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否可以作为学术讨论的一种启示

c
chenhechun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胎儿自成一体的标准?用血循环作为参考,无论来源于出处。科学起源于假设,或者启示,与逻辑学的一致性的演绎。《圣经》当然也可以作为一种信息来源的参考!是否作为“真理”,当然需要经过实践检验,与逻辑推理的演绎的一致性。任何科学假设,从来与信息来源无关! 例如: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地球版块漂移学术,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等等灵感的产生。。。科学界都不关心启示和灵感的来源, 这种灵感,启示或者来源于 一个梦,或者一次偶然的观察。。或者。。。或者。。。等等,都无关紧要 例如:苯环结构。。。。就是来源于一个梦。人们并不关心这个梦,而是关心苯环结构是不是一个环状结构?需要实际检验。。。和基础于这种假设的逻辑演绎的一致性? 这就是科学精神?
任何一个形态系统,都首当其冲的是“信息化的通讯网络”与“物质化的运输网络”的构建,一旦信息流与物流实现。自成一体的系统化基本上说完成了。俗话说:富不富,先修路!至于工厂生产(消化系统),进出口(港口,呼吸交换)都必须基础于“信息流与物流”。氧气与营养物质都可以暂时性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取。  所以说,当卵细胞受精以后,完成了遗传密码独立的自成一体(宪法),在经过十周的DNA表达实践的逻辑密码的运行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自然流产?就说明胚胎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胎儿离开母体是否成活?不能够作为胎儿生命体的特征与定义,因为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随之人类医疗技术的进步。有资料统计,在现代医学技术支持之下妊娠期长度与存活率之间关系大致为:23周17% ,24周39%, 25周50% ,26周80% ,27周90% ,28-31周90-95% ,32-33周95% ,34+周存活率与足月宝宝几乎一样。最早出生并存活的早产儿是21周+5天,出生在加拿大。一个生命体的独立也有不同阶段,不同形式!严格的讲,从卵细胞受精以后就称得上“新生命体遗传信息”独立了。但是,生理方面并没有完成。然而,在第十周以后从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完成。生理方面“胎儿”就基本上可以“自成体系”。余下的问题,就是技术上在什么条件下,生命体是否可以脱离母体而成活。只是一个技术性,独立的阶段性问题。而不是概念和理论上的问题。理论上讲:生理胎儿的自成体系的完成,大约就是在第十周左右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形成”。仅此而已,只要是胎儿心跳血液循环自成体系与遗传信息的一致性完成!但是,从目前的医疗技术来说,最早出生并存活的早产儿是21周+5天,出生在加拿大。然而,随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最早出生并存活的可能性会进一步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