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她记录44位独居女性却被指责:30+还没嫁出去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2年3月4日 19点5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i
iijl
3 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东西坏了自己修
生病了一个人去医院
网购的大件快递吭哧吭哧搬上楼......
类似的问题很多独居女孩都遇到过
“孤独”似乎成了她们身上共同的标签
2021年,中国大约有1亿左右的独居人口
而在这1亿人口中,女性有4000多万
其中不乏单身、有伴侣、已婚已孕的人群
独居不再是小众的选择
但还是有不少人,用一种猎奇的眼光
看待30+仍独居的她们
选择独居时,她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不找男朋友啊?”
“为什么不合租啊?”
“你好像很不合群啊?”
这可能是大部分独居女孩都听到过的质疑。
带着这些问题和对自己的探索,
2016年,在结束了一段亲密关系后,
摄影师戴显婧拿起相机,走入不同女性
最私密、最个人化的空间——家中,
用客观的角度,记录她们真实的生活。
这个项目延续至今,
戴显婧已陆续拍摄了不同城市的44位女性。
她们大都30岁以上,
有不同的身份、生活条件和对情感的诉求。
“独居”这个决定所折射出的,
是她们身上共有的勇敢追寻、不将就的独立精神。
不得已为之 ,独居是当下的选择
在所有采访对象中,让戴显婧颇为触动的
是39岁独自从广州搬到北京生活的June。
在老家,她和相恋多年的男友一起创业一起生活。
但男友的出轨打破了她所有的幻想。
来到北京后,她住在一个学生公寓改造的房子里,
没了逼婚的压力,又可以做喜欢的心理学工作,
她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
“体会过被长期欺骗,却也打开了新的局面。知识比男性有意思多了。”
80后表演老师陈元元是非单身独居中的典型。
她和丈夫常年异地,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南京。
虽然领了结婚证,但他们都能接受对方自由恋爱。
独自带孩子的过程也让她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我们在试炼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关系,不想渗透并占有对方。”
主动为之,享受独居
在85后演员陈婧雯看来,独立的条件有两个:
心灵独立是第一,经济独立是第二。
她给自己买了房子,练书法、做咖啡、品红酒,
日子过得浪漫且充满仪式感。 虽然一直渴望婚姻,但在真爱没来之前,
她都享受着独居的状态。 ▲
“孤独是主动选择,寂寞是被动选择。”
Agnes 是戴显婧的朋友,也是她拍的第一个女性。
2016年,Agnes怀有身孕,
第一次体会到即将做母亲的感受;
2020年,戴显婧再去找她,Agnes说,
“2020年,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接近真相的一年。
不确定性和变动的现实对我来说很珍贵。
我欢迎并接纳生活中的多样、无常与复杂。”
“不确定性和变动的现实对我来说很珍贵。”
通过肖像摄影和文本记录,
戴显婧尽最大可能还原这些独居女性的真实心境,
深入探究自我,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可毕竟照片和文字是静止的,而交流是鲜活的。
随着项目的进展,戴显婧希望用更完整的方式,
立体地展现中国独居女性的真实面貌,
同时也更好地记录她与她们之间的连接。
于是从2021年起,
她开始尝试用纪录片的方式继续探索这一主题。
经过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
纪录片《她在家》终于得以呈现。
在这部每集20分钟(共3集)的系列纪录片中,
不少独居女性或许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老妖是一位90后自媒体博主,
面对原生家庭爱的缺失、容貌焦虑、收入下滑,
她不断调试自己,重新出发;
37岁还未步入婚姻的魏琳患上了甲状腺癌,
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她还是在等待理想伴侣的出现;
退休后的叶静教授无父无母无儿女,
但依然享受悦己的时光,
勇敢地去做年轻时想干没干的事儿。
独居,是她们当下与自己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不论对错好坏,或长或短,
她们都正视并面对自己的选择。
在与3位不同代际女性交朋友的过程中,
戴显婧也从30岁前的不那么成熟,慢慢变得笃定。
“我从一开始只关心自己的人,变成了一个有更多大爱的人”。
戴显婧:从自己出发
今年是戴显婧独居的第6年。 谈及当下的独居状态,她形容“找到了那种心流”。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纪录片的筹备、拍摄和宣发中,
