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已经离了七八年了,
当初那些法律手续都是糊鬼不成,
我们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啊!
你别动不动拿法律吓人,
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
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
可是改不了,
你生是他家的人,
死是他家的鬼。
你跟着我,
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她的童年的确不幸,但是不妨碍她毫无保留地爱,不管对方是胡兰成(花花大少)还是赖雅(老弱病残) 。这有悖普通人的逻辑。一般人爱的力量来自于被爱。她的力量可能是来自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殊途同归 zoelee 发表于 2022-07-17 12:42
说到“倾城之恋”,就不得不想到张爱玲和胡兰成那场恋爱,可惜那场倾城之恋,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胡兰成没有浪子回头,绝望了的张爱玲,也没有任何留恋,她不给胡兰成写信,也不回他的任何信息。 但是张爱玲也像她说: “从今以后,我将只有萎谢。” 傅雷看了张爱玲的作品后,写了一篇叫《论张爱玲的小说》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 傅雷和张爱玲不同,两人所感应到的生活和人生也是不一样的,他把张爱玲的小说看成是“笼统的感慨,不彻底的反省。” 可对于张爱玲来说,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也许都是这样。 而现实,很多时候也就是这样,不会有刻骨的悲哀,也不会有刻骨的欢喜,只是那平淡的生活里,渗入炎凉,渗入人情冷暖。 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毕竟是世家,母亲姑姑又是新女性,她还是相当自我中心的。她虽然说出过“低到尘埃里”的话,应该是理解不了自卑的人那种自毁自恨的“低”的。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只有自我强大的人才能真正平等待人,给予不是俯视的慈悲和共情,和不求回报地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