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历史不忍细看:大宋文坛第一孽缘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2年3月21日 18点18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c
carinas
3 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赤壁图 南宋 佚名
01
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苏轼再次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苏轼请求朝廷让他住在常州。 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奔赴常州,一路走走停停,拜访朋友、游览山水...... 南京就在常州边上,苏轼就想起一个面色黝黑、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心拜访。 可苏轼考虑到,自己一家人和老人旧怨极深,冒昧登门拜访,怕是会吃闭门羹。 给老人写了一封信:介甫,约吗? 收到苏轼的来信,老人非常高兴,回:你约我就来。 第二天,老人身着便服,骑驴就去找苏轼。 苏轼喜出意外,帽子没戴,衣服也没换,立即跳下船,拱手而揖: “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老人笑道: “礼岂为我辈设哉!”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苏轼与这位老人冰释前嫌。 这次相会,史称金陵之会。 老人就是大宋前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
02
王安石和苏轼一大家子都有仇。 首先就和苏洵不对付。 苏洵喜欢谈军事,很有战国纵横家味道。 王安石向来以正统儒家自诩,看不上苏洵的文章。 苏洵也看不惯王安石。 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欧阳修做东开饭局,请了一大帮子人,其中就包括苏洵和王安石。 这是苏洵第一次见王安石。 等客人走了之后,苏洵问欧阳修:“刚才坐在我对面那个不梳头、不洗脸,跟乞丐一样的人睡谁?” 欧阳修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啊,文章很棒,品行很好。” 苏洵嗤之以鼻,说道:“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是天下祸患。此人将来必乱天下!我劝你早点跟他绝交。” 王安石和苏家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03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自信满满地去参加科举。 兄弟俩虽然都中了进士,但成绩不算理想。 苏轼乙科第四甲,苏辙是乙科第五甲,都在300名开外, 四年后,心高气傲的兄弟俩又报考了制科。 制科是宋朝逼格最高、考试难度最大的考试。 这次,苏轼考了个三等,苏辙是四等。 什么概念? 制科成绩共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 在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一共出了118个状元,进士好几千,中制科的只有49人,入三等的只有4个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 成绩最好的吴育也只是三等次,苏轼比吴育成绩还好,空前绝后。 那一天,苏轼成为最靓的仔。 宋仁宗差点没乐晕,当场高呼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苏辙为商州军事推官。 王安石对苏轼是服气的,但他看不惯苏辙。 这次考试,苏轼和苏辙玩得太漂亮了,哥哥负责夸宋仁宗,弟弟负责骂宋仁宗。 王安石觉得,苏辙一味的攻击皇帝,沽名卖直,就不是什么好人。 因此,他坚决拒绝给苏辙写任命书,谁来劝都没用。 因此,两家关系更为恶劣。 嘉佑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 开封城内,混文坛的人,凡是有点名气的,都去王安石家慰问一下。 可苏洵不但不去,他还写了一篇《辨奸论》,绕着弯骂王安石是个大奸臣。 苏洵这事做得挺跌份的,很多旁边人都看不过去,就连苏轼和苏澈也觉得自己老爹太过分了。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
苏洵画像
苏王两家的关系还是很僵。
04
熙宁元年(1068)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开始为变法做准备。 当时王安石学术上的死对头刘原父病逝了,苏轼写一篇《祭刘原父》。 文章中,苏轼大骂王安石: “大言滔天,诡论灭世”。 王安石一脸懵圈,老子干啥了,动不动就说我危害天下? 既然如此,那老子就干票大的。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宋神宗为参知政事,第二年就成为宰相。 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此拉开帷幕。 一开始,苏轼其实挺赞同王安石变法的,“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 不过由于王安石新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苏轼也提了不少反对意见。 压力山大的王安石和宋神宗听不进去,直接将苏轼当成了反对派。 变法期间,苏轼和王安石总共发生了四次直接交锋。 两人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对手,王安石没怎么发力,苏轼就输的一塌糊涂。 从此,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但王安石也没讨到好,变法阻力太大了,王安石举世皆敌。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一年后,王安石曾短暂复相。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一蹶不振,退出朝堂,到江宁府(即南京)养老,隐居钟山。 王安石再也不过问政事。 唯一的例外,就是救苏轼......
