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色戒》里被掩盖的真相:她的牺牲,远比镜头更多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1年12月15日 9点34分 PT
共 (3)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tevisha
3 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色戒》刚上映时,电影原型——
郑苹如
的妹妹曾召开记者招待会,称影片不符合事实,她呼吁各界不要把影片女主角与真正抗日烈士划上等号。
电影中,王佳芝以色诱人,最后竟然身不由己地陷入到这场陷阱,爱上了猎物易先生,放走了“爱人”。
而易先生虽然没救王佳芝,可也在心里泛起一阵涟漪。
这是电影的想象了。
真实的战场,真实的女间谍的命运,远远要残酷得多。
郑苹如出生于上海滩富人区。
她的父亲曾留学日本,跟从孙中山革命,后来担任江苏省高等法院检察官;
郑苹如父亲郑钺
母亲是日本贵族之女,却厌恶日本的侵华行为,后随丈夫定居中国。
学生时期的郑苹如勤勉好学,爱好摄影、话剧,再加上姣好的容貌,出落得亭亭玉立,
是校园风云人物,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当时上海滩各大报刊上都有郑苹如的身影,
《妇人画报》、《时代》、《良友》等报刊,相当于今天的《VOGUE》、《嘉人》。
优渥的家境,父母的娇宠并没有让郑苹如恃宠而骄,相反,
她深明大义,正直、爱国、颇有些侠义。
作家郑振铎曾这样描述记忆中的郑苹如:
“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难得的中华女儿。”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郑苹如带领同学一起缝制衣服,支援前线;
她还不顾前线危险,带着物资到前线慰问抗日战士;
在学校里,郑苹如自编自演了抗日话剧《抗日女学生上前线》。
这位名门淑媛很难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女间谍,真正走上抗日一线。
美貌、智慧、胆识这些闪光点不仅让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性,也让她成为一个最好的诱饵人选。
一次聚会上,郑苹如做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抗战演讲,她吸引到台下一位听众的注意。
这个听众叫
陈宝骅,
是中统上海特区的情报区长。
陈宝骅正煞费苦心地寻找一个女间谍。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看到貌美又有爱国精神的郑苹如,陈宝骅悬着的心瞬间有了着落。
陈宝骅马上调查了郑苹如的身份、背景,当即决定要动员这个年轻的女孩,来做行动诱饵。
当时的郑苹如,已经凭借自己的中日混血身份,打进了上海日军机关的中上层交际圈,还在日军报道部新闻检阅室担任军部电台播音员,获取了大量高端机密。
可以说,郑苹如是个情报奇才。
陈宝骅向郑苹如发出了行动邀请。
21岁的郑苹如,成了中统的一名女特工。
郑苹如要钓的“鱼”,叫
丁默邨。
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这个名字无人不知。
他一手组建了伪76号特工总部,效忠汪伪政权,血腥镇压抗日运动,被称为
“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
左为丁默邨
国民党曾组织过多次刺杀丁默邨的行动,可此人警觉性非常高,行踪保密,很少有得手的机会。
每次出席宴会,丁默邨都会站在墙角,这样他可以看到三面的情况,同时还防止有人从背后偷袭。
丁默邨非常喜欢跳舞,但是为了保命,除了日本人举办的舞会外,其他一概不参加。
后来经过长期调查,国民党军统人员终于摸清了丁默邨的住所,决定发起一场暗杀。
一天夜晚,三名军统特工人员悄悄潜入丁默邨家里,迅速冲进卧室,一阵乱枪过后,军统特工人员却发现丁默邨不在床上。
谁料到,丁默邨竟瞬时从卫生间冲出来,迅速击毙了军统特工。
原来丁默邨从来不在床上睡觉,为防止偷袭,他习惯睡在卫生间的浴缸。
丁默邨谨慎非常,却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喜欢年轻貌美的女人。国民党在多次行刺失败后,决定“投其所好”,施展一个长线的
