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告诉你的杜甫“黑”历史

c
comefor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杜甫像
01
与来路不明的李白不同。 (学界对李白的国籍、祖籍甚至父亲名讳,都存争议) 杜甫,是货真价实的望族名门。 西晋名臣杜预之后,京兆杜氏一脉。 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知名诗人。 所以,科举仕途是杜甫理所当然的追求。
24岁那年,杜甫在洛阳参加“国考”不第,他也不太在乎。 他连成绩都没问,掸掸身上的灰尘,开启了齐赵漫游计划(山东与河北南部一带)和梁宋漫游计划(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为期近十年。 一是年轻; 二是家道尚可(父亲杜闲时任兖州司马)。 在齐鲁大地,杜甫留下现存最早的几首诗,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豪情远志; 在梁宋,杜甫遇上偶像李白,连连发帖诉说倾慕之情,亲密地如同情侣一般“共被携手”。

02
35岁时,唐玄宗下诏:
“天下通一艺者赴京应考”。
见过了大世面的杜甫收敛起年轻时的轻狂傲气,回归正途,准备正儿八经考取功名。 孰料权臣李林甫怕考生揭露自己执政以来的劣迹,口称“当今天下已经没有人才可选”(成语:野无遗贤),哄骗过耳软心活的皇帝,把包括杜甫在内的一干学子拒之门外。 正规渠道不管用了,杜甫无奈转向“干谒”这条路。 所谓“干谒”,就是走门路。 所用手段不外乎:钱财与宴请。 对学子来说,给大哥送上出彩的文章,则是另一种高雅的套路。 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哥都有文化,这时候,诗人会变换写作技巧,突出歌功颂德的字眼,甚至近乎露骨地跪舔。 这样的诗,不好写。 李白是谪仙人,才思泉涌,写就“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表面说自己视功名如无物,实则激赏名士韩朝宗的品格。 杜甫是老实人,苦吟成章: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是实打实地吐槽了:做个正人君子饭都吃不饱,还不如成天游手好闲。

03
跪舔这件事,的确有辱斯文。 史家总是有选择性遗忘。 为啥? 既然是“诗圣”,总得给点面子吧。 但这事,“诗圣”确实干过,次数也不少。
比如,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是杨国忠的死党,四川小混混出身。 最大功劳是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期间,成功逼反了南诏人,损兵折将,丢失国土,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面对这样的人,杜甫却大笔一挥,写下《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 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 侯伯知何算,文章实致身。 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沈沦。 脱略蟠溪钓,操持郢匠斤。 云霄今巳逼,台衮更谁亲? 凤穴雏皆好,龙门客又新。
按杜甫的论调,这位鲜于大人,不但是千里马、座山雕附体,更继承了姜太公那样的高贵人设,才艺比配玩斧子的杂耍匠。 非但如此,家族基因极好,几个儿子就是一窝凤凰。 不知鲜于仲通识字否,面对如此这般的追捧,有没有勇气面对? 这还没完,杜甫又写:
...... 交合丹青地,恩倾雨露辰。 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
我都快饿死了,您不是丞相杨国忠的老铁吗? 赶紧帮忙美言,对我就是如久旱逢甘霖啊! 老杜的价值观,在这一刻似乎有所动摇哦。
再比如:张垍。 张垍是前宰相张说的公子,当朝驸马。 人品也够次。 一度联手高力士排挤李白,多年以后卖身投靠安禄山,堪称资深烂人。 杜甫交游面广,按理不应该不知道张垍的为人,不过在仕途面前,他还是选择了“装糊涂”——
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 顾深惭锻炼,才小辱提携。 槛束哀猿叫,枝惊夜鹊栖。
——《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
把张驸马家里比作碧海青天凌霄宝殿; 你是玉皇大帝啊?只怕我才能不足,辱没了提携; 修为不够,有负照顾。 这都是些什么话啊?

