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写的太有共鸣了,我是实实在在born and raised在农村,父母小学都没有毕业,好在有一个有远见的母亲。小时候母亲经常跟我说,农村的男孩子读不了书还可以托关系去当兵,当然能当上兵的基本都是村长书记以及他们亲戚的孩子,轮不到我们这种家庭的,但是女孩子连兵也当不了,只有读书一条路。高中在县城住校三年,为了省两张车票,星期六傍晚匆匆忙忙骑车20多公里赶回家,遇到上坡经常要下来推着车走,还赶时间怕天黑,都是能走多快走多快,星期天下午还要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晚自习,那时两个星期休一天。记得当时学生可以送粮食到指定的加工厂换取学校食堂的粮票,我把几十斤的粮袋绑在自行车后座,然后颤颤悠悠胆战心惊地一路骑着S型到加工厂。我们高中是高考大省的省重点,我们班70多个学生,最后考上二十多个本科。后来真的如愿以偿走出农村上了大学,那时的城乡差距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自卑感,好在后来慢慢走出来了。不管怎么说,高考真的给了我机会,记得考完去学校拿成绩单,回到村里遇到我的小学老师,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这是中国唯一一件还算公平的事了。现在有时候回忆起从前我常常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梦如幻,自己怎么会在美国。
🔥 最新回帖
如果不是高考的话 小县城更加没有可能打破阶级
爷爷三兄弟都是解放前的大学生,都是考试出来;然后先出来的赚钱了供后面的弟弟妹妹们念书; 解放之后一夜之间被打倒,房子/田地/积蓄全清零;文革开始之后大爷爷还被批斗死了;我爸和二叔考上了也被退回来,或者不给考试,只能继续种田
恢复高考之后叔叔和姑姑考试上了中专然后找到了工作,家里境况一下子就好转了;所以我从小时候开始,全家人就轮番给我讲家里的故事;讲爷爷他们几兄弟走几十里路去考试去上学;讲我爸考上了最后不得去读书哭了一夜;讲小叔叔和姑姑小时候各种刻苦学习的经历;我出国之后他们非常高兴,比我高考考上大学还开心,要堂弟堂妹以后跟着继续考试出来,不要再回去了。
🛋️ 沙发板凳
不用说你县城的孩子,俺小镇上的,有一年回家跟人拼车,让司机在镇上菜市场停下来,车里的其他几个人以非常艳羡的口气说“耶,妹儿是镇里的呀?” “好安逸哦,我们过哈儿下车还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到家。” 那是2014年。。。小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不是很稀缺的吗,怎么会这样啊?
人生识字忧患始
不过….发小里也有不少人还在县城生活工作,也挺安逸的。姥姥那边的表哥表姐,很多人也没上大学。在职高学门技术,现在也是有房有车的小日子过着,跟我又有多少区别呢。我的孩子虽然不用高考,也还是离富二代远得很,最终也就是希望他能自食其力过个差不多的生活而已。
我也纳闷呢,自行车厂以前算是集体所有制,后来倒闭下岗了,他人也不难看啊就是家里穷一点,不知道怎么回事会有这样的人生
可能是反右文革之类造成的
确实从小城市到北京拿户口留下来,要感谢自己会读书,完全没有家里帮
是,他文革有被斗过,我奶奶亲弟弟是县委里面的一个领导文革也被斗死了
分配很可疑 可能得罪人了
共产党搞的本来就是奴隶社会,农业人口直接给打成下等人。整个当代史,只有南非可以一比。
五几年大学毕业?是不是三反五反那会,成分不好?
