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一句承诺,小伙报答瑞士房东,接回中国赡养6年,为其养老送终

T
Torill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2013年清明节,郑州市福寿园公墓里,一位30来岁的中年男子凝视着面前的墓碑,哭得泣不成声。 斯人已逝,生者却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 路过的行人理解他的痛苦,纷纷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可当人们看向墓碑上的遗照时,无一不感到诧异。 照片上,竟然是一个深眼窝、高鼻梁,开怀而笑的西方老人。 中国的墓园里为何葬着一个外国人?这郑州男子又缘何为他这般哀伤? 男子名叫宋杨,照片上的老人叫汉斯。其实他俩一点儿不沾亲带故,却是彼此最重要的异国“亲人”。 两人之间互为依赖、相伴13年的动人故事,还曾被央视十套、凤凰网等多家知名媒体搬上荧幕,令无数人观之落泪。 究竟是怎样的一段情感,这般催人泪下呢?让我们从1999年的一次偶遇说起。 那一年,宋杨到伦敦求学。 原本踌躇满志的19岁少年,因人生地不熟,语言不畅而感到迷茫。并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住处和学校,也让他觉得孤立无助。 要到东郊找房子的宋杨搭错车来到西郊。出门不利,他的情绪一下子跌到了冰点,沮丧地坐在地铁站的长椅上。 这时,一个老人一步三晃地走了过来。他佝着背,拎着许多购物袋,步子看上去十分吃力。 宋杨想到同样无助的自己,不由地同情心起,主动上前搀扶老人,提过他的袋子,和他一道上了车。 老人连声道谢,并告诉宋杨,他叫汉斯。他温和的语气,稍稍抚慰了宋杨烦躁的心情。两人很快攀谈起来。 一路闲聊下,宋杨心头的郁闷慢慢被驱散,他还帮汉斯调好了走慢的电子表。汉斯欣喜地邀请宋杨去家里做客,说要为他做一顿晚餐以示感谢。 汉斯家紧挨着泰晤士河与皇家植物园,地段繁华,景致如画。他家里却乱作一团,角落堆满杂物,衣裤随意扔在沙发和椅子上,暖气也是坏的。 宋杨找不到落座的地方,汉斯这才意识到家里实在太乱了,他手足无措地愣在原地。 宋杨微微一笑,表示自己并不介意。汉斯很快做好蔬菜沙拉和三明治,两人边吃边聊。 汉斯说自己来自瑞士,他3岁丧母,后遭继母常年虐待,父亲从不维护。十来岁时他离开了家,辗转德国、埃及、美国和西班牙等国艰难谋生,睡过桥洞,捡过垃圾,卖过汽车,也开过酒吧。 直到26岁在英国皇家歌剧院找到稳定工作,他才结束漂泊生活。但原生家庭对他影响太深,他根本没法与人恋爱成家,只能一直独居。 他不懂家务也不会做饭,如今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一日三餐就随便应付。 宋杨为汉斯感到心酸,问是否愿意尝尝中国菜,汉斯欣然应允。 宋杨将冰箱里仅有的几片生菜炒熟,煎了两个荷包蛋。汉斯边吃边道谢,说几十年来,宋杨是第一个为他做饭的人。 临走前,宋杨留下了联系号码。本以为很快会相忘于江湖,没想到几天后,汉斯打来电话,“宋,过来一起住吧,不用付房租,我们互相帮助,生活费平摊。” 这对宋杨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伦敦物价高,开销大,他确实吃不消,而且他觉得自己和汉斯很投缘,心里也愿意照顾他。 两人就这么一拍即合,开启了相依为命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斯给宋杨买了床,宋杨则粉刷墙壁,修好暖气,归整好杂物,让不足四十平方的屋子瞬间有了家的气息。 之后,汉斯带着宋杨挨个儿考察泰晤士河畔的学校,最终选定河谷大学。开学那天,汉斯当起了宋杨的翻译,陪着他在大使馆和学校两头跑,很快办好入学手续。 宋杨感激不已,一力包揽了做饭洗衣、收拾屋子等家务,并学着照顾老人。 晨起打扫完毕,做好两份早餐后,他才出门上学。汉斯起床热好早餐吃掉,便拿着宋杨列好的食材清单上街采买。吃过晚饭,两人或结伴散步,或窝在沙发里练口语、看电影。 有时,他们也会出门远游,海德公园晒太阳,伦敦眼旁看烟花。若是去爬山,宋杨还会背着汉斯噌噌噌地走上一段路。 宋杨家境普通,需要半工半读。 他给人洗车,汉斯便提着水桶打下手,还把自己的酬劳塞给他。到麦当劳工作后,汉斯总是等晚归的宋杨等到睡着。宋杨于心不忍,便调整了上下班时间,尽量不让汉斯等人。 一老一少诚挚相伴,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宁,可远在中国的宋家亲人不这样认为。 