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救他的侍卫要何赏赐?侍卫:赏我一个胖宫女吧

A
Adalalal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清朝时期,在紫禁城西侧有一处用于会见邦交使节的场所,名曰“紫光阁”。乾隆当政时期曾四次在这里布设功臣画像,对任何一名清廷官员来说,能在这里被绘像陈展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誉,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绘像表彰之人是由乾隆亲自把关筛选,非常严格,前后四次陈展总共不过280人次。
但有一位侍卫大臣的画像,不仅登上了紫光阁荣誉之墙,而且四次每次都不落——他就是被乾隆称为“武臣之冠”,封爵“一等超勇公”的海兰察。
这个海兰察究竟有何丰功伟绩,竟能被乾隆如此看重,次次荣入紫光阁功臣绘像之列?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清朝勇士。

海兰察,清索伦人(今鄂温克族),出生于呼伦贝尔(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关于海兰察的出生,呼伦贝尔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据说,有一位钦差大臣到呼伦贝尔巡查,晚上住在一个叫莫赫尔图的地方。
半夜,他突然被一阵婴儿啼哭声所惊醒,这哭声不仅响亮而且雄浑有力,钦差感到奇怪,打发手下循着声音出去查找,结果在三里外的一个索伦人村落里找到一个刚出生的男婴。
钦差听手下回来禀报后愈加好奇,第二天亲自前往探视,但见这婴儿身形比一般婴儿都要壮硕,且双目炯炯有神。
钦差感到这孩子不同凡响,便亲自给他起名叫“海兰察”,汉语就是“海拉尔森林”的意思,意喻这孩子旺盛的生命力。

海兰察自幼丧父,母亲独自把他拉扯大,随着海兰察年岁渐长,他身上异于常人的特性愈发明显,清朝举人黄维翰的《黑水先民传》中记载,海兰察“面铁色,生有殊力”。 为了帮助母亲养家度日,尚未成年的海兰察到了海拉尔替人放牧。这段放牧经历,让年少的海兰察练就了一身非凡的骑射本领。当地传说,雇佣海兰察的那家牧场主,有一天夜里突然跑去牧场,结果没找到海兰察,只看到马群旁边有一只酣睡的猛虎。
牧场主吓得赶忙掉头就跑,事后再问海兰察,他竟茫然不知其事。牧场主认定那只猛虎就是海兰察所幻化,遂对他另眼相看,待海兰察离开时,还送了他一匹骏马。
以上传说,不乏民间对海兰察的神化,但真实的海兰察的确与众不同,从他参军之后的真实经历,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1755年,乾隆向割据中国西北角八十余年的“准噶尔汗国”发起进攻,海兰察所属的索伦族群,因骁勇善战而被征兵奉调,海兰察随之加入清军行列,成为西征讨伐队伍中的一名普通“马甲”(基层兵士)。
1757年7月,海兰察所属部队奉命追击阿睦尔撒纳叛军首领巴雅尔,在战斗中海兰察与巴雅尔不期而遇,穷凶极恶的巴雅尔欲置海兰察于死地,却不想被这个入伍还不到两年的普通小兵一箭射下马,生生被擒。

随后,海兰察继续随军参与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黑水营之战等战役,屡屡建功。1757年,大清彻底剿灭了准噶尔割据政权,收复了2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解除了困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帝的心头之患。
战后,海兰察的事迹被报于乾隆,乾隆对他极为赏识,赐号“额尔克巴图鲁”(即“雄壮武士”之意),还将他列入首次推行的紫光阁功臣绘像中。
更为关键的是,海兰察被乾隆特批纳入满洲镶黄旗,直接擢升为三等内廷侍卫。从此,那个不起眼的“马甲”海兰察一跃成为乾隆身边的贴身护卫。

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乾隆以崇尚“武功”而著称,他在位期间仅发动的类似平定准噶尔这样的大战役就不下十起,乾隆自谓“十全武功”。
正是出于对武力的崇尚,乾隆对于战争中勇猛刚毅、骑射精熟的武将甚为看重,经常会从中挑选出类拔萃者作为身边内侍,以便进一步观察培养,海兰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踏入宫中的。


与快意杀敌的战场相比,法度森严的皇宫内廷更加拘谨枯燥。
但转换环境后的海兰察及时收敛心性,他利用能够近距离接触皇帝、众臣的机会,细心观察、揣摩为官处世之道和带兵打仗之法,其个人境界在悄无声息中不断提高。
其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乾隆帝对他更加赏识。

