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134年,为何饥荒126年?

c
comefor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因为古代没搞单干,才闹饥荒。 如果搞单干,早就丰衣足食了。 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吃饱饭的秘诀才让咱们中国的小岗村人发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 你说什么,你说古代一直都是单干? 非洲印度也都是单干? 对不起,拿错剧本了。 换一部科学的剧本: 古代经常闹饥荒,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太低,剥削是次要的。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因素:

02 农具差
没有机械。 连铁制农具都很少,很多都是木制的,木锨、木犁等等。 直到建国初,还有很多木制农具。 为什么不造铁农具? 因为工业不发达,钢铁产量太少了。 到1950年,中国的钢铁产量才有61万吨,都不够给一家一户造一口锅的,很多人家没有铁锅,烧水做饭都用泥瓦罐。 可想而知,古代的钢铁产量有多少。 而且就那一点点钢铁,能都用于制造农具吗? 不可能。 在统治阶级看来,起码造刀造枪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就比造农具重要得多。 所以铁制农具就很少很昂贵,一般的单干农民买不起,农具很落后,多数都是木制的。 农民起义想找个铁家伙当武器都困难,多数都是木棍,比官兵的刀枪要落后一个时代,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牛驴也都非常稀罕。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古代农民每家每户都有牛驴。 你看水浒传里英雄好汉走路,还有解差押解犯人,长途跋涉,都是步行,为什么不骑驴? 驴太稀罕了。 能骑驴的都是很高等很有钱的人了。
牛马更稀罕。 只有大地主家、官家才有牛马。 水浒传里说,英雄好汉走到一家荒村小店,就让店家割十斤牛肉,要知道这只是小说,实际上是很难有的,那个时候的荒村小店有牛肉,就和今天的农村小饭馆有鲍鱼海参一样难遇。 因为牛驴很少,所以古代普遍都是人力劳动,人工刨地,再加上普遍都是木制农具,翻土挖地除草收割的效率都非常低。
清朝的亩比今天略大一点,以清朝的亩来说,一个劳动力一年至多能种七八亩地,一家男女老少齐上阵,也不过能种一二十亩地,再多就忙不过来了。 所以明清代普通农民的最高理想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 也就是说,全家人加上一头牛,正适合种三十亩地。 如果没有牛,全靠人力,全家是种不了三十亩地的。
庄稼喜欢深翻土地,土地被深翻,土壤的疏松层厚,庄稼才能扎下根,获得比较多的营养并抗倒伏。 现代农业要求土壤要翻到30厘米厚。 可是古代靠人工用木制农具挖地刨地,要达到这样的厚度可能吗? 如果达到这样的厚度,一个劳动力连一亩地都种不了。 差不多都是戳破地皮就行。
农具的落后也造成深翻土地的困难,不利于庄稼生长,产量不高。 农具的落后,一是造成深翻土地困难,二是制约了种地面积。 有人说,古代吃不饱饭,都怪土地太少了,穷人土地少。 这种观点很荒唐。 每家都给一亿亩地就能吃饱了吗? 全家至多只能种一二十亩地,巴掌大一块,多余的地都白废,只能任其荒芜,还是吃不饱。 有人可能要说,多余的土地我可以租给别人种,我收地租,或者我雇别人种,我家不就能吃饱了吗? 这种人的思维能力很差。 每家都有一亿亩地,你的地租给谁种,你又能找到谁给你当雇工? 人家自己有地不种,偏要租你的地种,或者偏要给你当雇工,人家的脑子有病?

03 严重缺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肥很重要。 而古代肥料主要靠人畜肥,这个量很少。 本来牲口就少。人粪也很少。 而且人吃得差,主要是糠菜,肥效也差。 有的大地主用豆饼或者芝麻渣发酵后当肥料,这也只限于极少量的精种田。 因为严重缺肥,又加上劳动力不足,所以古代只种一季,一块地种半年歇半年。

04 水利差
古代虽然是单干,据说积极性很高,但是没有修水利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种自己的几亩地,既没有本钱修水利,也没有权力修水利,因为几步远之外就是别人的土地,你能把沟开到别人地里去吗? 别人能允许你在他地里挖沟排水? 有人可能要说,联合挖沟不行吗? 单干的小农心不齐,是很难联合的,有人就巴不得你的庄稼全淹死。十家有九家同意,有一家不同意,沟就挖不成。 不要说农民自私,你们城里人也一样,发大水的时候,有人想排水,有人就阻挠,利益不一致。 人都是一样的人。 所以几千年单干,修的水利很少。 都靠天吃饭。 不是旱就是涝,十年九灾,风调雨顺的年景很少。

