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和贾还不是一个层次的 沈更高明些 Yvlonyne 发表于 2022-02-27 15:15
当现实实在太过不堪无法在笔下写明的时候,文人会将其自洽美化,以追求“艺术的美感” 就好比产道生子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面那样优雅从容,但被单一盖镜头一剪,孩子就原原本本的出来了,母亲亲吻婴儿多么的圣洁啊 没有人会为母亲鲜血淋漓和被胎粪覆盖的下身拍特写,甚至都不需要这一步,国内有部纪录片叫生门,仅仅是讲述在医院生孩子经过,很多人都看不下去 jaehn 发表于 2022-02-27 15:27
沈从文本来就不是啥好的啊,他当时死皮赖脸追张兆和,后面又多次出轨,张家名门望族,真的看不起他这种人 neigaeu 发表于 2022-02-27 15:25
高明之处就是将苦难以看似圆满所掩盖 伟大的作品都是看起来似乎非常平易,似乎人世间就真有那么些故事,不是笔写出来的,是天地间原本就存在的 Vivianyang 发表于 2022-02-27 15:27
其实想想还是因为穷,困苦困苦,贫困而痛苦,那种境遇下生存都很困难,对于底层来说,男性意味着劳动力,多了个“儿子”就多了个免费劳动力。童养媳也好,人口买卖也好,重男轻女也好,这些在当时甚至挺常见,这种情况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恶劣。我们真正恐惧的是这些被习以为常。 basifae 发表于 2022-02-27 15:23
鲁迅比他的年代还早呢,都能正视女性苦难 ingbox 发表于 2022-02-27 15:31
沈从文好不容易追到女神,却和女文青出轨了,后来被女神分居了 vitd120 发表于 2022-02-27 15:33
他不过是唯美一点,尖刻和唯美的悲剧都是真实的,不能只看自己想看的。 badgerbadger 发表于 2022-02-27 15:33
而且鲁迅是留学生啊,这种人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少的,沈从文像中国的大多数人一样家境贫寒,两类人的眼界不一样 Katherinely 发表于 2022-02-27 15:37
根本不是。是1949年被郭沫若 丁玲批判,沈从文试图自杀未遂,张兆和家算左倾,也希望他能跟着进步。后来他主动表示放弃文学,去故宫博物馆作馆员。没有分居之说。他六弟是国军上校,抗战英雄,50年三反,被TG枪决,他跟张兆和还收养了六弟的遗孤,一直在北京长大的。 luming 发表于 2022-02-27 15:36
对,角度不同吧。 从鲁迅读到更多的是愤怒,从沈读到更多是悲悯。 能感到沈是个情感很细腻的善人,娓娓道来,引人思考。 badgerbadger 发表于 2022-02-27 15:38
中间好像分居过的: 当然,另一方面,因为长期分开的缘故,孩子们对这个父亲也多少是生疏的。更让沈从文心底难受的是,刚刚到昆明,张兆和便提出将不和沈从文住一处。 沈从文知道,张兆和心里膈应,她连西南联大四个字都不想看到,更别提让她日日住在此处了。随即,拗不过妻子的沈从文只得由着她搬到了昆明市玉龙堆四号。 从此可以看出,张兆和人虽到了,却也并未原谅沈从文。这个坎,这一次,没那么轻易过去了。 张兆和的到来促成了高青子的主动退让,她意识到,在这段拥挤的感情里,再耗下去,除了把青春耗尽,她不会有其他结果。 1941年2月,张兆和到西南联大两年多后,高青子离职,之后她嫁给了一个工程师。自此,沈从文轰轰烈烈的出轨经历也终于宣告终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4309/answer/775197174 vitd120 发表于 2022-02-27 15:40
张兆和这种大白富美,家里那么有钱。凤凰男老公出轨后还不赶紧分开,然后俩人别别扭扭挤在一起凑合了一辈子。太浪费人生了。 DDee 发表于 2022-02-27 15:57
