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也有一妻多夫制度,存在于大山深处

陪你看烟花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伙婚: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独特婚俗,存在大凉山深处的纳西古村 瑞视觉 2020-11-23 23:08:57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凉山深处有一个距离木里藏族自治县城290多公里的纳西族古村落——俄亚大村。 这个村子近年来引起外界的关注,不仅仅是蜂巢样风格独特的民居,更是因为村内还保留着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纳西族“伙婚”风俗。 图为大疆精灵4Pro无人机航拍的大凉山深处、龙达河畔的纳西族古村——俄亚大。 “俄亚”是纳西语,意为大岩包,因地方的土官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建在大石之上而得名。 俄亚大村古寨距今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纳西先民为了守护这块肥沃之地不受外族侵犯把房屋建筑在大村岩石堡周围,经过上百代的努力,至今成为全国保持最壮观的原始古建筑群,为世界民族工作者所注目,素有“纳西古城在云南丽江,纳西古寨在四川木里俄亚”的说法。 纳西族的住房一般为木石结构的土掌房,以块石砌成,用木柱作支撑;房屋一般为三层,最低一层为畜圈,中间一层为主屋,用木板间隔,铺地板,设火塘卧室、仓库,最高一层为草楼和晒坝;楼层多以黏土铺筑而成,上下楼多用独木做成的梯子。一般是整个村子上百户的住房连成一片,每家每房之间可以畅通,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游人进入古寨,像闯入了世外迷宫,难寻出寨通道。2006年,俄亚大村古寨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河南省滑县登山协会的CEO“霞姐”和207,带队去西藏经过俄亚大村时拍摄的一组照片,《瑞视觉》发布后颇受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 今年夏天,跟着“霞姐”和207去西藏,从泸沽湖前往稻城亚丁景区时路过俄亚大村安排路线时,特意经过了俄亚大村。 上图为地图上显示的玉龙雪山、泸沽湖、稻城亚丁和俄亚大村的位置关系。 俄亚大村,即是俄亚纳西族乡政府的所在地。(这次没有见到俄亚乡政府,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探访。) 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木里县城乔瓦镇直线距离约为80公里。然而真要走起来,需要翻越重重的高山和条条的大河,路程足有290公里。 别看这290公里的路,在内地的平原或者高速公路上, 不过两三个小时的事儿。但是走这段蜿蜒崎岖的山路,即便是老司机开着性能不错的越野车,也得走上十来个小时。 据村里人讲,在2011年修通公路前,俄亚大村去县城的山路只能走马帮,如果谁要去趟县城需要10天的时间。 一妻多夫制是一种仅占世界婚姻总量0.3%的婚俗与家庭制度,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和青藏高原上。 一妻多夫并非仅存在于藏族,除藏族外,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同样的习俗。 在俄亚大村,兄弟几个共娶一个妻子的风俗古来有之,村里的老辈人最怕分家,大村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分了家就吃不饱饭,为了家庭财产不分割、人员不分离,所以家长只会让几兄弟娶一个媳妇,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的“伙婚”风俗就一直延续下来。 村里的老人们总教育后辈,在俄亚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只有相扶相携的“伙婚”大家庭,才能够得以生存和繁衍。 到现在,姐妹共夫的家庭在俄亚基本没有了,但兄弟共妻的一妻两夫家庭还很常见,还有几家是一妻三夫的。 上图为俄亚大村旁龙达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 在村内探访时,“霞姐”邂逅了去年来时去他家里拍了照片的一位村民,拿出手机给他看去年拍摄的照片。 游客走进一户农家,了解生活习俗。 “霞姐”在一户村民家门口,与女主人交谈。 由于语言问题,交流很是吃力的。 一户农家屋内的火塘。 这一位时尚年轻的女子,似乎是要去河边洗衣裳。 过了河后,村口的一个小卖部,规模还不算小。 村口的一个台球案,两个中年男子在切磋球艺。 某户农家的一只黑狗,见了生人狂吠。 如果不是铁链拴着,会不会发生不测的事情亦未可知。 用手机拍摄的一张“全景图”,站的角度低了些,效果差强人意。 村子内有三家客栈,下次再去,一定要住下来,慢慢地探访这座纳西古寨。