乾隆二十年(1755年),海兰察等一众武将陪同乾隆在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狩猎。木兰围场狩猎的阵势可谓非常之大,有数千人围观。
木兰围猎的第一次骑射也必定是由皇帝完成,乾隆参加围猎所带的装备更是充足,比如他御用的马鞭、桃皮弓以及奇准神枪等等。
乾隆非常重视木兰围场狩猎,在他看来,这样一场盛大的围猎能让老百姓看到皇家军队的能力,能稳定民心。另外,乾隆认为骑射应该是满洲男儿必须要会的一项技能。

乾隆骑射过后,各大武将便可以参与进来了。
这是乾隆最喜欢的一个环节,也是围猎当中最受重视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千人合围”,此前的行围只能算作简单的熟悉和热身。参与围猎的这些武将是他亲自挑选出来的,也都在各大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就像这次木兰围猎中的海兰察。


合围时皇帝首先要进行打猎,虎枪营的战士会跟随保护。合围所捕猎的都是大型的猛兽,比如老虎、熊等猛兽,危险系数很高,自然需要虎枪营的侍卫帮助射杀,也是为了防止已经捕获的猛兽逃走。
乾隆在捕猎的途中遇到了两只斑斓猛虎,正在他想要射杀的时候,那两只老虎躲进树丛中消失了。
然而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两只斑斓猛虎从树丛中跃出,朝着乾隆扑了过去。眼看乾隆就要被扑倒在地,海兰察飞快地从身后拔出弓箭,两只箭应声射在了斑斓猛虎的身上。

清史中记载,“海兰察二矢毙两虎”。地方志《布特哈志略》也曾对此有过详细描述,“随狩木兰,二虎入围,海兰察囊三矢从发二殪之,众诧为神勇”。
海兰察临危救驾,其功劳自然不言而喻。回宫后,乾隆问到海兰察想要什么赏赐,他却说:“臣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不过前不久注意到令妃娘娘身边有一个漂亮又丰腴的小宫女,很是喜欢,希望陛下能赏赐”。


乾隆也是没料到海兰察会这样回答,先是怔愣了一下,随即又开怀大笑,立马应允了。
毕竟,每当清军凯旋而归后,乾隆问各位将领想要什么时,得到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大多数将领的回答都是诸如,“臣愿意训练出更多精的士兵,不负陛下的厚望,为大清朝开疆拓土”。
而海兰察提出的这个请求看似荒谬,其实是经过内心的周密揣度。他虽然可以依乾隆所言,随心提自己的要求,但如果提出的要求过高,其内心贪欲必暴露于外;若是坚辞不受,又会令乾隆陷于有功不赏的不义之地。
所以权衡之下,海兰察提出请皇上赏赐胖宫女——这代表了自己一片衷心,也委婉表明了自己并不贪心。海兰察的一番良苦用心,被乾坤所领会,他对这个勇冠沙场和猎场的内廷侍卫,又多了一层新的认识。
随后,海兰察得到不断提升,从三等侍卫被提升至头等侍卫,又从侍卫角色跨越至军官角色,衔至骑都尉、云骑尉。海兰察以其勇谋兼具而得到乾隆青睐,其个人身份的不断变化,预示着他即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762年,缅甸入侵我国云南地区,清朝下令开展自卫反击,中缅战争开始打响。战争初期,镇守云贵的清军不敌缅军,战事溃败。
1767年,乾隆派兵部尚书明瑞亲自带兵南征,在皇城内蛰伏了十年之久的海兰察被命随军南下,只不过这一次他不再是军队里的无名小卒,而是南征大军的记名副都统。
初次带兵的海兰察在明瑞麾下,较好地完成了领受的各项局部作战任务,清军整体也一度气势如虹。但由于战线过长,部队后勤补给无法得到满足,缅军趁机反扑,清军溃败,明瑞战死沙场,海兰察只得随军回国。
1769年,乾隆派大学士傅恒再次领军征讨,海兰察随之二次返缅。此次海兰察战场表现更为成熟,他所带领的部队重点负责敌情勘察和突袭破防,在整个战争中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最终,缅军在清军强攻下被迫议和,中缅边境危机解除。海兰察也因战场表现优异,从记名副都统提升为实职镶白旗蒙古副都统。

1771年,四川大小金川一带土司公开对抗朝廷管理,尚在云贵处理中缅之战后续事宜的海兰察被紧急调往四川,随主帅温福予以讨伐。海兰察到达四川后,首先攻打小金川,迫使小金川土司求和,海兰察带兵占领了小金川,出师告捷。
海兰察的战绩得到乾隆赞赏,半年内被连升两级,先为正红旗蒙古都统,后为参赞大臣。
主帅温福才能平庸却为人刚愎自用,在平定大小金川战役中指挥失当,大意轻敌,结果被敌军偷袭主帐大营而死,之前的战果也几近丧失殆尽,清军战事陷入被动。
温福阵亡后,海兰察挑起指挥部队的重任。他先带领大军撤至安全地带休整,保存有生力量,防止敌军反扑;然后派副都统代自己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向乾隆当面汇报详情,争取朝廷支援。
因前期战斗死伤惨重,很多士兵已成惊弓之鸟,无心再战。为了排除这些士兵对整体队伍的影响,海兰察当机立断将3000多名已丧失斗志的士兵遣散,使剩余兵士战斗意志得以维持。
经过海兰察一系列善后举措,平叛大军士气开始恢复,为下一步继续战斗奠定了基础。