真的那个时候农转非可是头等大事,漂亮姑娘宁愿嫁个残疾小伙也要转城镇户口。
大饥荒的时候,农村的粮食都被收走先保城市。农村人饿死了也不准离开农村去逃荒,这真的比黑奴都惨。
这是60年代,家里成分不好,资本家的后代之类的,被党妈的铁拳招呼了。 我妈也是,最top的学校最强的毕业生,分配去县城里的小厂,一起分配去的就有清华毕业的。后来政策松动我妈调动工作去大学里当讲师副教授了,光凭学校牌子就拿到讲师位置。希望她的清华同事后来也都逃走了。不然孩子一辈子在那种地方长大。当年有人给我妈介绍对象就是同厂的清华毕业的,如果真结婚了,可能就一辈子在那里了。
啥阶级跃升,这世界就是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认真缴税的都是交保护费的奴隶。楼主只是日子好过一些罢了,再过两代人很可能在美国拿食品券的
还是细分了些阶级的,虽然都是奴隶,地位也各有不同。不可能都一样,待遇都一样那样很容易抱团联合起来搞奴隶主。地位各有不同之后,就自然会互相看不顺眼,然后奴隶主可以随心所欲的拉一派打一派。
是呀。过去知识分子非常惨。 楼主是幸运的。
不过可能我们地区实在太落后了,我是七八岁的时候,我爸去南方开什么研讨会,带我去南方旅游一圈,我在南京第一次喝到可乐。在杭州别人家里吃到黑芝麻雪糕,很惊艳,那时我家还没有冰箱,我以为冰棍是冰箱自动做出来了。
楼主邻居家有雪碧,感觉已经很发达了。
羡慕免费不要钱的碳酸饮料。我们组同事只能互相轮流请客买可乐喝
碳酸饮料又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们哪个县城,我们县高中一半能上本科
太励志了,现在连高考都不公平了,寒门难出贵子
你们那里还有保送名额,那不算很县城啊。我在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但那个高中自古以来从来 没人被保送,根本没有名额。整个县城也不知道奥赛为何物
一样的县高中,我哥上高中那会儿还有机会上地区级市的省重点,相当于省重点来掐尖儿。到我上高中前几年我们县高中也稀里糊涂搞成了重点,再也没法被掐尖了,只能在当地上
只能说你夺冠了
大家两代之前都是农民。只不过有些是富农。
是的,全国统考只是表面的平等,录取分数线不同,各省分配指标不同,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不平等,我们老家算偏远山区,小时候连老师都很缺乏,校长骑着破摩托到处借老师来上几节课,来的老师也留不住,类似现在的支教老师,做一阵子就走了。记得初中有半年是没有老师来上课的,学校剩下的几个老教师让我们每天去山上捡柴烧火,破旧的桌椅板凳也烧完了,围着火堆旁边听老教师们讲年轻时候的故事。虽然那个学期没有课,记忆还是很美好的,后来上了高中才好一点,有比较固定的老师来上课了。但是能力强的老师还是留不住,他们去了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当老师。记得英语老师尤其缺,流动性大,那时候外语专业很容易在大城市找工作吧,工资高待遇好,有外出发展的机遇,就没有人愿意留在小县城了。
国外的 一看你是穷人家出身,立马给你个优待。只要不是大藤,一般学校哪里会去看软性要求,基本看gpa 和 考试成绩。 国内的农村和大城市录取率天差地别。至少是以前。
没有看懂
国内农村不出来的很多人生活得很好。
楼主自己给自己吹了个巨大的肥皂泡
意淫中。
你堂妹现在干啥呢?老公孩子如何?
偏远山区农村的孩子能出来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尤其是高考大省偏远山区农村的孩子,真是要啥没啥。大学人均指标低,教育资源缺乏。一个字难。
我也是县城出身,上的也是县重点,还是重点班,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一个 班里没几个,到了大学里发现那些高考优待地区来的和大城市来的,水平比我们这些高考大省的小县城差好多好多,不管是学习基础还是智商还是努力程度,但是人家见识和家庭里的人脉比我们强太多了。
北京上海占着最好的资源,分数比高考大省偏远山区低100多分,靠名校也很容易。为什么没人去大学门口游行示威呢?不是说有集会的自由吗?而且有不公平的事情也可以去信访办申诉啊? 偏远山区的人还是太懒了。
户籍制度人为造成的不平等。不要跟我说生活就是不公平的。确实哪个社会都有不平等,但政府要做的是怎么消除这些不平等,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人为造成公,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农民更成了奴隶中的奴隶。
中国这种regressive歧视也挺好笑的,西方都是给偏远穷地方出来的孩子加分,中国是给他们减分。
对。60年代中的大学生比较惨,基本都下放山区了。我爸就是,专业年级第一,本来定了去上海某研究所,结果文革基本所有人都去了山区搞建设,过了十几年苦日子,改开后才慢慢好起来。
没有户籍制度就没有廉价农民工,出口和基建人力成本哪能这么低,建设完城市,转脸就被扫地出门,农民工社会福利约等于零
这不是废话吗?哪可能有绝对的平等,你咋不说每个人的智商还得一样,每个人的父母还得不逼孩子学习
总比美国按人种录取好
跟时间有关,我那时候九十年代初,大学还没扩招
只是不会耍流氓而已,和识字没关系
当时的分配制度也是中国特色了。你说的这位长者和我父亲同龄,我父亲大学毕业那年文革开始,整整浪费了十年的青春年华。但是我父亲很幸运分回了江苏,他说他们有上海的同学被分去青海的,悲惨。
美国贫民窋的很多年纪轻轻就被打死了,或着关起来
这是什么逻辑?!出身乡下分数要比大城市的高一两百分才能上同一个大学,反而成被照顾的?
