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女人照,埋了溥仪前半生…

a
applepenss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今天翻老照片 被上面这张老照片惊艳到 五官端正 完全不是网上丑女形象

02 仔细一看 却都是泪 照片女子是溥仪乳母 作为离末代皇帝最近的女人 一生却异常凄惨

装饰脱漏?

马夹借来的? 我翻过整本老照片,只有这一个女子这样穿 应该是临时拍照穿一下 拍完就还掉


对比下面这张(溥仪侍母) 就知道马甲是借的 而且拍照已经有背景墙了 还是田园风 国外传来

03 再往下查 照片是1922年-1924年拍的 从溥仪人生轨迹来看 照片应该是1922年拍的 因为此时溥仪刚刚大婚 如果是24年拍的,乳母应该穿的很好 刚当家做主 还是有点不敢乱花钱的
这位乳母实际在1915年被太监偷偷赶出宫的 9岁的溥仪大哭大闹 没啥用 因为他断奶了 乳母自然没啥用 当家作主后的溥仪在紫禁城屁事么有,整体溜出去瞎逛,经常出没在醇亲王府 (1912年满清退位,除了管理紫禁城一方天地,啥也干不了) 此时约自己乳母拍张照片是没问题的
04 这位普通女子原姓焦 3岁时老家保定水灾 父亲逃难,扔了她十几次 (那年头河北逃难的太多了,水灾旱灾都要讨饭,李莲英也是河北的,老家混不下去才去的北京当太监) 熬到13岁,没办法逃到北京 投奔剃头的哥哥 结果被半卖半送给一位王姓的衙役 要不说底层人难爬上来 社会陋习像鬼缠着一样 王衙役本事没有,打老婆第一 生活恶习引起的肺病让他3年内一命呜呼 留下王焦氏和刚生下的女儿 简直饿死边缘

这时赶巧溥仪出生 王焦氏为了每月2两银子放下女儿进到王府母乳喂养小溥仪 9年后 当她被敢出紫禁城时(1908年随溥仪进紫禁城,成为他最亲的人) 女儿已经饿死了6年
唯一庆幸的是溥仪对她还念念不忘 1922年成年后各种带着她 1925年,溥仪带她到天津租界张园和静园 1934年,带她到奉天(今沈阳)当傀儡皇帝 结局却是: 溥杰的妃子嵯峨浩的日文的《流转的王妃》有记录,说这个王焦式在1946年时和嵯峨浩。 婉容一堆妇女被八路军关在通化的公安局,然后某一个晚上,残余的关东军和国民党联合营救嵯峨浩,攻打公安局。 然后一个流弹片打中了王焦式的手腕,然后手断了,她在痛苦中当场死去,很是凄惨 至此 她已经陪溥仪走完前大半生 从片段看 她的后半生和溥仪前半生绑在一起 相互写照

05 不过 她比那个时代大多数人走运 毕竟还有一张照片存世 更多的人 连个泡都没有






n
nxdretes
很喜欢看这样的故事 谢谢分享
迷迭香的愿望
五官很好看,鼻子也蛮挺的
M
Maxgogogo
好像闫妮。
t
tianguanghushui
难过。人活着要这么苦,真不如从来不要来这世上。
w
wintersweety
那个时代的女人太惨了
r
ronyning
那个年代,不化妆,不打光。能拍成这样,已经算是好看的了。去看看其他老照片。看的和鬼一样。 看看爱因斯坦在1922年来中国,对中国男人和女人的评价。呵呵。

z
zerokirk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去,个人不过是蝼蚁。
g
godwot
這位奶媽的長相碾壓滿清皇室啊
J
JBJ17
长的满端庄的。 可怜那个时候, 皇上的乳母的亲生女儿都会活活饿死。想想红楼梦里, 贾琏乳母的生活。
每月二两银子女儿怎么还会饿死呀。
A
Amigo
奶妈是要经过层层挑选,面试的。 要求体貌端正 ,奶汁稠厚 。 这个活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要求每天吃一碗不放盐的肘子 ,不许见自己的孩子。
t
txchick
她女儿真太悲惨了,小小一个无辜的婴儿,活活饿死了。where does all this pain go?
n
nxdretes
喜欢
r
riverside
长的满端庄的。 可怜那个时候, 皇上的乳母的亲生女儿都会活活饿死。想想红楼梦里, 贾琏乳母的生活。
每月二两银子女儿怎么还会饿死呀。
JBJ17 发表于 2022-01-04 22:08

