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1楼coalpilerd的帖子 是啊,当时很多赤脚医生是城市下放的知识份子。 他们真是奉献了青春年华 现在,象二舅这样的纪录片,诋毁他们,感觉就是倒打一耙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13:41
我家小时候有本被翻烂的破书,好像叫赤脚医生手册。好处是我家人不是医生但是医药方面比较有点概念,坏处是有点自以为是。赤脚医生也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xwei26 发表于 2022-07-29 13:22
那是被迫奉献。若不是政策要求,谁愿意在个没水没电没网、去最近的人家也要走十里山路的破屋子里住十年啊。 赤脚医生和他们的病人同样是那个疯狂年代的受害者。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2-07-29 13:47
我爸下放时也兼任赤脚医生呢。他跟我背过赤脚医生口诀,还会一点针灸。 这段经历对他的好处就是他后来养鱼时会给鱼治病。家里的金鱼被养得又肥又大,偶尔生病他就给抗生素或者抗霉菌的药,居然都能救过来。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2-07-29 13:35
回复 13楼coalpilerd的帖子 LOL 没网都来了 不过那时真是艰苦,根本没有象样的房子 很多人不是被强迫的,是自愿,或者说是被那个时代洗脑了,上山下乡被认为是很光荣的事。 现在估计没人会被洗脑了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13:51
回复 18楼coalpilerd的帖子 那是因为毛时代结束了,邓小平时代开始了 社会主流思想变了,万元户,出国留学是社会主旋律 有的知青当然不惜和村干部睡觉拼命回城了,这叫“追赶时代的脚步”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14:05
对,当时环境是,文革如火如荼,正规学校关门了,正规医生进牛棚了~~ 所以只能用这种二把刀的临时措施了,总比啥都没有强。 所以文革以后,拨乱反正,医生恢复工作了,学校恢复招生了,赤脚医生就结束历史使命了。 现在又来给赤脚医生招魂,是文革2.0真的要来了吗?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2-07-29 13:29
很多赤脚医生是被迫奉献和牺牲的,这是事实。。 但接受他们治疗的农民,则明显是受益者,而非受害者,这也是事实。。 Namama 发表于 2022-07-29 14:11
如果有被二把刀治坏了的,那就是受害者了呗。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2-07-29 14:37
我觉得赤脚医生对整个中国健康水平的提高还是很有好处,强过乡下卖跌打损伤药的 centenario 发表于 2022-07-29 14:52
赤脚医生肯定是用处很大,虽然水平不行,但无论如何总的来说是用现代医学为治疗手段,肯定利大于弊。不过中国平均寿命提高,功劳最大的白菜化的抗生素。 驫龘麤靐 发表于 2022-07-29 14:56
抗生素普及到贫困山区,那是很后面的事情了吧?? 初期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其实更取决于一些很基本的卫生措施,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率的下降。。 Namama 发表于 2022-07-29 15:01
何不食肉糜? 赤脚医生制度是在社会医疗资源有限情况下的选择。当年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赞扬。 联合国还组织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到中国来观摩、参观学习。 另:1965年开始就提倡赤脚医生了,那时候文革还没开始呢。 SSBN826 发表于 2022-07-29 15:26
你搞错了, 维基里面赤脚医生的历史: 历史编辑 赤脚医生最早出现在大跃进时期。[1] 1965年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传达到卫生部后,卫生部党委决定大力安排城市医务工作人员下乡和培训农村医务工作人员。 “赤脚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公众报刊是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文章《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这是《文汇报》记者对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王桂珍、黄钰祥事迹的调查报告,“赤脚医生”是当地农民发明的用语。9月14日《人民日报》转载,毛泽东看后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到1975年底,全国赤脚医生人数达150多万。 1985年初,卫生部做出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原赤脚医生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可以继续行医。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的历史由此结束。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根据当时的报道,中国有102万乡村医生,其中近70%的人员为初、高中毕业,近10%的人员为小学毕业。 文革前的农村医疗人员,不叫“赤脚医生”。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2-07-29 15:43
中国的第一个抗生素生产车间就是汤飞凡建立的。我爸那一代的人小时候都被普及过沙眼防治的知识,也是汤飞凡的功劳。 你觉得批斗高级知识分子和医学普及不相干么?事实是一个汤飞凡抵得过一万个赤脚医生。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2-07-29 15:59