04
很多时候,诗圣对于面子,是不那么顾及的。 比如“卖惨”。 一开始,杜甫的操作,就选择了难度系数最高的“通天级”——皇帝直通车。 而且一来就是套餐,“砰砰砰”三连击。 用的都是自己祖上拿手绝活儿:赋。
第一篇《雕赋》—— 全篇雄壮惨烈,自比大雕,“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只是怀才不遇,时运不佳。 按照惯例,正文之外必须附上说明(《进<雕赋>表》),杜甫在这个时候露了怯,一再恳求“伏惟明主哀怜之”,否则“衣不盖体,只恐转死沟壑”。 这种卖惨,显然皇帝见多了,并无感觉,纯属画蛇添足。
第二篇《三大礼赋》—— 文采依然昂扬。 可他不吸取教训,在说明文字上(《进<三大礼赋>表》),一再卖惨:
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卖药都市,寄食有朋。……恐倏先狗马,遗恨九原。
当个江湖郎中,在朋友家里蹭饭,宛如风中之烛,命若游丝。 真惨啊,差不多就是丐帮的生活水准了。 那你好意思说是在皇帝的私家园林里混过吗? 麋鹿可是地道的皇家宠物,可为何你混成了流浪狗? 要不是自己脑子不好使,要不是皇帝不靠谱…… 大约是杜甫的执着感染了唐玄宗,他让负责人才招揽的集贤院联系上杜甫,准备作进一步考核。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第三篇《封西岳赋》—— 本意是请求皇帝上西岳华山封禅祭祀,全篇写得荡气回肠。 在表文中他提到:
“维岳,受陛下元弼,克生司空”。
“司空”,正是指的当时刚刚接替李林甫,朝野上下口碑更差的杨国忠。 假如山岳有灵,赐予皇帝一个治世能臣,那么此人正是杨国忠! 口气决绝,亦能看出杜甫当时的境况: 在没有政治靠山的情况下,迷茫而无奈,只要是名声在外的大官,都是他字里行间能够投射到的“宏大形象”。 说饥不择食有点伤人,称见风使舵又恨其无节。 真是分裂的杜子美呵……

05
杜甫被人牢记的是“百年多病”和“吾庐独破受冻死”。 但是,身体到底有多不好,经济条件有多狼狈? 至少并不像诗文中写的那样极端。 如前所说,杜甫出身不错,非但不穷,反而有资本可以啃老。 不然在第一次科举不第后,还可以拿着家里给的零花钱,报一个“李白粉丝团”,外出漫游。 其后,二番应考被李林甫迫害,差不多又是十年时间,在长安干谒,又得花钱吧? 实在不相信杜甫会以一介白丁身份空手套白狼。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唐天宝十四载(755年)。 那年,杜甫47岁。 经过累年的干谒卖笑后,杜甫终于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差事,尽管只是管理仓库。 带着心酸的微笑,杜甫回家报喜。 可刚一进门就听到噩耗——小儿子饿死了。 奇怪的是,有关当年的史书并没有记载关中饥荒的事。 杜甫此时的家境,也不至于让儿子活活饿死。 唯一的可能,小儿子或许患上了某种消化道疾病,吃不下东西导致夭折。
与此同时,这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 天灾人祸凑到一起,打破了杜甫的盛世希望。 从此,他的作品愈发深刻,记录周遭的悲惨潦倒。 但,这并不表示自己一样也陷于穷困。 在杜家前往鄜州羌村避难时,杜甫写下诗句:
……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
从中可以看到,在国难大背景下,他们还能勉强过个“小康”: 秋收时节,大米和黄米收获了,可以用来酿酒,家养的母鸡也在扑腾乱跳,村中老乡知我归来,大包小包地过来看我,大杯小杯与我喝酒。 这是乱世之中难得的乡土温情。 可见,杜甫并不贫穷。
若说经济拮据,倒是可能出现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 当杜甫听说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银川),便从鄜州兴冲冲前往扈从,路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 由于名气不大,折腾了两个月,逃了出来,来到行在。 新皇帝对杜甫的行为很赞赏,封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 职务不大,但属于助理一类,经常能够得见天颜。 只是,杜甫的运气实在不堪,刚刚看到希望没几天,又因为营救老相识房琯,说话太直触怒了唐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半年间,杜甫往返于洛阳(探亲)与华州。 彼时,安史之乱正焦灼,河南一片焦土...... 杜甫在奔波流离中苟活,生活担惊受怕,吃了上顿没下顿。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写在这个时候。