知乎不可信啊 可以读当时北大南迁,张兆和为了小孩还小,不能立刻南迁,他们的信件来往。当时他们的信件也好,朋友回忆也好,记得是张兆和到西南联大以后就是在一起的 沈从文传记里有写。查了一下 张兆和到达昆明后,沈从文随家眷住青云街六号,不久迁北门街蔡锷旧居,连同九妹岳萌、四妹张充和,与杨振声及其女儿杨蔚、儿子杨起,刘康甫父女、以及汪和宗,组成一个临时大家庭,外加金岳霖寄养的一只大公鸡杨振声俨然家长,吃饭时一大桌,杨面南而坐。刘左沈右,无人指定,却自然有序。我坐最下首,三姐在我左手边,汪和宗总管伙食饭帐。这时,沈从文已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副教授,第二年转北京大学(当时,西南联大所属各校上课不分开,编制分开)任教授,担任现代文学、习作课程。除教学和写作外,沈从文和杨振声一起,重新开始战前即已起首的教科书的编撰工作。这工作由杨振声领衔主管,却不常来;朱自清一周来一两次;沈从文、汪和宗、张充和则经常在青云街六号小楼上。沈从文任总编辑,分工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点散曲,兼作注解,汪和宗负责抄写。 luming 发表于 2022-02-27 15:55
还看了沈写给张的情书。。真是不值 Yvlonyne 发表于 2022-02-27 15:57
你这本传记提到高青子了吗?怎么写的? vitd120 发表于 2022-02-27 16:02
沈从文传有两本,一本是凌宇写的,一本是金介甫写的。两本我多年前都读过,都没有印象那时分居。网上只能找到凌宇版本。 凌宇是湖南师大的,金介甫是美国人。高青子的事凌宇那本好像没提,金介甫那本提到了,实际上好像就是因为金介甫那本,才引起注意,因为是沈从文自己的文章(水云)写到当时的一些情绪动荡。从水云来看,有情绪波动,但是也仅是如此。世人热衷给文人尤其民国文人贴狗血标签,但是沈从文恰好不是。了解沈从文,最好是读他的文集,信件,他的传记,以及当时人的回忆。如果他真的做了过分的事,张家四妹不会给他墓志铭写: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样的话。 再贴一段张兆和订好去昆明的行程后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 写此信前,沈从文已与张兆和 商定,让张兆和等于 愿月离开北平南下,准备经越南再转到昆明, 故信中告诉张兆和自己第二天即前去为他们办理出入边境的护 照等一应文件。并告诉她:“我已为你们在楼上中间隔出一间小 房,一切是白木,小虽小,很合用”,“我们住房并不小,其实还可分 成两间,待你来再看吧”,还特别叮嘱“孩子们和大人都务必打针, 免得因小失大,万里长途,不是玩的” 这一封信中,沈从文再次谈到当时正在写作的《长河》的情 况:“我已为戴望舒写了一万字文章,与《边城》故事比肩,笔法同, 人物不同。预备写六万字。要你帮忙,会写得好一些。 还有沈从文去世以后张兆和整理书信文集出版,给从文家书写的序,她说她自己可能不完全理解沈从文,但知道他是稀有善良的人。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出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的,有尾无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luming 发表于 2022-02-27 16:32
这个女生很漂亮,是媳妇还是小三? shaohuacrystal 发表于 2022-02-27 16:09
脱离现实和时代背景,用当今的眼光和写法去评判几十年前的作品基本都是在瞎扯,还振振有词的觉得自己好像是发现了新的角度来批判一样,实在可笑。 appleqj 发表于 2022-02-27 17:23
这两方面都可能是真的啊,既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像个赤子,也是一个容易动心出过轨的人。高青子这事总是发生过吧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通过整理遗书,原谅理解了他。可是有生之年不愉快,心里有心结也是有的 vitd120 发表于 2022-02-27 17:01
楼主写得真好。 在那个环境里的人会被同化,也会自我合理化这些事情。 不被同化、不能合理化这些事情的人 会很痛苦 Peter_ML 发表于 2022-02-27 15:20
昨天在知乎看到一个回答,答主的妈妈就是十五岁被卖到答主爸爸家里,怀的第一胎可能因为年纪小而流产,十七岁生下答主。之前逃跑被抓回来关起来,有了孩子之后舍不得孩子就留下来了,经常遭遇家暴被答主爸爸打,她爸爸家里穷还懒,都靠她妈妈辛辛苦苦劳作养家拉扯大答主和她弟弟。而现在,答主大学毕业工作了,觉得她妈妈过得很好很幸福。评论区有人说,如果这是幸福,希望那个答主和她妈妈一样幸福。 这个答主作为女性,在那个环境长大,都看不到自己母亲的苦难,何况那些高高在上的文人了。鲁迅除外。 lambofgod168 发表于 2022-02-27 17:33