没人为批斗高级知识分子洗地,这肯定是不对的。。 但这里谈的是赤脚医生,谈的是基层农村的基本医疗体系,那能不能就事论事的只谈这个? 农村医疗和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当然是不相干的两回事。。 60-70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被批斗也好,没被批斗也好,都不会去基层贫困山区的农村当医生。。。 反面例子其实也有,改革开放后,进行市场化改革,曾经有那么10-20年,整个农村基层医疗体系是在崩溃中的,虽然那时候城里的知识份子早就已经平反/恢复待遇了。。 所以么,就事论事就好,谈赤脚医生/农村医疗,就别乱扯其他的。。 Namama 发表于 2022-07-29 17:48
so? 你的孩子出生3个月后才去起名字,上户口,所以这前三个月这个孩子就不存在? SSBN826 发表于 2022-07-29 15:49
回复 59楼ellen_1010的帖子 伟大的人!👍 lansenlin 发表于 2022-07-29 20:37
说的就是医疗体系问题呀。高知要为医疗体系做贡献,亲自跑乡下去当医生是最没效率的做法了。像汤飞凡那样推青霉素生产,推病毒防治方法,才是高知最大化自己能力做出的贡献。没有高知们建立的药厂,没有他们普及各种知识,赤脚医生们连医疗手册和必需的药物都木有,遇到感冒就只好让病人多喝开水了。 汤飞凡要是没在五十年代被整死,中国的医疗会强大得多。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2-07-29 18:16
回复 58楼ChristinaW的帖子 那些高学历的医生大老爷们,不愿意去农村啊 难道农村就不能搞赤脚医生自救? 你有啥好主意?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20:49
回复 64楼ChristinaW的帖子 你以为赤脚医生就是赤着脚大字不识的农民? 没看懂你的逻辑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20:55
回复 66楼ChristinaW的帖子 你辩才一流LOL 不过你说的也对,无论是北京还是天津的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入了农村户口就是农民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20:58
回复 68楼ChristinaW的帖子 我想表达的是,建国以后建立了很不错的农村卫生系统(比如前面有一层的爷爷), 在农村行医的,都是受过足够教育的专业人士 你是在做梦么?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21:05
回复 71楼ChristinaW的帖子 你绝对是错的 很多赤脚医生都是轮训,就包括去发达城市进修的 前面我提的我妈最得意的学生是铁路工人,送去到天津上海北京进修了不知道多少次。 最后成为我们地区的妇产专家 3个月是你想象得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21:13
所以你妈说的不是赤脚医生,而是文革前的制度。 你自己可以去找一些历史书看看。 当然,文革时期,你妈妈说的那波人,和后来粗制滥造的一大波一起,都被称作了赤脚医生,但实际上不能算一回事。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2-07-29 21:15
回复 1楼laohua001的帖子 批评赤脚医生制度的都是刻舟求剑。 赤脚医生水平虽然不行,但是比不识字的农民大爷大妈还是要强。 以前农村那状况,没有赤脚医生,生病了就是等死。赤脚医生好歹 知道给你吃打虫药,会打青霉素。这个,就救了不知道多少人了。 xialaoshi 发表于 2022-07-29 21:08
回复 54楼coalpilerd的帖子 这个汤飞凡是我1楼提过的,毛和周强烈批判的老爷太太卫生部。 当时,卫生部把几乎10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缺一少药。 汤飞凡这些人可不是单纯的科研人员,和美国的福熙,中国的李兰娟钟南山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 你应该去看看626指示的历史。 路线之争都是你死我活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18:39
回复 73楼ChristinaW的帖子 我不用看什么历史 我妈和她学员得照片,我看过不知多少遍。 照片上都是标着赤脚医生学习班,半农半医学习班,支持农村医学班。当时赤脚医生是非常光荣得 你的意想成分太多了 laohua001 发表于 2022-07-29 21:18
汤飞凡的角色可不是Fauci和钟南山,真要比的话他其实更像Slaoui。但是他比Slaoui厉害太多了。 不过从你的回帖,我能看出二把刀赤脚医生的后代对于真正品德高尚、学术精神的专家的刻骨仇恨。也难怪中国的政治运动一向不缺乏市场。 coalpilerd 发表于 2022-07-29 21:27
回复 1楼laohua001的帖子 婴儿死亡率在建国初也只有20%吧, 50%代表一半婴儿活不过婴儿期,不可能吧 DiabloIV 发表于 2022-07-29 15:27
最简单的逻辑,如果这批人能够胜任, 为什么文革结束后,要重新考试才能继续行医呢? 如果你妈带过好多届,有的叫赤脚医生, 也许你妈三个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都不错, 但也仅仅是个例~~ 想知道历史,只通过个例是没有意义的。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2-07-29 21:31
这就好像民办教师清退似的。 后来培训出来的人多了,就能选了。 不要刻舟求剑。赤脚医生有其历史功绩,但这不代表我们现在还要实行赤脚医生制度。 现在本科生都找不到医疗职位,要硕士博士才行,这不代表60年的时候也必须要硕士博士才能治病。 xialaoshi 发表于 2022-07-29 21:40
所以,你告诉我,1979年,和1969年,人才数量上的区别在哪里? 十年文革,所有学校都停课了,你哪里有“培训出来的人多了“? 新中国农村医疗的成果,都是刘邓这些右派的功劳, 赤脚医生这种毛左政治挂帅的产物,起的只有负作用~~ 别现在舔着脸来抢功劳。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2-07-29 21:44
老兄你要去学点历史哦。谁告诉你十年文革学校都停课了? 工农兵大学生也许质量上比不上正式大学生,但是数量上并不少哦。 再说了,赤脚医生是学校培训的嘛? xialaoshi 发表于 2022-07-29 22:09
