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这世间所有的凉薄,都是有原因的

C
Caroli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民国四大才女中,张爱玲这个人是最特别的。 她是真正的名门望族之后,她的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虽然张爱玲出生的时候,张家已渐渐走向没落,但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张爱玲的父亲,靠分到的家产,吃喝嫖赌,成了真正的纨绔子弟。 而张爱玲的母亲呢,是一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女性,不甘愿被束缚,在张爱玲童年的时候,就丢下女儿张爱玲和儿子张子静漂洋过海出国了。 留下张爱玲在家,感受人情冷暖,继母不喜欢她,父亲呢?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更加没法爱女儿,最可怕的时候,她被父亲关在家里大半年不能外出,那段日子,让张爱玲充满恐惧,也让父女之情消失殆尽。 父母当然是爱子女的,张爱玲的母亲自然也爱她,但她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容易情绪化的人,一有情绪,什么都会说,她会说自己一生就是被张爱玲累的,还是张爱玲一无是处,不如自身自灭算了。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苍凉,可以说除了那些历史遗留的苍凉建筑之外,没有温暖,没有基本的亲情,也无怪乎张爱玲对于人情生命,看得如此炎凉冷漠。 后来在《小团圆》里,张爱玲说,他们不过是在她的血液里重活了一次,然后再跟着她一起死亡。 也就是那样的成长经历,让张爱玲很早就看到了普通人所看不见的炎凉世态,让她看到了那些“大家族”背后的人性的悲哀。 所以她的作品也是最特别的,就像她的出生一样,华贵,可里面却带着腐朽的苍凉。 张爱玲很年轻的时候,她就说了一句今天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她说: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她得经历了什么,才会有这么可怕的感受? 作家做对现实的感受,也会在她的作品里得到体现,你读她的作品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读这个作家的生活。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张爱玲才二十出头,和她的其他作品一样,《倾城之恋》依旧现实凉薄、人性荒诞、人情冷漠。 不同的是,这里还多了几分难得的温暖,即便那温暖夹杂着太多偶然的味道,夹杂着太多意外的因素。 01 小说里的白家,和张爱玲所在的张家一样,都是大家族。 可到了白流苏这一代,摊上一个爱赌的父亲,家产败光了,原本的大家族只剩下一个徒有其名的空架子。 白家老太爷去世后,整个家业掌管在白家四爷手上,可是因为四爷经营不善,家业亏空,三哥趁机掌控了白家,兄弟之间,你争我夺,和张爱玲父亲那一辈,也差不多。 白流苏嫁人后,遇人不淑,丈夫会家暴,流苏忍不了家暴,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的白流苏,带着离婚分得的一笔不菲的财产,回到白家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被夺权的白家四爷整日在家里咿咿呀呀地拉胡琴打发时间。 七八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白家三爷管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投资失败,白家日渐衰落,连白流苏的钱,也被败光了。 钱败光了,似乎连亲情也一起败光了,家里人开始对白流苏这个离了婚闲居娘家的六小姐有了闲言碎语,有了冷嘲热讽,巴不得把她打发出去。 似乎偌大的白家,都被她吃穷了,可她生得也不是五大三粗,吃得也不会比其他人更多。 有钱人家是非多,白家不止是非多,一家人都冷漠,觉得白流苏是累赘,听闻流苏前夫去世,兄长出主意让流苏回去给前夫戴孝。 为什么呢?大概是可以将流苏这个吃闲饭的人赶出去吧。 流苏当然不会这样做,听着兄长们议论纷纷,心里不爽,淡淡地回了一句: “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 说这话的时候,流苏连手指头都直冒冷汗。 然而,兄长们并不就此罢休,继续说教打算,说回去之后,过继一个侄子作为养子,最后哪怕是守祠堂,也饿不死自家妹子。 听听,这是一个亲哥哥该说的话吗? 白流苏教养再好,也有了脾气,她一边冷笑一边说:
婚已经离了七八年了,
当初那些法律手续都是糊鬼不成,
