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印章,揭穿唐伯虎的真实面目

c
comefor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桃花庵歌》作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
那年,唐伯虎35岁。
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三十多岁是大有可为的年龄。
大家都在执着于金榜题名,期望一朝得中,天下皆知。
与唐伯虎同列明四家的文徵明,从26岁考到53岁,进了九次考场,然而一无所得。
而唐伯虎16岁就考中了秀才,还是当年苏州府学第一名案首。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参加乡试,所写文章大受主考官梁储的赞赏,被评为南直隶第一,得中解元。
此时的唐伯虎春风得意,准备大展拳脚。
他相信在来年的会试上,凭着自己的才气,也一定会旗开得胜。
弘治十二年(1499年)初春,唐伯虎赴京赶考。
在路上,他遇见了一个改变他下半辈子命运的人。
这个人叫徐经,也是赶考的举子,成绩马马虎虎。
但徐家是江阴巨富,即便在考试的路上也带了6名戏子,准备一路游山玩水去北京。
唐伯虎的名声在南直隶一带肯定是吃得开的。
两人互报名号,徐经就邀请唐伯虎一路同行。
唐伯虎也乐得一路有徐经报销自己的车马伙食费。

02
做官,得会经营三个小圈子:
一是同年关系——大家都是一个考场混出来的,相当于有同袍之谊;
二是同乡关系——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大城市里听见乡音是很亲切的,大家也很容易抱团;
三是师生关系——主考官提携后进,给学生遮风挡雨,学生也会给老师抬轿子长脸。
到了北京之后,唐伯虎免不了要投帖拜见苏州籍的京官。
南直隶的人一向会考试,此时朝廷里,苏州圈子的大员不少,比如王鏊和吴宽,都已经坐上了吏部左右侍郎的高位。
当然还有录取自己的梁储,也不免要上门答谢一番。
梁储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礼部右侍郎程敏政。
程敏政也很欣赏唐伯虎,二人畅谈学问。
唐伯虎的名气,在京城逐渐被传开。
当然,这期间的迎来送往,都是徐经一手包办。
《尧山堂外纪》载:六如文誉藉甚,公卿造请者阗咽街巷,徐有戏子数人随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
徐经看上的,不仅是唐伯虎的才名,也是唐伯虎背后的圈子。

唐伯虎画像
03
程敏政在和唐伯虎畅谈学问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主考官,但是后来廷推的时候好巧不巧,选中的主考官就是大学士李东阳和礼部右侍郎程敏政。
接着,贡院开考,第三场考题正是程敏政给唐伯虎他们讲过的元代大儒刘因《退斋记》中的一节。
唐伯虎和徐经,理所当然的通过了考试,但是别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题目十分冷僻,做出来的人很少。
一般正常人在会试考完了,都会继续埋头温书准备接下来的第三场殿试。
但唐伯虎恃才放旷的本性再一次展露出来。
他不是找个地方躲起来偷笑,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再一次招摇过市,表示你们在座的都是垃圾,我自己在这次会试中必定是会元(会试中第一名),过几天我还会成为状元!
注意,此时考试虽然已经结束,但并没有放榜。
咦?没有放榜,你怎么知道你就是第一名?这其中怕不是有什么黑幕吧?
众人看向唐伯虎的眼神中颇多玩味。
再一联想唐伯虎到京之后就和徐经往来于各大公卿府第之间,众人都一副“我明白了”的心照不宣样儿。
最后,唐伯虎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了,大家也都很佩服,认为他并不是在吹牛皮。
但有一个人在心里暗自嫉妒。

04
这个人就是唐伯虎的同乡都穆。
不得不说,苏州的文人圈子太内卷了。
都穆年龄比唐伯虎大12岁,成绩没有唐伯虎那么光鲜亮丽,在苏州圈子里的交际能力也远不如唐伯虎。
两相对照,自己的前途还不知道在哪里。
他没心思听唐伯虎说解题思路,自己找了个地方喝闷酒,喝到一半,遇上了一个人。
谁呢?
给事中华昶。
都穆曾经在华昶府上做过家庭教师,也不是生人。
都穆正满腹苦闷,借酒浇愁,就向华昶发牢骚,说唐伯虎如何如何眉飞色舞吹嘘自己今科可以高中会元,之后更要一举夺得状元,成为大明历史上除了成化年间首辅商辂之外连中三元的第二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之前和唐伯虎在一起的,都是待考的举子,他们最多把唐伯虎的表现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最多以后写几本野史笔记,揶揄一下“唐大人”当初的风流韵事。
总之,没什么实际作用。
而华昶不同,他是朝廷的言官,可以上奏疏风闻言事。
没放榜就内定的第一?那唐伯虎和程敏政之间有没有私相授受?
再一打听,最近京城满街都是传抄的唐伯虎的诗和程敏政的《赠太子洗马兼翰林侍讲梁公使安南诗序》,以及唐伯虎和徐经两人曾经大摇大摆去过程敏政家很多次!
这就没跑了,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都穆的牢骚话,就成了华昶上奏弹劾程敏政泄题的根据。
明孙麟芳《矶园稗史》载:弘治己未,程篁墩敏政鬻试目,给事中华昶发其事,始于举子都玄敬,为昶西宾,言之昶,因举劾。

