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河北混“黑道”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日子

L
Lilime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转自作者:海边的西塞罗
小说《三国演义》,有些地方其实不经细读,细读之下会觉得特别牵强。
比如第一回开篇桃园三结义那一段,刘备和张飞,一个贩席织履,一个屠猪卖酒,好像从事的还都是正经行当,这俩人怎么就跟身上背了一条人命,“跨省”逃亡来的关羽这个通缉犯三聊两聊之下就一见如故、意气相投、义结金兰、同举大事了呢?
再往后,你会觉得更奇怪,仨人结拜完了以后,正遇上两个“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商人么、资本家么平时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人,怎么就那么巧,刘备刚要起事,就有两个商人巴巴的来给他送钱,而且以出手手笔还不少“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按今天说法,刘备这“天使轮投资”一拿少说有个几百万。而且拿的还特别轻松,就是把人家请到庄上来吃了顿饭,诉说一下“讨贼安民”之意,俩商人就“大喜”、直接送钱了。而且给了钱立刻就闪人,也不说当个股东想以后分个红什么的。
这一段,细想想比前面那个“桃园三结义”还奇怪——刘备这张嘴,要是真这么能说,三两句就能让人拱手送这么大一笔钱,那他混到快三十了怎么还亲自“贩席织履”呢?
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再加上他父祖好歹都当过小官,年少时还师从过大儒卢植,应该早成龙成虎才对啊?
其实,如果你去查《三国志·蜀书》,会发现这些说不通的地方,其实都是《三国演义》为了塑造“仁德”的刘皇叔的形象而有意制造的天大的误会。
刘备在起事前的真实职业,应该早就不是“贩席织履”了,而跟《水浒传》里的宋江类似,是个“江湖驰人望”的黑老大。
《蜀先主传》里说的很明白,刘备这个人“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也就是说刘备是个“人狠话不多”的大哥,还喜欢结交“豪侠”,在老家涿郡那旮沓,附近十里八村是“年少”都争着跟他混。
注意,“豪侠”和“年少”这俩词儿,在东汉语境下是有特殊指代的,“豪侠”,一般专指即反政府武装头目,而年少,也就是“轻薄少年”,则往往是流氓无赖的意思。
在《三国志》里,起家前特别喜欢结交这类人的“人主”,其实还有一位,那就是袁绍。
跟老家涿郡的刘备才是正经河北出身不同。袁绍其实老家在汝南,但却一样有“燕赵之风”,可能是因为庶出的缘故吧。袁绍年轻时候也无心走仕途,而是在在家乡聚了一帮这种“豪侠”“年少”,拒不响应朝廷的征辟。
后来是袁绍的叔叔袁隗都急了,跑来提醒他,说你小子这是干嘛啊?!在朝廷眼皮子底下拉这么大一个帮派,是想让咱家灭族么?袁绍这才醒悟,应征出去做了官。
所以在汉代的时候,广结豪侠、年少这个举动,基本就等同于组织大规模黑社会团伙,憋着劲儿将来想要搞事情。这个套路不仅张角、刘备、袁绍等人会搞,甚至连后来的司马懿起事靠的也是这一套。
“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因为要“诈病赚曹爽”,把手上的实权都交出去了,手头没兵咋办呢?好办,他让他儿子司马师出头结交豪侠,“阴养死士三千”,散养在洛阳城内不为人所知,等到要起事的时候,直接通过地下网络招呼一声,三千死士呼啦啦就跑到宫城门前集合了。 这帮人,散在民间就是称霸一方的“豪侠”“年少”。武装起来就成了一支军队,直接帮野心家司马懿夺了权。所以至少在汉末,地方黑社会团伙这个事儿可不单纯是个治安问题,搞大了它是威胁朝廷安全的。
而刘备当年在涿郡,他这个盘子聚的应该就不小。史载,他这个帮派每次集会,都是“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想想一下这个场景,晴天白日的,大哥刘备站在一个高台之上,给下面的一众小弟训话,旁边站着俩彪形大汉当保镖,一个是关羽,一个叫张飞。
而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人在刘备这个小团体内部的地位,恐怕也是很早就建立了。关羽,河东解人也,因为杀了人才跑到涿郡避难。而刘备这辈子,最大的技能除了逃跑,就是善识人,他一眼就认出这个通缉犯是个“特殊人才”,提拔他成了自己小帮派的二把手。而关羽这个杀人背景,在帮派里应该是收获了一众的“年少”当其迷弟,比如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列传》)
也就是说,刘关张这哥仨的座次排序,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是三个人一晚上一顿大酒喝高了以后就定下来的。真要那样,刘备这个小集团日后不可能遭受那么多打击,流浪那么多地方还保持那么高的凝聚力。
关羽和张飞一辈子能铁了心的跟着他们刘大哥混,一定是仨人在起事之前就一起混了很多年的。
裴松之注引的《华阳国志》中,就说这哥仨在涿郡时“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为(先主)御侮。
壮烈”是什么意思呢?大约就是好勇斗狠,一刀砍在自己或别人身上,血刺啦刺啦的出,连眼皮都不眨一下(想想关公后来的刮骨疗毒)。