前几天刷xhs, 看到一篇叫 《再也不喜欢沈从文了》,于是又重读沈从文的《萧萧》,也有一种压抑、不悦的感受 故事大致是萧萧的父母都死了,伯父将十二岁的她卖作童养媳。萧萧每天要劳动,带孩子(也就是她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十三岁,萧萧被这户人家的长工诱奸怀孕。长工跑了,她想堕胎但没成功,也要跑却被发现。这户人家把萧萧关了起来,喊她伯父来商议,决定再次卖了她。然而一时没找到买主,萧萧也就足月生了儿子。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萧萧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坐草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洪壮,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 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能看牛割草,成为家中生产者一员了。平时喊萧萧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应,从不生气。 这里写得欢喜溢出纸面,任谁读了都忍不住为萧萧高兴,同时感到这家人的天真可爱:不是自己家的血脉也愿意养,对女性也没有严苛的贞操要求,这可不就是个质朴淳厚、有着自成一体的伦理道德的湘西桃花源么? 然而,如果萧萧生的是女儿呢? 不仅萧萧要被再次卖掉,流落到更穷的人家,而且那个女婴呢?难道买方会接纳?自然是要丢弃或溺毙了!而安排生了儿子,读者就不用面对血泪淋漓了。 其实,沈从文在处处的行文里,都对女性苦难作了淡化修饰,令我不解,为何要淡化呢? 写萧萧遭受婆婆虐待: 婆婆虽生来象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可以阻拦得住。 《虽被虐待但没影响》 写萧萧的伯父: 萧萧只有一个伯父,去请他时先还以为是吃酒,到了才知道是这样丢脸事情,弄得这老实忠厚家长手足无措。 那伯父把(再卖她)这事告给了萧萧,就要走路。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的哭。伯父摇了一会头,一句话不说,仍然走了。 《硬心肠卖侄女两次但老实忠厚》 写那家人决定再转手卖了萧萧: 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 《莫名其妙》《被逼》《不得不卖》 三分真七分假的“暧昧笔法”,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要问乡土中国的种种残酷恶行是为何被吊诡地接纳为常态的呢?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也在其中贡献了一份力吧。他其实和贾平凹之流一样,也惯于抹除女性苦难。 而由于沈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强,毒害就更深。贾平凹的书我稍微翻了翻就扔了,这篇《萧萧》,却曾经是我宝爱不已的作品……如今感到实在膈应。 myudng 发表于 2022-02-27 15:11
还是鲁迅最彻底 直面血淋淋的现实 没有美化和苟且 Sherlock2020 发表于 2022-02-27 15:21
应该说沈有更深厚的时代局限性。同时沈本身也不是好男人。小时候看沈的小说,时不时总有种看色情小说的感觉,会感到难堪。但是同时看杜拉斯的情人,却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估计就是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不同。 但是贾平凹写文是在现代科技社会了,实在不应该有这样的局限了呀,然而他变本加厉,好多文更有低俗色情意味。当年看废都把我恶心了好久。同期的乡土小说家路遥,写得虽然也很有凤凰男特质,但是好歹比贾平凹强些。 baobao557 发表于 2022-02-27 16:04
美国的女性地位也是自己斗争争取来的。但是中国人看不起女性的不只是只有愚昧的男性,还有一样愚昧的一部分女性。很多人贩子都是女性来做,因为更容易获得信任和成功。 cathytree 发表于 2022-02-27 15:28