会不会银子送出宫,但没人真的照顾自己的女儿啊。太可怜了
h
happy3001
溥仪也算对她有情有义了。
f
fffffun
我小时候读过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面写到乳母的地方我印象深刻,摘一段书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GA6EQD0541I8P8.html 谁都不曾想到,这乳母会成为溥仪童年时期最为信赖和依靠的人,也是唯一能听劝的人。 溥仪入宫当皇帝后,因为没人管教,养坏了性子,经常以打骂、捉弄太监为乐。比如在他八九岁时有一天忽然异想天开,要试一试太监们是否真的对“圣天子”听话。他挑出一个太监,指着地上一块脏东西对他说:“你给我吃下去!”那太监就真的趴在地上吃下去了。 溥仪的这些恶习没人敢管,也没人管得了。虽然他的老师们谏劝过他,给他讲仁恕之道,但不管他们用了多少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来教育他,他们的劝导都没有取得多大效果。 在宫中唯一能阻止他恶作剧行为的,只有乳母王焦氏。王焦氏大字不识一个,不会讲什么“仁恕之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故事,但她自溥仪出生就一直陪伴他成长,溥仪对乳母的的感情和依赖可能比亲生母亲还要强烈。 王焦氏是个性情温和、朴实善良的女人,端正的脸上总带些笑容,溥仪在自传里说她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索要过什么。她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溥仪,还会经常教他一些虽浅显但有用的道理。 比如溥仪要捉弄太监取乐,想在蛋糕里藏一些铁砂给太监吃,看太监吃蛋糕时崩牙是什么模样?王焦氏知道后,极力劝阻了溥仪,最后把铁砂换成了绿豆。 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这样评价他这位乳母: 只有乳母告诉过我,别人和我同样是人。不但我有牙,别人也有牙,不但我的牙不能咬铁砂,别人也不能咬,不但我要吃饭,别人也同样不吃饭要饿肚子,别人也有感觉,别人的皮肉被铅弹 打了会一样的痛。这些用不着讲的常识,我并非不懂,但在那样的环境里,我是不容易想到这些的,因为我根本就想不起别人,更不会把自己和别人相提并论,别人在我心里,只不过是“奴才”、“庶民”。我在宫里从小长到大,只有乳母在的时候,才由于她的朴素的言语,使我想到过别人同我一样是人的道理。 王焦氏并不懂得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太监宫女们都当人看,用她朴实的语言教给溥仪一些常识,对于陷入恶作剧无法自拔的溥仪来说,这些朴实的语言是保留他那残存的一点“人性”的良药,就像头顶的一盏明灯,驱散着溥仪周身的黑暗和冰冷,虽然光芒微弱,但也能带给人一丝温暖。 也正是王焦氏在溥仪童年时期留下的这份如母爱般的教导和关心,让溥仪在晚年回忆皇宫里的往事时,内心还能留有一丝安慰和温暖。 这是我在读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时,最令我感动的一个小人物。虽然她陪伴了溥仪9年时间,直至被赶出皇宫,但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初心。
y
yulingxi
会不会银子送出宫,但没人真的照顾自己的女儿啊。太可怜了
riverside 发表于 2022-01-04 22:57

肯定银子被吞了,人心险恶阿。
s
slim123
谢谢科普啊
i
iceblue
我小时候读过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面写到乳母的地方我印象深刻,摘一段书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GA6EQD0541I8P8.html 谁都不曾想到,这乳母会成为溥仪童年时期最为信赖和依靠的人,也是唯一能听劝的人。 溥仪入宫当皇帝后,因为没人管教,养坏了性子,经常以打骂、捉弄太监为乐。比如在他八九岁时有一天忽然异想天开,要试一试太监们是否真的对“圣天子”听话。他挑出一个太监,指着地上一块脏东西对他说:“你给我吃下去!”那太监就真的趴在地上吃下去了。 溥仪的这些恶习没人敢管,也没人管得了。虽然他的老师们谏劝过他,给他讲仁恕之道,但不管他们用了多少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来教育他,他们的劝导都没有取得多大效果。 在宫中唯一能阻止他恶作剧行为的,只有乳母王焦氏。王焦氏大字不识一个,不会讲什么“仁恕之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故事,但她自溥仪出生就一直陪伴他成长,溥仪对乳母的的感情和依赖可能比亲生母亲还要强烈。 王焦氏是个性情温和、朴实善良的女人,端正的脸上总带些笑容,溥仪在自传里说她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索要过什么。她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溥仪,还会经常教他一些虽浅显但有用的道理。 比如溥仪要捉弄太监取乐,想在蛋糕里藏一些铁砂给太监吃,看太监吃蛋糕时崩牙是什么模样?王焦氏知道后,极力劝阻了溥仪,最后把铁砂换成了绿豆。 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这样评价他这位乳母: 只有乳母告诉过我,别人和我同样是人。不但我有牙,别人也有牙,不但我的牙不能咬铁砂,别人也不能咬,不但我要吃饭,别人也同样不吃饭要饿肚子,别人也有感觉,别人的皮肉被铅弹 打了会一样的痛。这些用不着讲的常识,我并非不懂,但在那样的环境里,我是不容易想到这些的,因为我根本就想不起别人,更不会把自己和别人相提并论,别人在我心里,只不过是“奴才”、“庶民”。我在宫里从小长到大,只有乳母在的时候,才由于她的朴素的言语,使我想到过别人同我一样是人的道理。 王焦氏并不懂得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太监宫女们都当人看,用她朴实的语言教给溥仪一些常识,对于陷入恶作剧无法自拔的溥仪来说,这些朴实的语言是保留他那残存的一点“人性”的良药,就像头顶的一盏明灯,驱散着溥仪周身的黑暗和冰冷,虽然光芒微弱,但也能带给人一丝温暖。 也正是王焦氏在溥仪童年时期留下的这份如母爱般的教导和关心,让溥仪在晚年回忆皇宫里的往事时,内心还能留有一丝安慰和温暖。 这是我在读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时,最令我感动的一个小人物。虽然她陪伴了溥仪9年时间,直至被赶出皇宫,但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初心。
fffffun 发表于 2022-01-05 00:31

好善良的女人。 可惜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 越善良越被人欺负。
扶苏
中国古代许多知识都很充足,就是对心理学认知匮乏。其实,过去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一些心理学的东西,但是大都被人之常情一笔带过。古代圣贤可能认为这些common sense不需要记录在册,提醒后代。哪里想到,后代愚昧之极,对人之常理根本不懂,才会制定出违背人伦的宫廷养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