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mond Chandler的 I was as hollow and empty as the spaces between the stars. I was a grain of sand on the desert of oblivion. Inside my head, thoughts stuck together like flies on flypaper. She has an iron smile and eyes that could count the money in your hip wallet.
•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 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
• 我们在社会上一切说话全像戏院子的入场券,一边印着「过期作废」,可是那一边并不注明什么日期,随我们的便可以提早或延迟。
• 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
• 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潜伏在水里。
• 这不是煮过鸡的汤,只像鸡在里面洗过一次澡。
•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 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 年轻女人的眼泪还不是秋冬的雨点,不致把自己的脸摧毁得衰败,只像清明时节的梦雨,浸肿了地面,添了些泥。
•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 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惆怅。
• 婚姻是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王小波的句子也很绝
• 我觉得我们的爱情就像个糖果罐,我们呢就像两个围着这个糖果罐的孩子,不时的从里面发现一些惊喜。——《爱你就像爱生命》
• 信心这个东西,什么时候都像个高楼大厦,但是里面却会长白蚁。
•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 生为冰山,就该淡淡地爱海流、爱风,并且在偶然接触时,全心全意地爱另一块冰山。
个人觉得张爱玲的比喻更绝,钱钟书太刻薄?:)
张爱玲真是一个天才。 还记得她形容上海女人像粉蒸肉?
原文是: 生命( 不是生活 )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一字之差,意思差很多啊:)
张爱玲那句最有名,但她其实有很多很多比那一句更奇绝的比喻的。
说到张爱玲的比喻,难道不是白玫瑰红玫瑰最绝 。。。
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如果看完她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比那个更绝的:)
婚姻围城还行吧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贡献了很多妙绝的比喻。
再定睛一看,竹帘褪色,山水画变成亡夫遗像,镜中的人也老了十年。这个也好,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金锁记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很神奇,开头真的很像红楼梦,但那个比喻又那么现代,西方蒙太奇与中国的古典经典,两者又那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张爱玲真是天才啊。
同感。钱钟书是聪明绝顶,但是刻薄,不厚道。
张爱玲的比喻,也叫通感,很多是神来之笔,让人叫绝,而且那种悲凉和伤感是自然的,果然与别人又是一副心肠,却从何处想来?
这段也很好。
钱钟书真mean 从没喜欢过他的文字
对,完全是电影手法。而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接触电影不过短短时光。自小看尽浮华世事,光鲜皮囊里的老灵魂。
握手! 英雄所见略同:)
她那个短篇的最后一句: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我也特别喜欢。那种人生底色的悲凉,很大气。
这句很好,但不是比喻句啊:)
估计我家娃这辈子都记得
I was a grain of sand on the desert of oblivion.
Inside my head, thoughts stuck together like flies on flypaper.
She has an iron smile and eyes that could count the money in your hip wallet.
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 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雾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 王小波《绿毛水怪》
《爱》。🤝 年少读张爱玲,只是欣赏文字;走过很多路、经过很多人之后,读懂了人生的底色就是苍凉。陈丹燕写《张可女士》,“王元化说,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过程。张可说,夸张了。” 这就是张爱玲文字里的苍凉,是苦难,但是不必强调。
金锁记感觉张爱玲锋芒毕露。我更喜欢十八春,沉淀了很多智慧,徐徐道来,却直击人心。
张爱玲讽刺人也不无尖酸的 但是是为了角色设计 而不是骨子里的刻薄
他叉着腰站在门口,看见曼桢,便点点头,笑着叫了一声"二小姐"。大概他对她一直相当注意,所以知道她是曼璐的妹妹。曼桢也不是没看见过这个人,但是今天一见到他,不由得想起杰民形容他的话,说他笑起来像猫,不笑的时候像老鼠。他现在脸上一本正经,他眼睛小小的,嘴尖尖的,的确很像一只老鼠。她差一点笑出声来,极力忍住了,可是依旧笑容满面的,向他点了个头。祝鸿才也不知道她今天何以这样对自己表示好感。她这一笑,他当然也笑了;一笑,马上变成一只猫脸。曼桢这时候实在熬不住了,立刻反身奔上楼去。在祝鸿才看来,还当作一种娇憨的羞态,他站在楼梯脚下,倒有点悠然神往。
—北岛
这个怕是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古诗里的比喻句( 往往和夸张,拟人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随便几句:
洞庭春尽水如天
中原北望气如山
春来江水绿如蓝
燕山雪花大如席
鸭头春水浓如染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MM您也喜欢陈丹燕? 再次握手!!
