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督府 vs 柏林红市政厅 台湾的总督府和德国柏林的红色市政厅在风格和外型上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张省卿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称,两者都是用红砖砌的建筑,都拥有红色外观;外型则属“历史主义”下的“新文艺复兴”形式;平面布局都是“倒日字型”,是从中古修道院的布局衍生而来。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建筑体内部有两个中庭,使得光线非常充足,而周边则是一间间相连的办公室,方便联络而且可以提升办公效率。所以是兼具美感和功能性的建筑。 台湾总督府的原设计师是长野宇平治(1867-1937)和后来实际负责建造的森山松之助,两人都没有留学德国的事迹。张省卿称,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或资料可以指称两人是参考,甚至是模仿柏林红市政厅来设计台湾总督府,但是“两者实在太像了”,所以不排除这个建筑物是在当时学习普鲁士的“时代氛围”里酝酿出的产物。
文化
当德国遇到台湾:德国建筑通过日本重现台湾
“台湾总统府”的建筑雏形是德国柏林的“红色市政厅”?真的吗?这种联结并非不可能,因为台湾早期在接受西方文化时,经常透过第三地的转介,特别是日本殖民台湾五十年的期间。
台湾总统府与柏林市政厅确实“神似”
(德国之声中文网)走在台北街道,一些仿西洋古典式建筑总会偶尔映入眼帘:说不出究竟属于那种建筑形式,只觉应该是多重风格的混合体。眼尖的人在这些建筑物身上甚至可以看到德国建筑的影子,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台湾的总统府(它的前身是日本殖民台湾时的总督府)。有人说它的外形和德国柏林的红色市政厅(Rotes Rathaus)有几分相似。这种联想不是无中生有。原来日本明治维新时,许多日本人到德国留学,有些人学成回国后,打算将德国建筑的风格和结构应用在日本国内。但是因为经济、政治或其他因素,不是所有的设计都可以在日本落实,因此许多建筑设计就改到当时日本的殖民地台湾得以实现。
18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陆续派遣许多使节团和留学生到美国及欧洲各地,一方面希望与西方各国交流正常化,另一方面也认真考察并学习当地现代化的过程。其中有许多人对于刚刚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的普鲁士(日后统一德国的中坚力量)特别感到兴趣,甚至着迷。因而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普鲁士,学习普鲁士的改革与工业化的过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中国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从此殖民台湾50年(1895年-1945年)。而日本从普鲁士学到的许多想法、规划、经验,后来也在台湾获得落实。特别是当时日本政府内有所谓的“英国派”和“德国派”,许多“德国派”的要角后来都被派到台湾。其中最著名的是留德建筑师松崎万长(有传闻称其为天皇私生子),他在台湾各地留下众多重要的建筑。而第二任台湾总督桂太郎本人就在1870年代留学德国,与德国有极深的渊源。
位于柏林市中心地带的“红色市政厅”
台湾总督府 vs 柏林红市政厅
台湾的总督府和德国柏林的红色市政厅在风格和外型上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历史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张省卿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称,两者都是用红砖砌的建筑,都拥有红色外观;外型则属“历史主义”下的“新文艺复兴”形式;平面布局都是“倒日字型”,是从中古修道院的布局衍生而来。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建筑体内部有两个中庭,使得光线非常充足,而周边则是一间间相连的办公室,方便联络而且可以提升办公效率。所以是兼具美感和功能性的建筑。