如果你觉得工农兵大学生也能叫上学, 三个月培训出来的也能叫医生的话~~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2-07-29 22:13
八几年农村医生持证上岗,本来就是在赤脚医生的大盘子里再精选哦。 冒昧问一下,您老贵庚啊?80年代或以前,有没有去华北农村之类的地方住过超过1一个月时间? xialaoshi 发表于 2022-07-29 22:26
“八几年农村医生持证上岗,本来就是在赤脚医生的大盘子里再精选哦。” 这不是更说明了赤脚医生制度的坑人么? 人还是那些人,也不是更聪明,也不是学历更高, 区别就是,文革时期只要读毛主席语录就能当医生, 文革结束后,就需要真正学医考试,而且他们也不是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学。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2-07-29 22:30
她一个30多岁的人,貌似连中学都在美国读的, 她对中国的所有认知和经验都来自她自恨的64父母,从小被父母PUA,进行自恨教育。 你和她谈80年代华北农村,这不是扯么? Namama 发表于 2022-07-29 22:39
她要真是64后代的话,应该恨小邓子,而不是老毛啊。 64又不是老毛镇压的,是小邓子啊。 xialaoshi 发表于 2022-07-29 22:46
当时卫生部的老爷和现在某些人一样,要训练合格的医生比如PhD啥的。 老毛和周,非常的反对。当时,中国啥情况呢,婴儿死亡率接近50%,孕妇死亡率接近0.5%。老毛专门批了卫生部是老爷太太卫生部,看着人民去死。培养的医生只留再城市。在这个背景下我妈和她好多同学被下放了。
赤脚医生基本没有农民。因为,农民基本不识字。 主要是识字的军人,工人,和城市学生 。 我妈最得意的学生是铁路工人,女的,培训前是列车检验员,退休前已经是三甲妇产主任,本地区的大拿了。
赤脚医生培训大概是半年到2年,看学员情况。
赤脚医生主要任务是,传播基本卫生医学常识,比如不喝生水,伤口消毒啥的。 妇幼保健,这块特别重要,当时口号是人多力量大。普及疫苗。 稍微难的病,赤脚医生确实是不行。
赤脚医生的成果主要是两条: 第一是普及卫生知识,第二是人口增加
我妈是奉献的一代人,我们地区搞妇产这块的基本都是她们的徒子徒孙
我妈经常说不但自己奉献了,子女也奉献了
🔥 最新回帖
我爸爸就是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医疗事故也是频频发生。赤脚医生当然是当时的应急之举,但是不得不说还是很有创造性的举动。 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有一大批接受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对当时广大农村的百姓来说真的是救命的。赤脚医生的培训也是有标准的,跟他一起参加培训的人员,最后成为赤脚医生的可能只有一半吧。有人坚持不下来,有人是真学不会。
农村赤脚医生大都是村里读过几年书的人,脱离了体力劳动,是受益者
🛋️ 沙发板凳
基本(99%)是胡扯
足外翻,典型的小儿麻痹症
对,当时环境是,文革如火如荼,正规学校关门了,正规医生进牛棚了~~
所以只能用这种二把刀的临时措施了,总比啥都没有强。
所以文革以后,拨乱反正,医生恢复工作了,学校恢复招生了,赤脚医生就结束历史使命了。
现在又来给赤脚医生招魂,是文革2.0真的要来了吗?
二舅被人打殘后第一年可能就是翻的这本赤脚医生手册
这段经历对他的好处就是他后来养鱼时会给鱼治病。家里的金鱼被养得又肥又大,偶尔生病他就给抗生素或者抗霉菌的药,居然都能救过来。
是啊,当时很多赤脚医生是城市下放的知识份子。
他们真是奉献了青春年华
现在,象二舅这样的纪录片,诋毁他们,感觉就是倒打一耙
那是被迫奉献。若不是政策要求,谁愿意在个没水没电没网、去最近的人家也要走十里山路的破屋子里住十年啊。
赤脚医生和他们的病人同样是那个疯狂年代的受害者。
LOL 没网都来了
不过那时真是艰苦,根本没有象样的房子
很多人不是被强迫的,是自愿,或者说是被那个时代洗脑了,上山下乡被认为是很光荣的事。 现在估计没人会被洗脑了
对,就像“活着”里面一样,所有的人都是好人,造成悲惨命运的的,是这个制度。
一声长叹啊。现在西方财团控制的医疗行业,打压中医针灸,一定要患者去做CT,吃特效药。对还不发达的地区真是灾难。
拜托,那时候知青回城的名额紧俏得不行,有些女知青为了回城甚至去陪睡干部。我不能说那时候绝对没有被洗脑的,但是想回去的才是多数。不然你看现在几个下放知青还留在山里头。
说没网主要是为了表示一个跟外界消息彻底隔绝的状态。陪着我爸十年的只有一本四五百页的小说,都快被翻烂了。
那是因为毛时代结束了,邓小平时代开始了
社会主流思想变了,万元户,出国留学是社会主旋律
有的知青当然不惜和村干部睡觉拼命回城了,这叫“追赶时代的脚步”
真能胡扯,害了人家的青春,还要污蔑人家是自愿的,就跟强奸犯似的~~
文革后,拨乱反正,知青回城,已经没有能力继续让大量知识青年搬去农村居住了。。
这和学校恢复招生根本毛关系都没有。。
很多赤脚医生是被迫奉献和牺牲的,这是事实。。 但接受他们治疗的农民,则明显是受益者,而非受害者,这也是事实。。
我给你讲,是时代的大潮,每个人都是时代大潮的弄潮儿
你就给我扣帽子
如果有被二把刀治坏了的,那就是受害者了呗。
估计你说错了 我们村赤脚医生是要煮针头五分钟的 一丝不苟
是否是受害者,要看what's the alternative?
没有赤脚医生看病的结果,并不是就会有正规医生看病,而是彻底没人看病,完全自己土方子硬抗。。 这当然是比赤脚医生更加糟糕的结果
赤脚医生肯定是用处很大,虽然水平不行,但无论如何总的来说是用现代医学为治疗手段,肯定利大于弊。不过中国平均寿命提高,功劳最大的白菜化的抗生素。
抗生素普及到贫困山区,那是很后面的事情了吧??
初期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其实更取决于一些很基本的卫生措施,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率的下降。。
我原来以为文革2.0和1.0是神似,现在看来不止神似,形也相似。
抗生素58年量产,然后儿童夭折率就开始暴降。我很怀疑夭折新生儿是否纳入平均寿命的统计,早期的赤脚医生在接生时,我也很怀疑是不是能比村里接生婆更靠谱。
我觉得这些人得思考一下为啥赤脚医生被农民接受相信爱戴, 而自己学了那么多知识金光灿灿的文凭病人不买账看不起。本质上还是屁股坐哪边, 为了钱去看病, 医术再高也只是歪心思害人, 被人民唾弃, 如同今天的美国医疗。
何不食肉糜?
