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前反复说4个字,大臣都假装没有听见,最后气绝身亡

s
sscdz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纵观历史皇帝君王,能从贫苦中崛起并且登基为皇帝的不多,朱元璋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位。他出生贫寒,当过乞丐、和尚,吃过嗟来之食,体验过薄身过冬,喝过墙角屋檐的雨水,他的出生算是极其低贱。朱元璋能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创建国祚延绵两百多年的王朝,他定然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

朱元璋晚年时期十分猜忌大臣和武将,造成这种情况的正是长子朱标的突然去世,长子去世,朱元璋又不想传位给其他儿子,因此他不得不将皇位给了皇孙朱允炆。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培养对象,朝中的大臣和在外的武将很多都很支持他,可朱标的突然薨逝让朱元璋措手不及,而孙子朱允炆的年纪还小,就算管得了朝中大臣也管不了在外的几位叔叔。朱元璋将要离世之际,对近侍和大臣反复念叨一句话:“燕王来否?”,大臣们知道朱元璋回光返照,用尽是人生的最后一丝力量想来帮助孙子朱允炆坐稳天下,因此许多大臣假装没听见,最后明太祖朱元璋气绝身亡。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今天的安徽凤阳,家境贫寒,父母都是辛辛苦苦的底层农民。家中孩子众多,朱元璋排在老八,当时的生产力落后一家人温饱难求。天有不测风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让其人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之痛。当地发生了旱灾和瘟疫,家里的亲人相继去世,只剩朱元璋和二哥二嫂,一家人为了埋葬家人不得不卖地典当家中之物,最后家中一穷二白。
为了求生,朱元璋和二哥分开求生,朱元璋多次饿得出现了幻觉,为了自己的生命他决定出家剃度为和尚。朱元璋那时候只有十五六岁,在寺庙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受到别人的白眼和欺负,但他依然感激寺庙的救助。时间不长,寺庙缺少粮食,朱元璋也不得不还俗,开始了云游天下。

朱元璋云游天下的这些年看遍了人间冷暖,走过了万水千山,行到水穷处,坐看人间混乱如烟火。
元末那几年,真正到了乱世,无数起义军涌现,他们攻城略地,有效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投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开始了乱世称雄的序章。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深谙人情世故,因此颇得人心。
郭子兴十分器重朱元璋,把他升任到身边做事,甚至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后马皇后。
郭子兴的器重让朱元璋有了做大做强的机会,人都是不满足的,朱元璋加入起义军的时候只想混口饭吃,饭吃饱后他就想做些大事。朱元璋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班底,郭子兴去世后他就成为了军中的第一人,手低士兵都有好几万。
朱元璋起初力量不够,于是就避免和敌军正面相功,在背地了发展自己的力量。兵雄马壮之际,朱元璋带领士兵攻城略地,先后打败了其他几股起义军,最后兵破元朝首都大都,1368年建立大明朝。

大明创立后,朱元璋下令休养生息,在他的统治之下出现了洪武之治的盛世场景。大明步入正轨,朱元璋就高枕无忧了吗?如果朱标没有突然薨逝恐怕是的。朱元璋为了朱家的万世基业不得不深入考虑,他想要和秦始皇一般为后世皇帝打下万世根基,让朱家的皇位和江山永固。
朱元璋为了孙子朱允炆的皇位稳固,在心里谋划了许久。他为了限制侯爵大臣,首先颁布了法令限制大臣诸侯,几年之后,朱元璋发觉颁布法令并不能有效限制大臣。于是乎,震惊大明的胡惟庸案发生了,当时胡惟庸算是朱元璋的一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不风光。朱元璋担心担心胡惟庸威胁到皇权,于是以他图谋不轨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并下令夷九族和诛杀他的“合作伙伴”,胡惟庸就是柴薪,朱元璋负责点火,一时间半个朝堂被牵连,许多大臣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诛杀。

朱元璋虽然惩治了朝中大臣,但是心中仍然有一块心病:燕王朱棣。朱棣有才有德,朱标还在还可以压住他,但是朱允炆就不行了。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将死之际下令燕王朱棣进京。在他回光返照的时候,口中仍然是那句:“燕王来否?”。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以勤王的命令进京,叔侄相斗,朱允炆败下阵来,朱棣继位史称明成祖。如果当时朱棣进京,历史也有可能改写。

来源:送历史个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