心结在这里我的理解是,这里张兆和的理解,指的是对他的文学观点,人生观的理解,尤其是49年以后,从他自杀,到诚心诚意想接受改造,像老舍巴金那样继续写“进步文学”,但是无法违背自己的文学理念,写不出进步文学,所以才去故宫博物馆做馆员(然后成了文物研究尤其服饰研究的泰斗)这一路的历程的理解。49年以后张兆和在华北革命大学”接受改造“,他们的家信里可以读出来张兆和劝说他不要担心,要好好改造就行了,沈从文很负疚很担心怕因为他落后而连累家人。这段经历他们有书信的,当事人第一手资料。张兆和有一个堂兄张鼎和是共党烈士,后来沈从文曾经想重新写作,写张鼎和的故事,还去张鼎和工作过的地方去体验生活,但是终究无法写出来时代要求的革命文字,无疾而终。 不过,这么解释有什么用呢?社交媒体信息碎片化时代,基本上,标题,加上第一时间高赞回复,就可以控制舆论。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吧。平常心。。。 luming 发表于 2022-02-27 17:32
女人为什么不自己找问题呢?潇潇从小没爹妈,只能怪她命苦。大伯父也没有能力和义务养一个长大不能干重体力活的女孩,那时候乡下都是穷光蛋。 婆婆家大米饭管饱吃,等着孩子长大了圆房(她婆婆就是这样的)。可是潇潇自己温饱思淫欲,跟泥腿子长工乱搞,当时是要装猪笼沉潭的。婆婆家心好,只是想卖了她,救她一命。后来看生了个男孩,婆婆家就又把潇潇当媳妇,还给她圆房了。也没有歧视这个私生子,后来还给他娶童养媳,潇潇当了婆婆。 潇潇的婆婆比华人上大部分的女id都善良 generalB 发表于 2022-02-28 13:18
还不如中国传统戏曲揭露的彻底和血淋淋,有一出越剧叫《双玉蝉》,就是两个糊涂的书呆子爹结儿女亲家,以两块雕蝉玉佩做信物,结果呢生辰八字都不搞搞清楚,后来才得知女方比男方大了整整18岁( 女18,男方还是襁褓婴儿),但是女方的爹坚决不退婚说一女不能嫁二夫。好像男孩父母又双亡,只能养在女家,这个倒霉的姑娘又当娘又当教书师父,以姐弟相称,教养小丈夫读书长大成人,终于男孩长到18岁进京高中状元,被一高官看中招为女婿。然后女主得知丈夫高中,以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可以和小丈夫完婚了,欢欢喜喜的梳妆准备出嫁,却惊见镜中自己红颜已逝,皱纹白发横生。这时丈夫(弟弟)带着新婚妻子衣锦还家,告诉姐姐自己已经和xx官家小姐结亲,并且还给姐姐申请到了钦赐的封号匾额。女主把双玉蝉交给男主(送给男主和他新婚的妻子),告诉他这段荒唐婚约的始末 ,吐血身亡。十足十女性的悲剧,自身的价值被男人(她的父亲和小丈夫)和封建礼教榨取的一干二净 rosemary 发表于 2022-02-28 13:32
36岁就皱纹白发丛生,古代女性真是可怜 momosun 发表于 2022-02-28 15:09
故事大致是萧萧的父母都死了,伯父将十二岁的她卖作童养媳。萧萧每天要劳动,带孩子(也就是她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十三岁,萧萧被这户人家的长工诱奸怀孕。长工跑了,她想堕胎但没成功,也要跑却被发现。这户人家把萧萧关了起来,喊她伯父来商议,决定再次卖了她。然而一时没找到买主,萧萧也就足月生了儿子。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萧萧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坐草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洪壮,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 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能看牛割草,成为家中生产者一员了。平时喊萧萧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应,从不生气。 这里写得欢喜溢出纸面,任谁读了都忍不住为萧萧高兴,同时感到这家人的天真可爱:不是自己家的血脉也愿意养,对女性也没有严苛的贞操要求,这可不就是个质朴淳厚、有着自成一体的伦理道德的湘西桃花源么? 然而,如果萧萧生的是女儿呢? 不仅萧萧要被再次卖掉,流落到更穷的人家,而且那个女婴呢?难道买方会接纳?自然是要丢弃或溺毙了!