赤脚医生制度是在社会医疗资源有限情况下的选择。当年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赞扬。 联合国还组织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到中国来观摩、参观学习。
另:1965年开始就提倡赤脚医生了,那时候文革还没开始呢。
婴儿死亡率在建国初也只有20%吧, 50%代表一半婴儿活不过婴儿期,不可能吧
你搞错了,
维基里面赤脚医生的历史:
历史编辑 赤脚医生最早出现在大跃进时期。[1] 1965年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传达到卫生部后,卫生部党委决定大力安排城市医务工作人员下乡和培训农村医务工作人员。 “赤脚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公众报刊是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文章《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这是《文汇报》记者对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王桂珍、黄钰祥事迹的调查报告,“赤脚医生”是当地农民发明的用语。9月14日《人民日报》转载,毛泽东看后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到1975年底,全国赤脚医生人数达150多万。 1985年初,卫生部做出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原赤脚医生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可以继续行医。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的历史由此结束。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根据当时的报道,中国有102万乡村医生,其中近70%的人员为初、高中毕业,近10%的人员为小学毕业。
文革前的农村医疗人员,不叫“赤脚医生”。
婴儿死亡率是计算入预期寿命的,这也是解放前所谓预期寿命才35岁的最大影响因素,虽然当时那个环境下,这种数据是如何统计的,就不好说了。。
你这数据有更详细,论年的吗? 仅仅就这数据来看,夭折率暴跌和赤脚医生在农村的普及也基本同步,所以看不出啥?或者说仅仅从数据上来看,死亡率暴跌也能解释为赤脚医生/新医疗习惯在农村普及的成就?
so?
你的孩子出生3个月后才去起名字,上户口,所以这前三个月这个孩子就不存在?
中国的第一个抗生素生产车间就是汤飞凡建立的。我爸那一代的人小时候都被普及过沙眼防治的知识,也是汤飞凡的功劳。
你觉得批斗高级知识分子和医学普及不相干么?事实是一个汤飞凡抵得过一万个赤脚医生。
有些人就是像晋惠帝一样站在边上,说: 何不食靡?
战场有种兵叫急救兵,那种治伤的手法,简直跟杀猪一样, 给你们这种贵妇看了一定皱眉, 没消毒环境手法又糙,简直是在谋杀。 但是需要啊, 非常的需要。
在当时中国环境下你想做到每个村都有人做医生 你要开多少医疗学院培养多少年? 打了几十年的战, 一穷二白,赤脚医生的积极意义只要不瞎不蠢, 都能看出来。
当然会有很多医疗事故,水平有限, 但是肯定救活了更多人
没人为批斗高级知识分子洗地,这肯定是不对的。。 但这里谈的是赤脚医生,谈的是基层农村的基本医疗体系,那能不能就事论事的只谈这个?
农村医疗和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当然是不相干的两回事。。 60-70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被批斗也好,没被批斗也好,都不会去基层贫困山区的农村当医生。。。 反面例子其实也有,改革开放后,进行市场化改革,曾经有那么10-20年,整个农村基层医疗体系是在崩溃中的,虽然那时候城里的知识份子早就已经平反/恢复待遇了。。
所以么,就事论事就好,谈赤脚医生/农村医疗,就别乱扯其他的。。
我的老家在一个岛上, 离苏州就一小时的船可达, 现在修了跨湖的大桥。 当年冬天的时候,太湖会结冰,船就不能开, 岛上有个感冒发烧,转成肺炎就会死人, 某亲戚就这样没了。 所以有办法的人在太湖结冰前都尽量出岛住在子女家。
赤脚医生打针打坏的例子我见过。 我妈妈74年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做手术, 住了2星期的医院, 当是住院的里面有个高个子女的, 干练爽朗长得像电影里的妇女队长。 后来人家说她就是妇女队长, 家里也算有点小权的, 打针(抗生素)打得局部发炎, 最后送到这里, 挖掉一块肉, 都住了一个多月了。
说的就是医疗体系问题呀。高知要为医疗体系做贡献,亲自跑乡下去当医生是最没效率的做法了。像汤飞凡那样推青霉素生产,推病毒防治方法,才是高知最大化自己能力做出的贡献。没有高知们建立的药厂,没有他们普及各种知识,赤脚医生们连医疗手册和必需的药物都木有,遇到感冒就只好让病人多喝开水了。
汤飞凡要是没在五十年代被整死,中国的医疗会强大得多。
我妈刚好相反,自己写的申请。家里死活不同意。
所以,我妈对我有些愧疚。
我给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这个汤飞凡是我1楼提过的,毛和周强烈批判的老爷太太卫生部。
当时,卫生部把几乎10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缺一少药。
汤飞凡这些人可不是单纯的科研人员,和美国的福熙,中国的李兰娟钟南山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掌握大量的行政资源。
你应该去看看626指示的历史。
路线之争都是你死我活
作者:复兴网 来源:复兴网 2020-06-28 18:05:00 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使毛泽东极为不满。由于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65年,毛泽东终于发怒。可能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发怒,竟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 毛泽东曾多方解决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问题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曾采取过多种措施没法解决问题。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中那些旧有的医生就有了存在的空间。这些旧医生中,不乏巫医神汉,跳大神的现象在中国农村也普遍存在。接生婆仍然在广大农村活动,落后的接生方式使许多农村妇女产后生病,婴儿死亡率很高。即便是那些稍有些医学知识的农村医生,水平也普通较低,致使医疗事故频频发生。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曾探索通过发展中医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毛泽东就曾多次认为,中医需要器械不多,行动灵活方便,中药也不贵,农民抓得起,因此,发展中医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有利。1958年,毛泽东作出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是,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学成的中医大多也留在城市医院工作,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于是中央转而探索另一种解决方式——派城市的医生组成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指示,1965年之前还陆续出台了许多方案,要求各级医院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为农民治病。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又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曾加入其中,深入农村巡诊。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人下农村巡诊。 