台湾总督府的原设计师是长野宇平治(1867-1937)和后来实际负责建造的森山松之助,两人都没有留学德国的事迹。张省卿称,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或资料可以指称两人是参考,甚至是模仿柏林红市政厅来设计台湾总督府,但是“两者实在太像了”,所以不排除这个建筑物是在当时学习普鲁士的“时代氛围”里酝酿出的产物。
普鲁士知名建筑师霍布利希特(1825年-1902年)
柏林 — 东京 — 台北
为了展现日本在政治体系的国际化、专业化,以及对世界开放的态度,也为了提高行政效率,1887年日本政府聘请德国建筑师霍布利希特(James Hobrecht)为日本设计出“东京官厅集中计划案”。为了这个设计案霍布利希特甚至到日本停留一个半月实地考察。霍布利希特的东京计划案最后无疾而终,却被台湾后来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拿来当作规划台北城的蓝图。所以,台北城基本上也可以看到部分柏林的影子。特别是在“几何理性”的概念下,城市的布局采用比较数学对称、放射性、圆形、对角线的道路规划,和下水道包括饮用水和废水道的安排都师法柏林,只是规模相当有限。
后藤新平曾经留学德国两年多,1898年追随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到台湾任职。后藤新平运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官厅集中区”的概念来建设台北,使得台北城有一段时间几乎是整个亚洲最现代化的城市。
德国红砖:间接融入台湾的建筑
在台北官厅集中区内以红砖为建材的建筑群如台北铁道饭店,西门红楼,今日的建国中学、监察院、台大医院、济南基督长老教会、台大法学院、合作金库银行等等,或是古老商店街如重庆南路或衡阳路上都有不少采用红砖建筑的西式商店。 这些红砖的应用可以溯源到德国建筑。原来当初日本引进德国的红砖制造技术,在日本生产红砖;甚至引进德国式红砖建筑造型,融入到日本的许多建筑里。这样的建筑风格和形式也通过日本直接或间接的流传到台湾。由于台湾本身也生产红砖,加上受到日本和德国的影响,此后红砖的应用在台湾就变得更为多元和广泛。
德国汉堡哈根贝克动物园大门
动物园:汉堡 – 福冈 – 新竹
台湾新竹动物园1936年落成,今日园区2号口有着绿色大象的雕塑,俗称大象门,像极了德国汉堡哈根贝克动物园(Tierpark Hagenbeck)大门,只是小了一号。新竹动物园的环境教育人员罗晨轩向德国之声证实,此大门是一位名为森田重的日本建筑师模仿汉堡的哈根贝克动物园的大门建造的。
1907年开幕的哈根贝克动物园,当时是全世界第一个没有栅栏的动物园。有趣的是,它在日本也有“山寨版”,那便是日本福冈动物园。日本福冈动物园1933年开幕,拥有和哈根贝克动物园非常类似的大门。福冈动物园在1944年因为战争的缘故闭园,直到1953才重新开幕。旧的大象门现在则保存于九州市的马出小学。
德国对台影响: 超乎想象的广泛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吕绍理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称,台湾在日本殖民时期,通过日本接受了许多德国文化,不只在建筑方面,也在许多其他的层面,比如:有许多新语汇进入到台湾,以及这些语汇背后的全新概念和想法,各种新的制度引进比如在卫生、教育、农业、林业等方面,或者是具体的物质如农药等等。吕绍理称,所有台湾医学院的学生到目前为止都需要学习德文,便是其中一个证明。
有点文化, 好不好啊!!
哎
德国之声记者在台北街头访问民众对德国的印象时,几乎只听到满满的溢美之词。30岁的杨先生对德国汽车情有独衷,希望自己以后可以驾驶德国车。此外,他对德国的餐具也印象深刻。可能是因为台湾某些连锁卖场连续推出集点换德国锅具或餐具的活动,因此许多台湾家庭的厨房里有不少来自德国的餐具和厨具。41岁的陈先生本身是台湾西门子公司的职员。他赞美德国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从汽车、自动化产业到日常生活用品,样样制作精美、品质优良,让人放心。23岁郭登亚是银行职员,没去过德国,却对德国的工艺技术非常青睐,认为德国产品就是品质保证。另外,他曾听闻德国猪脚和香肠配上德国啤酒,应该是绝佳美味。60岁谢女士曾听闻德国社会福利不错,风景尤其优美,她很想去德国旅游。
21岁的大学生陈姿蓉同样的赞美德国的工业和汽车。但更令她佩服的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可以迅速的从瓦砾堆中站起来,自动修复的能力令她景仰。她也提到贝多芬、巴赫、舒伯特、布拉姆斯等德国音乐家,还有尼采、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她相信德意志是一个杰出的民族。
