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清零”的副作用

A
Aldi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德语媒体:中国“清零”的副作用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中国“清零”的副作用

德国《日报》关注中国的一贯“清零”政策,《法兰克福汇报》则将目光聚焦即将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以及不会再现的2008年藏人抗议活动。
媒体看中国

德语媒体:中国“清零”的副作用

德国《日报》关注中国的一贯“清零”政策,《法兰克福汇报》则将目光聚焦即将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以及不会再现的2008年藏人抗议活动。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日报》周三发表评论文章"中国的新冠清零政策(Null-Covid in China)"。着眼于最新的西安疫情以及相关封锁措施,作者Fabian Kretschmer写道:"中国因为十几个感染病例就封锁百万人口的大都市,这让西方世界许多地方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对中国这种极端但持久的防疫政策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是不对的:毕竟,该国有14亿人口,许多省份只有基础的卫生医疗系统。鉴于这些特殊性,让中国回归常态和''与病毒共存''显然德国等其他地方要困难得多。" 表达过理解后,文章作者笔锋一转:"尽管如此,人们不应低估清零政策的副作用。尽管中国在过去的两年里基本控制住了疫情,但它也非常孤立:中外交流已降到最低限度--不论是在文化、学术、还是经济以及政治领域。"
"看不到隧道尽头的光"
《日报》的文章继续写道:"所有这些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可能都不会造成困扰,而对偏执的政府来说更是一种疫情带来的积极效应,该政府正在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明年的第三个任期做准备。外国人变少也意味着北京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减少。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个国家将越来越封闭,与外部世界疏远。"
此外,作者认为:"自奥密克戎(Omicron)变体出现以来,中国也缺乏一种退出战略,即看不到隧道尽头的光。因为中国的国产疫苗难以抵御这种病毒变体。同时,出于政治原因,政府不会进口外国疫苗。由此,这个已经封闭了两年的国家将继续无限期地实行其孤立路线。"
《日报》的文章最后总结:"认为中国会从2022年底开始逐渐放宽检疫隔离规定仍然是乐观的设想。更现实的预测是:从2023年第四季度起才开始放宽。而且前提是届时不会出现另一种破坏计划的变体。"
A
Aldi




"压制起了作用"
《法兰克福汇报》周三则将目光聚焦即将举行的北京冬奥会,认为诸如2008年奥运会前的西藏抗议活动不会再现。 这篇题为"压制起了作用(Die Repression funktioniert)"的文章在开头回忆了2008年的藏人抗议活动,并特别提到四川省阿坝(Ngaba)格尔登寺(Kirti Monastery)的藏人自焚事件。 印度达兰萨拉格尔登寺发言人的洛桑益西(Lobsang Yeshi)认为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抗议活动。这名同样来自阿坝的流亡僧人向《法兰克福汇报》的记者表示:"很可惜的是,当局的压制手段起了作用。"他继续介绍:"如果有人只是被怀疑参与政治,那么其亲朋好友都会受到惩罚。" "当局由此几乎阻断了阿坝和达兰萨拉流亡藏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洛桑益西如是说道:"(阿坝)当地人甚至不再与他们在印度的亲属联系。"
A
Aldi

"清零"政策的成本和伤害 谁来买单?
新冠疫情爆发近两年来,中国采取的抗疫措施之严格堪称世界之最。但"清零"的策略也引起人们的疑虑和不安,特别是在其它国家开始学习与病毒共存的背景下。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防疫的"清零"战术可谓不遗余力--关闭国界、定点封城、全民检测,有时只因为发现了一个病例。这一策略的造成的成本和伤害,在云南边城瑞丽,人们深有体会。这座21万人口的小城位于中缅边境,近几个月接连经历了三次封城加上全民检测,当地经济的很多领域濒临崩溃。
商人林先生说,因为旅行防疫措施,根本没有顾客和游客光顾,他的珠宝生意快要撑不下去了。"我们虽然还在经营,但只能勉强度日。"      在本月一次电视采访中,香港大学教授管轶对中国的防疫策略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应该每次出现疫情就立即全民检测,或在没有充分数据证明效力的时候就大规模施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一年,中国有效地遏制了新冠病毒在国内的传播。但传染力更强的德尔塔变种让严格控制感染的难度加大。近几周中国有40多个城市发现了感染病例,数百万居民被隔离、禁足,更多的人生计受到影响,尽管绝对感染人数与很多其它国家相比几乎微不足道。
时政风云 "清零"政策的成本和伤害 谁来买单? 新冠疫情爆发近两年来,中国采取的一些抗疫措施之严格堪称世界之最。但"清零"的策略也引起人们的疑虑和不安,特别是在其它一些国家开始学习与病毒共存的背景下。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防疫的"清零"战术可谓不遗余力--关闭国界、定点封城、全民检测,有时只因为发现了一个病例。这一策略的造成的成本和伤害,在云南边城瑞丽,人们深有体会。这座21万人口的小城位于中缅边境,近几个月接连经历了三次封城加上全民检测,当地经济的很多领域濒临崩溃。 商人林先生说,因为旅行防疫措施,根本没有顾客和游客光顾,他的珠宝生意快要撑不下去了。"我们虽然还在经营,但只能勉强度日。"      在本月一次电视采访中,香港大学教授管轶对中国的防疫策略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应该每次出现疫情就立即全民检测,或在没有充分数据证明效力的时候就大规模施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一年,中国有效地遏制了新冠病毒在国内的传播。但传染力更强的德尔塔变种让严格控制感染的难度加大。近几周中国有40多个城市发现了感染病例,数百万居民被隔离、禁足,更多的人生计受到影响,尽管绝对感染人数与很多其它国家相比几乎微不足道。       婚礼被迫延期,葬礼必须缩短时间,学校停课,航班取消。成百上千的游客被困异地回不了家。一段防疫人员进入一户被集中隔离的人家,扑杀宠物狗的视频在网络上掀起热议,愤怒的社交媒体用户纷纷对严苛的防疫措施吐槽。被认为控制疫情不力的官员往往被撤职处分,导致地方官员倾向于采取过犹不及的管控措施。      美国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全球公共卫生研究员黄严忠对法新社表示,北京正面临日益增长的国内压力,希望政府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      一名男子上夜班后健康码突然变色,无端被困的遭遇,也凸显了数字技术当道和官僚管理弊端。据说他虽然接种了疫苗,没到过中高风险地区,病毒检测也是阴性,却因没有绿色健康码寸步难行。事情在网上引起关注后,有关部门承认可能是出现了技术错误。      分析人士认为,至少在2022年中共召开20大、以及拥有更有效的疫苗之前,中国放松防疫限制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目前有限批准上市的5款国产新冠疫苗,从其公开的数据看,有效力不如外国疫苗。
一些政府人士私下对国产疫苗对德尔塔变体的功效表示了怀疑。但官方媒体试图压制有关讨论。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Natasha Kassam认为,有些领导人可能把抱怨的民众看作是少数。           
瑞丽前副市长戴荣里不久前在微信上的发文道出了民众的失望和沮丧。他写道,"疫情,无情地劫掠着这个城市,一遍又一遍,榨干了城市的最后一丝生机"。这触到了人们的痛处。一位当地网友回应说,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人们的悲惨处境。
当地媒体报道,瑞丽一名蹒跚学步的幼童已经作了70次新冠检测。一位摄像师告诉法新社,失去收入来源后,他被迫消耗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才能支付办公室租金。"我撑不了多长时间了",他说。
一些瑞丽人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一位温姓玉石商人告诉法新社,在挣扎了数月后,他已经和家人搬离了瑞丽,"瑞丽已经没有生意可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