但医疗队下乡毕竟是临时性的,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每次下乡只能走两三个乡镇,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不可能带齐各种医疗器械,也不可能配齐各专科人员,无法达到有效地为农民治病的目的。此外,医疗队长期下乡,各级医院要打乱日常工作来安排人员,农村要为安排医疗队的食宿而费脑筋。因此,许多地方组织医疗队下乡没有长期坚持,有的地方甚至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态度,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毛泽东极为不满。 毛泽东的一次发怒被称为“六二六”指示 毛泽东内心积压的火气,终于在1965年6月26日爆发了。这一天,毛泽东根据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说: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当毛泽东听到这组数字时,发怒了。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说:“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毛泽东发怒后,卫生部立即研究贯彻毛泽东指示的办法。由于毛泽东这次发怒中作出的指示是在6月26日,因此,卫生部把毛泽东在这一天的指示称为“六二六”指示。 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再次召见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事情。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毛泽东说:“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毛泽东接着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毛泽东在作出“六二六”指示时,并没有谈到“赤脚医生”这个词。但他的指示中有一条——要有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在农村给农民看病。毛泽东还划定了培养这样的医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高小毕业生,二是学三年医学。这些只是毛泽东当时的一个基本构想,在他的头脑中,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在执行毛泽东指示中,大体是按照毛泽东所说的条件做的,但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养的乡村医生名称也不同。但不管怎样,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了。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迅速建立卫生院,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 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催生中国“赤脚医生” 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原来,这个公社于1965年夏就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学期四个月,学的是一般的医学常识以及对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学员学成后,回公社当卫生员。在第一批学员中,有一个叫王桂珍的,来自江镇公社大沟大队。在学习中,她十分刻苦。后来她自己回忆道: 我连中学的门都没进过,比方那些化学元素符号,还有什么“大于”“小于”……老实讲,一下子真搞不懂。那时候我自己挺能吃苦,学得挺认真。老师让晚上9点熄灯,我拿个小的手电筒在被子里看到夜里12点。 由于王桂珍在班上学得认真,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结业后,她被安排在江镇公社当卫生员,是该公社第一批28个卫生员之一。这些卫生员实际上仍是公社一级卫生院的实习医生,或者是护士、护理员,农民生病还是要到公社卫生院来。换句话说,公社培养的卫生员还是没有像过去乡村游医那样走村串户到农民家中去给农民治病。但王桂珍结业后却与别人不一样,没有选择待在卫生院等农民上门治病,而是背起药箱,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们治病。农忙时,她也参加农业劳动。 开始,农民们并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说,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了四个月就能当医生?但王桂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一个病人牙齿痛,她要给病人针灸,病人不敢,怕痛,她就先给自己扎。经王桂珍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大家开始宣传她,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她开始在农民中有了声望。此外,王桂珍和同伴们还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100多种中草药,在村里专门建了土药房,利用自己有限的医疗知识,想出各种土洋结合的办法,让身边的老百姓少花钱也能治病。 与王桂珍事迹类似的还有另外一人。他叫黄钰祥。黄钰祥1953年毕业于苏州医专。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张蔼平相继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工作,直接为农民治病。这使得他对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看病难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 当时的江镇公社卫生院的条件极差,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没有高压蒸汽消毒设备,连高压锅都没有。针筒等最基本的医疗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钰祥仍然想尽各种办法为农民治病。他在认真为当地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注意以自己所学教卫生员医学知识,以便有更多的人为农民治病。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发出后,他开始积极参与江镇公社培养乡村卫生员的工作。他也就成了包括王桂珍在内的第一批农村医学速成培训班学员的老师。同时,他也经常下乡为农民治病。 王桂珍、黄钰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做法,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当地农民因多种水稻,平时劳动时是赤脚下水田的,所以当地农民早就有一个朴素的观念——“赤脚”和“劳动”是一个意思。当地农民见王桂珍经常在为农民看病之余也参加一些劳动,就称她为“赤脚医生”。实际上,“赤脚医生”就是既要劳动也要行医的意思。正如黄钰祥所说:“赤脚医生”是在农民中自行叫起来的。 王桂珍、黄钰祥这种类似过去乡村游医一样走村串户,甚至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治病,农忙时也参加部分农业劳动的方式,虽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宣传,但也只是放在“学雷锋”的范畴来宣传。因此,他们的事迹仅在上海基层范围内传播。至于“赤脚医生”这个词,更没有成为宣传重点,也不为全国人民所知,自然也不为毛泽东所知。 情况到1968年有了改变。这一年,上海川沙县和市卫生部门宣传王桂珍、黄钰祥的事迹已经近三年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沉淀,他们的事迹经受了考验,也有了一些值得在更广范围内推广的经验。于是,上海市派出记者前往川沙县江镇去调查、采访。采访中,思维敏捷的记者们意识到,王、黄二人的做法与毛泽东几年前作出的指示以及他所提倡的方式是契合的。因此,他们没有把采访结果写成一般性的报道,而是写成了一篇调查报告。