而安排生了儿子,读者就不用面对血泪淋漓了。 其实,沈从文在处处的行文里,都对女性苦难作了淡化修饰,令我不解,为何要淡化呢? 写萧萧遭受婆婆虐待: 婆婆虽生来象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可以阻拦得住。 《虽被虐待但没影响》 写萧萧的伯父: 萧萧只有一个伯父,去请他时先还以为是吃酒,到了才知道是这样丢脸事情,弄得这老实忠厚家长手足无措。 那伯父把(再卖她)这事告给了萧萧,就要走路。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的哭。伯父摇了一会头,一句话不说,仍然走了。 《硬心肠卖侄女两次但老实忠厚》 写那家人决定再转手卖了萧萧: 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 《莫名其妙》《被逼》《不得不卖》 三分真七分假的“暧昧笔法”,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要问乡土中国的种种残酷恶行是为何被吊诡地接纳为常态的呢?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也在其中贡献了一份力吧。他其实和贾平凹之流一样,也惯于抹除女性苦难。 而由于沈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强,毒害就更深。贾平凹的书我稍微翻了翻就扔了,这篇《萧萧》,却曾经是我宝爱不已的作品……如今感到实在膈应。
在那个环境里的人会被同化,也会自我合理化这些事情。
不被同化、不能合理化这些事情的人 会很痛苦
同意,沈从文和贾平凹肯定不是一个层次的。
现代人觉得不适应,但那时候人命就是贱。
就好比产道生子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面那样优雅从容,但被单一盖镜头一剪,孩子就原原本本的出来了,母亲亲吻婴儿多么的圣洁啊
没有人会为母亲鲜血淋漓和被胎粪覆盖的下身拍特写,甚至都不需要这一步,国内有部纪录片叫生门,仅仅是讲述在医院生孩子经过,很多人都看不下去
说得真好!
张家四姑娘张充和为沈从文写的墓志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还不够高评价?而且藏尾:从文让人。 说他一辈子温和谦让。当年文革后沈从文得以出访美国,就是住在张兆和家里。
是的 能让读者联想起那么多可能的女性命运,让读者充分思考,作品还是很有厚度的。
鲁迅比他的年代还早呢,都能正视女性苦难
楼主应该感谢沈从文 没有这样客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家 怎么可能知道当年小人物的苦难? 历史注重宏观叙事 但是真正优秀的文学 才像微观的社会史一样 写出不同年代卑微小人物的挣扎。
他不过是唯美一点,尖刻和唯美的悲剧都是真实的,不能只看自己想看的。
根本不是。是1949年被郭沫若 丁玲批判,沈从文试图自杀未遂,张兆和家算左倾,也希望他能跟着进步。后来他主动表示放弃文学,去故宫博物馆作馆员。没有分居之说。他六弟是国军上校,抗战英雄,50年三反,被TG枪决,他跟张兆和还收养了六弟的遗孤,一直在北京长大的。
而且鲁迅是留学生啊,这种人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少的,沈从文像中国的大多数人一样家境贫寒,两类人的眼界不一样
对,角度不同吧。 从鲁迅读到更多的是愤怒,从沈读到更多是悲悯。
能感到沈是个情感很细腻的人,娓娓道来,引人思考。
中间好像分居过的:
当然,另一方面,因为长期分开的缘故,孩子们对这个父亲也多少是生疏的。更让沈从文心底难受的是,刚刚到昆明,张兆和便提出将不和沈从文住一处。 沈从文知道,张兆和心里膈应,她连西南联大四个字都不想看到,更别提让她日日住在此处了。随即,拗不过妻子的沈从文只得由着她搬到了昆明市玉龙堆四号。 从此可以看出,张兆和人虽到了,却也并未原谅沈从文。这个坎,这一次,没那么轻易过去了。 张兆和的到来促成了高青子的主动退让,她意识到,在这段拥挤的感情里,再耗下去,除了把青春耗尽,她不会有其他结果。 1941年2月,张兆和到西南联大两年多后,高青子离职,之后她嫁给了一个工程师。自此,沈从文轰轰烈烈的出轨经历也终于宣告终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4309/answer/775197174
说得真好!