陈丹燕的女中学生之死( 后改名天使肚子痛) 也有很多特别绝的比喻句。她对少女的心理描写太精准了。我最喜欢那个罂粟花田野的比喻,无声的嚎叫,太惨烈了。
她对青春的阐述我也认可:
无论是真实 的施骊,还是虚构的宁歌,她们的青春故事震撼了我,因为那时候的我跟她们一样,心中的个性之花开得过于迷乱茂盛,隐约感受到长成一株社会化的树所面临的危 险和剥夺。青春的骚动、渴望、幻想,和由此而来的受挫、耻辱、疼痛,我感同身受。我们都有一双黑眼睛,那样寂寞,那样热烈地注视着世界。陈丹燕写道:青春是一样的,它象爱情一样,没有时代、国度的限制,是人类生活中永远开放的花朵。一样的明媚而混乱,一样的认真而偏执,一样的美丽而危险,一样的充满了个 性而被社会残酷的修剪。
我看看他盛满笑容的眼睛,实在不忍心再说什么,也对他笑。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花一样,慢慢地,不可阻挡地开了.
宁歌的心变成了一片开满罂粟花的田野,那花红得怪诞热烈,蕊却黑得不祥,开得竭尽全力,像无声的嚎叫。
从来没这样娇气地对别人说过话。说话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做一个这样的娇姑娘实在心里是甜甜的。因为只有在明知 道有人愿意宠爱自己的时候,才会这样说话。
宁歌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碎裂下来,碎裂的声音是一串串坠落着的音符,像八音钟。不记得有人这样轻轻地,屏住呼吸地抚摸过她头发,她感到自己变成了慢慢流淌着的温暖的小溪流。
她和他慢慢向学校走去,他慢慢贴住她的胳膊,宁歌只感到耳朵嗡嗡地响,身体像随风飘荡的什么东西,四周环绕了许多柔和发亮的紫色。当他轻轻抚摸宁歌胳膊的时候,她垂下了头,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片在大雨里吱吱作响地伸展开来的沙漠。所有的小草都在抚摸的雨里伸直了腰。
是,钱和杨夫妻俩我都不太喜欢,感觉都比较刻薄。
钱钟书的这些就是小聪明,没啥意思。小说家不靠这个。围城这种充满恶趣味文人酸臭的小说,一直被严重高估,一直被捧臭脚。
读过一些陈丹燕转型之后的作品。上海三部曲,慢船去中国,若干关于上海的散记,旅欧的游记等等。陈丹燕文字精致,有雕琢感,非常适合记录上海的风情。可是她最负盛名的《上海的金枝玉叶》,却是我一直以为的遗憾。她对传主过于仰视,将这样一部厚重的断代史,写成了风花雪月。她用郭婉莹人生一个个重大时刻,来剖析一个骨子里的上海女人内心的富丽与坚韧,可惜止于水月镜花。郭家小姐的故事,可挖掘的应该远远超过陈丹燕对相册浮光掠影的感叹。她的文字在处理这样的题材时,中短篇可以驾轻就熟,《上海的风花雪月》里面,《上海的狐步舞》、《圣彼得堡与上海》、《郭家小姐》、《张可女士》等等,因为都是片段的记录,文字的轻盈与其时的人物和时光相得益彰。她自己应该也不忍就此掠过这些素材,将《郭家小姐》展开写了《上海的金枝玉叶》,再以郭家和若干类似家族的起伏为背景,写了长篇小说《慢船去中国》。后者实在是失败的作品。所有人物类型化、脸谱化,她精于的唯美文字成了结构故事的累赘。
第一次看到陈丹燕的名字是在一份《语文报》上,残缺的报纸讲述一个关于青春被惨烈修剪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她的名篇《女中学生之死》。无论是真实 的施骊,还是虚构的宁歌,她们的青春故事震撼了我,因为那时候的我跟她们一样,心中的个性之花开得过于迷乱茂盛,隐约感受到长成一株社会化的树所面临的危 险和剥夺。青春的骚动、渴望、幻想,和由此而来的受挫、耻辱、疼痛,我感同身受。我们都有一双黑眼睛,那样寂寞,那样热烈地注视着世界。陈丹燕写道:“青 春是一样的,它象爱情一样,没有时代、国度的限制,是人类生活中永远开放的花朵。一样的明媚而混乱,一样的认真而偏执,一样的美丽而危险,一样的充满了个 性而被社会残酷的修剪。我想,我笔下所写的故事,是一个女孩灿烂的青春与青春过程中的社会化修理个性的斗争和毁灭的过程。这是每个人从孩子长成大人的过程 中必经的地狱之门。”许多文字我都想一字不漏的抄录,因为它们曾那样激荡我心。《女中学生之死》讲的是一个重点中学的女孩,一个被母亲的理想、被沉重的功课死死的压抑了梦想,一个表面宁静但内心波涛汹涌的女孩, 在竞争激烈硝烟弥漫的校园里,她的天马行空的梦想与现实的成绩分数格格不入;在寄人篱下的家里,她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与母亲的规矩标准格格不入;她的自卑,她的绝望,她的孤独,旁人看来,那似乎是种懒懒的倦怠,实际心理却演着激烈的故事!她温柔得触摸青春期最初的情感,却被现实的流言蜚语和师长的惊怪,不经意的伤害落下了惨痛的心情。 她没有能力对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顽如磐石的阻隔,她也没有能力麻醉自己美丽优雅的白日梦的渴望,在进退维谷的冲突间,她感到梦想的撕裂,自己的撕裂,那是一种生命里无可言状的痛。面对迢遥的将来和沸腾的心,在一个黎明,在刚刚完工还没有住人的七层楼上,在新石灰墙上,她写下最后的遗言:以一时的痛苦换来永恒的自由-然后, 从七层楼上飘然而下......