06
几经辗转,杜甫带妻儿来到成都,投靠故交——剑南、东川节度使的严武。 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着手经营浣花溪畔的草堂。 从一亩地开始,到“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为满园。”(《萧实处觅桃栽》) 以及“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凭何邕觅桤木栽》)。 桃树与桤树,都是高价值经济作物,就算行文略作些夸张,几百根的规模还是有的。 杜甫在成都,一开始就很富足。 也许,还是文艺工作者的心态作祟,杜甫喜欢在外人面前不由自主地卖惨。 比如写在草堂时期的一系列诗歌:
入门依旧四壁空。 ——《百忧集行》
百年粗粝腐儒餐。 ——《宾至》
恒饥稚子色凄凉。 ——《狂夫》
见得多了,便一笑了之。 大概这与杜甫是水瓶座有关,总是那么情绪化,甚至带点玻璃心。 实际上在他的内心,草堂是最温暖安逸的港湾,那里有粮食和蔬菜,更有诗和远方。
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 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连出个差都惦记着家里的鸭鹅; 甚至思虑是否要多栽些竹子。 如果不是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精神生活会提上日程吗?
非但在成都草堂,后来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居住的四年里,杜甫也是家有余粮。 在那里,他主掌着一大片公田,下面还有佃农打工。 在夔州,杜甫还意外遇到一位好心人“吴南卿”——杜家的远亲,职务是忠州(今重庆忠县)司法参军。 吴南卿一次性送他四十亩果园。 说起这园子,老杜很得意:
“柴门果树向千株,丹橘黄柑北地无。”
所以,你对老杜的“家徒四壁”还能感同身受吗?

07
再聊聊杜甫与人打交道这件事。 与偶像李白相似,杜甫总带有一种理想视角。 认准一个人,就认可他的一切,不惜以自己的人格担保。 实际的情况是,往往被坑得很惨。 唐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于半月内先后去世。 国丧当头,陵寝尚未就位。 严武被临时抽调回长安,监修陵墓。
50岁的杜甫此时已辗转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与州刺史兼东西川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章彝过从甚密。 章彝原是严武僚属,在严长官赴京城挂职时,他相当于蜀地一把手。 杜甫与之搞好关系,并没有什么过错。 问题关键是,杜甫依然未改当年在长安四处干谒的毛病,逮着一个恩主,就使劲“薅羊毛”。 譬如章彝爱好出猎,半夜时分调遣卫士整装待发,准备在黎明拉开场子,杜甫拖着老迈之躯,记录下这一场景:
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马一马骢。 况今摄行大将权,号令颇有前贤风。 【蒐(sōu)】
——《冬狩行》
看上去也没啥不妥,点赞父母官的排场,最多算是应制之作。 可当时有一个特殊情况: 长安被吐蕃人袭扰,新皇帝唐代宗号召天下勤王,结果大家伙儿纷纷保持沉默。 章彝倒好,有功夫带着人马打猎,这是选择性失聪吗? 但此时,对于章彝,杜甫只有歇斯底里地赞美: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 训练强兵动鬼神。
——《奉寄章十侍御》
听得让人后背直冒鸡皮疙瘩。 如果章彝被当作国之栋梁的角色,那严武又作何讲? 更尴尬的是,在尾联,杜甫提到:
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这里是正话反说,“勿云”就是“要云”。 意思是,您若有朝一日回京面见皇帝,万不可告知蜀地还有一个钓鱼翁哦! 这种修辞倒也不稀奇,稀奇的是为何杜甫那么笃定章彝日后会高升?
事实正相反。 一年之后,严武以剑南东川西川三镇节度使身份再度回蜀。 杜、严二人是故交,得知这个消息,当然开心,又是写诗又是摆酒。 严武也很够哥们儿,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于是州长官高级幕僚。 “杜工部”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不料,严武发觉了章彝不对劲——在自己离开的这段时间,私结党羽,专横跋扈。 叫你留后,没叫你断了我的后路! 严武找了个借口,将章彝杖毙。 一查各路往来书信,牵扯到杜甫。 严武记仇,想起了一段往事—— 之前在成都,老杜仗着自己有才华,喝醉了发酒疯,躺在严武床上指着鼻子骂:“严挺之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便动了杀心,要亲自去杜甫住所抓人。 但出门的时候,帽子被门口的竹帘连续勾掉三次。 左右多有同情杜甫的人,借机给严母送信。 严武是孝子,不敢违背,这才刀下留人。 这场纠葛之后,杜甫似乎没了为官的兴致,辞职回归草堂。 半年之后,严武暴亡,失去靠山的杜甫乘船移居夔州。