鲁迅跟沈从文家倒是背景类似 小官宦人家 家道中落 沈从文祖父是湘军提督,清史稿里有写,沈宏富。他家跟湘西那些地方豪族,当地军阀关系很深。他六弟是黄埔军校的,娶的是湘西军阀田应诏的女儿。
同意 没觉得淡化,文学作品本来就是美中带悲 让人读起来心生怜悯
知乎不可信啊 可以读当时北大南迁,张兆和为了小孩还小,不能立刻南迁,他们的信件来往。当时他们的信件也好,朋友回忆也好,记得是张兆和到西南联大以后就是在一起的 沈从文传记里有写。查了一下
张兆和到达昆明后,沈从文随家眷住青云街六号,不久迁北门街蔡锷旧居,连同九妹岳萌、四妹张充和,与杨振声及其女儿杨蔚、儿子杨起,刘康甫父女、以及汪和宗,组成一个临时大家庭,外加金岳霖寄养的一只大公鸡杨振声俨然家长,吃饭时一大桌,杨面南而坐。刘左沈右,无人指定,却自然有序。我坐最下首,三姐在我左手边,汪和宗总管伙食饭帐。这时,沈从文已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副教授,第二年转北京大学(当时,西南联大所属各校上课不分开,编制分开)任教授,担任现代文学、习作课程。除教学和写作外,沈从文和杨振声一起,重新开始战前即已起首的教科书的编撰工作。这工作由杨振声领衔主管,却不常来;朱自清一周来一两次;沈从文、汪和宗、张充和则经常在青云街六号小楼上。沈从文任总编辑,分工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点散曲,兼作注解,汪和宗负责抄写。
张兆和这种大白富美,家里那么有钱。凤凰男老公出轨后还不赶紧分开,然后俩人别别扭扭挤在一起凑合了一辈子。太浪费人生了。
还看了沈写给张的情书。。真是不值
你这本传记提到高青子了吗?怎么写的?
沈从文不算贫寒,他家也是当地大家族,有从军传统 他加入当地的子弟兵,亲戚朋友都是军官。他虽然没有留洋,但走南闯北的见识也很丰富,因为文笔太好少年成名,用笔给自己写出一份前程来。别看他题材乡土,他小时候受的教育不差的
太不值了。
其他人多少还是有点现实因素的,比如老舍的太太,傅雷的太太等等。时局很乱,自己独自赚钱养孩子也比较困难。张兆和这种家里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而且要地位有地位的人,忍什么啊?
而且所谓沈从文和高清子的“爱情”,真成全了他们,说不定到时候就是一地鸡毛,各种狗血,惨痛收场。现在弄得跟高清子让出来似的。太不值了。
我要是张兆和的家人会力劝她离婚,让狗男女的爱情在生活的油盐酱醋里磨合去吧。
这个女生很漂亮,是媳妇还是小三?