我们可不能拿着法律闹着玩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流苏搬出来法律,三爷搬出来天理人情人伦纲常:
你别动不动拿法律吓人,
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
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
可是改不了,
你生是他家的人,
死是他家的鬼。
说来说去,不过就是要把流苏打发出去,少一个人花销,而且流苏回去后,说不得还能从她身上捞一点好处。 流苏又去找母亲诉苦,可是母亲说:
你跟着我,
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什么是世态炎凉,这就是,本应该是最温暖的家里,却变得如此冷漠。 张爱玲写得冷漠,是因为她自己也冷漠。 张爱玲出名后,弟弟张子静曾穷困潦倒,但张爱玲却连见都没去见过一次,甚至她父亲死的时候,她都没去。 你说她冷漠吗?当然!但她的冷漠,其实也是这世界的冷漠造成的,每个孩子都曾充满温情,身上充满美好,但在这个世界走了一圈,经历了一段之后,不少经历不幸的孩子,身上的温暖就被外界的冷漠吞噬了。 张爱玲也是,她感受到的世界,也许就是这个样子的。 02 看清了亲人们的嘴脸,白流苏很想离开这没有温情的家。 但她该怎么办呢? 出去打工吗?她觉得降低了身份,往后更加不要想找到一个体面的男人。 她揽镜自照,不到三十岁的自己,还不那么老,娇小的身体,纤细的腰肢,孩子似的萌芽的乳房,从前白得像瓷的脸,现在变得像玉。 她在屋里自怜,自伤。 屋外的白家,却热闹着呢,七妹妹宝络的婚事有眉目了,受白家委托帮宝络介绍对象的徐太太带着答复来了,介绍的对象是一个大款,无数太太都想将女儿嫁给他,可是对方吃喝嫖赌,一样不差,就是不想结婚。 但白家人并不介意。 徐太太又去见了流苏,流苏向徐太太诉说自己的苦楚,说想谋个出路,奈何没读过几年书,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知道能找什么事儿做。 徐太太告诉流苏: “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徐太太言之有理,但流苏觉得,一个离了婚,年纪又不小的女人,找个好的男人估计不太容易,而且在白家,平时根本没有外出交际的机会。 尽管如此,流苏还是拜托徐太太,遇到适合的,也帮自己牵个线搭个桥,做一桩好事。 这边厢,流苏自伤自怜。 那边厢,白家倾尽全力地打扮宝络,将能用的珠宝都挂在宝络身上,想出场惊艳,吸引范柳原的注意。 到了约定会面的那天,宝络怕年轻姑娘陪着自己,反而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就拉着穿了一件旗袍、年纪又大的流苏,陪自己去参加宴会。 可阴差阳错,宝络没吸引到范柳原,流苏这地道传统的中国女人倒是吸引了范柳原。 他见惯了各色各样打扮华丽的女人,已然看不上珠光宝气的宝络,倒是流苏这样穿着旗袍的样子吸引了他。 宴会上,范柳原对流苏说话,和流苏跳舞,宴会后回到家里,家人又说流苏不要脸,连妹妹的男人都抢。 于流苏而言,虽然是阴差阳错,但她也不想放过这样的机会。 03 可范柳原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自己呢?流苏不知道,反正他说的那些话,流苏一句也不信。 没多久,徐太太就邀请流苏一起去香港。 流苏心里明镜一样的清楚,这都是范柳原的主意。 到了香港,两人出双入对,去海边玩耍,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宛如恋爱中的男女。 范柳原不是诗人,却诗人情怀,心中还希望得到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上的恋爱。 他说: “可以当着人说的话,我完全说完了,有些傻话,不但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流苏当然不信。 范柳原对流苏,倒也煞费苦心: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成为好女人,我可不那么没事找事。” 流苏想了想说: “你要我对别人坏,独独对你好。” 范柳原是情场浪子,对付女人自然有一套,他说他是因为见惯了人世间的坏,所以才变成现在这样,所以就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他希望流苏懂他,可流苏不懂,但她装作是懂他的。 两人的关系越来越暧昧,可是范柳原根本无意于结婚,山盟海誓在他眼里,不过笑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两人的拉锯战,就这么进行着。 流苏把婚姻当成救自己出苦海的方式,把婚姻当成救赎,可是这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爱,有多少心机,谁又能说得清呢? 就是放在现实里,也难以说清,大家不过是各怀鬼胎罢了。 然而,流苏之所以如此,不也是因为她的经历,是她所生活的世界造成的吗?