德国猪脚和咕咕钟
除了上述的德国猪脚、啤酒、香肠、双B 轿车(Benz和BMW)、WMF完美福餐具、厨具之外,在台湾还有为数不少的"德风健康馆"专卖德国健康食品,以及勃肯鞋专卖店、狼爪户外运动品牌专卖店。当然也有各式各样的德国餐厅和面包店。超市里则处处可见标榜来自德国的洗衣精、洗发精、牙膏、净水器、花草茶、哈里波小熊软糖、健达奇趣蛋等等。其实,只要产品上印有德国黑、红、金三色的德国国旗,这些产品在台湾就自然属于高价品,因为产自德国就是口碑和信誉的保证。
在台湾每年都举办规模或大或小的"德国啤酒节"。台湾啤酒最早的配方来自德国,这也是人尽皆知的事。德国两大历史悠久的瓷器品牌:麦森瓷器以及宁芬堡皇家瓷器,两者都是台湾富人积极收购的珍宝。应该是销售成绩非常惊人,以至于德国公司每年都派人到台湾举办活动,以吸引更多买家。
而台湾旅客从德国返台前都喜欢在当地药妆店买些发泡锭、百灵油(或称中国油)、护手霜、保养品、水果茶等带回台湾。不管是双人牌的厨具、餐具、RIMOWA旅行箱、德国双心牌或莎露斯的保健品,甚至是黑森林的咕咕钟都是台湾人热爱的的德国伴手礼。
普鲁士印象
说起德国人,台湾人普遍有着刻板印象:守时、守法、守秩序、认真严谨、讲求精确、一板一眼等等,可能有点无趣,不够浪漫,但绝大部分的台湾人对德国人深具好感。 台湾驻德国代表谢志伟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指出,其实台湾人对德国的印象,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普鲁士时代。谢认为,当时的中国积弱不振,台湾又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在面对兵强马壮的普鲁士时,台湾人直接投射出对强者的崇拜与敬仰,直到今日。不论是普鲁士的军事、工业、国家体制乃至遵守荣誉、忠诚、服从、勇敢、守法、守时、勤劳、讲求精确等美德,都受到台湾人的喜爱和向往。
距离的美感 历史的陌生
由于对德国人极具好感,台湾人非常乐于将台湾蔡英文总统和德国默克尔总理相比拟,称这两位女性政治人物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 定居柏林的台湾作家陈思宏称,台湾人对德国普遍有莫名的好感。这个好感可能缘自于:距离上的遥远,历史上的交集少,双方在文化和心灵上欠缺互动,对彼此其实是陌生的。在台湾,处处可见德国汽车的广告。台湾媒体对德国的报道正面消息多于负面消息。陈思宏称,很多台湾人只注意到德国在战后奇迹般的崛起茁壮,却忽视德国其实正面临严重的民粹主义和极右派的挑战。他认为,台湾人仿佛只想看到德国美好的一面,刻意忽视德国的阴暗面和遭遇到的残酷现实;他强调,不是每一个德国人都守时、守法、守秩序、实事求是、刻苦耐劳、乐于精益求精。
从纳粹到转型正义
陈思宏经常在台湾各中、小学演讲,介绍德国。他告诉德国之声,他在演讲的过程发现一个令他极度不安的现象:台湾的中小学生,特别是男学生,对于希特勒和纳粹有莫名的好感和崇拜。事实上2016年台湾才爆发新竹光复中学学生在校庆上变桩打扮成纳粹的事件,后来遭到各方挞伐。在台湾的军用品店也处处可见贩卖纳粹相关用品。陈思宏无法透视其中的原因,但指出,台湾小孩可能不了解纳粹残酷的本质,只看到纳粹阳刚、军事、国族主义的极致表现,误以为透过军事或其他暴力手段,可以达到目的,甚至征服其他民族。 陈思宏因此认为,台湾要先反省自己的黑暗历史,才能让台湾小孩进一步了解纳粹恐怖和荒谬的本质。其实,不只陈思宏还有许多台湾人都持类似的看法,并且支持台湾实现"转型正义"。
唯二坏印象:纳粹及世界大战
28岁Lidia 是行销人员,曾去过慕尼黑、柏林和法兰克福短暂旅游,对德国有一些看法。她在接受德国之声街头访问时赞美德国人认真、谨慎、严肃、要求精准,因此机械、工艺作品精致完美。她对德国仅有两个负面印象:纳粹屠杀犹太人以及前后二次发动世界大战。 与此同时,她也替德国缓颊,肯定德国人勇于面对历史上的错误,深刻反省并且诚恳道歉;她提到德国政府建立许多大型博物馆,一再提醒后代莫要重蹈覆辙。另外,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展现德国人无私的勇气和人道精神。