沈从文传有两本,一本是凌宇写的,一本是金介甫写的。两本我多年前都读过,都没有印象那时分居。网上只能找到凌宇版本。 凌宇是湖南师大的,金介甫是美国人。高青子的事凌宇那本好像没提,金介甫那本提到了,实际上好像就是因为金介甫那本,才引起注意,因为是沈从文自己的文章(水云)写到当时的一些情绪动荡。从水云来看,有情绪波动,但是也仅是如此。世人热衷给文人尤其民国文人贴狗血标签,但是沈从文恰好不是。了解沈从文,最好是读他的文集,信件,他的传记,以及当时人的回忆。如果他真的做了过分的事,张家四妹不会给他墓志铭写: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样的话。 再贴一段张兆和订好去昆明的行程后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
写此信前,沈从文已与张兆和 商定,让张兆和等于 愿月离开北平南下,准备经越南再转到昆明, 故信中告诉张兆和自己第二天即前去为他们办理出入边境的护 照等一应文件。并告诉她:“我已为你们在楼上中间隔出一间小 房,一切是白木,小虽小,很合用”,“我们住房并不小,其实还可分 成两间,待你来再看吧”,还特别叮嘱“孩子们和大人都务必打针, 免得因小失大,万里长途,不是玩的”
这一封信中,沈从文再次谈到当时正在写作的《长河》的情 况:“我已为戴望舒写了一万字文章,与《边城》故事比肩,笔法同, 人物不同。预备写六万字。要你帮忙,会写得好一些。
还有沈从文去世以后张兆和整理书信文集出版,给从文家书写的序,她说她自己可能不完全理解沈从文,但知道他是稀有善良的人。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他的佳作不止一本,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出他越多的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的,有尾无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这两方面都可能是真的啊,既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像个赤子,也是一个容易动心出过轨的人。高青子这事总是发生过吧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通过整理遗书,原谅理解了他。可是有生之年不愉快,心里有心结也是有的
这个好像是张兆和
有看不起吗?张充和给沈从文的挽联: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这年头造谣诽谤都不需要一点儿成本和代价,只要有一张嘴和无耻的脸皮儿就行。
不过这作品本身还是有文学价值的,算是真实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现状。或者说女性一直以来的地位。所有人对此习以为常,才是最大的悲哀
楼主只是在谈论自己的感受吧?你哪里看见批判了?可笑的人是你吧
心结在这里我的理解是,这里张兆和的理解,指的是对他的文学观点,人生观的理解,尤其是49年以后,从他自杀,到诚心诚意想接受改造,像老舍巴金那样继续写“进步文学”,但是无法违背自己的文学理念,写不出进步文学,所以才去故宫博物馆做馆员(然后成了文物研究尤其服饰研究的泰斗)这一路的历程的理解。49年以后张兆和在华北革命大学”接受改造“,他们的家信里可以读出来张兆和劝说他不要担心,要好好改造就行了,沈从文很负疚很担心怕因为他落后而连累家人。这段经历他们有书信的,当事人第一手资料。张兆和有一个堂兄张鼎和是共党烈士,后来沈从文曾经想重新写作,写张鼎和的故事,还去张鼎和工作过的地方去体验生活,但是终究无法写出来时代要求的革命文字,无疾而终。
不过,这么解释有什么用呢?社交媒体信息碎片化时代,基本上,标题,加上第一时间高赞回复,就可以控制舆论。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吧。平常心。。。
昨天在知乎看到一个回答,答主的妈妈就是十五岁被卖到答主爸爸家里,怀的第一胎可能因为年纪小而流产,十七岁生下答主。之前逃跑被抓回来关起来,有了孩子之后舍不得孩子就留下来了,经常遭遇家暴被答主爸爸打,她爸爸家里穷还懒,都靠她妈妈辛辛苦苦劳作养家拉扯大答主和她弟弟。而现在,答主大学毕业工作了,觉得她妈妈过得很好很幸福。评论区有人说,如果这是幸福,希望那个答主和她妈妈一样幸福。
这个答主作为女性,在那个环境长大,都看不到自己母亲的苦难,何况那些高高在上的文人了。鲁迅除外。
联想起美国哪个大学的学生们吵嚷这要给某些个建筑改名,不过是因为那些名人们两百年前都是蓄奴的;
再看看这篇脑残文,真是SB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呀。
感觉很唏嘘
说得好. 有时候单独讨论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很难.