赤壁图 局部 北宋杨士贤(传) 波士顿美术馆
05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二十日,苏轼又贬湖州期间,忍不住又发了牢骚。 在给宋神宗上书中,神经大条地写了句:我老了,跟不上形势了,你让我回家养老得了。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言外之意是,官家既然重用新党,小爷我就不奉陪了。 宋神宗顿时就炸了:你苏轼什么态度?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苏轼惹大祸了。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 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就此爆发。 苏轼这嘴巴比黄河还宽,一审一个准,罪行一箩筐。 结果只有一个:死! 当时很多人都出面救苏轼。 从不过问开封之事的王安石,给宋神宗写了封信:“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苏轼得救了。
06
时光荏苒,王安石在南京养老八年后,接到了苏轼的邀约。 一个是不断被贬的倒霉蛋,前途茫茫; 一个是赋闲在家的前宰相,身心交瘁。 两人相同的身份是文坛大家,佛道儒三教兼修。 此次金陵之会,王安石与苏轼,共游钟山,诗歌唱和,只谈书画,只说佛道,不谈时政,莫问国事。 两人相谈甚欢,互相给对方点赞。 王安石劝苏轼,干脆就在钟山买个宅子,两人做个邻居。 苏轼写诗道: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早就想和你做邻居了,可惜房价太高,钟山的房子我买不起。 苏轼离开南京时,王安石写诗四首相赠。 望着苏轼远去的背影,王安石感叹号: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初六(1086年5月21日),高太后专政,尽废新法,王安石愤而病逝,享年65岁。 至此,唐宋八大家只剩苏轼、苏辙兄弟,大宋文坛再也没有了又绿江南岸的春风。 一段传奇就此落幕。
苏轼画像
07
可苏轼和王安石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因为新旧党争还在继续。 王安石好歹是一代宰相,他死之后,朝廷要给他上制词,来个盖棺定论。 此时,是旧党的天下,政治正确就是骂王安石。 苏轼接过了这个任务,写了篇《王安石赠太傅制》,夸王安石的时候避重就轻,骂王安石的时候非常起劲。 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月,新党发起反击,安排一个叫周穜的人上书朝廷,请求让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 旧党顿时就火了,王安石阴魂不散,党羽居心不良,谁去灭了他。 苏轼果断请缨,上书两封。 第一封,讲历史。 列举历史上十几个奸臣小人,然后来了句: “其为奸恶,未易悉数,而王安石实为之首。” 第二封,讲政治。 “窃以安石平生所为, 是非邪正, 中外具知, 难逃圣鉴。先帝盖亦知之, 故置之闲散, 终不复用”; “昔王安石在仁宗、英宗朝, 矫诈百端, 妄窃大名, 咸以为可用, 惟韩琦独识其奸, 终不肯进。” 王安石真是奸臣,所以仁宗、英宗、神宗皇帝都不重用他。 从此,苏轼彻底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08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也病逝了。 从此,苏轼和王安石彻底分不开了。 朝堂政客们,捧苏轼必黑王安石;抬高王安石必踩苏轼。 终宋一朝,再也没有“金陵之会”了。
z
zazabo
3 年多
2 楼
苏轼在政治上挺无脑的, 不是他弟总捞他,他日子还要不好过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01 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苏轼再次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苏轼请求朝廷让他住在常州。 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奔赴常州,一路走走停停,拜访朋友、游览山水...... 南京就在常州边上,苏轼就想起一个面色黝黑、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心拜访。 可苏轼考虑到,自己一家人和老人旧怨极深,冒昧登门拜访,怕是会吃闭门羹。 给老人写了一封信:介甫,约吗? 收到苏轼的来信,老人非常高兴,回:你约我就来。 第二天,老人身着便服,骑驴就去找苏轼。 苏轼喜出意外,帽子没戴,衣服也没换,立即跳下船,拱手而揖: “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老人笑道: “礼岂为我辈设哉!”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苏轼与这位老人冰释前嫌。 这次相会,史称金陵之会。 老人就是大宋前宰相王安石。