05
到放榜当天,唐伯虎兴致冲冲去看榜,却从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徐经也没上榜。
更让唐伯虎和徐经想不通的是,四天之后,几名锦衣卫还将二人押进了大牢,理由是他们俩涉嫌考场舞弊!
华昶把程敏政给告了,他们俩现在是嫌疑犯!
华昶对明孝宗上疏说:“国家抡才大典,首要是公平公正。如今街头巷尾都有传闻,说今科考试,主考官程敏政利用职务之便将考题卖给考生,他主持的二、三场考试的考题都被泄露了。现在查有唐伯虎、徐经两人猖狂至极,不但花钱购买考题,还四处炫耀,而且还向别人请教考题的答案。”
因此,华昶建议孝宗,让礼部重新组织人对程敏政审阅的考卷进行审查。
《明孝宗实录》载: 臣昶言: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 今年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 二场未入,而表题又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 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 臣待罪言职有此风闻,愿陛下特敕礼部,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者,许主考大学士李东阳与五经同考官,重加翻阅,公为去取,俾天下士就试于京师者,咸知有司之公。”
针对华昶的指控,有两个疑点:
第一,华昶说程敏政卖题以及唐伯虎、徐经买题,都是道听途说,没有确凿的证据;
第二,如果唐伯虎和徐经是花钱买的题目,他们一定会极其保密,又怎么会四处炫耀呢?天底下有这么笨的人吗?
但既然华昶把事情捅出来了,朝廷上下就不能当成看不见。
于是明孝宗把这个案子交给了礼部审理。
礼部调查的结果是:凡是程敏政录取过的考卷,在经他人重新审阅之后,并没有发现问题。
大学士李东阳报告皇帝,华昶说唐伯虎和徐经买考题,现在他们俩都没中,天底下有这么卖考题的吗?
所以你说程敏政泄露试题,贪赃卖放,当然是没有证据的。
这怎么办?
不了了之?当然不行。
如果华昶诬告他人,那他就得反坐诬告罪,他自己也不要混了。

06
于是华昶联合同事,又把火烧到李东阳身上。
在考场担任同考官的林廷玉,向明孝宗汇报:为了帮程敏政脱罪,李东阳把已经录取了的唐伯虎、徐经除名。这就是现在皇帝在废卷里找到它们的原因。而且徐经曾经求李东阳给自己的爸爸写墓志铭,所以李东阳是在曲意回护嫌疑犯。
案子越闹越大,眼看就要不可收拾。
明孝宗决定自己亲审。

在午门现场,徐经没见过这么大阵仗,他扛不住了,交代说,自己和唐伯虎去程敏政家的时候,是给过程敏政一些钱,程敏政也就出了一些题目让他们做,当时的程敏政还不是考官。
可是后来听说程敏政阴差阳错成了考官,徐经就给了程敏政的家仆一些银子,问程敏政最近在看什么书,家仆贪贿,就告诉了徐经。
果不其然,考试的考卷上出现了这些内容。
这些考题并不是程敏政自己透露的,唐伯虎也没有舞弊。
真相大白。
最终,这一桩科场舞弊案的结果,给唐伯虎和徐经定的罪名是“夤缘求进”,意思是拉拢关系,攀附权贵,以求高升,革去他们的举人的身份,黜为浙江小吏,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程敏政的罪名则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
意思是他在面对钱财的时候没有拒绝,出题的时候不避嫌疑。
最后程敏政被勒令致仕退休,但出狱后仅仅四天,他就愤恨而死。
而华昶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他的罪名是“言事不察”,意思是没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就胡说八道。
被贬官调任南京太仆寺主簿。

07
证据都不确凿,那华昶为什么要指控程敏政考场卖放考题呢?
因为有人想要取代程敏政的礼部侍郎衔。
明代中期的礼部侍郎是可以由皇帝特简入阁办事的。
程敏政此时距内阁仅一步之遥,如果再让程敏政在这次科举中选取唐伯虎,那他和朝堂上苏州圈子的大臣们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毕竟,王鏊、吴宽、梁储这些人,在之后的正德、嘉靖两朝都是入了阁的。
如果没有弘治十二年的这场科场舞弊案,程敏政入阁也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多说一句,程敏政的老丈人,是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朝的内阁首辅李贤。
《明孝宗实录》载:“言官驳其主考任私之事,实未尝有。盖当时有谋代其位者,命给事中华昶言之,遂成大狱,以致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那么,是谁想要取代程敏政呢?
就是程敏政的同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的礼部左侍郎傅瀚。
程敏政死去的第二年,傅瀚就升任了礼部尚书。

08
29岁的唐伯虎被断绝了仕途,从此只能徜徉于山水,醉心于诗画。
他在苏州郊区的桃花坞,盖了一座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写就了大名鼎鼎的《桃花庵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伯虎自己看穿了吗?
如果真的看穿一切,正德九年(1514年),他也不会答应宁王朱宸濠的聘请前往江西。
这一切还是因为“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唐伯虎,从心底里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野望。
唐伯虎有一枚印章,无论是诗、书、画,都爱钤上这枚印。
不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这枚印章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唐伯虎用得却很少。
他用得最频繁的,是一枚“南京解元”朱文印。
《唐寅书心经》经首有“南京解元”印; 藏书《三辰通载》上也有“南京解元”印; 《唐寅书七言律诗轴》上还是“南京解元”印; 《王蜀宫妓图》上,钤的也还是“南京解元”印。

唐伯虎这辈子,最开心最自豪最难忘的,永远是“南京解元”这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