楼主文笔很不错,但是我基本同意这层,楼主这么看文章,是要求古人为自己抒情,那么没什么作品能看了。
沈从文最大的价值,从他的文学到他做人,我觉得是对自己的真实,坚持自己的审美,做到这点已很不易,恐怕和他家族背景有关系。
伟大的艺术作品描写苦难大多不会使劲自己说苦呀,难呀,哭泣呀。这样平淡的语调描写苦难更会让人心寒,产生天地不仁的悲凉感。
这些罪恶本就是湘西自古以来司空见惯的,只有借沈从文一支利笔才公诸于世,引起世人注意的。不能说是沈从文不关心和故意美化,否则他根本不必要写这些故事的。
同感。这种人指望他真正体谅到女人生存的痛苦和难处?他连自己的老婆都不体谅。
是的,鲁迅真是一点遮羞布都不给。所以有些人不喜欢他。
感觉类似。
特别是我昨天才去过恭王府,看过所谓的南张北那啥的美术作品有感,他怎么能和张大千这样的人肉复印机级别的旷世奇才相提比论啊。
还有千年的媳妇熬成婆,然后对儿媳极其恶毒
所以现在学校教材把鲁迅都给删了。
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有人信教,有人酗酒,有人抽大麻。
沈从文从文革的表现来看,不是个坏人。他笔下自带滤镜,是他应对人间苦难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御用文人粉饰太平。当然我也是鲁迅粉丝,年轻的时候也读过萧萧,觉得这是啥啊,不可思议。
真以人品论文品,能经历考查的寥寥无几。鲁迅是深刻,他以一支生花妙笔鼓励手无寸铁的青年去抗争政府,自己住在公共租界日本人居住区,岁月静好地为稿费锱铢必较、被林语堂奇为神经病。被他痛打的落水狗杨荫榆,反对学生参与政治,始终如一地坚持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最后因为保护学生被日本人杀害。能写出世间最美的情书的沈从文,出轨热烈崇拜他的文青高青子,张兆和至死不肯原谅他。以幽默从容的笔致勾画出整整一个年代的北平人和北平,眷于故乡与亲情,老舍依然背叛家庭,与赵清阁在大后方公然出双入对,并且在解放前夕邀后者共同定居马尼拉。这些“时刻准备逃家”的文人们,名单拉下去,几乎可以覆盖整个民国文坛。可是,我们依然说,那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年代。他们不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即使在民族危亡、全民同仇敌忾的大潮流里,他们依然用各自的视角,解读不同的人生,让从传统文学割肉剔骨般诞生的、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圣战一起艰难而勇敢地蜿蜒前行。
支持这种有理有据的研究,有考据的论证。
很多人太多baseless的批判,然后凭细枝末节或一两句话就阴谋化丑化。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大部分女人都倾向于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分析,有根据地下结论。
所以伟大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很少有女性,更不用说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这种需要严谨逻辑推理的工作。这不是智商的差别,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为华人上很多大妈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脱离了历史背景用现代人的观念去批判,和那些左逼一样,在历史旮旯堆里找蛛丝马迹去否定丑化,说到底和那些文革红卫兵没啥区别。
+1 追张兆和的时候寻死觅活,结果新婚没多久就出轨,龌龊猥琐,挺恶心的
36岁就皱纹白发丛生,古代女性真是可怜
18年青春年华独守空闺,独自抚育教养稚子成人,都熬的半死了,还能不老?古人不是平均寿命才40
基本同意MM您的观点。您提到的几位之外,还有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夜晚)。 朱自清,妻子去世后,写的祭文那真是情深意重,然后呢?
历史问题得历史地分析,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