出国前几乎不做家务的孩子,如今和一个年长他47岁的老头住在一起,不仅洗衣做饭,还给老头按摩捶背,怎么看都是被骗了。 双亲几次三番要求宋杨搬出去,奶奶更是心急火燎,直接买机票飞了过来。 小住伦敦的三个月里,宋奶奶每天都看到两人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宋杨没受一点委屈,反倒越发成熟有担当。而汉斯单纯幽默,是个十足的老顽童,根本没什么坏心思。 于是,宋奶奶留下一句“不耽误学习的话,要把照顾汉斯放在首位”,放心回国了。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与君初相识,似是故人归”。 最初,宋杨和汉斯是真心相待的朋友,而后来发生的一场意外,更让他们的感情急剧升温,从此变成了“亲人”。 2001年,宋杨在骑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巴士撞飞。 牙齿掉了,下巴骨折,满面鲜血地被紧急送医。醒来时,他看见老汉斯忙进忙出地找医生找护士,一双旧疾难愈的腿脚,在此刻却像不曾患病一样快步如飞。 大男孩顿时湿了眼眶,汉斯真是把自己当家人一样担忧和关怀啊! 宋杨出院后,汉斯带他安了烤瓷牙。还帮他请了最好的律师,起诉巴士公司,一副“有我在,谁都别想欺负宋杨”的架势。 整整三年,汉斯出钱出力,终于为宋杨争取到应得的赔偿。宋杨对此过意不去,汉斯却说是在报答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宋杨铭感五内,许下承诺一定要让汉斯安享晚年。但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7年9月,宋杨硕士毕业,收到国内公司的聘用通知,可他迟迟不肯收拾行李回国。 汉斯知道他不放心自己,便笑着安慰:“宋,放心回去吧,待天气暖和,我就去看你。” 宋杨在家里贴满大大小小的纸条,囤了好几柜子即食罐头,生怕汉斯忘这忘那,更怕他饿肚子,最后还恳请邻居多关照他。 安排好一切,宋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自此,迢迢重洋,远隔千里,只能通过电话表达思念。 因有7小时时差,汉斯的越洋电话响起时,宋杨往往睡得正酣。他不愤怒也不敷衍,爬起来认真聆听老人的芝麻小事,告诉他刮脸刀在哪儿,袜子在哪儿。 为了不让宋杨担心,老汉斯只讲好事。宋杨问他腿怎么样了,他也总说不要紧。直到邻居打来电话:汉斯酗酒把股骨头喝坏了,现在瘫在床上下不来了。 八年前,宋杨劝说汉斯戒了酒。如今宋杨走了,他又陷入了孤寂,日子过得越来越糟,想念之情也无处寄托,便只能借酒消愁。 这可急坏了大洋彼岸的宋杨,他火速联系上伦敦的医院后得知,只有通过手术才能治好汉斯。 可是汉斯无法独自到医院做术前检查,手术时间只能一拖再拖。而且,若术后无人照看汉斯,他很可能会因恢复不佳而落下后遗症。 思来想去,宋杨决定把汉斯接到国内治疗。 家人对此颇有顾虑,汉斯是外国人,如果出了事,责任不好担。 另有人劝宋杨,英国是免费医疗,汉斯在伦敦做完手术再来中国也不迟,还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呢。 宋杨不怕担责任,也不图一举两得,他只希望汉斯能尽快康复。 在英国手术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手术后得了后遗症,汉斯就无法申请签证。这就意味着,他再也到不了中国,宋杨要照顾他一生的承诺也将落空。 因此,接回汉斯已迫在眉睫。家人见宋杨心意坚决,便也不再反对。2008年6月,宋杨托朋友把汉斯送到了中国。 半年未见,他整个人瘦脱了相,气息奄奄地靠在轮椅里。他须发蓬乱,两颊凹陷,污渍斑斑的西装也显得宽大松垮。 汉斯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宋杨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搂着他痛哭起来。宋家长辈见汉斯这样落魄,心里也很难受。赶紧上前劝慰,一起把老人接回了家。 留英8年,汉斯给了宋杨一个家,如今,宋杨一家便回报他一个幸福的晚年。 宋妈听闻汉斯一直想养狗,于是送了只吉娃娃给他。宋爸怕汉斯吃不惯中国味,用不惯筷子,便备好餐盘刀叉,还学会烧外国菜。宋奶奶为了与汉斯交流,一早就学会了简单的英语。 而宋杨辞去忙碌的工作,到卫校找了个相对清闲的职务,一年可以有好几个假期专心陪伴汉斯。他还与家人商定卖掉步梯老房,贷款买了电梯房,以方便汉斯出行。 