“捕鱼计划”。
为除掉丁默邨这个狡猾的特工头子,国民党军统高层决定走一步险棋——
不让诱饵郑苹如接受任何专业训练。
经过训练的特工有很多痕迹,这很容易让警惕心强的丁默邨起疑心,而谨慎、危机感就是丁默邨最大的武器。
郑苹如不能接受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
保持自然真实,取得丁默邨的信任。
对于郑苹如来说,没有经过学习培训,
遇到危险只能靠自己随机应变,这让她的处境更多了几分危险。
中统精心安排了一次师生“偶遇”的戏码,放出了诱饵。
原来,郑苹如和丁默邨还有过“师生之谊”,郑苹如在民光中学上学时,丁默邨担任过学校校长。在一次陈宝骅特意安排的舞会上,昔日的学生与“老师”相认,“老师”不禁为这个妙龄的女学生驻足。
第一次邂逅,丁默邨就被吊足了胃口。
随后,40岁的丁默邨一再邀请郑苹如赴宴,任她为私人秘书,两人一起进进出出各种会议、牌局或酒会。据日本特高科的监视纪录,两人约会不少于50次。
在取得丁默邨信任之后,郑苹如马上策划了第一次暗杀。
1939年12月10日,丁默邨和往常一样送郑苹如回家,郑苹如邀请丁默邨上楼坐坐,此时中统行动特工就在郑家后门处隐蔽,准备在丁默邨下楼时开枪狙击。
可疑心极重的丁默邨不管郑苹如如何邀请,始终不肯上楼。
就这样,计划失败。
即使面对郑苹如这样年轻貌美,主动献上自己的诱饵,丁默邨依然没有放下对于危险的警惕和敏感的嗅觉。
郑苹如只能继续蛰伏,谋划着下一场行动。
1939年圣诞节前夕,丁默邨要去参加一个宴会。郑苹如向上级汇报,请求在丁默邨赴宴的途中动手。
那天,郑苹如像往常一样,陪丁默邨外出吃饭。
傍晚丁默邨向主人告辞说要去虹口参加一个宴会,郑苹如喊着也要去,丁默邨不同意,郑苹如便佯装生气,说“那我去南京路”,于是两人一起上了车。
车刚开,郑苹如向丁默村撒娇地提出:圣诞节快到了,你陪我去选一件皮衣,作为礼物送给我吧。
丁默邨爽快答应。
看似随意的一句,实则郑苹如煞费苦心:
丁默邨行踪保密,很难被临时约出来,所以国民党不能提前安排狙击人员。
而他之所以答应陪郑苹如去皮草店,因为是一场临时邀请,别人不知,西比利亚皮草店也没有提前预约,应该不会有问题;二来,挑选一件衣服,时间不会太长,相对安全;第三,就当是安抚一下郑苹如。
丁默邨没想到的是,国民党刺杀人员早就埋伏在皮草店外面,随时准备结束他的性命。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超出了所有人想象:
刚点上一支香烟,陪爱人挑选皮草的丁默邨,不知为何,突然走到柜台边,拿出一叠钞票对郑苹如说:对不起,你挑吧,我有事先走。
说完就转身冲出去,穿过人行道,钻进了车里。
行动特务没有想到丁默邨这么快就出来,一时竟然没有缓过神来,急忙开枪时,汽车已经走远。
第二次的刺杀行动,再次宣告失败。
有人说,是丁默邨怀疑郑苹如挑选衣服过于仔细,起了疑心;
也有人说,是店外埋伏人员让丁默邨看出了异常,他警觉性实在太强。
这次行动的失败,让诱饵郑苹如暴露,她陷入非常危险的局面。
第二天,郑苹如企图用不知情蒙混过关,她主动打电话给丁默邨,说自己吓坏了,丁默邨则大吼“你算计我,赶快来自首,否则我杀你全家”。
中统建议郑苹如逃走,可她不愿连累家人。
后来她被逮捕关进了
“76号”的黑暗囚室。
76号
面对严刑逼供,郑苹如表现得既灵活又坚强,
她始终只承认那次暗杀“是因为丁欺骗了她的感情而想找人报复他”。
1940年1月的一个下午,特务们突然说要送郑苹如去“看电影”。
按照习惯,她穿上了心爱的麂皮大衣,脖颈上挂着金项链,手上戴着两颗钻石戒指,
她爱美,要随时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当囚车停下来的时候,郑苹如慢慢地走下车,回头对刽子手说:
“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枪声响了。
这一天,距离她的23岁生日只有3天……
1937年7月第130期上海《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是一位署名“郑女士”的21岁女学生。
那时,这位“郑女士”还在上海法政学院读书,她没想到自己会走进一段残酷的历史。
她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女特工,虽然没有训练有素的特工技能,却
在心理素质方面,毫不示弱。
当时很多人不知情,向郑苹如投去异样的目光:
