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个屁,我才不要冬天捅蜂窝煤,搬大白菜上16楼,冬天想吃个西红柿茄子都要去崇文门菜市场排大队那种气质匮乏的年代 大飒蜜 发表于 2022-04-16 21:25
中国自明清以来少有的思想相对自由的年代,一个是民国,一个就是八十年代了,怎能不让人怀念?按照现在的轨迹发展下去,中国下一个思想自由的年代,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到来,怎能让人不怀念八十年代? cangtian 发表于 2022-04-17 02:58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特点:穷。 keluoyi 发表于 2022-04-17 11:27
以前也是觉得8,90年代过的很苦,即便大城市也是生炉子,公共厕所,不想再回去,然而这三年来,看到整个国内的那种窒息的文字狱与文革并行的样子,再回头去看8,90年代的文化思想都是那么的敢说敢放,电视电影敢拍,造成当初那么苦的日子和造成今天文明禁锢的是同一个统治阶级 yzhang20 发表于 2022-04-17 11:31
楼主,我想起 苏晓康写的 河殇 不知道楼里有多少读过 Jaelynleaf 发表于 2022-04-17 13:40
这篇文章看得我泪流满面 是的 还有我们新一代 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有共鸣 因为历史会重复 书籍没有被烧毁 人类的良知和灵魂没有改变 Jaelynleaf 发表于 2022-04-17 13:35
我咋觉得和楼上说的正相反呢。那时候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很多,可以说百花齐放。 不像现在这么多小粉红。 sonata5196 发表于 2022-04-16 23:56
小时候在首体看过崔健演唱会。 印像最深的是全场万人一起跺脚,感觉快把看台震塌了。 从此记住“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 后来他被封了,再也看不到这景象。 sonata5196 发表于 2022-04-16 23:23
如果换到现在,张艺谋那些片子是不是都不能拍了,更别说出名了。 rengra 发表于 2022-04-16 21:51
为什么这种几段体文章根本看不下去,觉得好矫情。 笨小囡 发表于 2022-04-17 20:29
有一说一,现在的网络下沉,让很多没有独立思想的人也有了自己的发声渠道。实际上要看整个群体的教育程度的话,肯定是进步了的 明月出天山 发表于 2022-04-17 16:13
回复 47楼youdai的帖子 这场演唱会我最喜欢的歌就是《飞了》,歌词犀利不说,编曲非常牛 近猪者肥 发表于 2022-04-17 15:35
昨晚,崔健开启了首场线上演唱会。 没想到一下子聚集了那么多人,3个小时,超4500万人观看,获1.19亿点赞。相当于每30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看过这场演唱会。 这场演唱会看得我心潮澎湃,崔健说的摇滚、荷尔蒙,说的保持独立、保持思考,在这样的夜晚,在这样的疫情时刻,像一针强心剂,直插心中。 当戴着红五星帽子的崔健,吼出那句:“老子根本没变!” 这30年后一声坚硬怒吼带来的震撼,轻而易举地击溃了我的泪腺。 我实在崩不住了,握着手机泪流满面。
02 陈丹青曾经说,80年代是兴奋和骚动的十年。 1984年的秋天,《星星》诗刊在成都举办“星星诗歌节”,邀请了北岛、顾城、叶文福等著名诗人。诗歌节还没开始,两千张票一抢而光。开幕那天,有工人纠察队维持秩序。没票的照样破窗而入,秩序大乱。 那时候的著名诗人,相当于时代巨星,走到哪儿都是万人拥簇。北岛、顾城一上台,听众冲上舞台,要求签名,钢笔戳在诗人身上,生疼。 北岛怕被戳死,架开胳膊肘,杀出一条“血路”,拉着顾城夫妇躲进更衣室。关灯,缩在桌子下。脚步咚咚,人们冲来涌去。有人推门问,“北岛、顾城他们呢?” 北岛一指后门,说:从那溜了。 那场活动,最后观众把所有的出口都堵死。北岛和顾城他们,只能从厕所的窗户跳出来。后来,还是有个小伙子缠住了北岛。是个大连人,辞掉工作流浪,目光纠葛、狂乱。他一连跟北岛好几天,倾诉内心痛苦。北岛说,我理解,但能不能让我一个人歇会儿? 这小伙子二话没说,拔出小刀,戳得手心溅血,转身就走。
那时候的青年,无论男女,尽皆生猛。 在北京大学,3000多座位的礼堂,每次开诗歌朗诵会,都坐得满满当当。诗人海子、西川、骆一禾,被称为“北大三剑客”,每次出场,门里门外挤得密不通风。所以人的脸,都因为缺氧,红得像个猴屁股。诗人边朗诵,边把诗稿往台下撒。万众瞩目的校花,就为抢一页诗稿差点走光。 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两大报纸联合,举办全国诗歌大展。 此时,全国诗社2000多家,诗歌流派88个,数万诗人发出响应。每一位诗人都想举旗抓纲、开宗立派。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如潮水蔓延,趋于白热化。 也就是这一年,诗人海子先后远走甘肃、青海、西藏和内蒙古西部的群山大漠。三年后,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人们在他的背包里,发现了一本康拉德的小说。小说讲的是:摆脱社会束缚,追求自由的冒险生活。