隔年年初,汉斯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 宋杨给他选了进口关节,承担了十几万医疗费。父母和奶奶轮流陪护,宋杨下班便过来替班陪夜,给汉斯翻身擦汗,陪他聊天解闷。 因失血过多而病危的老人,在宋家四口的悉心照顾下转危为安。两月后,汉斯康复出院。 宋杨一家为他设宴庆贺,从未感受过众亲围绕之乐的老人,感动得涕泪直流,一遍遍说着“谢谢、谢谢”。 汉斯舍不得这份可贵的感情,可他不愿成为宋杨和他家人的绊脚石。 他说:“宋,我不能做一颗石头。” 宋杨一听,佯装生气地问:“你是想回伦敦?” 汉斯迟疑片刻:“不,不想,可是……” 宋杨轻轻打断他,语气坚定地说:“汉斯,你是我的亲人,不是石头。” 汉斯最终舍弃英国的一切,安心留在了中国。 他住在宋杨家的主卧,床头有狗狗公仔,柜子上放着印有两人合照的水杯。宋杨为他下载英文电影,买来英文杂志,尽可能让他保持着与从前一致的习惯。 汉斯也很快融入进来,他会和宋奶奶看剧逛公园,还直接管宋杨的父母叫爸爸妈妈。他常赞许宋爸做的菜好吃,也会竖起大拇指夸宋妈最好。 中式家庭的团圆和乐,是汉斯从未见过的,也是他深深爱着的,过年吃饺子,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他都能如数家珍。 一大家子旅游去过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许多地方,问他最爱哪座城市,他脱口而出“郑州”。再问为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我的家人在这里。” 而所有家人里,他仍然最爱宋杨。 他每天目送宋杨出门上班,又趴在窗边眼巴巴 地等他下班。 他总把书中的精彩之处标记好,闲时与宋杨分享讨论。 他总在宋杨为他整理衣着、轻梳白发时,心满意足地笑得像个小孩儿。 他会在宋杨的婚礼上,对新娘说“请好好爱他”;会在宋杨的孩子出生后,如珠似宝地百般宠溺;会在两人漫步夕阳时,满心诚恳地说“谢谢宋和宋的家人,我死后,请让我长眠于中国。” 这般其乐融融的一家子,感动了无数人,也招来许多质疑:为什么愿意给一个非亲非故的老外养老,还不是想博人眼球、追名逐利么? 宋杨淡然一笑,不作任何解释,他和汉斯的感情无关国籍、肤色和文化背景,只在于两颗干干净净的真心和一段患难与共的时光。 他不在乎外人指手画脚,赡养汉斯这件事本就无愧于心,也从未给社会惹过麻烦,而且他俩也一直在发光发热。 宋杨在单位是出了名的乐善好施,还组织了四百多人的敬老团队,定期到老人院关爱和帮助孤寡老人。 而年迈的汉斯也知感恩懂回馈,在家干家务,在外做公益。 他常参加社区的义务活动,不是到幼儿园教小朋友说英语,就是在小区广场辅导各年龄段的英文爱好者。四年多里,除非卧病在床,否则汉斯从不缺席,他的“学生”足有数万人之多。 只不过,好日子总是消逝得太快。 汉斯的签证即将到期,宋杨一趟趟地往公安机关跑,希望能为他申请到在华长期居留证。 可这实在太难。 或许是感知到宋杨的难处,不愿再徒增他的烦恼,2012年12月2日,汉斯因心脏衰竭溘然长逝。 彼时,宋杨还在上班。 善良可爱的瑞士老头,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中国小伙。 宋杨嚎啕大哭,悲痛得无法自抑,可汉斯的心愿还需要他去完成。经过交涉,瑞士驻华大使馆为二人的感情深深动容,同意让汉斯葬在中国。 2012年12月15日,在使馆人员的帮助下,宋杨为汉斯举行了中式葬礼。 一时间,他们的故事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 大使馆致辞感谢他俩演绎了一幕跨越国界和血缘的人间真情,英国BBC则称赞宋杨是“真正的中国绅士”。 有人说,汉斯是最幸福的老外。可如若没有那8年的无私关怀,又怎会有后来的安乐晚年? 西汉文学家贾谊《新书》有言: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汉斯让宋杨在异国他乡有家可归,而宋杨让汉斯在遥远的中国有人可依,他们之间,是爱出和爱返,也是福往与福来。 衔环结草,死生不负。海海人生中的这场异国亲缘,没有留下任何遗憾。火化汉斯那天,工作人员好奇地问宋杨,你们是什么关系。 宋杨红着眼眶说,“他是我的爷爷。” 一声呼唤,道尽13年的相濡以沫、共苦同甘,这比什么都珍贵。 来源:李砍柴
d
d2sh
写个中文报道有个屁用。应该到英文,瑞士文那边宣传。很怀疑BBC这种货会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