02 王安石和苏轼一大家子都有仇。 首先就和苏洵不对付。 苏洵喜欢谈军事,很有战国纵横家味道。 王安石向来以正统儒家自诩,看不上苏洵的文章。 苏洵也看不惯王安石。 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欧阳修做东开饭局,请了一大帮子人,其中就包括苏洵和王安石。 这是苏洵第一次见王安石。 等客人走了之后,苏洵问欧阳修:“刚才坐在我对面那个不梳头、不洗脸,跟乞丐一样的人睡谁?” 欧阳修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啊,文章很棒,品行很好。” 苏洵嗤之以鼻,说道:“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是天下祸患。此人将来必乱天下!我劝你早点跟他绝交。” 王安石和苏家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03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自信满满地去参加科举。 兄弟俩虽然都中了进士,但成绩不算理想。 苏轼乙科第四甲,苏辙是乙科第五甲,都在300名开外, 四年后,心高气傲的兄弟俩又报考了制科。 制科是宋朝逼格最高、考试难度最大的考试。 这次,苏轼考了个三等,苏辙是四等。 什么概念? 制科成绩共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 在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一共出了118个状元,进士好几千,中制科的只有49人,入三等的只有4个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 成绩最好的吴育也只是三等次,苏轼比吴育成绩还好,空前绝后。 那一天,苏轼成为最靓的仔。 宋仁宗差点没乐晕,当场高呼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苏辙为商州军事推官。 王安石对苏轼是服气的,但他看不惯苏辙。 这次考试,苏轼和苏辙玩得太漂亮了,哥哥负责夸宋仁宗,弟弟负责骂宋仁宗。 王安石觉得,苏辙一味的攻击皇帝,沽名卖直,就不是什么好人。 因此,他坚决拒绝给苏辙写任命书,谁来劝都没用。 因此,两家关系更为恶劣。 嘉佑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 开封城内,混文坛的人,凡是有点名气的,都去王安石家慰问一下。 可苏洵不但不去,他还写了一篇《辨奸论》,绕着弯骂王安石是个大奸臣。 苏洵这事做得挺跌份的,很多旁边人都看不过去,就连苏轼和苏澈也觉得自己老爹太过分了。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
苏王两家的关系还是很僵。 04 熙宁元年(1068)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开始为变法做准备。 当时王安石学术上的死对头刘原父病逝了,苏轼写一篇《祭刘原父》。 文章中,苏轼大骂王安石: “大言滔天,诡论灭世”。 王安石一脸懵圈,老子干啥了,动不动就说我危害天下? 既然如此,那老子就干票大的。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宋神宗为参知政事,第二年就成为宰相。 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此拉开帷幕。 一开始,苏轼其实挺赞同王安石变法的,“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 不过由于王安石新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苏轼也提了不少反对意见。 压力山大的王安石和宋神宗听不进去,直接将苏轼当成了反对派。 变法期间,苏轼和王安石总共发生了四次直接交锋。 两人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对手,王安石没怎么发力,苏轼就输的一塌糊涂。 从此,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但王安石也没讨到好,变法阻力太大了,王安石举世皆敌。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一年后,王安石曾短暂复相。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从此一蹶不振,退出朝堂,到江宁府(即南京)养老,隐居钟山。 王安石再也不过问政事。 唯一的例外,就是救苏轼......
05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二十日,苏轼又贬湖州期间,忍不住又发了牢骚。 在给宋神宗上书中,神经大条地写了句:我老了,跟不上形势了,你让我回家养老得了。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言外之意是,官家既然重用新党,小爷我就不奉陪了。 宋神宗顿时就炸了:你苏轼什么态度?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苏轼惹大祸了。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 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就此爆发。 苏轼这嘴巴比黄河还宽,一审一个准,罪行一箩筐。 结果只有一个:死! 当时很多人都出面救苏轼。 从不过问开封之事的王安石,给宋神宗写了封信:“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苏轼得救了。 06 时光荏苒,王安石在南京养老八年后,接到了苏轼的邀约。 一个是不断被贬的倒霉蛋,前途茫茫; 一个是赋闲在家的前宰相,身心交瘁。 两人相同的身份是文坛大家,佛道儒三教兼修。 此次金陵之会,王安石与苏轼,共游钟山,诗歌唱和,只谈书画,只说佛道,不谈时政,莫问国事。 两人相谈甚欢,互相给对方点赞。 王安石劝苏轼,干脆就在钟山买个宅子,两人做个邻居。 苏轼写诗道: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早就想和你做邻居了,可惜房价太高,钟山的房子我买不起。 苏轼离开南京时,王安石写诗四首相赠。 望着苏轼远去的背影,王安石感叹号: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初六(1086年5月21日),高太后专政,尽废新法,王安石愤而病逝,享年65岁。 至此,唐宋八大家只剩苏轼、苏辙兄弟,大宋文坛再也没有了又绿江南岸的春风。 一段传奇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