每当贝多芬的《致爱丽斯》在台湾街头响起,许多人便纷纷起身;东德人发明的交通号志“小绿人”,后来在台湾得以发扬光大。台湾和德国的联结处处可见。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已经是台湾的日常;每当贝多芬的名曲《致爱丽斯》响起,许多人便立刻起身,拿着垃圾出门,到集合处将垃圾交给垃圾车服务人员。因为台湾的垃圾车普遍使用这首音乐作为主题曲,预告垃圾车的到达。其实,台湾人对德国古典音乐一点也不陌生。在台湾,汽车业界有所谓的"双B":奔驰(Benz)和宝马(BMW)。古典音乐界也有所谓的"3B",也就是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
德国古典音乐
台湾人喜欢德国古典音乐,许多人组团去德国参加"拜罗伊特音乐节"、"贝多芬音乐节"等等。台北爱乐广播电台每个周末连续2小时播放"德国之声"的古典音乐节目。而台湾的中小学也经常教授舒伯特的"鳟鱼"、 莫扎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欢乐颂"等简易版名曲。 长笛演奏家刘士诚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称,越来越多台湾人到德国学音乐,因为德国的音乐实力坚强。而且大家渐渐发现,到德国学音乐相对便宜。刘士诚去德国学音乐的主要动机是:"在音乐表现上法国比较注重氛围,德国比较注重结构。而从音色的角度,在演奏德国音乐,音色厚实的核心品质,就是很重要的基本功。" 刘士诚进一步表示,德国各地的艺术院校也各有特色。比如他的母校柏林艺大,汇集了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青年人才,并且有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因此首都以及一线城市的音乐院同时也是高端精致艺术的代言者。
德国哲学
哲学对历史的演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巨大。但无论古今中外哲学在许多当下都不是显学。老一辈的人常常说,哲学又不能当饭吃。但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宋灏(Mathias Obert)认为,所有自由、开放、民主的社会都需要哲学,因为哲学面向原则和概念,展开各种可能、创造距离、提出批判,这些都是包括台湾在内的开放社会需要的元素。他很高兴的告诉德国之声记者,他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对哲学感兴趣。而台湾社会和政治在讨论不同议题时,哲学思考也越来越扮演重要角色。 德国哲学研究在台湾的哲学界是仅次于英美哲学的第二大族群,重要性远大于法国或意大利的哲学。宋灏指出,英美哲学和法国哲学在解释某个哲学概念或某个想法时,往往直接使用该拉丁字,显得既传统又保守。相对的,因为德语非属拉丁语系,所以德国哲学家在解释或教授哲学之前,必须先做翻译的工作;黑格尔和康德都非常努力的在德语中寻找妥适切合的文字来表达某个哲学概念或定义。因此宋灏认为:"台湾哲学家在引进西方哲学的时候,受到许多德国哲学的启发;因为他们也像德国哲学家一样,必须做翻译的工作,将外文翻译成中文,而德国正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经验"。
这些哲学家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思考、判断、阐述和研究。宋灏赞美这样的训练,丰富了台湾社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自由、包容、多元而且活泼。他称,台湾在过去30年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就显得相对从容和自在;台湾的自我认同可以是开放的、变动的、很多可能性的。而不是"非我即他",相互对立的状况。
德国文学
德国文学在台湾拥有不少的读者,许多作品被翻译成繁体中文。从早期的歌德、席勒、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到二战后德国作家团体组织"四七社"的一些成员,更或者是目前正活跃于文坛的德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台湾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又比如君特·格拉斯的《猫与鼠》、齐格飞·蓝茨的《德国时间》、保罗·策兰的诗《死亡赋格》,或其他德语作家如卡夫卡,特别是他的著作《变形记》,在台湾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1990德国统一后比较著名的作家:比如莫妮卡·马龙的《忧伤动物》、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等等。