这是一九八五年的故事,也是陈丹燕的代表作,隔了那么多年以后被我再次读到了,竟还有着特别的冲击和震动。在此之前,我已经读过陈丹燕的许多短篇:<<少女罗微>>, <<中国少女>>, <<永远的玛丽亚>>, 《写给女孩的私人往事》等等等等。在儿童文学作家当中,陈丹燕是一个并且是唯一一个以青春期的少女为写作对象的女性作家。我痴迷而执着地追寻着她,她的每一部作品。她的作品陪我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
这以后,生活巨变,颠沛流离,我象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远,自顾不暇。而陈丹燕却在这几年里,如她丈夫陈保平祝福的那样,成 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当某一天回到国内,我惊异地发现:铺天盖地,书店里在卖她的书;电视上在介绍她的书;人们口中在谈论她的书。千辛万苦寻寻觅觅而不 见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她,垂手可得!这就是陈丹燕著名的“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是我变了还 是陈丹燕变了?是我成长了还是她没进步?行文方式还是典型的陈丹燕式,可字里行间,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谈心者”、“引领者”不见了。她对逝去时光中高高 在上的所谓优雅近乎罗嗦的津津乐道让我陌生而又失落,她成了新崛起的怀旧派“小资代言人”。《写给女孩的私人往事》中那个站在青春之河对岸,怀着温柔心痛 的陈丹燕哪儿去了?《我的妈妈是精灵》中最后回到树梢上凝望人间、陈太阳的精灵妈妈哪儿去了?《精神故乡》中和陈保平并肩走在皇村寂静的雪夜里,缅怀普希 金完美而不死灵魂的陈丹燕哪儿去了?!我的悲伤无以复加。生命中某种重要的东西抽空了,消逝了。我知道总有这么一天,总要面对,可它任何时候来临都是打击,我还没有准备好。或许,我永远也准备不好,我是这样一个生活在过去、固执的人。
很多年前小说只喜欢金庸古龙。有一次读了围城,感觉是一片新天地一样,原来可以这么幽默。后来读了四杰传,也是笑个不停。
也有同感,第一次读围城的时候,很是惊喜
多读几遍,就能感觉钱的刻薄:)
你感觉没错。虽然不能说是平庸,但实在撑不起他的大名。
钱锺书杨绛大学时的同学、北大教授赵萝蕤先生,对钱的评论很精准: “我只读了他的两本书,我就可下结论说,他从骨子里渗透的都是英国18世纪文学的冷嘲热讽。17世纪如莎士比亚那般的博大精深他没有,19世纪如雪莱拜伦那样的放浪无羁、那样的浪漫,他也没有。那种搞冷门,小家子气,也令人讨厌。过去我总对我爱人说,读书要读伟大的书,人的精力只有那么点,何必浪掷在那些不入流的作品里?耍小聪明,最没意思!”
网上吹捧钱管锥编的钱粉,主要有两大群体:
一是有些普通人不知道钱在说啥,不明觉厉对钱膜拜的,可以称之为看不懂的(这个人群是钱粉的主体);
二是个别跟钱玩的东西差不多一个范围,可以说是有同行同好利益关系,吹钱也是间接吹自己认可自我价值的;
对第一种人,我想说你用不着腿软,钱所谓的“学术文章”是故意写得让人看不懂而已(以获得看不懂人的崇拜)。
这也是钱粉里低层次的人较多的原因之一,大部分钱粉反驳质疑的惯用语就是“(我都看不懂)你们看得懂吗看不懂就别BB”,而这类钱粉虽然也看不懂(老钱头当时就是故意写得让他们看不懂),但他们感觉自己抱上了“大学问家”的粗腿,错觉自己也变得更文化更有档次了(虽然实际并没有)。
其实钱的东西也没那么难懂,剥去外文词语和索引典故(网上翻译/电子检索搞定)的包装,读书笔记而已。
对第二种人,送他们下面一段话: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可是她写老上海的书多数都是仰视的姿态,我不再喜欢了。
此话怎讲?