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们对他们的事迹做了认真分析,觉得他们的做法是契合毛泽东指示精神的。调查报告把本来就有着内在联系的毛泽东指示和王、黄二人的事迹进行了深入发掘和说明。在写作过程中,记者们对文字精益求精,尽可能使文字生动活泼一些,并首次使用了农民创造的“赤脚医生”一词,还直接将它用到标题上,题目最后定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 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在重要位置上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该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中央宣传部门的重视。当年9月出版的《红旗》杂志第三期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文章先后在三个重头报刊上发表,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农半医”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让人耳目一新。 文章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仔细阅读了9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并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 在那个年代,毛泽东的批示就是“最高指示”。毛泽东的批示下达后,立即转化成各级党政部门的行动。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按此思路,全国各地在县一级已经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设立了卫生室,构建了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与此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按照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做法,着手组织大批培训“半农半医”人员。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青年要高,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培训的主体。他们学成后,大都当上了“赤脚医生”。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 活跃在广阔农村的“半农半医”群体,确实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有个头疼脑热,再不用远赴公社或者县城去医治了,劳动中受的一般创伤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而且,农民们在大队卫生室或者公社卫生院看病,医疗费用主要从公社和大队积累资金中出,除扣少量工分外,社员基本上不花什么钱,有的地方连五分钱的挂号费也不收,这怎能不受到广大农民的由衷拥护和欢迎呢? “赤脚医生”催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随着“赤脚医生”规模的形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湖北省一个名叫覃祥官的“赤脚医生”发明的。当时,他是乐园公社卫生所的一名医生。他通过深入各生产队调查摸底,借鉴党领导农民组织起来办信用社摆脱高利贷的剥削、办供销合作社摆脱奸商剥削的经验,思考出了一种组织农民办合作医疗、依靠集体力量来和疾病作斗争的思路,拿出了《关于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试行农民合作看病的草案》。这个草案得到大队和公社的肯定和支持。为了将覃祥官的草案变为现实,乐园公社大力支持杜家村大队办卫生室。1966年8月10日,这个地处鄂西长阳土家山寨的卫生室挂牌了。 这个合作医疗的具体办法是:农民每人每年交一元钱的合作医疗费,村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每人平均提取5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痼疾缠身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五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同时,在覃祥官的带动下,卫生室全体人员着手收集行之有效的土方给农民治病。他们的这种做法后来被概括为“三土”,即土医、土药、土药房。他们还自己动手种植、采集、制作中草药,用来给当地农民治病。这种做法后来被概括为“四自”,即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同时,他们主动到农民中调查患病人员情况,努力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湖北省委对覃祥官的事迹和杜家村大队的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宣传和推广。 就在毛泽东作出“‘赤脚医生’就是好”的批示不久,湖北省委于1968年适时将一份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送到了中央办公厅。 中央对这个经验十分重视,派员对这个经验进行核实后,将反映这个经验的材料拿到北京郊区农村,组织农民开了两次座谈会进行讨论。1968年11月30日,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毛泽东看了报告后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合作医疗制度好,并且当即在报告上写下了四个字:“此件照办。” 毛泽东的批示,是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肯定。从此,大队一级设立“赤脚医生”,同时建立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时中国的新生事物,并作为中国亿万农民的最大福利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了。 1969年10月1日,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成立20周年庆典。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沿着长安街前进的游行队伍时,惊喜地发现了“赤脚医生”方队。这个方队由近千名肩背药箱、背负斗笠、挽着裤腿、打着赤脚的年轻农村姑娘组成。她们高呼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整齐地从城楼下的长安街走过。队列的前边是一个特制的轮车,上面载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个大字。这个方队代表的是当时分布在全国的“赤脚医生”。当这个方队走到天安门城楼下边时,毛泽东微笑着,身体向前微微倾斜着,频频向这个方队挥手致意。毛泽东的高兴是有理由的。当时,“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中国农村大地普遍铺开。全国绝大部分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已经超过100万,毛泽东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理想已经初步变成了现实。 “赤脚医生”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当年的“赤脚医生”们,也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他们生活、工作在农村,为广大农民治病,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号召的实践者。 那个年代,“赤脚医生”们的身份还是农民,就生活在农村,靠挣工分(补贴也是以工分形式出现)生活,因此农民们养得起。他们就是本村人,与当地农民血肉相连;即使是知青担任“赤脚医生”,也是村里的人,因而农民用得动。他们手中没有很好的医疗设备,都只背着一个装有简单医疗器具和药品的医药箱,农民们生了病,随叫随到,不分时间地点天气。没有病人时,他们就下地干活。