亲日卖国、情妇、爱慕虚荣、不洁身自好……郑苹如为接近丁默邨,一改清纯爱国的风格,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轻浮艳丽的交际花。
在家国大义面前,她将自己奉献给更崇高的事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只身走进魔窟的少女,曾有过一位真正的爱人。
郑苹如的男朋友叫
王汉勋,
是中国空军运输大队的一名飞行员。
就在郑苹如接到刺杀丁默邨任务不久,王汉勋向郑苹如求婚了,他两次写信给郑苹如,要她到香港去结婚。
在家国和爱情的两难选择中,郑苹如为难了——
要么放弃任务,要么放弃自己的幸福。
让她做出决定的,是一个噩耗。
当时,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庭长因为做出了一个正义的判决,被76号暗杀了。
郑苹如的父亲是这位庭长的老师和上司,两家关系非常好,而这样一位好友的冤死让郑苹如决定:推迟婚约,继续跟进刺杀大汉奸丁默邨的行动。
王汉勋赠给郑苹如的照片
被误解也要无愧于信仰,远离挚爱,以己之躯投身理想,
让人想起电影《风声》女特工顾晓梦写过的一封绝笔信: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或许正是郑苹如当时的心声吧。
一位作家在晚年回忆起这位奇女子,说
“直到好几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她是一个轰轰烈烈、献身抗日的爱国烈士。她的全名是郑苹如。”
郑苹如这个名字,不该被忘记。 来源:遇见张小娴
y
yefenghaiyun
3 年多
2 楼
回复
1楼Stevisha的帖子
奇女子。
笨
笨笨的小猪要起飞
3 年多
3 楼
文风正。千古奇女子。为信仰而活。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电影中,王佳芝以色诱人,最后竟然身不由己地陷入到这场陷阱,爱上了猎物易先生,放走了“爱人”。
这是电影的想象了。
真实的战场,真实的女间谍的命运,远远要残酷得多。
她的父亲曾留学日本,跟从孙中山革命,后来担任江苏省高等法院检察官;
母亲是日本贵族之女,却厌恶日本的侵华行为,后随丈夫定居中国。
学生时期的郑苹如勤勉好学,爱好摄影、话剧,再加上姣好的容貌,出落得亭亭玉立,是校园风云人物,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优渥的家境,父母的娇宠并没有让郑苹如恃宠而骄,相反,她深明大义,正直、爱国、颇有些侠义。
作家郑振铎曾这样描述记忆中的郑苹如:
她还不顾前线危险,带着物资到前线慰问抗日战士;
在学校里,郑苹如自编自演了抗日话剧《抗日女学生上前线》。
这位名门淑媛很难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女间谍,真正走上抗日一线。美貌、智慧、胆识这些闪光点不仅让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女性,也让她成为一个最好的诱饵人选。
这个听众叫陈宝骅,是中统上海特区的情报区长。
陈宝骅正煞费苦心地寻找一个女间谍。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看到貌美又有爱国精神的郑苹如,陈宝骅悬着的心瞬间有了着落。
陈宝骅马上调查了郑苹如的身份、背景,当即决定要动员这个年轻的女孩,来做行动诱饵。
可以说,郑苹如是个情报奇才。
陈宝骅向郑苹如发出了行动邀请。
21岁的郑苹如,成了中统的一名女特工。
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这个名字无人不知。
他一手组建了伪76号特工总部,效忠汪伪政权,血腥镇压抗日运动,被称为“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
国民党曾组织过多次刺杀丁默邨的行动,可此人警觉性非常高,行踪保密,很少有得手的机会。
每次出席宴会,丁默邨都会站在墙角,这样他可以看到三面的情况,同时还防止有人从背后偷袭。
后来经过长期调查,国民党军统人员终于摸清了丁默邨的住所,决定发起一场暗杀。
一天夜晚,三名军统特工人员悄悄潜入丁默邨家里,迅速冲进卧室,一阵乱枪过后,军统特工人员却发现丁默邨不在床上。
谁料到,丁默邨竟瞬时从卫生间冲出来,迅速击毙了军统特工。
原来丁默邨从来不在床上睡觉,为防止偷袭,他习惯睡在卫生间的浴缸。
为除掉丁默邨这个狡猾的特工头子,国民党军统高层决定走一步险棋——不让诱饵郑苹如接受任何专业训练。
