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部分太多了,整个系列都有趣。caohui用草灰蛇线,伏埋千里形容都不过分。JK罗琳的每个用词,每个名字,每个场景的设计都是有讲究的。 这不是一本蹦蹦跳跳的儿童书,是一本适合成人读的书。里面充满了关爱,温情,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影射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摄魂怪是抑郁症,狼人是艾滋病,等等。比如赫敏为家养小精灵维权。家养小精灵一直被当做奴隶。可是家养小精灵并不感激赫敏,就想当奴隶。但是有个反叛的小精灵多比,一直争取自由,想和巫师一样的权力,找工作也要工资,因此被其他小精灵排挤。等等对社会的思考 还有些名句,比如: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英文原文是: 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
🔥 最新回帖
火焰杯的有聲書差不多21個小時。我在hoopla 续借了几次才听完。
我还挺喜欢后面两本的。很多人都有在比较苦涩的生活里挣扎的经历,我觉得有种认同感。
就是因为第六第七本比较沉重,所以才更真实,更反映世界本来的面貌。
Coming of age嘛,小时候觉得世界充满神奇,青少年时期慢慢接触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HP电影那帮卡斯团真是太膨胀了,Rowling才是真正创造了这个世界和HP传奇的人,电影只是沾书的光而已,更别提这帮演员了。
🛋️ 沙发板凳
多年前觉得挺好看的现在再看觉得一般
Always…
小说细节藏在很多地方,有很多暗笔,架构的世界也很精彩,少儿读者也可以跟着主角一起成长,估计这里很多人其实都没读过原著,也就看了几部电影当然没感觉。
颇有同感,哈利波特一定要读书,和电影差别很大,电影忽视了很多细节,忽视了很多前后情节的交代,也丧失了书中的很多语言乐趣。JK Rowling的文字很有深意有伏笔,而且描写有趣生动的很。
哈利第一次在魔镜里看到自己最渴望的东西,那就是爸爸妈妈在身边,每次看到这个情景我都想哭……
第三部最后小天狼星本以为自己可以昭雪,问哈利愿不愿意跟自己住,哈利内心翻涌激动,可惜幸福的愿景只有那么短短一瞬……
好多遗憾。。。但这就是人生
我看第二部电影结尾,海格洗脱五十年污名回到学校,所有人为他起立鼓掌,都能热泪盈眶。
主要创作了一个魔法的世界
还有指环王 等等
英国人的想象力惊人
电影嘛就那样,感觉自己看电影基本就是走个形式,帮我填补一下这个世界的样子而已,剧情不重要
英国人的想象力, 创造力惊人
我最佩服 英国人了
我大约是一个急性子,所以这种一连好几部的系列电影都觉得好漫长好无聊,这其中就包括了咖喱菠菜,还有指环王和星战,真是看一次睡着一次。
绝了。
同意 电影其实质量很高 然而篇幅有限是真的
其实每个都完全可以独立的看
非常好 很顺
真巧,儿子前两天还在跟我抱怨,神奇动物里Credence不需要学习,拿到魔杖之后就可以跟邓布多对战,完全不合理,这样还要魔法学校干什么
对,人文社的,特别好
伏地魔还有原型呢?是谁?
我是大学看的英文版,当时读第一本稍微有点吃力,主要生僻的魔法词太多。后来几本就看得快了。都在美国了还是看英文原版吧,不然你给人家聊词啥的你从中文翻译成英文也聊不起来吧。
名字的原型,呵呵。
这个墓地在大象咖啡馆很近的地方,jk rowling早期经常在大象咖啡馆写作。她提到经常去那个墓地,哈利波特中一些人物的名字的灵感出于那些个墓碑上的人名。
就好像孙悟空一样,但和孙悟空不一样的是最后靠的不是唐僧,是友情(赫敏罗恩,还有格兰芬多的校友)爱情(金妮)和他过世的父母以及godfather给他的亲情。最后他做好了放弃自己生命的准备,才让伏地魔杀死了在他体内的最后一个伏地魔当年依附的魂器。(我是哈利波特十级学者,这应该是我小时候看得最厚的英文原版书了)
我觉得daniel radcliffe这个选角选得特别好,虽然他现在长残了哈哈哈
可以读过书再来问吗?电影拍得很难看
是马氏姐妹,马爱新和马爱农,名字很有时代特色。姐妹俩的文笔还可以,有些地方比原著还有意境,但也有些地方很突兀,比如格兰芬多的名字和高锥克山谷,明明是同一词,两者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干吗要译得不一样,也许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里面的隐喻。
总之这么热门的系列小说,最后两本发行的时候万人空巷,任何译本都会被书迷拿放大镜来查看的。
我自己还参加过小说的网译和百科全书网站的翻译,很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越深入其中,也感叹这个想象世界的宏伟博大,虽然不完全由JK罗琳一人构建,但感谢她精彩纷呈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一幕不是最好看,是最意外最感人。。。BE美學極緻了
同做过网译,说不定是熟悉的网友 当时中学,经常吐槽马式姐妹翻译的不好之处,过了几年看看自己当时的翻译才是不能直视哈哈哈
都是美式电影里用烂掉的套路
我喜欢看指环王电影,主要是人美景美。 书借回家,看了几个名字就放弃了。 哈利波特不爱看,武侠小说也不爱看。 后来明白了,fantasy这一类书我都是不爱看的,电影爱不爱看全看阵容和特效
if your son hasn't shown any accidental magic so far, he most likely is a muggle.