施林克的书后来被翻拍成电影,台湾将片名翻译成《为爱朗读》,在台湾上映时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讨论。同样的,丹尼尔.凯曼的《丈量世界》也有中文翻译,后来也被翻拍成电影。台湾辅仁大学德文系系主任刘惠安告诉德国之声,特别是翻拍成为电影的德国文学,在台湾受到更多的瞩目。 德国是2019年台北书展的主题馆,12位德国作家亲自来台出席,其中包括费迪南·冯·席拉赫和《穷得有品味》的作者亚历山大.封.笙堡。 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剧作如《夜半鼓声》、《勇气妈妈》等就经常在台湾上演。 德国童话,特别是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小红帽、青蛙王子等故事,在台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小孩朗读这些经典童话。
德国电影
从2008年起,德国电影才比较有系列的被介绍到台湾。但早在1980到1990年代,许多台湾新浪潮电影(或称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导演和制片就从德国电影得到启发。维姆·文德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和沃纳·赫尔佐格这些德国导演的名字,对许多台湾人而言一点也不陌生。而文德斯的电影《柏林苍穹》,台湾翻译成《柏林的天空》,对1987才解严的台湾有重要的意义,一上映就获得巨大的回响和讨论。后来一些含政治议题的德国电影如《帝国的毁灭》、《窃听风暴》以及《最后的审判》在台湾都引起许多共鸣。以写作、翻译和研究德国电影为业的创作人彤雅立对德国之声说:在台湾,德国电影比起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比较少的关注,但德国电影的影迷人数明显的增加。 彤雅立指出,德国电影和台湾电影的差别在于,德国电影处理更多的政治和历史议题;虽然两国电影题材和内容不同,但在电影的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柏林标志性的小绿人
创意接龙 台湾和德国之间还有其他连接,比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上的小绿人。小绿人原先是东德人卡尔·佩格劳1961年发明的,当初的小绿人(可以通行)和小红人(禁止通行)是头戴扁圆帽。1998年台湾人将小绿人加以进化,成为有倒数计时和动态行走画面的红绿灯!这项创意不仅让各国人士惊艳,也让许多台湾人为此自豪。 大部分台湾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大陆;美国人几十年来提供台湾安全、军事、甚至是经济上的保障;日本人则曾经统治台湾50年。相形之下,德国对台湾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但在无行之中,在许多细节里,德国文化其实正逐渐的、隐匿的、温柔的浸润台湾。从双B汽车到音乐界的3B,从格林童话到小绿人,在台湾处处可看到德国人的足迹,德国政经制度和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台德相距虽远,情感上却很亲近。
台湾人习惯将啤酒倒入100毫升的小杯,或直接从小铝罐喝
经济纵横 当德国遇到台湾:德国啤酒纯酿法在台湾 德国啤酒纯酿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德国人正在讨论是否应该松绑传统,拥抱创新;台湾人却渐渐喜欢上它。 (德国之声中文网)夏日炎炎,来一罐冰凉的啤酒是许多人的首选。台湾自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同厂牌的啤酒大量涌入台湾,近年来更因“精酿啤酒”的盛行,市场上啤酒种类更多元,消费者的选择更宽广。但不可否认得是,台湾烟酒公司出产的台湾啤酒依然受到普遍的喜爱,2019年的市占率便达58%。该公司啤酒事业部副理陆耀明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称,台湾烟酒公司目前有几款依照德国的啤酒纯酿法(Reinheitsgebot)制造的啤酒,也就是仅仅以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为基底,不添加任何辅料酿制的啤酒,但是它在台啤总生产量的占比不到1%。陆耀明承认,台湾人多半还是喜爱金黄透明、清爽型的淡色拉格,而且是加了辅料如蓬莱米等的啤酒。