05 种子差
种子都是传统的老品种,虽然也经过改良优选,但是技术不行,效果也不好。

06 土质差
中国大部分土地是盐碱土,碱性大,易板结,不利于庄稼生长。 盐碱比较多的田地,上面是白花花一层盐碱,寸草不生。

07 没有农药
病虫害 严重。 虫害,城里人应该知道蝗灾。 蝗虫一来,遮天蔽日,树木都能给啃光,不要说庄稼。

08
以上六个原因,就造成古代的亩产很低。 以小麦为例,一般年景小麦的亩产量只有五六十斤,去掉一二十斤种子,净收获只有四五十斤。 亩产量×面积=总产量。 亩产量很低,种地面积又很有限,一家只能种几亩地,十几亩地,所以总产量不过四五百斤。 即使一粒赋税,一粒租子都不交,也不够全家人一年吃的。 所以赋税并不是挨饿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产量低。 去掉赋税或者租子之后,就更不够吃的了。
小地主、富农只能勉强温饱,不要讨饭,吃好穿好谈不上,和七八十年代的农民差不多。 而大量的贫下中农人家一年的收获只够吃半年的,需要搭配糠菜,这就是古人说的“糠菜半年粮”。 也有的连糠菜都不足,就得要饭,也有的借高利息粮。 饿死人很常见。 每个村子每年都要饿死几个,大家都见怪不怪,也不会报官上史书。只有发生大饥荒,集中大量饿死人才有可能上史书。
民国的公务员(衙役)
清末民初的底层农民

09
余粮肯定没有,年年有余成了广大老百姓的最美好期盼。 这就造成老百姓都毫无抗灾能力。 只要一发生自然灾害,大旱或者大涝,颗粒无收,马上就要大量饿死人。 庄稼的生长期都很长,长的要接近七个月,短的也要四个月,这么长的时间里,古代的条件下,如果遇到一次中雨以上的雨,就要被淹,或者减产,或者绝收; 如果连续一个月以上不下雨,也要减产甚至绝收; 如果遇到一次七八级以上的大风,就要倒伏,要么减产,要么绝收; 如果遇到一次严重病虫害,也要减产甚至绝收。 而这么长时间里,一次中雨以上的雨都没有,一次持续二十天的旱情都没有,一场七八级以上的大风都没有,一次严重的病虫害都没有,这样的概率有多大? 很小。
所以说十年九灾,几乎每个地方都是十年九灾。 只不过轻重不同。 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那么大,大旱或者大涝会经常发生,不是你这个地方发生,就是他那个地方发生,几乎年年都会发生。 所以全国也就几乎年年都有饥荒,不过有大有小而已。 有人统计,康熙雍正乾隆三世134年,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上史书的饥荒就有126年。

10
建国后,针对上面六个因素进行治理。
土地公有。 消灭了家庭单干的小农经济,才使水利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二十多年时间,全国建了八万多座水库,开挖大小河流无数,几乎每块田地都通沟渠,能排能灌,才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而且通了水,种上水稻之后,盐碱溶于水随水排走,让土地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治理的三害之一就是盐碱,引黄河水洗盐碱。 水利修好,同时治好了盐碱,这两点都为丰收打下了基础。 古代单干了几千年的农民,据说积极性都非常高,但是有治理盐碱的吗? 单干者产生的积极性,是自私的积极性,是低效的积极性,甚至是有害的积极性。 单干之后,一些农民为了多种一点地,把集体时修的水利都给破坏了。
培育良种也同时进行。 小麦、水稻、大豆、红薯、玉米的良种都有人培育,很多农业科学家日夜奋战,尽管他们的工资很低。 培育杂交稻的袁隆平最出名,他从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到七十年代后期终于成功,八十年代杂交稻开始发挥作用。
59年教员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他没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单干。 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靠重工业。 所以教员把工业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大炼钢铁,大采石油。 十五年时间钢铁产量超过英国,三十多年时间超过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才让中国成为基建狂魔,制造大国。 七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已经很普遍,大小拖拉机到处轰鸣。 化肥厂也开始建立。 这也为今天的丰收打下了基础。 书上说单干之后一夜吃饱饭,这是假的,我是农民我清楚。 七十年代已经能吃饱了,不过吃得差,以红薯等粗粮为主,但是已经很少吃糠菜了,红薯能够填饱肚子。
我小时候就是七十年代,秋天红薯收获之后,每天几乎顿顿都是红薯饭。 单干之后,仍然是刚能吃饱,以粗粮为主,并没有明显好转,而是随着化肥和良种的逐渐普及而逐渐好转。 八十年代还有农民粮食不够吃的。 直到九十年代,化肥和良种普遍使用,农民才开始有余粮,而且以小麦大米细粮为主食。 中国农民是九十年代开始有余粮的,几千年年年有余的梦想才实现。但是这是水利、机械化、良种、化肥的功劳,并不是单干的功劳。 现在的南街村、周家庄仍然是集体农业,他们的亩产量也都是一千多斤,不比单干的低。

11
农业有了余粮,抗灾能力就强了。 即使一季颗粒无收,靠余粮也能维持,不至于大量饿死人。 当年教员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七十年代国家勒紧腰带,储存的余粮很多,够全国人民吃一两年的,即使全国一年都颗粒无收,也不会有大量饿死人的情况发生。 今年中原发洪水,庄稼都淹死了,为什么没饿死人? 就是因为有余粮,全国有充足的食物往灾区输送。
如果在古代,又是饿殍遍野。 七十年代朝鲜就有千斤田,即亩产千斤。 那个时候朝鲜的老百姓是全世界生活最好的,免费医疗,免费分房,免费教育,农业机械化。城市化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后来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朝鲜成了孤岛被封锁,朝鲜不产石油,没有石油,就造不了化肥,汽车拖拉机也都无法用,恢复用牛耕田,有些汽车用木材为燃料,所以朝鲜才陷入饥荒。 六个因素就好比木桶的六块木板,缺一块都盛不了水。
z
zoelee
美國農民都是單幹
k
kattyliu2015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