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在古代适合当军粮吗?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古代战场上的一个“常见难题”,就是粮食。
首先,就是消耗量惊人。
以管子的说法:
“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
就是说在生产落后的春秋时期,打一仗就要做耗光十年粮食的准备。
放在后面那些农业发达的王朝里,打仗当然未必有耗光十年粮食那么夸张。
但即使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宋明清等朝代,军粮这事儿,也是从不轻松。
比如在公认“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唐代巅峰时期,一旦爆发战争,粮食供应的压力都常极重。
贞观盛世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就打到了“辽东仓储无己,士卒寒冻”的地步。
明初朱元璋收复辽东的战役,战事一线平推,五个月里俘虏北元军队及家属25万人,却消耗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相当于当时明朝岁粮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这巨大消耗,放古代战场上,都算是吃得少的。

02
哪怕到了科技生产更发达的近代战争史上,粮食消耗也通常是大事。
比如,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
为了打这场国运之战,初步实现殖产兴业的日本,几乎把日本境内的粮仓都掏空。
但战事才持续了五十多天,迫近平壤的日军就濒临断粮,许多日军部队“军官仅喝两碗粥充饥”,还有的师团“师团长也数日没有米吃”。
以日本学者藤村道清的话说,因为“苦于粮食不足”,攻击平壤的日军,其实也就只能坚持两天了。
如果不是当时清军主将叶志超骨头发软,丢下城池撒腿跑路,把这座坚城以及城里的粮食“白送”给日军。
饥肠辘辘的日军别说打“国运之战”,恐怕早就统统饿瘫。
今日回味起来,依然能深味“粮食消耗”对于战事胜败的意义。

03
比起粮食消耗量来,古代战场上同样困难的,更有粮食的运输与储存。
比如宋神宗年间,北宋对交趾的自卫反击战争,作战部队动用了十万人,运粮民夫却动用了四十万。
就这还严重不够。
以至于进入到崎岖险恶的西南山地后,宋军不得不一路购买水牛。
既用于平日驮载粮食,缺粮时还可杀牛充饥,这才算解决了军粮问题。
这场杀得交趾国王上表请降的“宋越熙宁战争”,背后是与战场一样艰苦的运粮路。
粮食的储存,有时更是大难题。
比如明代震撼东北亚的“万历朝鲜战争”:
虽说入朝作战的明军背靠大后方,且明王朝先期就在边境上屯足粮食。
可由于朝鲜北部阴雨绵绵,朝鲜运粮官员一个个玩忽职守。
大批粮食要么送不上前线,要么送来了也都霉烂。
于是,当明军收复平壤后,前线将士就到了“军中无一束草”的地步,单战马就饿死了一万六千多匹。
可怜恶战后的明军士兵,竟都要自己进山林里挖野菜充饥……
这场今天还被看做“明王朝最后荣耀”,重击日本扩张野心的战功,却是数万明军饿着肚子打出来的。

04
而且就算粮食保障充足,“用餐效率”更在古代战争中意义重大:
越是险恶的战争,双方越是要瞪圆眼睛侦察对手。
做饭这种动静很大的事儿,也是判定彼此虚实的重要线索。
明朝洪武年间,名将蓝玉出击北元,在对手北元“天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远遁漠北的迷局下,蓝玉果断决定打一场长途奔袭。
十五万精锐明军悄然行军,就连做饭也是“穴地而爨,毋见烟火”。
终于默默捕捉到了对手,打出了团灭北元八万精锐的“捕鱼儿海大捷”。
“悄悄做饭”这事儿,放在战场决胜阶段,就是这么重要。
而且很多时候,战场兵贵神速,“先打仗还是先吃饭”也常令人纠结:大英雄戚继光军事生涯里的“花街大战”就是如此。
当时戚继光的戚家军为“逮住”倭寇主力,空腹急行军七十里抵达花街,本想着清晨到了就能先吃个饭,没想到倭寇也快到了。
是“先打”还是“先吃”?
战士们闹情绪了。
幸亏戚继光一番慷慨动员,向大家保证“亟须灭贼,而后会食”。
打完倭寇咱一定开饭,这才激励得将士们眼含热泪,把倭寇杀得鬼哭狼嚎,有惊无险打赢。