04 虽然范柳原没有做出答复,但两人成双成对,倒先让旁人误会了,周围的人把流苏当成范太太。 可只有流苏知道,这都是假的,范柳原不愿意结婚,这是事实,不愿意给她一个名分,这是事实,而把她当成范太太,不是真的。 她不愿继续耗下去,决定回上海。 可她和范柳原的事情,早就传回了上海,家人觉得白家的脸都被她丢光了,因为她没得到什么好处就回来了。 在白家看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就是淫妇。 白流苏又一次成了笑话。 可她对范柳原,还怀有希望。 熬了一段时间,范柳原来电报邀她去香港,这一次,流苏打算豁出去了,就算没有名分,范柳原也能给她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 再次远赴香港,范柳原还是那个范柳原,他对流苏说:“你就是医我的药。” 当天晚上,他找了一个理由: “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看得比那边清楚。” 就这样进了流苏的房间。 得到了流苏,范柳原心愿达成,他说自己一星期后就要离开,但他会把流苏安顿好,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儿,范柳原有钱,这也是流苏明知道范柳原不愿结婚,依旧选择与他在一起的原因,因为有钱,就能有一种安定舒适的生活。 然而,世事难料,范柳原乘坐的船还没开出去,战火就燃烧到香港,范柳原在硝烟中找到流苏,流苏感到温暖,觉得一个人有了两个身体,同时也蒙受了双重危险。 范柳原感叹: “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流苏却说: 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战火让一切东西都变得不可靠起来,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睡在身边的人,以及自己这个人。 说到底,范柳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而白流苏,也只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登记结婚后,流苏回了一次白家,过去白家的耻辱,如今又变成了所有白家女人的骄傲,白四嫂子正闹着离婚,因为见流苏离了婚还能嫁出去,而且还有了这样惊人的成就。 可张爱玲说: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因为圆满,所以才是传奇。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能见到这样“圆满”的结局的,大概就只有《倾城之恋》了。 这就是《倾城之恋》,战火弥漫的香港,成全了一桩婚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大抵如此。 人情凉薄是必然,而这难得的温暖,只是偶然而已。

05
说到“倾城之恋”,就不得不想到张爱玲和胡兰成那场恋爱,可惜那场倾城之恋,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胡兰成没有浪子回头,绝望了的张爱玲,也没有任何留恋,她不给胡兰成写信,也不回他的任何信息。 但是张爱玲也像她说: “从今以后,我将只有萎谢。” 傅雷看了张爱玲的作品后,写了一篇叫《论张爱玲的小说》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
“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傅雷和张爱玲不同,两人所感应到的生活和人生也是不一样的,他把张爱玲的小说看成是“笼统的感慨,不彻底的反省。” 可对于张爱玲来说,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也许都是这样。 而现实,很多时候也就是这样,不会有刻骨的悲哀,也不会有刻骨的欢喜,只是那平淡的生活里,渗入炎凉,渗入人情冷暖。 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06 我们都希望这世间美好,人人真诚,互不欺骗,没有感情骗子,没有尔虞我诈,亲人之间相亲相爱,我们都希望所有的结局都圆满。 然而,世间多的毕竟是事与愿违。 对于张爱玲,她的作品很少有温暖,但是这冰冷还不是从她的经历里来的,她这样经历,又这样写,这样感受。因为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她会看到什么,决定了她会感受到什么。 我们读张爱玲,读世间情薄,读世态炎凉。 同时也会读得,我们的今天,始终含有昨天的影子,而我们的今天,又决定了明天会是什么样子,这世间的温暖和美好,一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人刻意维系。 因为感受过温暖,所以才知道怎样去温暖这个世界。 来源:每日轻读书
.
.Cheers.
傅雷文革里再读张爱玲,不知道是不是就能体会一点那时女性的无奈了。 张爱玲可惜的一点是,后来的婚姻没有幸福到治愈她的程度,不然她对人生和社会又有另一翻高度。
z
zoelee
她的童年的确不幸,但是不妨碍她毫无保留地爱,不管对方是胡兰成(花花大少)还是赖雅(老弱病残) 。这有悖普通人的逻辑。一般人爱的力量来自于被爱。她的力量可能是来自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殊途同归
.
.Cheers.
她的童年的确不幸,但是不妨碍她毫无保留地爱,不管对方是胡兰成(花花大少)还是赖雅(老弱病残) 。这有悖普通人的逻辑。一般人爱的力量来自于被爱。她的力量可能是来自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殊途同归
zoelee 发表于 2022-07-17 12:42

毕竟是世家,母亲姑姑又是新女性,她还是相当自我中心的。她虽然说出过“低到尘埃里”的话,应该是理解不了自卑的人那种自毁自恨的“低”的。这也是有意思的地方,只有自我强大的人才能真正平等待人,给予不是俯视的慈悲和共情,和不求回报地付出。
r
rfiw
只有感受过世态炎凉人情世故才能写出人性。张晚年不愿出门不愿见人,不然可以写写美国故事,真可惜了她的写作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