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外一个帖子形成鲜明对比 lisallend 发表于 2022-04-14 11:41
上海一直都是这样一个外表冷冷,内心暖暖的城市。 abmm 发表于 2022-04-14 11:39
同意。大多非常拎得清,你占不到便宜,但是,人家基本也不占你便宜。我个人觉得是很舒服的距离感 Fallfall699 发表于 2022-04-14 11:48
很暖的文章 不过这里描述的上海,似乎不符合满版的世界末日感的那个上海 按照鲜花版ID们的流行术语,应该叫洗地文 Silverwing 发表于 2022-04-14 21:54
微信朋友圈,在上海的都是楼主风格的,美华的都是华人末日风格的 msqs 发表于 2022-04-14 22:30
很久没拿起笔,今天是上海实施全域静态管控的第14天,是居家办公的第35天。
20年的年末,我从纽约疫情的高点千方百计地买到机票飞了回来。自此,便开始了这一年多在上海的工作。
落地上海,这所城市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淡漠的,是有规则感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保持的刚刚好。
我是一个北方人,家乡是随意打到出租车能和司机聊上一路,直到把双方的家庭成员都认识个遍,不到目的地不停止的热情淳朴的城市。和上海的氛围是天差地别的,上海是一个人人距离不远不近的地方,陌生人之间不会轻易开始一段短暂的熟识关系,即便熟络之后也会注重交往的边界。
在上海,可以轻易获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空间。
在我住的地方,即是如此。在上海工作开始,我便住在普陀的一个小区。一年多的光景里,我也不过是加过对门邻居一人的微信,平日也鲜少来往。
和邻居真正的交流是从这次的静态封控开始的。3月的疫情来势汹汹,情势每日突变。即便封控前做了很多准备,也是杯水车薪。
居家足不出户的封控要求下,每日的日常就是‘翻遍历史群消息’,‘接到核酸通知’,‘定闹钟,拿筋膜枪抢菜’,‘进行新一轮抗原检测’,‘加更多的群,更多的好友’,‘不放过任何一个团购,跟上群接龙’等等。
每天的事情排的满满当当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在这个距离感十足的城市逐渐地瓦解。
现在的上海,一个以物易物的城市,两个土豆换一个萝卜。在楼栋群里,从封控初期,就有邻居在群里互相关心,5楼忘记了囤保鲜袋和面粉,马上有21楼的小姐姐群里说保鲜袋正好可以分你一袋,13楼的婆婆打字困难马上发了语音说家里有面粉。
封控的初期我领到了公司的一批救急物资,里面很多菜肉,一个人独居的我短时间不需要这么多,看着这批物资,第一次和对门邻居微信上打了招呼。
Hi, 我住在对面,之前加了微信。
后来,越来越多的小区团购群,楼栋团购群。手机滴滴响,看着对接的邻里邻居忙的焦头烂额,统计订单,跟进发货,联系志愿者。
后来,我也加入了这个工作,平日居家办公上班,晚上统计楼栋订单,确认金额,和楼里的老年人单独确认团购数量。
我开始少了疫情下独居的不安和恐惧,忙的不亦乐乎。那个淡漠的我,与这个我曾以为淡漠的城市拉近了距离。
我的陌生人邻居们,我不算熟悉的上海朋友们,让我逐渐卸下了对这个城市的防备。封控下的上海,和我朴实的家乡愈加相似。疫情过后,也许魔都不再魔幻,而是更加多了一个城市的温柔和温度。
那天看到网上征集的‘新冠疫情的作文高分结尾’,借用高赞的回答致以这个城市里的人们:
后来, 你朝我笑, 不止眼睛。
社会总是多面的
同意。大多非常拎得清,你占不到便宜,但是,人家基本也不占你便宜。我个人觉得是很舒服的距离感
这是什么样的生活?每次都在风口浪尖上没落下。
zan 我也是喜欢这样的人际关系 不喜欢外表太热闹瓜躁
算清楚其实挺好的。比某些地方那红称兄道弟什么都不是钱的事情的人情关系更舒适一些。
对的,我们上海人喜欢帮拎得清的人打交道。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说上海人坏话,更可笑的是当中许多人根本没去上海或和上海人打过交道。
不过这里描述的上海,似乎不符合满版的世界末日感的那个上海
按照鲜花版ID们的流行术语,应该叫洗地文
房价贵还是有贵的道理
微信朋友圈,在上海的都是楼主风格的,美华的都是华人末日风格的
呵呵,我看到的惨象都是微信朋友圈上海的朋友发的。都气疯了,都准备移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