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凉开国之君张轨占卜占据河西得吉卦,后成就霸业 !

河西先生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文473,杂谈116。这是前凉开国之君张轨的占卜故事。占得吉利,遂成就霸业。 西晋末年,北方整体荒乱,政权多为胡人所建。在这一片胡人建立的野蛮血腥政权中,有一个汉人建立的政权:前凉(318-376年),文明安定,独树一帜。 前凉是318年-376年,如果从张轨担任凉州刺史开始算,则是301年-376年。历六世九君。第九君张天锡先是降前秦苻坚。苻坚任之为尚书,封归义侯。后归顺东晋,东晋朝廷下诏任命张天锡为散骑常侍、左员外,恢复西平郡公的爵位。后又拜授张天锡为金紫光禄大夫。在东晋得善终。他之所以到处受优待,离不开他曾祖前凉开国之君张轨的好名声。 前凉之所以独树一帜,简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第一,前凉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同时治理文明,不血腥。 第二,前凉开国之君张轨在乱世中虽然占据一方,但忠于朝廷,一直坚定支持西晋中央朝廷,派兵护卫朝廷,向朝廷输送财物。是著名的忠臣。314年,张轨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武公。 在西晋灭亡的316年,他的儿子张寔还曾派兵救援西晋。后东晋南渡,北方混乱。​才慢慢称王,后来隔绝已经许久才称帝。 第三,前凉治理文明,文化昌盛。当时中原人,在乱世中逃难两大方向,一是江南,二是凉州。因为张轨治理下的凉州对内文明、安定,对外足以自保,所以才有凉州这个选项。 第四,前凉(河西)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 姑臧(前凉都城,现甘肃省武威市)与洛阳、建康并称南北朝时期的三大文化中心。前凉在乱世中保持安定,保境安民,保障了文化的传承发展。当时的文化,包括易等,中原乱世很多已经失传。后来大一统安定之后,诸多学术又从河西传回中原。 具体发展过程是:北魏吞并了凉州之后,大量学者迁居平城(北魏都城,现大同),对北魏的最终汉化起到关键作用,史称“魏之儒风及平凉州始振”。 后来的隋唐是在北魏基础上崛起的,大唐雄风,其文化渊源也和前凉有关。 陈寅恪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所以说,前凉、河西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有特殊贡献的。 今天我讲的重点是前凉开国之君张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占卜。就是这次占卜,开启了他在乱世中占据河西,励精图治,成就霸业,开创前凉的一生。 这是成就霸业的一卦。   张轨(255年-314年),字士彦,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人。是战国秦国相国张仪之后,也是西汉赵景王张耳之后。掌权凉州的时间是301年-314年。其子张寔于公元317年称王,建立前凉。354年,其曾孙张祚称帝,追谥张轨为武王,庙号太祖。 张轨是官三代,他祖父张烈是曹魏外黄县令。父亲张温是曹魏太官令。他深得中书监张华赏识。初授太子舍人,迁散骑常侍、征西军司。 《晋书.传第五十六》记载,“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泰始初,受叔父锡官五品。中书监张华与轨论经义及政事损益,甚器之,谓安定中正为蔽善抑才,乃美为之谈,以为二品之精。卫将军杨珧辟为掾,除太子舍人,累迁散骑常侍、征西军司。” 这是到河西之前。大意是他少年时就鹤立鸡群。后来继承他叔父的五品官,中书监张华和他讨论经义和时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的才能就算在二品里也是优秀的。后来官至散骑常侍、征西军司。 再看:“轨以时方多难,阴图据河西,筮之,遇《泰》之《观》,乃投策喜曰:“霸者兆也。”于是求为凉州。公卿亦举轨才堪御远。” 这就是本文重点。他认为时代衰败,暗中想要占据河西。(因为他就是河西人,家族势力也在河西。)于是卜筮,遇《泰》之《观》,便扔掉竹策大喜说:“这是称霸的预兆。”于是请求朝廷让他担任凉州刺史。公卿大臣们也推举他,认为他的才干足以统辖远方,抵御敌人。后来他就成了凉州刺史,开始了他的河西霸业。 作以下几点说明: 1 河西就是指河西走廊。