03 80年代的文学思潮,诗歌盛极一时,小说也盛极一时。 1981年,《中国青年报》发行量500万份。26岁的马未都,就因为在上头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平地一声雷,从小学四年级辍学的小青年,逆袭成全国最知名大作家。 一炮而红后,马未都打开家门,邮局拉来整卡车的读者来信。《青年文学》发话,你来杂志社当编辑吧,工资60块。这待遇,相当于今天底层码农,瞬间晋升阿里P8。 1986年,有天同事告诉马未都,有个叫王朔的小孩想见他。 那年王朔还是个愣头青,羞涩腼腆,说话脸红,把自己写的《橡皮人》递给马未都。马未都翻开,开头第一句写的是: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马未都眼前一亮,翻了几页,发现特好。给主编,主编特不喜欢这句开头,红笔一杠,删掉。后来杂志到印刷厂付印,马未都顶着被开除的风险,把这句话又加上。
《橡皮人》发表后,王朔红遍全国。那时候出书,作家只拿固定稿费,卖多少和作家没关系。到王朔这儿,没门。出版《王朔文集》时,他要求实行版税付酬制,按印数拿钱,按码洋的10%走。 结果这套改革成功,从这之后,版税制沿袭下来,王朔帮所有中国作家涨了钱。 那时候的杂志社慧眼识珠,不仅发掘王朔,还淘出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等大批好作家。 莫言曾是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民,小学五年级辍学,放牛十年。唯一的正式工作,是给弹棉花工人打下手。八十年代初,他开始写作,坐在灶口,一边用拨火棍通灶,一边在膝盖上写小说。后来谁也没想到,这个放牛娃,日后却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余华之前是一名牙医,在南方海盐小镇,撑一把油布雨伞,将钳子、锤子在桌上一字排开,每天握钳拨牙八小时。这样干了五年,观看了上万张病人的嘴巴,他认为那是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于是开始动笔写小说。 1983年11月,余华接到长途电话,一家文学杂志请他去北京修改小说。他欣然前往,回来后,县里官员登门拜访,说:你是一个人才,不能再拔牙了,明天去文化馆报道吧。 这就是80年代,不用承受那么多“必须”,勇气与出格,会得到鼓励和赞赏。 向上的通道,对所有人打开。底层也可以逆袭,放牛娃也有春天,牙医也能成为大师。理想和才华,是所有年轻人的登云梯。
04 读库老六曾说: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西方电影《教父》《罗马假日》等引进国内,勾起一代人的电影梦。 1983年5月,广西电影制片厂召开大会,破格批准以张艺谋、张军钊、肖风、何群四人为主体,成立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投产《一个和八个》。四人剃了光头,风风火火赶往拍摄地,被警察误认为是流氓团伙给抓了。 电影担任摄影的是张艺谋,此前在纺织厂当搬运工,为能买一台“海鸥”相机,卖了好几次血。 《一个和八个》拍摄完成,张艺谋正式出道。不久后,广影看中剧本《黄土地》,摄影敲定张艺谋。导演没有合适人选,张艺谋强烈推荐同学陈凯歌。 陈凯歌人是来了,可出了新问题,《黄土地》因题材敏感,面临夭折。陈凯歌为了片子能继续拍,跑到领导面前,掏心掏肺求了一通,听哭了一屋子的人。最后换来一辆面包车,35万经费。 这年,《黄土地》在冬天开拍,零下20度的北风中,张艺谋干起活来不吃不睡,不洗不漱,穿一双绿胶鞋,袜子都没有,在山路上跑了两个月。 《黄土地》拍完,张艺谋脱下已经踩得破烂的胶鞋,摆在路中间,对鞋说: 你跟我不容易,现在电影拍完了,你就留这吧。 1987年春天,导演吴天明拍摄《老井》,问张艺谋敢不敢演男一号。从没学过表演的张艺谋,喉咙紧了紧,说: 你不怕砸,我就敢试。 拍摄时,张艺谋连续工作十几小时,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把自己手表调快半小时,让自己更紧迫。为了在外形上更像农民,穿上大腰裤,挑水、背石板、打猪食槽,每天光着膀子晒太阳,往脸上搓沙子,将皮肤弄粗糙。 为了演好角色濒死的感觉,张艺谋连着三天不吃不喝。结果拍完,突然昏倒,被抬进医院。 后来,吴天明提拔张艺谋为导演,投资他拍电影《红高粱》。几乎所有人都在反对,吴天明就反问:一个肯为理想拿命拼的人,还有什么不放心? 1988年,张艺谋的另一位同学田壮壮,开拍《特别手术室》。这是中国首部以未婚先孕为题材的影片,在当时话题敏感,极有可能被禁。所有人都劝田壮壮放弃,田壮壮说:宁拍禁片,不拍烂片。 后来,这部电影果然禁了17年。 那一代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理想主义结下不解之缘。我们从今天回望那个时代,那些回忆好像远了,又好像就在眼前。今天中国正经历一切,却正是那里而来。