“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是“赤脚医生”的生动写照。 但“赤脚医生”手中也有“两件宝”,一是银针,一是草药。“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是当时农民形容“赤脚医生”工作情况的一个顺口溜。“赤脚医生”这两件宝,治疗一般疾病是有效的,又花不了多少钱,因此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赤脚医生”也因此成了广大农民健康的守护神。 作为农民健康的守护神,“赤脚医生”除了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农民中只要有人生了病,“赤脚医生”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跟前。在草原,在山区,经常可以看到“赤脚医生”顶风冒雪、爬山过河的身影。当年的中国农村还普遍贫穷,合作医疗能够提供给“赤脚医生”使用的药品很匮乏,他们手中有的只是一般的止疼、消炎针剂、红汞、碘酒和阿司匹林等。为了增加为农民治病的药品,减少农民的医药负担,他们经常上山采集中草药。此外,“赤脚医生”还肩负着当地农民的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任务,国家组织的各项涉及全民的防疫、保健工作落实到占人口90%的农民身上的,都是“赤脚医生”做的。 直到今天,“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仍然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对“赤脚医生”最温馨的回忆。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都曾产生世界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改善与西方关系,“赤脚医生”的事迹也随之传到国外并产生了很大影响。1969年,以黄钰祥为主编写的《“赤脚医生”培训教材(供南方地区使用)》出版。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组”出版。这两本书以医治农民常见病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不仅成为“赤脚医生”学习的必备教材,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的《“赤脚医生”手册》,不仅全国的“赤脚医生”人手一册,正规医院里的医生也人手一册,供他们为病人治病时参考。许多普通百姓也买来阅读以增加一些医学知识,对照它来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生病的人也通过它来了解一些治疗方法。甚至有人说,《“赤脚医生”手册》是当年发行量仅仅次于《毛主席语录》的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在今天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专门向国外介绍“赤脚医生”的长达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赤脚医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炮制针对农村常见病的药物和使用小小银针治大病的情形。该片在许多国家放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 1974年,世界卫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王桂珍作为中国“赤脚医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15分钟的发言。她在参加会议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人们对中国“赤脚医生”的关注和喜爱。 1976年9月初,“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委员会第27届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中国“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代表人物黄钰祥和覃祥官出席了会议。会上,覃祥官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报告,之后回答了参会各国卫生部部长和各大媒体记者的提问。覃祥官的报告与解答,令全体出席会议者们赞叹,他们称赞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为世界上带有天使意味的名词。直至今天,不管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也不论是什么肤色的外国人,只要一听到“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就会树起大拇指。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开,农业经营单位缩小到了家庭的规模。工分计酬方式不存在了,“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难以生存。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赤脚医生”不存在了,与它共存共生的“合作医疗”也解体了。至此“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了历史名词。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1965年的那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至今仍然是亿万农民对于那个年代的温暖记忆。
文革前的农村医疗队伍,就像楼主妈妈介绍的那样,经过两三年正规培训才上岗,差不多可以胜任简单的医疗工作了。
赤脚医生,指的是把那批医生打垮以后,那批通过阶级成分和思想觉悟筛选出来的,靠着一本《赤脚医生手册》(1969年出版),经过3个月简单培训以后就上岗的二把刀们。文革之后,这些人都需要重新考试通过后才能继续上岗,等于又回到了文革前的状态。
赤脚医生实际上是农村医疗的毒瘤,但是现在文革派当道,篡改历史,把建国后农村医疗的成果都归功于赤脚医生了。
伟大的人!👍
那些高学历的医生大老爷们,不愿意去农村啊
难道农村就不能搞赤脚医生自救?
你有啥好主意?
因为他娶了我奶奶一个农民,所以我全家都只能是农民,只有我小叔叔抵了他的职成了城里人,感觉以前是母系社会啊子女户口随母亲
别的不知道,在医生这块,我觉得老毛的政策还真是对国家有益的,包括高知下放一段。我叔叔是文革前医学院,毕业就分到海南岛某卫生院,那就是四里八乡不得了的人才了。可是他又懂多少呢?结果当时广州的大医院高级医生都搞下放,西医中医都有,他们基层医生就跟着好几个名医学本事,名医下放了一段回去了,他们就练成了当地的名医。几十年下来着实让那些地方的医疗水平提高了不少。不然那些渔民农民的,一辈子也够不到好点的医疗的。还认识一个被下放的名中医,他说对他也有点帮助,因为下去了很多药都没有,就琢磨着用当地的草药,没事就出去摘草(药)研究,一来二去也弄出几个自己很得意的方子。
你妈妈跟你讲的就是很好的办法。 不过你自己去读读历史就知道了,这不是赤脚医生(赤脚医生都是农民,你妈妈说,基本没有农民), 而是打倒以后被赤脚医生制度取代了。
你以为赤脚医生就是赤着脚大字不识的农民?
没看懂你的逻辑
你自己去看看赤脚医生的定义,必须是农村户口,就是都是农民。
你辩才一流LOL
不过你说的也对,无论是北京还是天津的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入了农村户口就是农民
我想表达的是,建国以后建立了很不错的农村卫生系统(比如前面有一层的爷爷), 在农村行医的,都是受过足够教育的专业人士, 文革开始以后,被讲究出身(贫农),只受过很短时间培训的赤脚医生制度取代, 文革结束以后,赤脚医生制度取消,原先的赤脚医生要想继续行医,必须重新学习考试。 赤脚医生制度,不但不能代表新中国的农村医疗体系,相反是搞破坏的毒瘤。
你想表达什么?
我想表达的是,建国以后建立了很不错的农村卫生系统(比如前面有一层的爷爷), 在农村行医的,都是受过足够教育的专业人士
你是在做梦么?
我妈6 几年医专毕业的,按我妈的说法放在现在助产士都不如 但是,当时30多万人的一个行政区,我妈是唯一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产科大夫。
你说在农村行医的,都是受过足够教育的专业人士?很不错的农村卫生系统?