郑苹如不能接受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真实,取得丁默邨的信任。
对于郑苹如来说,没有经过学习培训,遇到危险只能靠自己随机应变,这让她的处境更多了几分危险。
原来,郑苹如和丁默邨还有过“师生之谊”,郑苹如在民光中学上学时,丁默邨担任过学校校长。在一次陈宝骅特意安排的舞会上,昔日的学生与“老师”相认,“老师”不禁为这个妙龄的女学生驻足。
随后,40岁的丁默邨一再邀请郑苹如赴宴,任她为私人秘书,两人一起进进出出各种会议、牌局或酒会。据日本特高科的监视纪录,两人约会不少于50次。
在取得丁默邨信任之后,郑苹如马上策划了第一次暗杀。
1939年12月10日,丁默邨和往常一样送郑苹如回家,郑苹如邀请丁默邨上楼坐坐,此时中统行动特工就在郑家后门处隐蔽,准备在丁默邨下楼时开枪狙击。
可疑心极重的丁默邨不管郑苹如如何邀请,始终不肯上楼。
即使面对郑苹如这样年轻貌美,主动献上自己的诱饵,丁默邨依然没有放下对于危险的警惕和敏感的嗅觉。
郑苹如只能继续蛰伏,谋划着下一场行动。
1939年圣诞节前夕,丁默邨要去参加一个宴会。郑苹如向上级汇报,请求在丁默邨赴宴的途中动手。
那天,郑苹如像往常一样,陪丁默邨外出吃饭。
傍晚丁默邨向主人告辞说要去虹口参加一个宴会,郑苹如喊着也要去,丁默邨不同意,郑苹如便佯装生气,说“那我去南京路”,于是两人一起上了车。
车刚开,郑苹如向丁默村撒娇地提出:圣诞节快到了,你陪我去选一件皮衣,作为礼物送给我吧。
丁默邨爽快答应。
丁默邨行踪保密,很难被临时约出来,所以国民党不能提前安排狙击人员。
而他之所以答应陪郑苹如去皮草店,因为是一场临时邀请,别人不知,西比利亚皮草店也没有提前预约,应该不会有问题;二来,挑选一件衣服,时间不会太长,相对安全;第三,就当是安抚一下郑苹如。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超出了所有人想象:
刚点上一支香烟,陪爱人挑选皮草的丁默邨,不知为何,突然走到柜台边,拿出一叠钞票对郑苹如说:对不起,你挑吧,我有事先走。
行动特务没有想到丁默邨这么快就出来,一时竟然没有缓过神来,急忙开枪时,汽车已经走远。
第二次的刺杀行动,再次宣告失败。
有人说,是丁默邨怀疑郑苹如挑选衣服过于仔细,起了疑心;
也有人说,是店外埋伏人员让丁默邨看出了异常,他警觉性实在太强。
第二天,郑苹如企图用不知情蒙混过关,她主动打电话给丁默邨,说自己吓坏了,丁默邨则大吼“你算计我,赶快来自首,否则我杀你全家”。
中统建议郑苹如逃走,可她不愿连累家人。
后来她被逮捕关进了“76号”的黑暗囚室。
76号
面对严刑逼供,郑苹如表现得既灵活又坚强,她始终只承认那次暗杀“是因为丁欺骗了她的感情而想找人报复他”。
1940年1月的一个下午,特务们突然说要送郑苹如去“看电影”。
按照习惯,她穿上了心爱的麂皮大衣,脖颈上挂着金项链,手上戴着两颗钻石戒指,她爱美,要随时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枪声响了。
这一天,距离她的23岁生日只有3天……
她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女特工,虽然没有训练有素的特工技能,却在心理素质方面,毫不示弱。
当时很多人不知情,向郑苹如投去异样的目光:亲日卖国、情妇、爱慕虚荣、不洁身自好……郑苹如为接近丁默邨,一改清纯爱国的风格,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轻浮艳丽的交际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只身走进魔窟的少女,曾有过一位真正的爱人。
郑苹如的男朋友叫王汉勋,是中国空军运输大队的一名飞行员。
就在郑苹如接到刺杀丁默邨任务不久,王汉勋向郑苹如求婚了,他两次写信给郑苹如,要她到香港去结婚。
让她做出决定的,是一个噩耗。
当时,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庭长因为做出了一个正义的判决,被76号暗杀了。
郑苹如的父亲是这位庭长的老师和上司,两家关系非常好,而这样一位好友的冤死让郑苹如决定:推迟婚约,继续跟进刺杀大汉奸丁默邨的行动。
被误解也要无愧于信仰,远离挚爱,以己之躯投身理想,让人想起电影《风声》女特工顾晓梦写过的一封绝笔信:
或许正是郑苹如当时的心声吧。
一位作家在晚年回忆起这位奇女子,说 “直到好几年以后,我们才知道她是一个轰轰烈烈、献身抗日的爱国烈士。她的全名是郑苹如。”
奇女子。