乾隆随后委派阿桂出任定西将军,前往执掌大局。
阿桂不同于温福,他善于带兵且知人善用,海兰察在他的指挥下,充分发挥出了自己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喇木喇穆是大金川一处重要防守要地,土司军队利用陡峭的山势在此处修建了两座碉楼,易守难攻,成为清军收复大金川的难点。
海兰察决定采取偷袭方式,他亲自带领600名士兵趁夜黑从碉楼旁边悬崖攀援而上,出其不意地全歼碉楼之敌,打通了进攻大金川的重要通道。
除此战之外,海兰察在罗博瓦山、色溯普、逊克尔宗等战斗中都表现出色,为彻底平定大小金川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776年初,平定大小金川的战斗以清军胜利而告终,海兰察因此战而获封“一等超勇侯”,并二次荣入紫光阁功臣图像。

1786年,台湾地区爆发林爽文起义,福建总督常青派兵渡海作战,却迟迟未能平定,次年乾隆派海兰察随福康安一同前去支援,海兰察登上台湾岛仅3天,就上演了一出以少胜多的好戏。
当时,海兰察带领二十名手下潜入彰化八卦山观察敌军工事,他发现敌军刚修筑好防守关卡,只有小股部队在此镇守。
海兰察认为这是个趁虚而入的好时机,他来不及调动大部队,直接带领二十名手下侦察兵士向驻防敌军发起突袭,敌军虽然是小股部队,但人数也数倍于海兰察等人,海兰察利用他们猝不及防之机发起猛攻,一举拿下这处堡垒。
在后来的战斗中,海兰察又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逼迫林爽文主力部队撤退转移,海兰察则挥师乘胜追击,最终将林爽文主力击溃。
林爽文、庄大田等义军首领被俘,起义就此被镇压。海兰察此战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表彰他的功绩,乾隆将自己随身佩囊赠送给他,封他为“二等超勇公”,并第三次将他列入紫光阁功臣图像。

随着作战经验不断丰富,海兰察综合军事素养也不断提升,乾隆帝对他的才干越来越倚重,逐渐将其看作手中的一把“称心利刃”,哪里战事危急就把他派到哪里。
1791年,我国以西的玛拉王朝(今尼泊尔)廓尔喀人入侵西藏,大肆抢劫寺庙财产,藏区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都向乾隆发出求援,乾隆派出福康安和海兰察这对“黄金组合”,带领来自海兰察家乡的索伦士兵前去御敌。

有来自家乡的兵士参与,海兰察如虎添翼,他用极短的时间就收复了被廓尔喀人占领的西藏失地。为了能够更长久地消除西藏边境危险,随后他又带领大军翻越喜马拉雅山,直接攻入玛拉王朝首都阳布城下。
廓尔喀人被迫求和,承诺自此甘愿向清廷称臣纳贡,不再侵扰,又一场边境危机被海兰察的英勇所化解。这一次海兰察获得了清武臣最高功名称号“一等超勇公”,并第四次入紫光阁功臣图像。

但西征廓尔喀由于海拔较高且路途遥远,海兰察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他本人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在班师回京的路上,海兰察罹患重病,素以骑射闻名的他,竟连马都无法骑乘。
回京后乾隆立即派太医前去诊治,但已经无力回天。
1793年3月,一代名将海兰察与世长辞。乾隆闻讯悲恸不已,专门降旨哀悼:“兹闻溘逝,朕心甚为轸惜”。考虑到海兰察并非阵前身亡,按清律例无法入昭忠祠,乾隆特颁上谕,破格准许海兰察入祀。

海兰察入昭忠祠后,乾隆亲自作诗描述海兰察功绩:“本以索伦兵,手擒巴雅尔,因之识英才,超群耀侍卫,感恩益忠勤,征战无不委……”
乾隆以一个君王的视角概括和评价了海兰察一生经历,他的感慨侧重于褒奖海兰察作为臣子的英勇和对君王效忠。而我们作为后来人看海兰察,更多的是看到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内各民族稳定所做出的贡献,更多了一层深远的历史意识。

来源:鉴证历史
W
WonderID
面铁色?是黑色吗?那可能是个类似昆仑奴的混血儿?如果是的话到很容易解释体力好,骁勇善战。anyway,这个晋江应该给安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