批评赤脚医生制度的都是刻舟求剑。 赤脚医生水平虽然不行,但是比不识字的农民大爷大妈还是要强。 以前农村那状况,没有赤脚医生,生病了就是等死。赤脚医生好歹 知道给你吃打虫药,会打青霉素。这个,就救了不知道多少人了。
这就是主楼里,你妈说的情况。
“培训半年到两年”,
至于赤脚医生,一刀切三个月,多一天少一天都不行,因为是中央文件规定的。
你绝对是错的
很多赤脚医生都是轮训,就包括去发达城市进修的
前面我提的我妈最得意的学生是铁路工人,送去到天津上海北京进修了不知道多少次。 最后成为我们地区的妇产专家
3个月是你想象得
所以你妈说的不是赤脚医生,而是文革前的制度。 你自己可以去找一些历史书看看。
当然,文革时期,你妈妈说的那波人,和后来粗制滥造的一大波一起,都被称作了赤脚医生,但实际上不能算一回事。
我不用看什么历史
我妈和她学员得照片,我看过不知多少遍。 照片上都是标着赤脚医生学习班,半农半医学习班,支持农村医学班。当时赤脚医生是非常光荣得
你的意想成分太多了
我就想问一个问题,楼主妈有那么老了么? 文革里面培训赤脚医生,这年纪就已经不小了。文革前就开始培训农村医生的话,楼主的妈妈得有 快90了。
我妈6几年毕业时不到20岁
这个成语用的太准了
汤飞凡的角色可不是Fauci和钟南山,真要比的话他其实更像Slaoui。但是他比Slaoui厉害太多了。
不过从你的回帖,我能看出二把刀赤脚医生的后代对于真正品德高尚、学术精神的专家的刻骨仇恨。也难怪中国的政治运动一向不缺乏市场。
我可没有仇恨汤飞凡
我只是说人是对抗不了时代得潮流
大潮的方向是让你个人中龙凤去给农民泥腿子看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的去,否则就会被大潮淹没
大潮的方向是让你挣钱当万元户,你就勇敢的去赚钱,否则穷一辈子
大潮的方向是让你出国, 你不出,就会在国内卷到死
最简单的逻辑,如果这批人能够胜任, 为什么文革结束后,要重新考试才能继续行医呢? 如果你妈带过好多届,有的叫赤脚医生, 也许你妈三个月教出来的学生水平都不错, 但也仅仅是个例~~ 想知道历史,只通过个例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扯淡得没边了。品德高尚学术精神的专家,当时的中国有没有? 当然有。但是有几个啊?一个人,再厉害,能打几根钉啊?那些缺医少药的农民,生了 病就该等死?
老实说,但凡知道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是个什么鸟样的,都说不出diss 赤脚医生的话来。 赤脚医生水平是不行,肯定有误诊的,但是只要会打青霉素,他救活的人就能比他误诊 的人多十倍。
那时的婴儿死亡率就是很高。 我妈妈是43年生的。她家11个婴儿活下来5个,然后5个里面有一个很年轻就结核性脑膜炎去世了。我爸爸是37年生的,家里也是生了11个孩子,也是活下来5个
这就好像民办教师清退似的。 后来培训出来的人多了,就能选了。 不要刻舟求剑。赤脚医生有其历史功绩,但这不代表我们现在还要实行赤脚医生制度。 现在本科生都找不到医疗职位,要硕士博士才行,这不代表60年的时候也必须要硕士博士才能治病。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很多医生都回城市了。 即使新毕业的学生也不会去农村。农村1980-2010年真是缺医少药。
最近10年,2010后,中国培养海量的医生,包括巨量的医学博士硕士,城市饱和,容纳不了
本科硕士医生逐渐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农村。所以农村医疗又好一些了。
但是偏远农村还是不行
所以,你告诉我,1979年,和1969年,人才数量上的区别在哪里? 十年文革,所有学校都停课了,你哪里有“培训出来的人多了“?
新中国农村医疗的成果,都是刘邓这些右派的功劳, 赤脚医生这种毛左政治挂帅的产物,起的只有负作用~~ 别现在舔着脸来抢功劳。
老兄你要去学点历史哦。谁告诉你十年文革学校都停课了? 工农兵大学生也许质量上比不上正式大学生,但是数量上并不少哦。 再说了,赤脚医生是学校培训的嘛?
如果你觉得工农兵大学生也能叫上学, 三个月培训出来的也能叫医生的话~~
八几年农村医生持证上岗,本来就是在赤脚医生的大盘子里再精选哦。
冒昧问一下,您老贵庚啊?80年代或以前,有没有去华北农村之类的地方住过超过1一个月时间?
友情提醒, 怼你的C妹, 64 后代, 在父母恨中环境中长大, 中国的一切事物都是丑恶的,一切制度都是邪恶的 她的岁数,父母即便是在坦克履带下啪啪 也不会超过35 , 然后假装懂爷爷辈的东西
我只能帮你到这了 与她辩论,纯属浪费时间, 直接怼就行
“八几年农村医生持证上岗,本来就是在赤脚医生的大盘子里再精选哦。”
这不是更说明了赤脚医生制度的坑人么? 人还是那些人,也不是更聪明,也不是学历更高, 区别就是,文革时期只要读毛主席语录就能当医生, 文革结束后,就需要真正学医考试,而且他们也不是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学。
50年代农村哪有什么医院医生,那时候城里医生都不多。
这智商。 六几年的时候刚开始赤脚医生制度,培养出来的还少,因此人人上岗, 到了80年代了,赤脚医生都不知道培训出来多少了,人有富余了,因此需要再精炼选好的上岗, 这个很难理解?
楼上有人说你贵庚不到35,真的假的?要是真的,就别bb这个话题了,赤脚医生是什么你根本 就不知道,就靠google搜一点片言只语,没意思。
她一个30多岁的人,貌似连中学都在美国读的, 她对中国的所有认知和经验都来自她自恨的64父母,从小被父母PUA,进行自恨教育。
你和她谈80年代华北农村,这不是扯么?
她要真是64后代的话,应该恨小邓子,而不是老毛啊。 64又不是老毛镇压的,是小邓子啊。
从小被父母PUA进行反中自恨教育的人,你和她谈逻辑?
批评政策,不是批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