05
综合上面几种情况,那些能够“经消耗”“易运输易储存”“烹饪食用简单”的“战场食品”,对于战争胜败,其实有着重大意义。
所以中国历代军事名家们,也常在“战场食品”上大动脑筋:
唐朝年间时,唐军士兵的口粮往往就是“干粮”,这种“干粮”里既有大麦小麦等粮食,也有小豆豌豆。
宋代以后,各种的“酱菜”“盐肉”也在在军队里普及起来。
比如“瓮菜”“酱瓜”“脯肉”等食品,都是宋元明清常见的“军用食品”。
而比起这类古代“军用食品”来,技术含量更高且食用运输更方便的方便面,那显然是好得不能再好。
甚至倘若能够穿越到古代,给诸葛亮等悲剧英雄们供应足量的方便面。
多少中国历史恐怕都要改写。

06
然而就算能穿越到古代,把方便面的配方手把手教给古人,在古代战场上吃上方便面,也是个严重不靠谱的事儿。
抛开制作环节的“科技差距”,一个“原材料”放古代,就严重不现实:食用油。

在方便面发明者安藤百福的回忆里,当年为了研发方便面,他不惜血本准备了直径一米的炒锅,外加大量的食用油,每天变着花样炒面。
最后还是从日式油炸食品“天妇罗”里得到灵感:
他把浸过汤汁的面条放在油锅里反复烹炸,终于得到了轰动世界食品界的方便面——无论诞生过程,还是食品本身,都是相当耗油。
而这样的耗油,放在古代社会,就成了大难题:
古人日常饮食生活的一桩苦事,就是“缺油水”。
虽说古代的食用油,既有动物油也有植物油,诸如“猪油”“麻油”等油料,历代花样丰富。
但放在平民百姓家,那是真缺。
比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里,胡屠户就哀叹自己女儿(范进老婆)“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结婚十来年,竟都吃不上几次猪油?
看看被学者漆侠列为“古代生产马鞍形高峰”的明朝,就知古代老百姓“吃油”难不难:
明代的食用油,有“猪油”“豆油”“麻油”“菜油”等各类。
其中麻油最为贵重,猪油其次。
范进老婆十来年都吃不上几次的猪油,明代时通常是徽商们常吃,普通老百姓家能吃上的,也就是黄豆榨出的豆油。
油价的高低,往往和猪肉价格关联,甚至明代一些贫困地区,连豆油都很难吃上,都是用米汤来炒菜,美其名曰米油。
所以参考下明朝人解缙那句名言“春雨贵如油”,说的不止是“雨贵”,更是“油贵”。

07
古代“食用油”为何这么贵?
首先一条,就是“原材料”贵。
作为动物油原料的家畜,古代饲养规模有限,作为植物油原料的各种农作物,古代种植规模也有限。
比如麻油的原材料芝麻与胡麻,宋代起才开始普遍种植。
菜油的原材料油菜本长在西北高原,明代才推广全国。
每一种原材料,都是曲折的普及过程。
值得一提的,就是花生。
虽然现代生活里,花生油不稀奇,但放在古代却是珍品:
明朝中期时,花生才传入中国,清代雍正年间时,才普及到北方,一直到乾隆年间时,种植量也很有限。
有钱人宴席上摆盘花生,那都是相当撑场面的事儿。
至于用花生油炒盘菜,放“康乾盛世”年间,那就是“土豪菜”。

倘若要是再用花生油,炸出供千军万马食用的“方便面”,好吃不好吃两说,国库铁定给掏空!

08
与原材料一样“受限”的,还有榨油工艺的限制。
发展到明清年间时,中国传统的榨油工艺已经成熟,水磨车、油梁等榨油工具大量普及,各地的油坊也形成了完备的榨油工艺。
宋宇的论文《元明清时期油脂研究》里,就记录了传统的油坊:
在完全复制古代工艺的秦岭老油坊里,经过碾磨、蒸制、沉淀、过滤等三十多个工序,每天苦干九个小时左右,才能榨出一百斤油来。

出油如此难,焉能不贵?
也正因明清年间这完备的传统工艺,榨油业也成了当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明代“榨油重镇”浙江嘉兴石门镇,一个镇子里就有二十家油坊,榨油工人多达近千,每个工人每天的“最低工资”两分银子。
所以说,在明清年间倘若给千军万马装备方便面?
不止原材料开支巨大,单这人力成本,也是一笔无比巨大的开支。
摊上哪个不怕花钱的皇帝,必然都连呼心疼。
H
Havealook
光有方便面不行,还得有防腐剂,不然油哈了吃下去也要中毒。
d
demantoid
馕,肉干更适合古代行军,紫菜应该也好,烧点水就能做菜汤
Y
YZL
方便面需要热水,囊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