你家娃上大学时要不要也这样被“照顾”一下?
跟这些乡下孩子比起来,亚裔娃在美国经历的高要求,不过是毛毛雨。
我国也是按人种录取啊。外国人,黑皮白皮,进我国大学不要太容易,高考都不需要。你在美国读大学一样需要走正规程序申请吧。
这位的观点说的好像照顾农村的孩子似的。。农村的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民的思想落后,有几个孩子能够考上高中参加高考最后被录取的?真的是凤毛麟角。那时家里考上个高中生都是很大的喜事。我小学在村里上的,四个年级只有两个村里初中毕业当兵回来的人教,上课都是两个年级拼教室的,背对背坐,老师教室两头跑,所有科目都教。初中毕业上高中整个大镇才招了几十人。 上大学后同寝室的北京同学比我少了一百多分不说,她的分数线在我们省离专科线都有一段距离。
不能这么讲。
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根本上还是要靠“会读书的人”。科技进步,四个现代化,只能要靠会读书的人。
就连在掌舵中国发展方向的集权政治的中枢中,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等的两届政治局常委,基本都是实打实的中国最会读书的人的代表。这期间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快最进步的时期。
哪个娃愿意拼命读书不想玩啊?
什么叫仅此而已?会读书的人不deserve更多机会吗?
也许成份不好? 我村有个高材生,因他家有十字架(项链),被入狱,出狱几年死了,写的一手好字,挺可惜的。
和我爱我家里说的一样,解放前生活还行,60年才要的饭。
对,lz写的真的好,让人看了笑中带泪,那段“一代移民,白天开着特斯拉跑在北美的高速上,晚上梦到自己开着拖拉机翻进了稻田”真的非常形象了。
明朝时分南北省
从小时候就从电视上感受到城乡差异,看到北京的小朋友戴着小黄帽在大马路上排队走,我们那边就一条柏油马路,没有私家车的年代,很偶尔才能路过一辆拉煤的车;我有一盘磁带,是上海小荧星艺术团的小朋友们唱的歌曲,“艺术团”这三个字在我看来实在太高大上了,我们那边根本就没听说过;电视广告里的那些零食、玩具,我们那地方是有钱都没地方去买(当然也没有钱);第一次听到“少年宫”这三个字,就对那地方充满了幻想,到很大了才知道那就是个给小孩补课上课外班的地方。。。就等等等等的这些,都让我很向往大城市。
现在城乡差异没那么大了,反倒是城市里卷的厉害,小县城的生活相对闲适,手机网络自媒体发达,没什么东西是没见过的了。这点中美都一样了。不过,想想过去那个想象着没见过的生活的自己,还是挺怀念的。现在的孩子再也不会有那样的想象了。
。。。。 您这是反向黑? 允许游行示威?有集会的自由?信访办可以申诉? 大概我们生活的不是同一个国家。
确实如此
他那是在反讽。
白水最好,健康省钱
说得太对了, 就像另一个层主说的, 高考是中国唯一一件还算公平的事了, 中国高考比美国的legacy, extra curriculum, holistic admission 公平。
你的意思是本来应该用种姓制度的,现在给寒门留了一线生机就算是开了恩了?
去他妈的。
他不考上北大也能混的不错,这就是北京上海人的红利
不过呢,他现在确实混得不如我好。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