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上映,国产喜剧的天花板,不少00后都是它铁粉...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朝文社(ailishi777)
01
1963年12月,喜剧电影《抓壮丁》正式上映。
这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黑白电影,以明快的节奏和简单的人物关系,讲述了抗战时代一桩“土得掉渣”的故事: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华蓥山地区某乡,国民党某师卢队长、地头蛇王保长、地主李老栓等几个丑类,既互相争斗又沆瀣一气,借着“抓壮丁”大发国难财——
地主骗走佃农血汗钱,把佃农儿子顶替自己儿子送上前线,队长、保长等人也跟着敲金分肥,甚至还准备拿着蒋介石的委任状大抓壮丁发横财,却终于被愤怒民众打得落荒而逃……
如此一部只看故事梗概,能把人气得直哆嗦的电影,却以全程巧妙的剧情与精彩演绎,每一个桥段都笑点满满。
尤其是从头到尾的四川方言对白,比如“我强迫他心甘情愿给你送上门来”“修的房子归保长,生的儿子归老蒋”等金句,句句犀利如刀。
哪怕在电影上映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多少人依然重温着这黑白的画面,笑得前仰后合,笑过后再回味,却又咬牙切齿。
这么老的电影,在今天的豆瓣平台上,还获得了8.5分的高分。
不少“95后”“00后”都是该片的铁粉。
学者李道新更称其为“这在新中国电影史上都是颇见创意的成功尝试”。
其艺术高度,堪称中国国产喜剧片的“天花板”。
当然,对这样一部“天花板级别”的国产喜剧,个别“名家”“精英”也是相当看不惯,对影片里各种“国民党腐败”的名场面严重不信,还给影片扣上了“丑化国民党抗战”等大帽子。
那影片里的“名场面”真是丑化?
其实,《抓壮丁》最早是话剧,是原作者吴雪在亲眼目睹了“国统区”诸多抓壮丁闹剧后愤然写成的。
抗战时期,该剧曾在四川多地巡演,所过之处万人空巷。还有恼羞成怒的保长,在现场鸣枪闹事,可见情节何等真实。
而如此看看抗战年间,国民党真正的“发国难财”丑态,我们就更该感慨:《抓壮丁》里的辛辣讽刺,对比一下简直太克制了。

02
就以影片里闹剧不断的“抓壮丁”操作来说,且不说原作者吴雪亲眼目睹的荒唐事儿,就连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居里都讽刺说,至少有近二百名本该上战场服兵役的国民党高官子女,却通过种种操作逃过了兵役,跑去美国过起豪奢生活。
单这一套操作里,就不知有多少人发足了国难财。
至于那些靠着“抓壮丁”发财的保长们?
美国学者易劳逸就给他们一个全面评价:“专横的和愚昧的和腐败的”。
而且千万别以为,“抓壮丁”的罪恶只是“强征”“冒名顶替”“敲诈勒索”。
抗战时期国民党每次征兵,都被一级级官员看做食物链。
被抓了壮丁的新兵,衣食住行都遭到官老爷们刮油。
董必武《大后方之一般情况》里记载,新兵们的吃饭穿衣住宿,都要被层层扒皮克扣,由于吃住条件太差,因此生病率极高,后方新兵走到前线,通常能剩一半人就不错。
红十字会报告更举出生动例子:国民党曾从福建强征一千个新兵,走到贵州就剩下百人。
不止是“抓壮丁”时被刮油,当了兵以后,更是被刮个没完。
虽然现代人常说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是“小米加步枪”,但八路军新四军严惩腐败,钱粮都能实实在在用在士兵身上。
所以抗战后期的八路军,每月通常能吃上2斤大灶肉和4斤小灶肉。
同时期的“国民党精锐”呢?
发给士兵一百五十斤粮食,实际到士兵手中,一百斤都不到。
美国医生曾对部分“国民党精锐”体检,受检士兵一千八百人,“身体素质不合格”者竟有一千多人。 

03
盘剥得如此厉害,就不管士兵死活了?
在国民党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就发问说“为什么各师官兵时有许多伤亡,而我们的经费则能照常领取”?
其实,抗日名将宋希濂的一段回忆,足能回答他的疑问:
1942年国民党组建远征军,宋希濂担任11集团军司令,部队刚组建,他麾下的将官就“冒领许多钱”,等到远征军入缅惨败,各支部队伤亡惨重,但这些将官却欢呼雀跃,因为“可以大捞一把”。

以宋希濂的原话说:“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他们就愈高兴”。
没错,这些“国军精锐”的军官们,就盼着麾下士兵多死点。
在国民党战斗力最强大,综合素质最高的远征军里,高官们为了发国难财,都可以如此不要脸。
军队高官尚且如此,放在《拉壮丁》故事的发生地——大后方农村里,各种活剧也不堪入目。
不止是抓壮丁时,保长、地主、队长们才会如此勾结胡闹。
1941年起,国民党对农民开始实行残酷的“征购”“征借”制度,老百姓要承担的正常赋税就已沉重不堪,各级官员由强行加码,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当时报纸形容说“乡镇派保长要加倍,保长派甲长又要加倍”。
打着“抗战”的大旗号,就能大摇大摆从老百姓身上刮钱。
这些还都只是“小贪”,当无数苦农民被苛捐杂税折腾到破产时,诸如“四大家族”等官僚们,就来趁火打劫了。
在抗战中后期,包括川康宁青等国统区各省里,百分之六十的农田都被总人口不到中国百分之三的地主官僚们圈占。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家族”里某一位后来“跑南美洲养鸡”的“国民党元老”,长期被个别“精英”大赞“廉洁”的他,抗战时期仅在云南一省,就圈占土地十几万亩,每一块地,都是无数农民的血泪。

04
所以,放在《拉壮丁》的背景年代里,那个抗战的苦难时代里,普通的大后方农民,如果没被“拉壮丁”,就会被各种横征暴敛,如果不行被拉壮丁,那更要被长官层层盘剥。
总之,要被榨干“国难财”。
所以,当几乎倾家荡产援助抗战的爱国华侨陈嘉庚,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看到的,正是国民党统治下种种“拉壮丁式”的荒唐操作:
在他的家乡福建,由于国民党官员大发国难财哄抬物价,福州城几乎每天都有市民跳桥自杀,“仅警察捞起的死尸就有七百具”。
在国民党的“心脏”重庆,高官们花天酒地,自己辛苦捐助的钱财物资多被贪官吞并,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们“但都假公济私,营私舞弊”。
于是,之后又造访延安,亲眼见证延安的廉洁与朝气蓬勃后,曾经对国民党满怀希望的陈嘉庚先生,终于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断言:
如果跟着国民党,“就只有没路,死亡,中国绝不能走这条路”。
而历史也恰恰印证了这样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