陪你看烟花
由于自然环境极度封闭,俄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这里的纳西族有一夫一妻制,但同时还并存着多夫共妻、一夫多妻、“安达”(情人)婚等多种婚姻形式。 安达婚在过去是俄亚纳西族最基本的婚姻形式,安达是纳西话“朋友” 或“亲密伙伴”的意思,男女朋友白天在各自家里生活,夜晚则在村外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住在一起,第二天鸡叫后又悄悄返回村里。凡是已经举行过成人礼的男女,婚前和婚后都可以自由与异性交往,建立安达关系。一般由男子主动约会女子,或用眼神暗示,或在擦肩而过的时候低声约会。女子以回眸或羞涩一笑的方式告知对方已接受约会。夜半时分,等睡在火塘边的老人熟睡后,男子从房顶的烟囱口往下丢一个小石子,女子便悄悄地走出去与男子约会。约会地点一般是男子的房间,也可以是稻田、苞谷地或河边、山上。有的则强行建立安达关系,男子求助好伙伴帮忙,强行拉走女子,如果女子处在半推半就的态度,便断定她同意同宿。但如果女子发出喊叫,对方就立即放手。 在俄亚几个世纪的变迁中,安达婚已经被削弱了,仅仅是青年时代的婚姻形式,成年以后则开始伙婚,并建立家庭。伙婚又分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比较流行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村子里有近一半的家庭都是伙婚,基本都是兄弟共妻,俄亚人普遍认为伙婚的家庭好,不会分家,人和财产不会流失,大家庭才能富起来。 其实俄亚的伙婚(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习俗,也是当地人顺应环境、尊重环境的自觉选择。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当地有限的土地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在目前最为普遍的共妻家庭中,可以看到两兄弟共妻的,或者三人共妻甚至更多人共妻的,一般只生养3个孩子。而如果按每个男人娶一个妻子,那么两兄弟两个家庭,会有6个孩子。这样人口将快速增加,超出土地的承受力。另外这样也将形成更多的家庭,意味着要更多的住房,在当地木材是建房最重要的材料,这对当地的森林将造成破坏。事实上,俄亚许多村庄,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人口出生与死亡的平衡,自然生态也保护得很好。在这看似离奇的婚俗中,可以解读出俄亚对于环境责任的自觉承担。 阿甲走在我的前面,不时地回头提醒我该以怎样的姿势走过脚下的险路。我是在俄亚大村里认识阿甲的,他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收购一些老货,大多是纳西人传统的饰物,然后带到山外去卖。 阿甲很热情,因为经常外出,他普通话说得不错。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阿甲家在俄碧,到俄亚大村有一天的路程。 到了家里,阿甲拉过正在火塘边忙着的一个女子来到我面前,向我介绍说这是他的妻子。阿甲的妻子叫咪咪,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她笑着将我领到火塘边坐下,又忙着为我倒酒。咪咪同时也是阿甲的哥哥降初的妻子,她为这对兄弟生了4个孩子。 咪咪很满足这个家现在的样子,孩子们都在上学,丈夫们都很勤劳。降初在家里负责农活,阿甲在外面做点小生意,他们很辛苦,但都是为这个家能够更好。咪咪是个很可爱的女人,她说她会一样地去爱两个丈夫,三人结婚这么多年来,从来都没有过不愉快。咪咪和阿甲、降初之间,更像是情人关系。 那天晚上,咪咪换上了阿甲为她买的那件偏襟短褂,她这是在告诉丈夫们,今晚她希望和阿甲住在一起。
e
ellen_1010
说的好听,就是穷和男多女少,一个女人为这些男人生到不能生为止
陪你看烟花
说的好听,就是穷和男多女少,一个女人为这些男人生到不能生为止
ellen_1010 发表于 2022-04-26 22:47

本质上是这样的吧 女少男多 但是那边的男女关系挺open的
b
bran
好惨 要伺候好几个男人 为他们生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