传给儿子,像中国历代皇帝一样。 作为道家的修持,本应该举贤最优秀的学生,推荐最好的徒弟,儿子不能保证都是学有所成的。所以从这一开始就带来了最不利的条件,也注定了最后的衰败。这也就是“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的传承之法。即选择继承人一般都选择嫡长子,嫡长子就是原配妻子所生的年龄最大的儿子。不传庶,就是小妾、小老婆所生的子女统统不得考虑。       正因天师道有这个世袭的制度缺陷,就造成了后代的富贵淫逸。 有的人从小没有练功夫,好吃懒做,沉迷享受,皇帝又封了很高的爵位,比如隋唐到元代,对道家封赏推崇都很高。这些子孙生下来就不劳而获,从来不缺钱,也无需经过文化考试。       如果子孙争气那倒还好,倘若不争气就很容易造成后代的骄奢淫逸,后面第46代张元吉更为跋扈,横行乡里,抢夺良家子女,逼人钱财。甚至家里私设监狱公堂,先后杀害四十余人。 这样的道家后代,罪恶昭彰,已经到了无可收拾的地步,换做普通百姓可能早就满门抄斩了。但是皇帝考虑到天师家族的影响力,判下来还是给这天师道的子孙免死,发配充军。 再往后,据历史记录,天师道的后人庸碌无学,而且多有戾气。甚至到清代的时候张家的子孙冒用皇帝的仪仗队生事造谣,还到江浙、福建、广东各地敛财,地方官员还给他们送上奇珍异宝,腐化程度可见一斑。       直到第63代张恩溥,跟国民党去台湾以后发生了更大的事情。他弟弟的儿子张源先,跟随他求道十多年,修道很用功,办事很稳重,张恩溥十分欣赏,且张源先有悟性,有慧根,还经常代表师父去做各种道场。于是张恩溥临终前特别关照:如果找不到继承人,张源先可以继承天师位。正好张恩溥第一房长子张允贤不幸得心脏病离世。而他第二个儿子不愿接任天师之位,无心学道,想学科学,志向坚决,无论如何劝说也无济于事。       鉴于这般情况,张源先理所应当继承天师位。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2008年突然又跳出一个人,自称是张恩溥流落在民间的儿子,名叫张美良。据他所讲,母亲是大陆人,他是张恩溥在大陆传道时与母亲所生,这么多年一直在大陆跟随母亲生活。张美良不仅自证是张恩溥的血脉,还拿出了天师道正统信物—阳平治都功印。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事件轰动整个台湾和天师道。 后来,又有一位伯叔辈,就是与张恩溥同辈的张家人,名唤张道祯的,他杀出来了,指出了张美良的两个错误: 一是张美良是生母胡氏的前夫所生,非张恩溥嫡系; 二是印鉴乃胡氏盗窃过来而赠给儿子的,谋划将来伺机争夺天师宝位之时可以作为证明。       揭露完张美良的问题,张道祯认为他自己才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张天师继承人。于是他抛开所谓的血统之争,于2009年筹备天师继位仪式。 这样一搞,轰动了整个道家,接班乱象频出的背后,人们质疑到底谁是正统?后面更怎么样呢?无话可说。 大家开玩笑说八八64卦,再也无法延续,正好到六十三卦为止。 自此天师道后继无人。 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