是凉州主体,可代指凉州。 2 “筮之”的“筮”就是卜筮。和占卜同意。具体方式,这是蓍草法,而不是现在的铜钱法。 3 策,是竹策。蓍草法本身是用蓍草的。但是蓍草难得,保存也不方便。所以后来用竹策代替。大家可以近视理解为长竹签。   为何他要投策喜曰:“霸者兆也”呢? 遇到《泰》之《观》。意思是卜筮遇到地天泰变风地观。泰是地天泰的简称,观是风地观的简称。 说明:他用的方法既不是我之前常见的纳甲法。也不是宋儒的机械式伪法。也不是梅花法(那时候也没有梅花法)。那张轨用的什么法? 张轨用的是非春秋易,但是近于春秋易的古易法。或者说是模仿春秋易的古易法。                大致参考这个图,我遮住的地方都当做不存在就好了。左边那五个圈圈代表变。在张轨那个时代应该没有这种标记的。 这种近于春秋易的古易法是如何分析的呢? 自问占据河西。自然是问前往河西发展的前景,吉利否,凶否。 地天泰,上坤下乾。问霸业最宜乾坤二卦。因为坤为土地,乾为君主,是和称霸称王最相匹配的。什么叫天意?问霸业得乾坤现,这就是天意。 变风地观。注意,这里一共六个爻,五个动,只有第四个不动。第四个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到别的国家,也可能是中央)做客(观赏礼仪),王把他当做整个国家的贵宾一样招待。吉不吉利?非常吉利。 前凉最后一代君主张天锡亡国之后,无论先到前秦还是后来到东晋,到处都颇受优待,和“利用宾于王”对不对应?非常对应。都七八十年了,还能对应上。何其深远也! 但是这也不是投策的理由。投策,是说刚占完。他瞬间就理解到了,兴奋得直接把策扔掉,说“霸者兆也。” 理解得这么快,是有基础的。因为有前例相关。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厉公……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它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大意是: 陈厉公陈佗生下儿子不久,周太史(擅长周易)路过陈国。陈厉公接待之后请周太史为他儿子陈完占卜。 周太史占得风地观变天地否。说:“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难道是代替陈国拥有国家吗?不在陈国,在异国。不是他本人,是他子孙,原因是光远而耀眼。……(中间一大段讲道理的)。若在异国,必然是姜姓。因为姜姓是太岳的后人。陈国衰败,这一支昌盛。 后来,陈国第一次灭亡的时候,陈桓子(田桓子)的权利开始大过于齐王。陈国第二次灭亡时,田成子控制了齐国朝政。 我补充一下。 后来,陈完由于国内动乱,逃难投奔齐国,后来做了工正之官,定居于齐。古代“田”与“陈”音义略同,他的后代改姓田。后来在田桓子(第五代)时控制齐国国政,拉拢民心。公元前386年,第八代子孙田和(田齐开国之君,齐太公)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田和正式称侯。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陈完的后人就是“田氏代齐”的主角。 这里是风地观之天地否。看,又是天和地。地是土地,天是君主。本人就是公子(国君儿子),问前程得天地并现。自然是非比一般了。其中只有第四爻动,辞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后来陈完在齐国为贵宾,后人在齐国“田氏代齐”,成为齐国国君。 这个故事在古代是读书人人尽皆知的故事。因为古代的《易》《春秋》《史记》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这个故事在春秋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又涉及易。所以张轨问得地天泰之风地观,五动,只有四不动,对应“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乃投策喜曰:“霸者兆也。”投策,这说明是刚占完,瞬间就反应过来了。之所以能瞬间反应,就是因为有陈厉公占敬仲出生的故事。 张轨欲谋占据河西,占得吉利。所以他申请当凉州刺史,前往凉州发展,开启了他的河西霸业、前凉的创建基业。 一占以成终身功名,一占以成就霸业,一占以成开国。何其大也!不可不敬之!                                     河西先生                                     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