虽然工作的强度很大,
但那种“所有的时间都是你的”的感觉真的挺好。
“当你知道自己是谁,很笃定的时候,就无所谓是不是在独自生活了”。
而且独居也不代表不跟外界接触,
“它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戴显婧每周都会安排自己去骑行、练瑜伽,
也会找朋友一起聊创作,分享生活。 在酒吧或餐厅里遇到陌生人,
她会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恰恰是因为家中缺少人的互动,反倒给了我们跟外在世界互动的权利和空间,促成了我们有可能去接纳或包容不同的人与事”。
曾有一位女摄影师因为《她在家》关注并找到她。
她们都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赴约,
在一个公园里,在大爷大妈们高亢歌声的包围下,
聊摄影,分享自己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尽管从未见过面,但丝毫感觉不到陌生。 “当我们站在景山最高处俯瞰紫禁城的时候,我满心洋溢的是当下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却也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陌生人的陪伴感,支持感,共鸣感’。”
过去,独居女性就像是在一片海上航行的孤舟,
也许只会通过负面新闻被人注意,
但通过戴显婧,她们得以连接,
形成了一道不被定义的风景。
越孤单,越自由
戴显婧的母亲也为她独居而感到担忧。 去年,俩人在海边漫步,
她终于有机会听到母亲的心里话—— 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
我希望有自己热爱的事,
并且还可以创业做自己的老板,
不用着急结婚生孩子,
自己怎么开心怎么过。 这正是戴显婧现有生活的样子。
纪录片《她在家》中,
叶静教授还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屠明非教授独自一人生活,
患病后放弃了治疗,
用两年时间将身后事处理得干干净净,
然后住进疗养院,给大家发了一条信息:
从今以后这个号码不会再回复大家信息了。
和选择独居一样,
我依旧可以决定自己离去的方式。
真是又酷,又让人泪目。
尽管出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
坚持自己的心中所想并不容易,
但总有人活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30+了还在独居又如何?
“越孤单,越自由”,反之亦然。
来源: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生病了一个人去医院
网购的大件快递吭哧吭哧搬上楼......
类似的问题很多独居女孩都遇到过
“孤独”似乎成了她们身上共同的标签
2021年,中国大约有1亿左右的独居人口
而在这1亿人口中,女性有4000多万
其中不乏单身、有伴侣、已婚已孕的人群
独居不再是小众的选择
但还是有不少人,用一种猎奇的眼光
看待30+仍独居的她们
选择独居时,她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不找男朋友啊?”
“为什么不合租啊?”
“你好像很不合群啊?”
这可能是大部分独居女孩都听到过的质疑。
带着这些问题和对自己的探索,
2016年,在结束了一段亲密关系后,
摄影师戴显婧拿起相机,走入不同女性
最私密、最个人化的空间——家中,
用客观的角度,记录她们真实的生活。
这个项目延续至今,
戴显婧已陆续拍摄了不同城市的44位女性。
她们大都30岁以上,
有不同的身份、生活条件和对情感的诉求。
“独居”这个决定所折射出的,
是她们身上共有的勇敢追寻、不将就的独立精神。
不得已为之 ,独居是当下的选择
在所有采访对象中,让戴显婧颇为触动的
是39岁独自从广州搬到北京生活的June。
在老家,她和相恋多年的男友一起创业一起生活。
但男友的出轨打破了她所有的幻想。
来到北京后,她住在一个学生公寓改造的房子里,
没了逼婚的压力,又可以做喜欢的心理学工作,
她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
“体会过被长期欺骗,却也打开了新的局面。知识比男性有意思多了。”
80后表演老师陈元元是非单身独居中的典型。
她和丈夫常年异地,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南京。
虽然领了结婚证,但他们都能接受对方自由恋爱。
独自带孩子的过程也让她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我们在试炼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关系,不想渗透并占有对方。”
主动为之,享受独居
在85后演员陈婧雯看来,独立的条件有两个:
心灵独立是第一,经济独立是第二。
她给自己买了房子,练书法、做咖啡、品红酒,
日子过得浪漫且充满仪式感。 虽然一直渴望婚姻,但在真爱没来之前,
