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朝的智商税,至今还在交...

c
comefor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清末,苏州古城西门外大街,百货商铺,栉比鳞次。
在这条商业街上,有一处豪宅闲置已久。
这天,一位穿四品官服的人突然前来租下了这一豪宅。
这官儿,姓陈,一候补知府。
官儿虽候补,派头却不小:
管家、账房先生、厨师等一干仆从一应俱全。
不止于此,这货每次出门皆乘四人舆、张红盖,过路人无不驻足张望。
这么一搞,苏州府各级大小官员都知道他有钱,于是争相巴结,车马盈门,好不热闹。
但没人知道,一场阴谋马上要在苏州城上演...  
02
陈知府知道苏州的人参不错,于是,就让两个仆人,到各家参行逐一阅货询价。
有家参行老板小心翼翼地向这俩仆人:“贵府老爷,于哪家衙门高就?”
仆人便趾高气扬地说:“我家主人乃当朝陈天官之长公子,因祖荫纳官,已候补江苏一知府老爷,不日即将走马上任,其家资巨万,举家皆嗜食人参,常拿它来泡茶喝…在此赁屋而居,不过为买人参方便而已。这不,主人命我二人前来考察,欲选定一货真价实者,长期认购!”
乖乖,这是大客户。
陈知府要买参的消息很快遍传各行,各参行主对这两仆,端茶倒水,极尽逢迎,唯恐招待不周,跑了这一大客户。
挑来选去,货比三家。
最后,二仆左挑右选终于看上了一家参行的货品。
这二仆对参行主人说,先带这一两参回府让主人试吃一下,若中意,再登门批量采购。
此言一出,参行老板甚是欣喜,于是让一名叫阿三的伙计跟着二仆前往陈府,听取陈知府的意见。
  03
不一会儿,伙计阿三便回到参行向老板报喜:陈知府对人参很满意,不日便会派人前来购参,而且这陈知府很爱吃参,每天都要吃三钱。
老板一听顿时心花怒放:一日三钱,十天就是三两…一两参,就是三百两纹银…如此下来,一年便有十多万两的交易。
于是,老板精心挑选人参,准备迎接大客户上门。
不久,陈姓候补知府盛服乘轿而来,亲自来购参。
参行老板忙吩咐伙计奉茶,丝毫不敢怠慢。
陈知府浅呷一口茶后,方对参行老板说:“你家的人参不错,我家太夫人近日将到,她老人家也好参,不可含糊!”
老板立马说:“不瞒大人,我这店里上等好参多的是,请大人放心挑选。”
“那就麻烦你,这回给我准备四十两上等好参送到府上。”
说罢,陈知府便登轿走人。
于是,参行老板一通忙乎,挑好人参,让阿三携另一伙计送到陈府去,并兑银。

04
两伙计背着人参很快便来到陈府,登堂入室,很快便到了后楼。
进了后楼,两人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立时感到眼花缭乱:“房内罗帐高悬,锦衾绣缛,洋表时钟之属,陈设焕然。”
再往里走,里屋的银箱四式一排,自床东排至窗前,竟达数十个之多。
阿三两人正艳羡之际,陈知府忙命仆人打开第五排、二十号银箱。
正待拆银上秤,兑银。
忽然,外面传来一声大喊:“今日,虎丘之约,你为何不来?”
陈知府忙对阿三说:“二位,请稍候,这是我一旧时同僚,他常向我借钱,这不,又来了,若让他上楼看到这些银箱,那麻烦就大了!”
于是,他叫仆人把人参和银两放进箱子里,上锁,然后把钥匙丢给阿后,匆匆下楼招呼来客。
楼下,很快便传来了他与来客争执之声。
随后,一仆人前来送茶,且传话:“烦请贵客略坐,待客人一走主人即来!”
说完,这仆人反扣楼门而去。

05
谁知阿三他们左等右等,直到夜幕降临,陈知府都没来。
阿三正无所适从,正想先回参行再做定夺。
没想到老板突然推门而入,焦急地说:“我久等你俩不回,便来查看,谁知这里竟空无一人!”
阿三笑着指着那个箱子说:“别担心,人参和银两都在这里。”
然而,等他们打开箱子一看,已空空如也。
老板连忙近前仔细查验:原来这箱底早已凿通。
再翻开其他银箱,也只有几包砖头瓦块。
参行老板这才知道这陈知府是个诈骗犯,忙跑到官府告状。
苏州知府知道这帮骗子拉官方的大旗以作虎皮,着实胆肥,立马下令捉拿。
可当捕快四处缉捕时,骗子早已逃之夭夭了。
清 班达里沙 人参花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PS:
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参谱》中以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康乾百年人参价格暴涨的图景:
“康熙初年到苏之参,连泡丁及参须等共计有几二百担,每斤只四五十两,历年来出数日少,而价日昂,延至雍正九年,统参价长至二百两,继至乾隆九年秋,统参至六百两有零,十九年分价抵千金,由此有长无跌,比年来,寻至千六百七百不等,迄今遂长至二千以外。”

在清朝,人参价格为何如此之高?
其实,这与江南温补文化兴起有密切关系。
清代乾隆以后,江南温补之风盛行,服食人参等补药已成为江南富贵人家的一种时尚。
徐大椿《补药可通融论》如是载:
“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
再看,史典《愿体医话》更是一针见血:
“贵介之家,平日淫欲,事所时有,一当病发,即疑为虚,重投人参…”

其实人参只是一种很普通的药物,从治病救人的数量上看,恐怕远远不如平朴无华的大黄。
但人参的智商税,今天依旧在交......
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吸取任何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