指环王的书里 阿拉贡 一张嘴能唱歌唱三四页 实在看不下去
第三逃犯,第四的火焰杯是我最愛。特別是火焰杯,harry 从儿童到少年转型。電影拍得美伦美涣,我重復看了無數次。从凤凰密令開始,转入暗黑調,看得壓抑。 學監Dolores Umbridge 甚至有鐘錶工人春蘭阿姨的即视感。
先是電影粉入坑,后來變書粉。Jim Dale 的语音書也好贊。
流行的小说都有这个特质,比如指环王的中土世界。
尤其是主人公的设定从小学开始,那时候正是孩子想象力还很活跃,对世界的认识还不怎么理性的时候,代入感很强。
哈哈,是同在活力吧里的吗?我后来去找,却杳无踪迹了。当时花那么多心血翻译的百科全书,专有名词逐条解释,也没有了。
电影第三部大概是拍得最好看(entertaining)的,时间倒流和Sirius的亲情,结合了悬疑和奇幻色彩。而且那一部是主演颜值巅峰哈哈。第四部开始每一部都有人挂掉就色调越来越黑暗了
我没孩子的时候帮家人买Dr. Seuss 的书, 当时完全不理解这书有什么好看的, 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人物画面都怪怪的。 有了孩子后有些书都念得倒背入流。
对的,除了lexicon翻译,还有很多同人大手,有的id转移阵地以后还线下见面过,现在也没有联系了
这不是不能这么破灭他的希望吗,他还问如果他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我们会不会让他去哈哈哈。当然会啦,这样的话我们还可以沾光和他一起去diagon alley买东西呢。他还担心我们没有wizard的钱怎么办哈哈哈。小朋友还留着这些念想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在这个壳子下面,不同的人物也有不同的性格,所以他们有不同的和人相处的方式,人和人之间不同的关系,仔细看每个人的经历、个性和他们的行为其实是有逻辑关系的。这个与麻瓜界正常的小说一样。
每个人对小说的看法不一样(这里指的是小说这一个大类)。有很多人觉得小说看一遍知道什么故事就完事儿了,我反倒觉得好的作品可以反复阅读,除了非常低幼的那种儿童作品,在不同的年龄段去阅读细节满满的小说,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哈利波特系列,我儿子八岁看到第四本,他关注的就是魔法啊,魔咒啊,魔法生物啊,但我现在看的话我会重点关注里面的人物,个性,关系什么的。
整个爱丁堡到处都有 J.K.Rowling 早期创作的灵感来源,非常有意思。
我感觉电影已经尽力了,只是书太有意思,细节伏笔太多,每个人物也描绘地很用心细致,电影的长度没办法都体现出来。
真的是,我每次看到harry渴求亲情家庭思念父母就心疼到不行,在这么一个破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又这么友善坚强,但他也会有性格小缺陷,也会调皮也会做那个年龄男孩做的傻事。还有我超爱那些孩子之间的友情,互相之间的影响,携手度过这么多难关。我有个信教的朋友完全不接受这种题材,问我到底讲了啥,我告诉她讲的宗旨就是爱和坚持,其实也是一种信仰。
从Lupin 那里學到實用咒语expecto patronum. 簡直象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后來harry 還教這個spell给小伙伴兵团。 我特別心疼Lupin 教授,他待harry象真正的子侄,這樣溫柔的人受到的折磨這樣多。
最后卢平和他老婆还有未出世的宝宝都在大战中牺牲了 所以哈利波特里还是挺残酷的。 最后虽然战胜了伏地魔,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战胜邪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J.K.Rowling是非常细腻的作家,同时也带着一种现实和悲观主义色彩,虽然是儿童文学,却讲了很多人性,只要有人,不管是魔法世界还是muggle世界,都逃脱不了美好而残酷。
斯内普咽气前对哈利说:look…at…me… 那句? 看得头发根都站起来了… 这种反转谁受得住? 比起来,其他人都算配角了
這個小叮噹電影大雄的魔界大冒險就有了啊,魔法是要學的不是生來就會的
对 斯内普的结局,我可以反复看 小天狼星那本,不能再看第二遍 两种不同的心碎
就当我酸吧。。。
比如某男泡妞就在自己的副驾驶上放一本英文版的哈里波特,某女隔三岔五在闺蜜群说自己今晚又要去把书看一遍,某眼神有问题的女人说snape演员是他见过最帅的男人,某妈妈说自己娃K就能看全英文哈利波特原著。
我看了前四部以后很喜欢斯内普,到第五部回忆那里气炸了。第六部要哭了。结果最后作者说是源于爱情,突然觉得有点懵逼和失落。
在这里看到这么多HP真开心,也正是jkr的悲观主义才让HP这么回味无穷。每个角色都好精彩。如果都是正面的就真的只是儿童读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