德国纯酿法 – 坚持传统 品质保证
尽管德国啤酒在台湾比较稀少也比较贵,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它。有鉴于这个趋势,台湾的金车公司三年前推出了一系列的“柏克金啤酒”(Buckskin Bier)来抢攻台湾的啤酒市场。德国酿酒师乔纳斯·克雷布斯(Jonas Krebs)在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称,因为金车公司想在台湾酿造出最新鲜的正统德式啤酒,因此他受聘来台为金车公司服务。三年来该系列的啤酒不仅渐渐受到台湾人的喜爱,2020年还获得德国“European Beer Star”的三面金牌,分别在“German-Style Pilsner”、“German-Style Heller Bock”以及“Smoke Beer Franconian-Style”项目;在另外的3个项目也各获得一面银牌。柏克金啤酒在多项国际比赛中也屡创佳绩。 来台湾已经3年半的克雷布斯强调,他的啤酒虽然只使用4个原料,却可以做出各种不同风味的啤酒,满足所有顾客的想象。事实上,全世界有200种以上的酵母,100种啤酒花,40种麦芽,而各地的水质大大不同,不同比例的原料组合加上不同的酿造手法,可以制造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啤酒。克雷布斯强调,至今德国所有的啤酒酿造商还是严格遵守有500年传承的纯酿法制造啤酒,一方面是尊重传统,另一方面是确保品质。
台德啤酒文化大不同
陆耀明曾经到德国研习啤酒制造,他对德国人喝啤酒的豪迈态度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德国的啤酒杯往往是1000 毫升大小,至少也是500毫升;而台湾人则习惯将玻璃瓶装的啤酒倒入100毫升的小杯,或直接从小铝罐喝。另外,德国啤酒种类繁多,餐厅酒馆的跑堂除了递上餐牌,往往还会递上酒牌。而且德国人习惯先敬一次酒后各自慢慢喝;台湾人则喜欢不停的敬酒。陆耀明认为台湾人喝啤酒喜欢搭配美食,边喝啤酒边联络感情,有时还在酒席上谈生意。 除了某些德国人会喝加热的啤酒,将它视为治愈感冒的偏方以外,基本上德国人喜欢喝冰啤酒。台湾人却不太在乎啤酒够不够冰冷;啤酒买回家不一定会立刻冰起来,临时想要喝时,便随意放几个冰块进去。克雷布斯对德国之声说,他作为啤酒酿造师,每次看到这种情形,他的心都痛起来了。
海外存知己
其实德国国内经常有人跳出来挑战德国啤酒纯酿法,主张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应该摒弃传统,选择创新;但是克雷布斯和大部分的德国人还是坚持依循啤酒纯酿法。而依照纯酿法制造的德国啤酒,在台湾也渐渐赢得许多人的喜爱。 30岁的Henry是个台北上班族,周末经常和三五好友聚餐。有一次喝了德国啤酒后,感觉特别顺口,特别醇厚,还会回甘。日后,只要商家有提供德国啤酒,他通常会点来喝。25岁的Bevis是啤酒爱好者,喝遍了台湾市面上喝得到的啤酒。他也喜欢按德国纯酿法制造的啤酒,饮用后总能带给口腔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且有种历史感。Vera曾经留学德国多年,她在留德期间开始接触啤酒。返回台湾后,某次喝了台湾啤酒,才惊觉和德国啤酒很不一样,原来台湾啤酒里有浓厚的蓬莱米味道。她对德国之声中说,她还是比较钟情于德国啤酒。 不可否认的是,台湾啤酒市场早已被许多大品牌瓜分,台湾啤酒约占58%,进口的海尼根和麒麟分别占15%和10%,剩下的市场又被各种所谓的精酿啤酒瓜分。但是金车企业啤酒事业部总监李玉群对自家的啤酒仍然深具信心,并且企图透过自家餐厅的推广,经常举办品啤酒会,吸引更多人来品尝德国啤酒,增加对德国啤酒的认识。他相信按德国纯酿法制造的啤酒,靠着它卓越的品质,浓郁的历史感和多变的口味应该可以征服更多人的味蕾。
是日本殖民時日本人建的,而日本以前就是仿抄德國
日本人 来德国旅游的很多很多
在中国 几乎看不到一个日本人和外国人
哎
德国这里的杜塞尔多夫 甚至还有一个日本人区
大量日本人定居德国
感觉日本和德国的关系
比和中国好太多太多了
几乎没一个日本人去中国旅游
而到德国旅游的日本人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