她都享受着独居的状态。 ▲
“孤独是主动选择,寂寞是被动选择。”
Agnes 是戴显婧的朋友,也是她拍的第一个女性。
2016年,Agnes怀有身孕,
第一次体会到即将做母亲的感受;
2020年,戴显婧再去找她,Agnes说,
“2020年,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接近真相的一年。
不确定性和变动的现实对我来说很珍贵。
我欢迎并接纳生活中的多样、无常与复杂。”
“不确定性和变动的现实对我来说很珍贵。”
通过肖像摄影和文本记录,
戴显婧尽最大可能还原这些独居女性的真实心境,
深入探究自我,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可毕竟照片和文字是静止的,而交流是鲜活的。
随着项目的进展,戴显婧希望用更完整的方式,
立体地展现中国独居女性的真实面貌,
同时也更好地记录她与她们之间的连接。
于是从2021年起,
她开始尝试用纪录片的方式继续探索这一主题。
经过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
纪录片《她在家》终于得以呈现。
在这部每集20分钟(共3集)的系列纪录片中,
不少独居女性或许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老妖是一位90后自媒体博主,
面对原生家庭爱的缺失、容貌焦虑、收入下滑,
她不断调试自己,重新出发;
37岁还未步入婚姻的魏琳患上了甲状腺癌,
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她还是在等待理想伴侣的出现;
退休后的叶静教授无父无母无儿女,
但依然享受悦己的时光,
勇敢地去做年轻时想干没干的事儿。
独居,是她们当下与自己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不论对错好坏,或长或短,
她们都正视并面对自己的选择。
在与3位不同代际女性交朋友的过程中,
戴显婧也从30岁前的不那么成熟,慢慢变得笃定。
“我从一开始只关心自己的人,变成了一个有更多大爱的人”。
戴显婧:从自己出发
今年是戴显婧独居的第6年。 谈及当下的独居状态,她形容“找到了那种心流”。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纪录片的筹备、拍摄和宣发中,
虽然工作的强度很大,
但那种“所有的时间都是你的”的感觉真的挺好。
“当你知道自己是谁,很笃定的时候,就无所谓是不是在独自生活了”。
而且独居也不代表不跟外界接触,
“它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戴显婧每周都会安排自己去骑行、练瑜伽,
也会找朋友一起聊创作,分享生活。 在酒吧或餐厅里遇到陌生人,
她会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恰恰是因为家中缺少人的互动,反倒给了我们跟外在世界互动的权利和空间,促成了我们有可能去接纳或包容不同的人与事”。
曾有一位女摄影师因为《她在家》关注并找到她。
她们都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赴约,
在一个公园里,在大爷大妈们高亢歌声的包围下,
聊摄影,分享自己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尽管从未见过面,但丝毫感觉不到陌生。 “当我们站在景山最高处俯瞰紫禁城的时候,我满心洋溢的是当下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却也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陌生人的陪伴感,支持感,共鸣感’。”
过去,独居女性就像是在一片海上航行的孤舟,
也许只会通过负面新闻被人注意,
但通过戴显婧,她们得以连接,
形成了一道不被定义的风景。
越孤单,越自由
戴显婧的母亲也为她独居而感到担忧。 去年,俩人在海边漫步,
她终于有机会听到母亲的心里话—— 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
我希望有自己热爱的事,
并且还可以创业做自己的老板,
不用着急结婚生孩子,
自己怎么开心怎么过。 这正是戴显婧现有生活的样子。
纪录片《她在家》中,
叶静教授还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屠明非教授独自一人生活,
患病后放弃了治疗,
用两年时间将身后事处理得干干净净,
然后住进疗养院,给大家发了一条信息:
从今以后这个号码不会再回复大家信息了。
和选择独居一样,
我依旧可以决定自己离去的方式。
真是又酷,又让人泪目。
尽管出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
坚持自己的心中所想并不容易,
但总有人活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30+了还在独居又如何?
“越孤单,越自由”,反之亦然。
来源:普象工业设计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