御侮”又是什么意思呢?刘备若真是一个“贩席织履”的手工业劳动者,谁闲着没事儿侮他呢?那可是东汉,又没有城管。
唯一的解释,恐怕也只有刘备是个黑老大,平素抢地盘、帮派火并,需要打手小弟出头的场合肯定不少。
而跟汝南的袁绍同志因为靠近东汉首都核心区,稍微发展一下就会引人侧目不同。刘备的业务在涿郡当地发展的十分良好。好到甚至当地著名工商业家们都要给他交保护费。
这其中,就包括“中山大商”张世平和苏双。
马作为一种古代重要的战略物资,倒卖起来其实是非常敏感、容易被人盯上、遭到劫掠的,而商人为了生意顺利,又必须摆平沿途的各路地头蛇。东汉朝廷在晚期因为财政入不敷出,是无力承担这样严峻的治安保障任务的。所以在那种乱世中,商人们最聪明的做法,其实就是重金结交一个势力强大的大哥,以后走江湖的时候提他的名字好使,也方便保护自己生意的安全。
翻译一下,这其实也就是“交保护费”的意思。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三国志·蜀先主传》
《三国志》里没写张世平、苏双这俩人到底给了刘备多少资助,也没说给了多少次,但估计肯定不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是刘备把他俩请到庄上,几句话就忽悠下来的“一锤子买卖”。双方应该是彼此来往过多次了,张苏的商队行走江湖时,应该也有意宣扬过他们是“刘记保安公司”的天使投资人,要不然一贯把商人当空气的中式史书也不会特意提这俩人一句。
但你问张世平和苏双是不是真的主动上缴这些保护费的? …… 别问了,问就是“大喜”,“见而异之”。
有刘备这样的大哥、有关张这样的骨干、有“中山大商”当金主、还“年少争附之”。如果放在太平年岁,就像见多识广的袁绍他叔所预言的,发展到刘备这种层级的“坐寇”(地方黑恶势力团伙),一定会遭到朝廷的注意、压制甚至剿灭。毕竟刘备又没有袁绍那样的家世背景,不能及时黑转白,跑去洛阳当官。
但刘备的幸运在于,他赶上了黄巾之乱。
张角其实也算刘备的同行,只是业务比刘备做的更大一点。但他一扯旗子造反,反而给刘备这种“友商”打开了新的业务渠道。因为东汉朝廷发现自己的军事力量不够用了,必须默许各州“自募乡勇”。
而这个口子一开,像刘焉这样的州刺史的算盘,打的可就跟朝廷不一样了——以刘备在涿郡的规模而论,刘焉未必不知道给这样的人一次“黑转白”的机会,可能会对天下将来的稳定造成隐患,可是一方面上有剿灭黄巾军的“KPI”,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用允许刘备这样的人“投效”来拉拢笼络这支势力,也可以为自己未来可能割据一方创造可能性。这一点上,前文说过司马懿和《为什么说,造就了三国,居然是他?》一文说过的徐州牧陶谦,都打过相似算盘。
于是刘备这个团体就意外的成功洗白了的,黄巾之乱之后,刘备获封“安喜县尉”,从“道上”的黑老大一下子变成了有编制的县公安局局长,这个场景想想其实挺魔幻的。
当然朝廷也不傻,“黄巾之乱”平定之后,很快就派巡视组下来了。
“督邮”这个职位,其实跟刺史很相似,是管着在县一级来回巡视,察查吏治的。
而刘备碰上的那位都邮巡视目的特别清晰,就是要“沙汰”“(黄巾之乱)其后州郡被诏书,有军功为长吏者……备疑在遣中。”
换句话说,就是冲着刘备这种“黑转白”的“前黑老大”们来的,搞的是专项行动。
敏感的刘备很快就嗅到了气味不对,想见督邮一面,试探确认一下,没想到人家连见都不肯见他。
于是玄德公就江湖脾气上来了,干脆撕破脸,冲进去把都邮怒打了一顿。
“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著马枊,弃官亡命。”
好家伙,两百棍子啊!估计都邮都被他打烂了。《三国志》显然是为刘备这个“尊者”讳,也没说打完了那都邮是死是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
诸葛亮《出师表》里这话大家耳熟能详,可我总疑心,刘备当年跟诸葛亮“叹息痛恨”桓、灵二帝,尤其是要“沙汰”他的那位灵帝,用心未必有那么公正——可能刘备觉得自己这种给z压黄巾军出过力的人应该算“贤臣”。但遍观史册,无论哪朝哪代,朝廷跟他这类黑转白、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贤臣”“亲”的太多了,都不是好事。
站在汉王朝的角度讲。“沙汰”的决定其实是没错的,桓帝的悲剧其实在于,当时当日,朝廷已经没有力量将这个决定贯彻执行了。
按说殴打甚至蓄意谋杀朝廷命官,刘备这次的篓子怎么说也算捅的太大了。就算东汉末年那拉胯的治安系统抓不住他,刘备想再进体制内,恐怕是没戏了。
可魔幻的是,成了通缉犯的刘备不久之后就迅速重归体制,带着他的“团队”,在距离犯事地很近的地方,又当上了“县尉”、甚至升职为县令。不久之后,公孙瓒出面,以“孝廉”为名,表刘备为“别部司马”(预备役军官)。
公孙瓒,刘备当年在卢植那里读书时的同学、好友,《三国志》里其实没说刘关张结拜的事情,但公孙瓒却的确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且此时他已经官拜中郎将,号为“白马将军”。
于是,大家这个时候才看明白:哦,你刘玄德之所以能在涿郡搞那么大的盘子,混成地方一霸,甚至胆敢殴打朝廷派下来都邮。原来是因为有这么大的一把保护伞啊!
这,应该就是刘备当年在老家涿郡的真实经历。
可惜,通过官修史书和演义小说的一再折射,这个时人都称之为“枭雄”的前黑道大哥,最终却成了一个只知“哭鼻子”、甚至“长厚似伪”的“忠厚长者”——可能,这就历史的玩笑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