05 学者陈平原,曾用十二个字,概括整个80年代:泥沙俱下,众声喧哗,生气淋漓。 那年头,最偏远的小城路边书摊,摆的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那年头,学生可以在深夜踹开老师的门,就因为看了一本书激动得失眠。那年头,一个文弱寒酸的男老师,可以靠跋山涉水采集民歌,赢得广泛尊重,让校花下嫁给他。
06 这次崔健的演唱会,让我再次想起老六说的:闪开,让我歌颂80年代。 我为什么歌颂那个年代,因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充满着热血勇敢,像一瓶打开的汽水,气息涌动;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自由思考,证明了任何封印,都禁锢不了思想;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着包容,就像崔健在演唱会说的那样,只要音乐响起,就会让人感觉宽容。 因为那个年代的人还有梦想,还有理想主义,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生猛,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叛逆。 其实,崔健至今仍然代表着那个年代,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精英们,曾拥有并持存的警醒、思考、骄傲、力量、顿悟、坚持、勇气、豪情。 崔健那一代人的80年代,真可谓轰轰烈烈。 要说它唯一的不足,就是太短暂了,没过够。
hahahahaha人家文艺了半天,你一杆子支到贫嘴张大民家的现实生活了
不说多了,包里放砖头,抢皮带头子,就是八十年代的。
加速师带领下物质生活不久就和现在差不多,回一个圆点而已
那时候物质匮乏不是因为思想自由而匮乏的。
精神物质没必要非得给对方让位,以前没得选择,现在物质上去了,但是大家都不选择了 庸俗也未必是坏事
摇滚虽然不死 大陆摇滚已死
还有公共厕所
我宁可冬天捅蜂窝煤,搬着白菜上五楼,也不要半夜起来做核酸,无缘无故就被关在家里,动辄像家畜一样被成群结队地赶来赶去,还得担心家里的宠物会不会被虐杀。
的确是挺可惜。后来发生的事情使得全民向钱看。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特点:穷。
以前也是觉得8,90年代过的很苦,即便大城市也是生炉子,公共厕所,不想再回去,然而这三年来,看到整个国内的那种窒息的文字狱与文革并行的样子,再回头去看8,90年代的文化思想都是那么的敢说敢放,电视电影敢拍,造成当初那么苦的日子和造成今天文明禁锢的是同一个统治阶级
当然不是,民国比起大清朝有更穷吗,80年代比起文革十年有更穷吗,这两个时代的共同点是社会之前都走到了死胡同,濒临崩溃,这两个时代都是探索的时代,所以思想相对自由
只可惜呀,欧美分明都已经探索明白了民主,自由,权力监督和制衡才是长治久安之道,中国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却又走回了封建皇权独裁的方向,整个中国竟然还充满了粉红支持得不得了,真是一声长叹
我觉得90年代日子就越过越好了啊。。我还挺怀念90年代的。日子过的好,言论也很自由。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YpCmGc7AP1Q?showinfo=0
河殇对西方的跪舔放到现在也有点难堪了。
穷则思变。没有这段时间的自由开放,敞开胸襟接纳世界先进文明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管理方式,中国现在还是中世纪的过活。
可惜人性里的贪欲也一直没有改变 没有制衡,就会造成失衡 阶层的跷跷板东升西落西升东落 只是更替没消亡 没有处在跷跷板两头的芸芸大众 能做的不过是努力 确保自己不是最先落下去的那粒尘土
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为一个时代划上了句号。
这场演唱会我最喜欢的歌就是《飞了》,歌词犀利不说,编曲非常牛
我也怀念90年代。毕竟80年代我还太小了,感触不深
有一说一,现在的网络下沉,让很多没有独立思想的人也有了自己的发声渠道。实际上要看整个群体的教育程度的话,肯定是进步了的
查了一下,崔健从80年代开始活跃,90年代,2000年后演唱会没断过,2015年到2021年演唱会似乎有个断档,但他参加了不少综艺,被封是哪一个时期啊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IQ-WNWvPcQ?showinfo=0
当年我们老厂长吴天明,真是一个伟大的导演,顶着压力培养出了几乎中国影视界的骨干。
在北京的法国国际学校,当时是法国总理访华,总理也来了。我同学还拿到了总理太太的签名。
你这就是宁愿在宝马里哭的人 这种ID怎么会进本帖的?
时代变了。崇高体已经不合时宜。
没有独立思想发声当然可以,问题是有独立思想的不让发声
飞了有点嗑药后的迷幻感,但是又无比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