喜欢后面那句,简直了,一看见就满满的画面
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谈心者”、“引领者”不见了。她对逝去时光中高高 在上的所谓优雅近乎罗嗦的津津乐道让我陌生而又失落,她成了新崛起的怀旧派“小资代言人”。她成了畅销书作家,如她所愿。她仰视着她笔下的人物,而不是平视。写女中学生之死的时候,她找到了那本日记本,为了赶在女孩妈妈发现并要回去之前,她只能手抄,( 那时还没有复印机), 后来就读,用录音机录...真是拼命。所以作品太震撼了,心理描写太精到了( 我怀疑其中或许有施骊的日记的原文)。
也许是我的错,作家已经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了,而我依然活在过去,依然喜欢过去的陈丹燕...
MM心思细腻、情感丰沛。我读《女中学生三部曲》时非常年轻,对暗灰的调子印象深刻,自己其时生活简单、理想也简单,对于青春四溢的女孩子自杀的描写留下阴影。多年以后有机会在上海生活一年,几乎是捧着《上海的风花雪月》按图索骥,一点点探索这个城市。然后一步步走得越来越远,再回头的时候,发现自己留恋的并不是当时的人与事,而是自己的青春,一去不返的青春。
从前写的:
钱副博士对素无交集的毛彦文讥讽为“superannuated coquette”,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嘲笑张爱玲满脸青春痘之余,对她文字评论是“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都是性饥渴者”。尖刻猥琐恶毒至此,这对夫妻确是良配。成就在业内的评价暂且不论,就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国之重器,心性、胸怀、视野狭窄如此,是勇敢啊、是天真啊、还是无知?放言清华没有教授有资格做他钱某人的导师时,忘了自己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了?没有清华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你钱某人有什么资格在清华园里看不起众多教授。一个行走的书橱,是为生民立命了,是为天地立心了,是继往圣绝学了,还是为天下开太平了?怎么普通人就没资格评论他们了?
钱夫人的尖酸刻薄比其先生更甚... 个人觉得这两人都被过高评价了... ( 就文学成就来说,钱夫人无法望及张爱玲的项背。)也许有一个原因是钱是毛选的英文翻译者?
钱夫人么,被钱大才子评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夫人一直宣称唐小姐是以自己为原型,可惜钱锺书公开文字里从来都是不置可否。八卦一直公认是赵萝蕤。话说回来,《围城》个个人物鲜明,即使寥寥数笔的小配角,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唯有唐小姐,最为苍白。因为他人都是挖苦和俯视,只有唐小姐是理想。有人说张爱玲文字好,杨家大家闺秀回复道,我外甥女和张同学,她满脸青春痘,奇装异服,同学都看不起她(不知道这和文字好与否有什么关系)。黛玉似喜非喜含情目,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评价为“招徕男人”的表情(曹公泉下有知会不会气活过来)。她自己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确实不屑和人争,因为她出身高贵、天赋异禀、云淡风轻,任谁都应该自觉被她踩在脚下践踏。
和谁都不争也就是自己脸上贴金说说罢了 两口子和人大打出手也不是没有过
“那日看雪,你从未看我,我从未看雪。”
“他用一道光在我的疆域里灼烧出天堂的势焰,而我只是凌日过程中暂停于他衣襟上的斑点。没有人能够翻译我们之间属于不同象限的语言,我一直追逐的,不过是他焚林而猎的浪漫。”
“曾陷入怎样病入膏荒的想念,就有怎样难以释怀的敌意;往事中有多少死去的爱意,我们就能提炼出多少麻木不仁的坚强。”
还有一个阿甘说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拿出来的是什么口味的。
唐小姐的形象的确与书中其他女子格格不入。唐小姐美丽清纯啊,钱夫人在形象上差太远了:) 就是论家世和出身,张爱玲也好过她太多了啊。
说黛玉的那个不能忍。有的版本是似泣非泣含露目,和" 招徕男人" 有啥关系? 只有内心猥琐刻薄丑陋的人才会那样想,那样说。
不过那一段流传甚广的关于和谁都不争,等着火熄灭的话,不是钱夫人写的。
是生命,不是生活。一字之差,立意差很多。
握爪。
张爱玲出生也不怎么高贵了。祖父是张佩纶,当年钦差督战马尾海战,吓得弃衙门而逃至乡下。此战历史上有名的笑话“两张没主张,两何没奈何”,其中一张就是张佩纶。
也喜欢
张爱玲,钱钟书
只论出身,没有涉及道德评价, 尤其是作家先人们的历史问题:)
这里张迷很多,钱迷很少:) 喜欢一个作家,是一种缘分和共鸣,感谢楼主这个贴。
非常不尊重女性,只是在刻薄地耍小聪明。作为女读者,我感觉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