08
在夔州待了近四年后,大历三年(768年),思乡心切的杜甫,举舟出三峡。 一年多的时间,举目无亲。 这一次,杜甫是真的穷困潦倒了。 以船为家,漂泊穿行在长江、湘江之上。 次年正月间,杜甫在潭州(长沙)迎来一位不速之客:苏涣。 让人意外的是,杜甫对这位苏先生表现出近似于崇拜的态度,要不是年老体衰,真会像年轻时追李白一样,跟随苏涣去浪迹天涯。 苏涣何许人也,竟悄悄“偷”走了杜甫的心?
苏涣是四川眉山人,与两百年后的苏东坡同名同姓兼老乡。 苏涣早年间无甚追求,仗着少年勇武,干起了强盗的勾当,善用一种暗器,叫白弩,百步之内可击中目标。 也不知干过多少票,江湖上逐渐有了这么一号人物。 按照惯例,大家送他一个外号“白跖”。 这可不是厚道的称呼,“盗跖”是春秋末年的杆子,被誉为“强盗祖师爷”。 能成为另一个版本的行业偶像,可知苏涣的威慑力。 人过中年,苏涣意识到这么混也不是个事儿,于是痛改前非,“变节从学”,居然考取了进士,担任御史之职。
一个社会渣滓居然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官场中人,混得比自己好。 也许就是这段经历,让杜甫特别佩服。 再看自己,50多年时光,一直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连个正儿八经的功名也没捞着。 就着湘江上的小船,杜甫拜读苏涣的诗文,赞道:
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 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黄初”是魏文帝曹丕年号,代指建安文学,一下就把地位拔高了。

09
长沙匆匆一别后,杜甫总是没来由的想起这位忘年交:
宴筵曾语苏季子,后来杰出云孙比。 ……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
大意是: 苏先生有着出人头地的志向,为拯救苍生,就别学谢安石隐居东山了,赶紧出来干事业! 又在《入衡州》中表示:
剧孟七国畏,马卿四赋良。 门阑苏生在,勇锐白起强。
一口气将古人剧孟、白起、司马相如列出来与苏涣较短长。 看似无厘头的类比,实则表达了杜甫对自己老不堪用的痛惜。 看得出,李白之外,苏涣是杜甫毕生推崇的第二号人物。
平心而论,苏涣的诗并不太高明,全唐诗也就收录四首。 按照郭沫若的说法:
“(苏涣)他既不是消极的遁世者,也不是浮夸的愤俗派,而是胸有成竹的实践家。”
写作技巧并不怎么出色,不足以让杜甫“倾倒备至”。 可贵的是内涵,是精神力量。 大历十年(775年),名将哥舒翰之子哥舒晃据广州造反,苏涣身为首席谋士参与其中,兵败被杀。 而在五年前的那个冬天,杜甫已经病逝于从长沙行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很难说苏涣的“实践力”不是杜甫在行将作古时的心理投射,不然会不遗余力地为他呐喊? 这,成为杜甫毕生的一个秘密。

10
杜甫也是一个平凡人。 这才能契合“大众心中”的诗人形象。 今人聊杜甫,已经很难深入到字里行间去理解,甚至有了那么一些误解。 或许是我们已经习惯塑造完美的偶像神话,忽略了诗人的本质: 来自于民,投身于民。
在我们的近邻,杜甫的知名度和号召力远胜中国。 杜甫的经典诗作被收录到韩国初高中课本,“只要是中学毕业生,都知道杜甫”。 日本《SINICA月刊》曾进行过“汉诗国民投票”的评选,《春望》成为最受欢迎的诗歌。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系教授吉川幸次郎是杜甫在东瀛的头号粉丝,称“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泰戈尔说: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
历经尘世的风雨侵袭,依然能痴心不改。 坚守作为一个灵魂诗者的底线。 哪怕是做出一些反常的举动和思考; 哪怕带有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缺陷。 这才能够称之为“圣”!
t
treeinroom
我竟然一字不落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